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前权倾天下,富甲四方,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金杯银盏,住的是豪宅宫殿,他们的福已经享受到天上去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帝王和平民百姓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即使权势再大也无可奈何,左右不了,那就是生死问题。
帝王也是人,也得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对此,封建帝王们虽然也通过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努力挣扎过,但最后也只能面对现实了;死的问题左右不了,死后的问题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一下的,因此,封建帝王们在生前就会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豪华的陵墓,里面陪葬奇珍异宝,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齐天之福!
中国古代王朝有“厚葬”习俗有人会问,人都死了,陵墓建造得再大,陪葬再多,自己也不知道了,劳民伤财建造那些陵墓有什么用呢?有没有用,不关键,关键的是觉得有用就行;特别是汉代实行的“举孝廉”制度,厚葬习俗成风,社会上大量的财富都被带到了墓中。
其实,进行厚葬的习俗,不光中国有,世界各个文明的统治者,自古都有厚葬的习惯,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就是法老们的墓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上墓葬。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中国人自古笃信风水,认为人死后坟墓的位置对后世子孙影响很大,所以,选择陵墓都要选择最佳的风水位,风水、风水,有山有水,所以,帝王的陵墓一般都选在大山之中,所谓的“龙之脉”之上,或者在其它一些绝佳风水位上。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帝王有能力,也有实力建造超大陵墓,中国封建时代,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铁器的普遍使用也为开山凿陵,建造大型陵墓提供了可能。
再次,封建帝王们生前大权在握,死后也想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光,所以,陵墓建得越豪华,陪葬越多,心里越舒服,觉得自己死后能够继续生前的富贵。
最后,建造陵墓虽然劳民伤财,对老百姓也没啥大用,好像是浪费资源,但是客观上,通过原材料的采购,雇佣工人等,也可以盘活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GDP,对整个王朝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古代陵墓的选址及考古作用古代陵墓的选址及外观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一般都是平地挖掘深坑,然后,坟墓上面盖上封土堆,还有一些是在半山腰上开凿陵墓。到了隋唐时期,帝王们喜欢在山中开凿陵墓,到了宋代开始兴起用砖石建造地宫了,地宫型陵墓在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本篇文章所讲述的秦始皇陵,就属于秦汉时期陵墓的代表作。
帝王皇陵超级豪华,里面陪葬物品甚多,所以,历史上许多盗墓贼就打起了皇陵的主意,这些人有官盗,例如,曹操组建的摸金校尉,专门挖掘陵墓以充军饷,还有许多的私盗,四处挖掘坟墓。
民国时期的孙殿英,就把慈禧太后的地宫给撬开了,偷走了无数的珍宝;古代陵墓的存在对于现在的考古学也价值很大,陵墓的规格,形式,里面陪葬品的种类,制造工艺等等,都能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情,工艺水平,文化发展高度提供可以研究借鉴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既然发掘陵墓,对我们的考古学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为什么没有挖掘秦始皇陵呢?
