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独生子女家庭财产被男方吞并”,在古代这叫“吃绝户”。据说贾府修建大观园中的部分资金就是来源于吃林家绝户,因为林如海膝下无子,只有黛玉这一个女儿。

独生女家庭,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按说闺女出嫁后与婆家就是一家人了,婚后资产共有、负债共担,不必日防夜防、藏着掖着。

但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婚姻关系就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结合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来看,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离婚率3.36‰。看似一千对夫妻中仅有3.66对离婚,比例不算高,但别忘了当年的结婚率也不过才6.6‰。当年结婚927.3万对,离婚470.1万对,即每有2对新人结婚就有1对旧人离婚,从这个角度讲离婚概率还是很大的。

随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独生女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闺女在婆家过的幸福,但也不得不留后手,给闺女留点“小金库”,以避免婚姻关系无法存续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那么独生女家庭的父母如何避免自家财产被男方吞并呢?关于这一问题应该分两个阶段来分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第一个阶段:独生女父母在世阶段;

只要独生女父母还在世,那么自家财产就完全归老两口所有,还轮不到女儿,更与女婿无关。

这个阶段一般来说不会出现财产被男方家庭吞并的情况,只要女方父母掌握好财政大权就可以了,尽量做到在世期间不把名下的房产、车子、存款等过户到女儿名下,以此避免女方家庭的财产沦为女儿女婿婚后的共同财产。

除此之外女儿也可以耍一些“小聪明”,比如时不时的以赡养老人的名义塞给父母一些钱,这些钱由父母保管,也算是一份保障;再者就是以夫妻共同的名义向父母签署一份借条,这属于女儿女婿婚后的共同债务,即便是离婚了也得由女婿偿还一半,算是无奈之举了。

总之,女方父母在世的时候只要能牢牢把握住财政大权,避免财产被男方吞并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个阶段:独生女父母去世前;

按照继承法,独生女是父母财产第一顺位继承人,在父母去世后继承父母的财产;又按照婚姻法、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夫妻一方继承的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

如此一来,父母去世后财产的一半归男方所有就无法规避了吗?最终还是被男方家庭吞并?其实不是。

《婚姻法》第17条确实规定: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但《婚姻法》第18条同时规定: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归夫或妻一方所有。

也就是说,只要女方父母在去世前留下财产只归女儿一人的遗嘱,或者留下财产只赠与女儿的赠与合同,那么男方就不享有财产的继承权,所有财产归女儿100%所有,即便是离婚,女婿也不能分割妻子继承来的财产,这也算是女方父母对女儿以后生活的一个保障。

结语:

说一千道一万,父母在世时不过早的将财产过户到女儿名下,去世前留下财产只归女儿的遗嘱,如此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被男方“算计”。

但老刘觉得夫妻能结合到一起不容易,彼此要交心,比起费尽心思的设防,不如坦诚相待的过日子,少一些算计和防备,多一些理解和信任。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我一个同事,家里的独生女,拆二代,颇有家底。最后嫁了个凤凰男。为了防止将来自己家的财产被男方家占了。她是这样做的。

自从结婚开始,自己坚持单独住。财产和父母分开。而且她每年还给父母钱。名义上是孝敬父母。其实她娘家比她的小家有钱多了。而她给娘家的钱,都被母亲帮她存了起来。以防将来不时之需。

结婚多年,一直都和父母分开,而且有好几次,她婆婆暗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说将来她娘家的房子财产还不都是她儿子的。早晚都是还分那么清干嘛?同事当时就表态了,父母的钱再多也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自由支配,自己这个做女儿的都不想,你这个做婆婆的惦记个啥?当时把婆婆怼的接不上话来。

同事今年30来岁,父母现在也才50多岁,将来时日长久,就她一个独生女,父母也表示家产都是她的,但是她现在不要。说谁也靠不了一辈子,现在人心难测,她诚心以待别人,别人是否诚心待自己,可无法保障。自己手上有钱自己当家。于是坚持让父母的钱父母自己拿着用。这样对父母,对将来的自己都是一种保障。

题主问:独生女如何防止将来的男方家吞并自己娘家的财产。我想主要是担心遇到了渣男。尤其是那种骗财骗色的渣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因此,因继承所得的财产,如果遗嘱或者合同中没有约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即配偶有份。如果遗产指定只归夫妻一方的,那么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即配偶没有份

于情于理于法上说,婚前财产都是你自己的。你父母的财产你有全部的继承权。为了保障自己父母财产利益,为了保障父母和自己未来的财产不被算计。你可以不要把父母的财产过早纳入自己的名下。这样,如果你遇到的是渣男,至少骗财不会得逞。同时,可以让父母立遗嘱的时候,指明所有的父母的财产只有你有继承权。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到题主。

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您好!

