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刘强东曾在哈佛演讲中说:“你拿到的融资不是你的财富,你拿到多少融资,你将来就要10倍、20倍的把这个还回去,风险投资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如果大家能够从银行贷款的话,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大家觉得,这种言论对吗?

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但别忘了——“吃水不忘挖井人”!

“从银行贷款”or“风投融资”?

先说一下风投吧。所谓“风投”就是“风险投资”,“风险”二字首当其冲。

风险投资主要针对的是初创企业,甚至只是对创始人的一个“idear”进行投资。

此时的企业是处于初创期或者萌芽期,连基本的业务流水、公司资产甚至是客户群体都没有,创始人全凭“意念”在坚持创业。

试问作为“嫌贫爱富”、“只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银行能给这种类型的初创企业提供贷款吗?银行对外贷款总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你不提供担保、不提供抵押拿什么贷款?根本就不现实。

而风险投资人显然比银行要友好的多,只要你的idear足够能打动风险投资人,只要风险投资人足够看好你的团队、项目、未来发展,那么大把大把的投资就会接踵而至,几十万、上百万、几百万美金的风投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也别把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人看的那么的“高尚”。

有一句话叫做“资本嗜血”,是的,资本就是来分你“蛋糕”的人。风投资金虽然秉承“创业失败则投资金无需偿还”的人性化原则,但是风投资金使用时的条条框框还是很多的,有的风险投资人甚至还会要求控股、参加决策、参与经营,一不小心一手创立起来的企业就会被投资人所控制、一个完美的idear就会被风险投资人所剽窃。这里面的黑暗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当然了,大多数风险投资还是“讲道德、守本分”的,也有“只投资、不经营、不决策”的风险投资。但是秉承“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风险投资在企业盈利、企业估值做大后所攫取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举两个例子讲,当年阿里通过第二轮、第三轮融资总共获得日本软银大概8000万美元的融资,占阿里约30%的股权。而马云带领的阿里也没有让软银失望,上市时是美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以现在阿里7230亿美元的估值,软银当年的8000万美元的投资早就疯涨为22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2700倍!关键是阿里盈利水平也不错,2019年的净利润为934亿人民币,软银通过分红就能拿走280亿人民币。

这几年软银不仅早就收回了当年8000万美元的投资,而且赚的盆满钵满,投资回报率岂止10倍、20倍,而是几千倍、上万倍!

软银拿走阿里这么多分红,马云后悔吗?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从银行贷款呢?偏偏要用软银的投资款?如果当初从银行贷款,那么至少银行拿走的仅仅是个位数的利率收益罢了。

后悔也没用!因为马云1999年才创立了阿里巴巴,当初的阿里巴巴可不比现在,真的是“要啥没啥”,拿着一个“空壳”阿里去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会沦为银行的“笑柄”,指望银行根本指望不上。

而高盛、软银在阿里初创1年后就敢几百万美元、几千万美元的对阿里进行投资,特别是传说孙正义在与马云只交谈了10分钟后就拍板投资2000万美元,这是何等的魄力!

如果没有孙正义的软银,那么阿里大概率不会熬过2000年年初的互联网行业寒冬,也就没有如今大体量的阿里、没有“首富马云”;而软银如果没有阿里,那也不至于获得如此丰厚回报。

总之,从阿里与软银之间投资与被投资的故事缩影来看,企业创始人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结语

现在的京东是做大做强了,也逐渐从连续几年的亏损中缓过来了,近两年也开始逐渐盈利了,腰杆子也直起来了。

但是作为京东创始人的刘总可别忘了,当年的京东可是靠“烧钱”才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打落马下,而提供“钱”的是谁?不是银行,是一轮又一轮的风投!如果没有当年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接力,能有现在的京东吗?

所以说,风投的本金亏损概率是极大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在企业成功后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完全遵循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可不能因为现在风投从企业拿了那么多的分红而“眼红”或者“后悔”啊,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吃水不忘挖井人”!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刘强东是完全有资格说这句话的,能贷款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轻易触碰风险投资。尤其是智商不高的人,说刘强东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已经熬出头了,就不让别人拿风险投资。典型的资本家的嘴脸,我就认为这些人不是狗放屁,就是没智商。不用说是刘强东的位置,当年和刘强东一样下海经商,接触互联网的有多少人?