郭沫若提议的定陵,挖掘的失败,造成文物毁坏,带来沉重的教训要说清不挖秦始皇陵这个问题,这还得从建国后,我们挖掘的明朝定陵地宫说起;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等六人向国务院请示,要挖掘明十三陵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了。在挖掘之前,得先选个陵墓练练手,挑来选去,他们选中了定陵。
结果这一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墓,这个陵墓从它一被建成起就命运多舛,先后发生了几次大的火灾,把地上建筑烧了个精光,这回地宫又碰到了郭沫若,也难于幸免了。
郭沫若一直想挖掘武则天的墓葬,这回想先拿定陵小试牛刀一下,如果发掘成功,再向最终目标下手。就这样,考古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定陵被打开了,里面发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包括珍贵的金、银、玉、瓷器等器皿,还有一些精美绝伦的丝织品,那些丝织品就像新的一样鲜艳无比。
但是,由于当时考古队极度缺乏经验,同时,也没有保存文物的有效手段,这些终年深埋地下的文物一见到氧气被迅速氧化,毁坏,着实让人心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定陵没有被妥善保护,陵墓被毁坏的破败不堪。
面对此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发话,如果没有完备的保存文物的技术手段,不再挖掘帝王陵墓。这也是我国至今未曾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陵面积广阔,结构复杂,挖掘难度大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他死后,葬在陕西省西安市的骊山北侧,陵墓规模庞大,仅陵园就占地近八平方公里,陵墓上面有巨大的封土堆,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封土堆变小了不少,即使这样,现存的封土堆也方圆12万平方米,高近90米。
秦始皇陵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为了建造这座陵墓,秦国丞相李斯亲自设计,由少府令章邯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展和质量,一共征集了72万的人力,前后花费了39年才最终建成。如此大的建筑规模,鉴于现在的考古手段的限制和对文物的保护方面的考虑,大型机器设备都用不上,必须一锹一铲地进行发掘,其工程量可想而知,实在是人力难以为之。
秦始皇陵里面有大量的水银,贸然发掘对环境有影响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了歌颂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权势,为陵墓营造了一种能装天下的宏大气势,他在陵墓中注入了大量的水银,以水银为江河湖海,陵墓顶上有用夜明珠等奇珍异宝做成的日月星辰,还有机关毒弩等防盗墓措施。
据说,陵墓里的水银挥发出来,污染了陵墓附近的土地,致使陵墓周围的石榴都带有剧毒,人吃了就会中毒而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用现代科学仪器对秦始皇陵做了遥感检测,土壤分析,在确定了地宫的位置的同时,的确发现陵墓周围的土壤里面汞含量超标。也从侧面佐证了史书的记载;因为大量汞元素的存在,贸然发掘势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不利于考古人员的发掘工作。
结尾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至今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其实,除了那些为了保护文物和珍贵史料的抢救性发掘外,让秦始皇陵等其他一些皇帝陵寝维持现状,未必不是好事,历史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之中,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开辟了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建立了前无古人的雄图霸业;死者为大,让他在死后获得永久的长眠,也是很好的结局。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秦始皇的墓不能开启,这是误会的说法,其实不开启他的墓是有原因的,今天有书君就来详细地解释一下。
一、历史惨痛教训不容开掘
1956年,郭沫若建议挖掘明朝万历陵墓,发现很多陪葬品,让人们惊喜的同时,由于陵墓常年没空气,那些万年的奇珍异宝突然接触大量的空气后,顿时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有的还变为粉末永远消失了。
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科技手段不到位,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成为考古界永远的痛。
从此以后,为了吸取教训一切帝陵的发掘工作都被叫停,秦始皇陵墓的开掘当然也绝对不可能了。
二、文物维护方针政策不容开掘
因为定陵挖掘的失败,催生了我国文物维护方针政策的确立,用法制的方式规定不让开掘帝王陵,对帝陵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秦始皇陵至今保存完好,就是政策出来及时的原因。
三、技术条件不具备开掘
其实,阻碍开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考古技术远不够成熟,文物出土的保护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而挖掘古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是绝对不能开掘的,开掘就是破坏。
据说,兵马俑发掘出来时,颜色鲜艳,但出土后其表面的彩色特殊成分与空气迅速产生变化,很快就变成了土黄色。
像这些作为陪葬品的兵马俑发掘所遇难题尚且都无法解决,更何况是秦始皇陵了。其里面肯定放满各种珍宝,没有十分把握,决不能开启。
四、工程过于浩大不能开掘
即使文物保护技术过关了,秦始皇陵也不能开启,因为更难克服的还在后面。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比现在知道的要大的多,据史书记载,其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么浩大的工程,没有好的方案是不能开启的。
并且,据说秦始皇陵是按照咸阳王都为原型建造的,内外城有好几层,现在展示的数千个兵马俑只是陪葬品的极少部分;而且陵墓内有许多陷阱毒物,还有汞河,阴森恐怖,令人望而却步,这些因素,可能也是陵寝一直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也是不能开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从尊重先人的传统看也不能开掘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而挖掘祖坟更是大恶,因此挖掘秦始皇陵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也是难以被国人所接受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于中华民族发展居功甚伟,被赞为千古一帝,对其保存完好的陵墓,更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陵也是中华民族悠久伟大历史与文明的象征,它的完好的形象,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不开掘它的意义与价值更大。
综上所述,秦始皇陵无论有多少考古价值与旅游文化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不能开掘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答:没有实施挖掘主要原因是:考古砖家们没有十足把握保护好出土的文物,所以只能慢慢开发。
秦王嬴政还没统一六国时就安排李斯设计建造。“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统一六国后更是大力开发,曾经最高峰时安排了80万人修建陵园,普通时候也有72人在修建。它的总面积:56.25平方千米=562500平方米。想象一下我们住房是100平米,那就是5625套房子的大小。😱😱😱