我们不用“吞并”这么沉重的词语,换个说法:独生子女家庭,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家产?

自己家庭财产,流转、保存在自己手里,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按照现行的一些规定,确实会产生自家财产给到子女、最终变成子女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

以下分两部分:出现被“分割”的情况、避免的手段,分别说明。

出现被“分割”的情况

1.父母生前把财产给到子女

有些家庭的父母会选择生前把自己财产给到子女,例如,存款转到子女名下、房子过户到子女名下,包括出资为子女买房等情况。最终,财产变成子女夫妻共同财产的常见情况包括:

  • 自家财产登记到子女夫妻名下、或者登记到子女配偶个人名下。例如,为子女出资买房,登记了子女夫妻二人名字;或者自己的孩子没有购房名额,登记到子女配偶名下;或者赠与给孩子,但是写的是子女夫妻二人名字。
  • 父母房产卖给子女。房产往往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构成项目。这时候,如果子女用的是夫妻共同财产购买房产,即便房子仅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依然视作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即便子女并未真正付钱给父母,房子也将视作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尚未支付的房款多数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 父母存款转给子女,但转到子女的夫妻共同账户。例如父母给到子女一笔钱,这笔钱存到了子女个人的工资卡。随后这个工资卡中又产生了很多与子女夫妻共同存款有关的存取(例如,女儿发工资、随后取钱消费等)。这时候,这笔钱就很难说得清楚。
  • ……

2.父母身后把财产留给子女

父母过世之后,留下来的财产由子女继承。如果是法定继承,那么子女继承所得,将视为子女夫妻共同财产。

避免手段

这里给出六种比较常见的避免、或者是对父母权益保障的手段、工具:

  • 对于固定资产。如果是固定资产,例如房产、选择生前过户给子女(或者出资为子女购置),一定要仅仅登记子女个人名字。同时告知子女,不能在其上增加配偶名字(虽然这个不能强制)。如此处理,无论子女婚前婚后,这笔财产都将视为子女个人财产。
  • 对于现金等流动资产。例如父母存款,转一部分给子女。一定要转移到子女的个人专户上。比较好的手段是单独开一个账户,完全撇清有可能产生的与子女夫妻共同财产的混淆。
  • 借条。给到子女钱财也好、为子女买房也好,如果涉及到父母出资,可以通过借条的方式,声明是对子女的借款。如此以来,即便子女“不小心”把这笔钱财变成了夫妻共同财产,依然视作是对父母的债务。不要觉得让子女打个借条之类的有什么不好意思。
  • 遗嘱。如果父母打算把自己的财产在身后留给自己子女,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订立一份合法有效遗嘱,指定由子女“个人继承,不作为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否则,如果按照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所得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 不要贪图省“小钱”。在某些方式、尤其是针对把房产过户给子女的情况下,赠与的灵活性要高于买卖——虽然买卖方式下可能会省钱。赠与,可以声明仅赠与给个人、可以附加条件。一旦违背条件,父母是可以把赠与撤销、财产再要回来的。
  • 证据。这是特别容易被遗漏、忽略的一点。所谓证据,就是表达父母把财产仅给到自己子女的一系列客观痕迹、证明。例如,父母为子女出钱,在转账的时候备注好:用于借给子女买房;又如父母资助子女现金,不要通过面交的方式,还是要通过系统转账,同时做好备注:借给子女。至于要不要偿还,完全是父母说了算的事情。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如何防止只要记牢以下两种情况采用相应方法去处理。

一、独生女未结婚,如何防止。婚前可以和父母共同买房,房子写独生女姓名,如果可以独生女名义贷款最好。

这样可以避免婚后独生女的工资和公积金拿出和男方买房。

如果男方没房也不用担心,因为女方有房,还可以要求男方出装修费用。

以后两小口有积蓄两个人婚后买房也可以,当然男方条件好更不用担心了。

不管怎样操作,车和房都是婚前财产和男的没关系。

等结婚时名气也好听可以说这套房子是嫁妆,再买辆车写独生女名字也算嫁妆,其实这些嫁妆和男方一点关系也没有。

始终记牢千万不要嫁现金,因为如果婚后两个人买房、办事业,男的很可能提出把钱拿出来共同买房办事业,这样等于至少一半的钱送男方了。

二、独生女已结婚了,如何防止。

已结婚了,只要记牢两年轻置办房产、办事业等需要支出时独生女父母都不要出钱,独生女父母置办房产等也不要加女儿名字。

反正以后继承也自然是给女儿一人的,没必要加名字,哪怕交点税也不要加,不然很可能会一部分资产变为男方的。

上面写好如果有儿子的人看了可能会吐槽,没关系不要生气生儿子的家庭也可以这么操作。但是聘礼的钱是没办法省的,一点也舍不得怎么能取到媳妇呢?这点钱就不要计较了[可爱]。