最终你不也只看到一个刘强东吗?剩下的那些人都是因为什么而倒下的?你真的以为是不规则的市场竞争吗?实际上,一个刘强东成功,后面就有100个刘强东因为风险投资而使自己这辈子都翻不了身。风险投资说得好听,那只是官话。普通人真正能够接触到的风险投资,不过就是高利贷而已,只不过这个高利贷是双方共同约定,明摆着的白字黑字写出来的东西。

一分的高利贷,未来就要十倍,20倍,甚至百倍的偿还。而且在未来一旦你的公司做大,你所有的公司决策都要受到风险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对簿公堂你都是赢不了的,因为你们白字黑字约定过。从来都不存在一个创业者能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的情况下把风险投资赶走的。只存在的可能就是你做大了,风险投资会把创始人赶走,然后用资本侵吞一切既得利益。

有很多人说,你失败了,风险投资的钱一点儿也回不来,那你成功了,就不允许风险投资拿回自己的应得利益吗?说这句话的人,我想连创业都没找过,工作都不一定找过吧。风险投资是什么?你以为他只是投资吗?你以为他只是拿回所谓的利息吗?你以为所谓的利息只是利息,所谓的风险投资只是投资?你是当我傻子呢?还是当风险投资傻?

你以为风险投资投资失败了,钱就是亏损的吗?呵呵,不是,把自己的债务,自己的赔本的那一个部分证券化,然后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卖向市场,去收割你们这群韭菜。所以风险投资投资成功了,是投资上市企业成功了,自己获得千倍万倍的收益。投资失败了,也把他的负资产打包卖向市场,然后由你们这些韭菜去买,自己以为自己买的是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风险投资兜底的,人家照样可以拿着你们的钱撤出这一个所谓的失败的创业公司,继续风投。

风险投资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即便表面上的亏损,也会想办法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变成盈利。普遍的做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尤其是网上这群韭菜。尤其是前两年互联网创新,你认为那些钱都哪儿去啦?创始人买豪车,买飞机几百个亿,他就都买这些东西吗?

大多数都是被风险投资的那一群人圈走的。这些人永远是赢家,不论投资的创业公司是成功上市还是灰溜溜地退出市场,风险投资都不会亏,他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是即便他们赚的很少,那也是一个普通人这辈子都见不到的钱。

刘强东正是看到了风险投资的本质,风险投资狠起来不论是创业者,公司的高管,就是老百姓都在他们面前是个待宰的羔羊而已,只不过没入这行的老百姓自以为风险投资如何了得,认为风险投资收割的仅仅是那些失败的创业者,实际上简直是狗屁不通。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刘强东是睁眼说瞎话,说明他根本就不懂融资,京东的做大不就是靠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成本高,需要支付给银行利息,资金使用时间有限,而风险投资,企业不承担风险,实际上,把风险转嫁给了风投公司,资金的使用更自由,刘强东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可能是觉得京东做大,很多利益都给了风投者,他觉得吃亏,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风投给刘强东,依靠当年京东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融到那么多的资金,因为银行贷款是有很多限制的,京东或许也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或许现在京东早已经倒闭,刘强东应该对风投公司感恩,而不是说这种无厘头的话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刘强东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京东一路烧钱烧出了正果,刘强东应当对资本的属性很有体会。资本是双刃剑,这样的通俗表述,都是很多人的体验之后,得出的结果。

刘强东认为,一定要从银行贷款。这是因为银行的诉求点就只有利息,并没有其他太多的附加条件,你贷到了款,按时按期地把钱给还了,大家都会非常愉悦。

资本投钱就不是这样了,随着资本对本金安全的更多考虑,随着资本对股权投资收益率更多的考虑,很多的投钱条件苛刻到你不可想象。正是因为这样刘强东才会说,千万不要拿风投投的钱。就是这就像不幸的参加了网贷,所要付出的利息超越了你的想象。

从私募和风投的角度来说,以前十个项目里面有两三个项目成功,也就可以了,因为总体还是有钱赚的。现在不可能这样了,希望每头一个项目都能成功。以前看看PPT或者看到项目的模式和未来前景,就可能投钱。现在不会这样了,非得看到账目上盈利才肯投钱。