秦始皇陵太大。其中拥有的陪葬品(文物)不可估量;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人们不敢轻举妄动。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一坐汉墓下发现一具女尸,历尽2000多年这具女尸任然保存的完好被誉为“东方睡美人”可是后来由于技术保护等问题没有解决,见到空气后迅速变质。
在考古过程中我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但对于秦始皇陵这么重要的地方没有人会轻易出手,我们希望能从秦始皇陵中发现我们历史真像,可是我们更怕破坏它。
秦始皇陵太重要。刘邦时代开始大多的朝代都对秦始皇陵实施保护的政策,新中国建立之后也不例外。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发现秦兵马俑坑,它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5年8月开始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开放博物馆。
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录取《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成为5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陵开发成本太高,无论是大鹏的搭建还是文物的保护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看电视剧中,盗墓可以让人一夜暴富;可是考古却是费钱的事。如果我们真的对秦始皇大量开发挖掘,那么如何保护其中的文物一定是一大课题。先不说大量的兵马俑如何处理,只说其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如何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
秦始皇陵博物馆的建立从1975年开始直到1979年才建成开放就知道其中需要花费多少人工及费用了。
另外一方面,考古学家探测到秦始皇陵下有大量的水银(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一大难题。也许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相对与保护的难度来说,似乎没有必要挖掘。挖掘其实不存在难度,保护才是最难的。好像马王堆的夫人一样,如何保护她成为考古界的重大课题。我们不是不考古,而是有节制的考古;我们开发了兵马俑,我们建立了博物馆这就够了。
与其大量挖掘后费脑筋费钱来保护,不如让他长埋地下让后人慢慢开发慢慢保护;或许有一天我们准备好的时候,我们将彻底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说起皇帝的陵墓,在我国恐怕没有哪座陵墓的知名度能跟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又称骊山陵)相比了。这座陵墓距今已经2200多年,主墓室还从来没有被挖开过,而关于它的种种传说也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里面到底埋藏了多少宝物?没有谁知道。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占地面积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占地面积,可谓十分巨大。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海拔1000米左右,秦始皇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李白有诗云“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秦始皇陵建造的规模,《史记》记载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为总监工,陵墓修建时征集了天下72万人力,最多时接近80万人,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人数的8倍,前前后后修建了近40年,建造时间也是胡夫金字塔的两倍,从人力和修建时间上来看,工程量要相当于胡夫金字塔的16倍,可见这一工程有多么巨大。
秦始皇陵中最神秘的就是皇陵的地宫了,我国现阶段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当时认为规模宏大的地宫就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则直至现封土下33米,在这道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
《史记》还记载秦陵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物理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这也是秦始皇保护该陵墓的一个手段,因为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不但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还会让贸然进入地宫者吸入毒气死亡,因为汞是剧毒物质,也容易挥发成气体,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可以使盗墓者望而却步。此外考古人员还探测到里面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而最新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较浅处距离地面为26米左右,距秦代封土层则有37米。
如上的情况和数据也告诉我们,要想发掘秦始皇陵有多难。首先就是秦始皇陵的规模十分巨大,七八十万人花费了40年的时间建造的一座陵墓,当然是不容易被打开的,而陵墓里面到底有多少机关陷阱?也没有人知道,但度量秦始皇的防人之心,这方面肯定是少不了的,还有就是秦始皇地宫中的汞毒气,盗墓者就是再贪财,也不敢舍命进入,而秦始皇陵的地宫深度也让人叹为观止,向下挖掘30米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古代的水井都没有这么深,所以从种种情况来看,想发掘秦始皇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么秦始皇陵就真的无法发掘吗?当然也不是的,在现代工程机械和炸药的威力之下,秦始皇陵就是再大再坚固,不出1月也能被挖个底朝天,这只需一个大型拆迁队就能办到,但是不挖掘逝者之墓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更何况秦始皇又是千古一帝,他虽然也有些过错,但是他建立了我国第1个封建制统一性国家,又统一了钱币、文字、度量衡,书同文,车同归,实行郡县制,种种举措为我国文化和政体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它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纪念意义,而他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就都成了珍贵的文物,那么埋葬着他的遗体的秦始皇陵当然也就成了不能随意变动的文物单位。保护好这座陵墓也是对秦始皇、对历史,对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种尊重,因此秦始皇陵是不可以去挖掘的,我们当然不能只是为了想看一看秦始皇陵的真实样子和里面的珍宝而贸然就去挖掘它。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首先他是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一最特殊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华大地上自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中国的始皇帝,又距现今有两千多年了,所以在自秦以后的人们己把他视门人神了。
其次就是在封建年代,各朝君王为维持其自身的统治合理性,以及证明其统治的正宗传承性。就象天国洪秀权,民国的孙中山都曾拜谒明太祖朱元章。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都没实施挖掘?主要是哪些原因限制?