写了这些,只希望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做法确实存在,而且这样的家庭女儿嫁出生活的更幸福,因为有的男人实在不会算账,觉得女方有车有房很好他们取了有面子,他们也不在乎是不是写他们的名字。

反而女方嫁了钱婚后全心全意和丈夫买房办事业的他们却不觉得好,因为他们需要努力了,人总是很复杂很难理解的生物。

我身边就有男的女方父母婚前婚后出来一百多万帮两小口买房,男方几乎不用出钱,房子也写了男方的名字,等于送给男方一半钱,男方却不感激,反而十分羡慕那些能取到,前面那些我文中说的第一种做法的家庭里的女儿。

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1、不要随便在借款、贷款协议上签字,任何签名之前都要仔细看好内容再签。防人之心不可无,签字就代表着认可、同意,所以生活中谨慎签名,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2、父母给房产及其他财产时要写书面文件,明确财产赠与女儿一人,必要时到公证处公证。房屋类财产可在房本上增加父母做共有人,哪怕父母只占1%。这样处分房屋时就必须征得共有人同意,避免年轻人冲动将房产赠与他人;

3、父母早立遗嘱,遗嘱明确遗产由女儿一人继承。如果没有遗嘱,遗产视同夫妻共有财产;

4、2000万元及以上可以设立家庭信托基金,可以指定受益人及领取方式,是很好的传递财富的方式。

5、购买保险,指定女儿为受益人,保险金为个人财产。

6、建议找律师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操作建议,防患于未然。

独生女如何防止自己家财产未来被男方家吞并?

没等结婚就防上了,有意思吗?

看来这个独生女家庭优越比较富有,找了个对象是农村的,父母是种地的农民,除了几亩地,一无所有。这样的家庭真是财富相差悬殊。

明显的门不当戸不对,这个独生女非要嫁给这穷小子呢?别看这小伙家穷,但他有志气,学习刻苦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不费劲进了国家机关当上了公务员。看上他,不仅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也许前途无量。但又担心结了婚,在财产上吃亏。提出了这1问题,没等结婚就对男方设防了。怎样做到自己的家产不被穷小子独呑呢?

1,找对象最好找个富裕的家庭,家产超过这个独生女家的。不仅自家财产不用担心被独吞,而且有可能男方的家产,转移到小家庭呢。

2,父母在独生女婚前,赠与独生女的,无论的房子,车子,还是金银首饰,票子,列个清单,写个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已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其中房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办理更名过户手续,实现产权转移。在独生女名下的财产为婚前1方的财产,既使结婚了,也不是夫妻的共同财产,不是夫妻共有,而是独生女个人财产。

3,男女双方可以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产权明晰,谁的财产就是谁的,非常明确。对这种财产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效力。

4,在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实际上实行AA制。开销有详细记录,每笔支出的项目,单价,数量及重量,金额写的明明白白,日清月结。月未对帐确认后找差价。对共同签名或1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的债务,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能够证明借债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共同意思表示的,为夫妻共同债务。月未用AA制的方式结清,用各自的财产分别承担债务。

5,相对人知道你们夫妻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1方对外所负的债务以夫或妻1方的个人财产清偿。也就是谁借的债谁还,对方不替还债。

6,夫妻对子女有平等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未成年人造成损害的,夫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各自从个人财产中支付。

7,夫妻对各自的父母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各自从个人财产中支付赡养费。

8,离婚后,子女由1方直接抚养的,另1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如果2个子女各自抚养1个子女。

9,如果发现男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独生女的个人财产,报警或向法院起诉,要求男方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男方伪造共同债务,独生女及时识破,不予承认,债务由男方个人承担。

10,独生女父母早点写遗嘱,将遗产指定由独生女1人继承。

11,独生女买人寿,财产保险,受益人均为父母或子女。

12,独生女写遗嘱自己的个人财产指定给子女继承,或父母继承。

独生女对未来的男方处处设防,能防止男方独呑财产,保住了财产不流失。但夫妻还有感情吗,没有感情的婚姻长久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