本文由波士财经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刘强东曾在演讲当中说到:“你拿到的融资不是你的财富,你拿到多少融资,你将来就要10倍、20倍的把这个还回去,风险投资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如果大家能够从银行货款的话,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干万不要拿风投的钱。”

对刘强东所说的这话,我认为要客观的去看待。

京东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有钱有实力,所以刘强东说出这话,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你一旦引入一些风险投资之后,股权就会分散,你必须出让很大一部分股权来给投资人,这样你在公司当中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就大幅下降,如此一来,公司的发展就有可能不是由创始人说了算,而是由其他股东说了算,甚至有可能创始人都被踢出局。

比如目前刘强东持有的京东股权只不过是15%左右,虽然他有很大的投票权,但是因为大部分股权掌握在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手里,所以京东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在京东发展过程当中,刘强东跟其他股东发生过一些争议,甚至是冲突。

比如当初刘强东把京东物流和京东金融从京东剥离出来之后,就受到很大的压力,京东一些大股东对刘强东做法都非常不满,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夺取更多的投票权来限制刘强东,因此我们看到过去两年时间,刘强东和京东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太顺利的,坊间就有一种传说,一些资本打算合伙起来把刘强东踢出局,只是刘强东所持有的京东投票权比例太高,所以他们奈何不了刘强东而已。

所以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刘强东更意识到了对公司绝对控制权的重要性,刘强东本身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人,这点可以从他的一些言论看出来。

在2011年3月,刘强东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个人对公司的控制不是来自股份的多少,而是来自于你能力有多强,你能把公司带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控制的问题,无能的人控制一个公司很可怕。”

2014年5月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刘强东再次重申了他的理念:“公司最大的风险来自内部管理的失控,高速增长的时候必须保持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大家看到很多不是由创始人管理的公司,需要花一半时间在董事会上,京东不愿意花时间在内部争斗争上。”

因此从公司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控制权掌握在创始人的手里会更有利一些,因为一旦控制权太过分散,很多股权都掌握在投资人的手里,而这些投资人有可能往往考虑的是短期内的财务回报,而不是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甚至有很多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投资都有可能直接被董事会给否决掉,比如当初刘强东在发展京东物流的时候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自建物流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钱,而且时间非常长,短期之内不仅没有回报,有可能会出现公司亏损,而且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京东在建立物流的前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只不过当初刘强东力排众议,坚持要搞京东自有物流,而事实证明当初刘强东自建物流体系是非常正确的,物流现在已经成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才有了今天京东这个成绩。

假如当初刘强东没有顶住董事会的压力,放弃自有物流体系的建设,说不定今天京东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了。

因此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刘强东说能够借银行贷款,千万不要用投资人的钱,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引入投资人其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绝大多数初创公司来说,很多人本身就没有实力,没有资产,很难从银行贷款,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企业没有引入风险投资,而是利用自己的资金去发展,这种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且发展的步伐也会非常慢。

毕竟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出来,随时有可能被对方模仿,在这种背景之下,想要在市场生存下来,你就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走得更快,而想要在短期之内迅速发展起来,利用风险投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经历。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之后,企业可以迅速扩张,迅速推广,把知名度、品牌打出来并积累大量的用户,一旦把市场占领下来了,那么其他竞争的想要再进入难度是比较大的。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但如果没有资金的扶持,仅靠自己的自有资金,或者借少量的银行贷款,迟早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掉,毕竟你不用风险投资别人会用。

当你在考虑想绝对控制公司而不想引入外部投资的时候,别人有可能马上复制你的商业模式,然后通过引入战略投资,在拥有大量的资金之后,他们就可以做大量的推广,迅速占领市场,然后把你排挤出市场,到时你在想翻身就很难了。

所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引入战略投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引入战略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更关键的是通过引入这些战略投资之后,他们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东西,比如管理、比如资源,比如人脉等等,这些东西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有时候甚至比钱还要重要。

比如对于一些初创公司来说,要是他能够引入腾讯这种战略投资,那么不仅短期之内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更关键的是搭上腾讯这个平台,还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扶持,在公司短期之内就有可能获得迅速发展。

总之,对初创公司来说,如果大家没有足够多的实力,那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引入风险投资的。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答,刘强东说得非常正确,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从银行贷款的利息低,风投的钱也是从银行贷款出来的,风投企业必然要赚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