本来郭沫若是想要挖掘秦始皇陵墓的,而且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就差上面的审批了。但是,最后被周恩来总理给制止了,原因就是技术还不成熟。
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挖掘古代陵墓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些文物考证历史。也就是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了,当时是不具备保护出土文物的技术的。要知道这些文物在地下保存了上千年了,地下都是真空地带。
若是突然打开地宫,氧气进去之后,这些氧气就会把文物给氧化掉腐蚀掉。甚至很多东西,瞬间就会化为灰烬了。
就好比竹签这种容易腐化的东西。
事实上郭沫若在挖掘明朝万历陵墓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情况,就取得了这样的教训。当时在万历的陵墓里,本来是见到很多陪葬品的,但是,有一大部分全部都化为灰烬了,即便是青铜之类的东西,也瞬间没有了色彩。
就好比秦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其实这些秦兵马俑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色彩的。但是,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色彩就全部变没有了。
这都是秦兵马俑的损失呀,事实上现在出土的秦兵马俑就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是埋葬在地下呢?
只要技术不成熟,这些文物就不会出土。
这个情况下,当然是不能对秦始皇陵实施挖掘了。要知道秦始皇陵和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的陵墓都是不一样的。
秦始皇陵里有大量的之前六国拥有的珍宝,毕竟他是灭了六国的人,而且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他的陪葬品肯定是其它朝代的帝王不能相比的。
秦始皇的陵墓建筑了三十多年,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力,这个墓地的规模大到真的是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里埋葬的文物价值是极其的高的,只有在能够保证文物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对其陵墓进行发掘。
目前我们已得知的是,秦始皇保存的还是完好无缺的。近些年来专家们在秦始皇陵的上面,进行了研究发现秦始皇陵的地宫里还存在大量的汞。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过,秦始皇用汞当作星辰大海,他的墓室里是有大量的汞的。
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这些汞还在没有被蒸发,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了,秦始皇陵保存的是很完好的,因为若是有被盗的情况,汞早就散发出去了。
所以,通过秦始皇陵保存的完好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能对其进行挖掘。
大家一定要清楚,国家队的考古学家,他们不是见了古墓就要挖掘的。一般来说挖掘的古墓,都是属于抢救性挖掘。
比如说建房建地铁的时候,突然挖掘到了古墓,这个时候古墓已经被毁了,为了抢救里面的文物,只能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了。
像保存很好的陵墓有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秦始皇的陵墓、还有清朝的一些陵墓等等都是不会被挖掘的。
所以,也不一定是技术成熟了,就会对陵墓进行挖掘的。
其实秦始皇陵,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这个陵墓存在的价值比挖掘更大。所以,希望这个陵墓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保持下去吧。
我们不挖掘秦始皇陵,技术达不到是一个原因。
还有如下的原因:
1、工程量很大,要花费太多了人力物力财力。
2、具有危险性,毕竟里面有大量的汞,若是汞散发出来对人体是有害的。
3、秦始皇陵保存至今,真的是不容易的。历朝历代都是采取了对秦始皇陵提供保护的政策,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对其开采。
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