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大都因为皇帝懒散怠政,昏庸无能或者荒唐无度造成的,然而大清是个例外,几乎每个皇帝都很勤政,也都想富国强兵,大清的衰败始于道光帝,其实在嘉庆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有人问了,嘉庆皇帝赐死和珅,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为何没有挽救大清衰败命运呢?嘉庆之后的皇帝也是很努力的,道光皇帝号称史上最节俭的皇帝,连口猪肉也舍不得吃,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是道光帝力主实行的;咸丰帝也不是一个昏君,也为富国强兵做出不懈的努力,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奕欣、张之洞所发动的洋务运动没有同治皇帝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让大清看到了变法图强的曙光,也看到了君主立宪制的希望……就如阎崇年所说的大清无昏君、无暴君。

我们来看看乾隆死后,给嘉庆留下一个什么摊子,他刚上来,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农民义军集中爆发,东南沿海义军,白莲教、北方天理教等风起云涌,乾隆时期所掩盖的矛盾都在这个时期井喷,嘉庆皇帝疲于应对,光湖北爆发农民义军,大清为花费了2亿两白银军费,导致国库亏空,钱粮漕运的积弊,造成国库收入锐减,

乾隆在位时期,六下江南花费巨大,所谓的“十大武功”造成连年用兵,军费开支用去了国库大部分。人口急剧膨胀,基层根基腐化,本来很尖锐的人地矛盾,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失业农民成为起义军的主要来源,这也是雍正无法解决的问题;乾隆晚年时期就把“康乾盛世”的红利透支殆尽,能力平庸的嘉庆,一个人改变不了制度,更改变不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惯性阻力。

我们再来看看和珅,和珅身兼十大重职,会说五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贡献的;虽然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是和珅的钱也都是皇帝的钱,况且和珅所贪的钱,都是物品换算折合的,房屋商铺都是按市价折合的,这些东西只有纸面上的价值,本身真金白银并没有多少,远不像书上夸张的那样,顶十几年的国库收入。

和珅的那点钱,对于当时的大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乾隆时期所掩盖或者压制的矛盾,都在嘉庆时期集中爆发,这个倒霉的皇帝,又治腐又整军,那边还要平农民起义;嘉庆能力本来就平庸,有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只能勤能补拙,呕心沥血最后跟雍正皇帝一样累倒在朝政中,不得不说,在皇帝当中,嘉庆跟雍正一样都能评上劳模。

嘉庆时期,正是西方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飞跃发展时期,西方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嘉庆皇帝在经济上还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继承传统有余,创新进取不足,彻底断绝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清在第一次超车道上被西方压过。

总之,嘉庆嘉庆不遗余力地振兴大清,但空有雄心抱负,空有扭转帝国颓败的豪情,他最大的失误就是墨守成规,闭关锁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大好良机,所谓一步错,步步跟不上,这也为大清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他没有胆量和谋略,能力不足,更没有革新的勇气,虽然为国殚心竭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大清江河日下的历史潮流。

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对于嘉庆皇帝来说,继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钱。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清朝从雍正时期开始,每年国库都有积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时统计,国库仍有八千万两白银的积蓄。

可是,从嘉庆二年到嘉庆五年的全国府库清查中,各地府库已经积欠白银两千余万两,国库也没有攒下多少银子。前后十余年,造成如此巨大的财政亏空,本就足够骇人。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也并非没有根源。

清朝国库的亏空,起源于乾隆皇帝。很长一段时间内,乾隆都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到后期开始,乾隆开始愈加好大喜功。为了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称号,多次发动战争,军费开支过亿。

乾隆在位时,多次巡视天下。每次巡视,都要求奢侈华美。每次巡视,都要求奢侈华美。修建圆明园、避暑山庄,举办宴席,这些让官场奢侈风气兴起。

乾隆的做法,也曾有大臣劝诫。纪晓岚就曾上书乾隆,“东南财力竭矣。上当思所以救济之”。结果这个提议遭到乾隆怒斥“朕以汝文学尚优,顾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娼优蓄之,汝何敢罔谈国事。”自此以后,更少有人敢向乾隆提反对意见。

后来乾隆重用和珅,更让官场奢靡贿赂的风气愈演愈烈。国库消耗极快。乾隆五十七年时统计,国库银两已经从八千万两,下降到一千一百八十二万两。乾隆晚期,国库银两仅剩二百余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在嘉庆还没有继位以前,清朝国库就已经所剩不多。不过,这仅仅是开端。嘉庆元年,湖北爆发起义。

朝廷虽然迅速诏令湖广总督镇压,可是,起义浪潮仍在不断涌起。因为这些起义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官吏贪腐,被逼上绝路。所以,朝廷军队镇压得越厉害,起义声势就越高涨。

这场起义从嘉庆元年开始,到嘉庆九年结束。中间经历乾隆驾崩,和珅被诛,才被勉强平定。而朝廷也付出巨大代价。

清朝为镇压这场起义,投入超过2亿两白银的军费。这个数字,大概等于当时清朝5年的国库收入。这时候的嘉庆,真的是山穷水尽。不过,当时清朝国库的亏空,巨额军费开支,仅是其中一个原因。

钱粮漕运的积弊,则直接造成嘉庆时期国库收入的锐减。清朝时,钱粮赋税是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可是,嘉庆时期,却出现长时间的钱粮亏空。

这也是为什么,在嘉庆二年到五年的清查中,亏欠了两千万两白银。造成如此巨额亏空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官吏贪污,侵蚀、挪用了这笔钱。

这种情况,在雍正时期,也曾多次发生。但是,当时严厉除贪,刹住了这股风气。可是,到乾隆中后期,随着官场风气的演变,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变本加厉。官员会把库银拿出去借放,赚取利息。或者直接私吞。这些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朝廷规定的赋税钱粮,不能按时收入国库,造成积欠,形成亏空。

当时官场上都有一种潜规则,会把亏空移交下任官员,任任叠加,亏空永远都在,却无人负责。有些州县也会直接盘剥百姓,填补国库库空。

清朝时,皇帝常减免赋税。乾隆就曾普免五次赋税。嘉庆六十岁生日时,一次性天下赋税2500万两。这么做,原本是为了减免百姓负担。

但实际上,百姓可以获利极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官吏趁机把亏空虚报上去,获得减免的机会。种种举措,都造成嘉庆时期,国库的严重亏空。

除了钱粮,漕运也是嘉庆时期的一大弊政。漕运是官府利用江河海运,把产粮地区的粮食运往京城,满足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使用,属于当时的经济动脉。

清朝的宫廷王室、八旗驻军,大小官员,都要依靠漕运。但是,因为漕运中间有各种复杂交错的利益关系。所以,积弊极深。

清朝时,关于漕运河工的投入,仅次于军饷。仅是南河公款,从嘉庆十年到十五年,就达四千一百万两。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个职位成了官员心中的美差。

官员们有各种手段可以侵吞公款。很多修河经费就没有办法顺利投放到位。对黄河的河道治理,也日渐松弛。

嘉庆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造成运河堵塞,漕运粮船无法通行。以至于当时开始议论,是否应该放弃内河漕运的方式,改用海运。嘉庆皇帝其实也意识到这些问题。

可是,他没有魄力实行大变革,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修修补补。就像漕运改用海路的提议,最后以“祖宗之法不可变”,潦草结束,积弊仍在。所以,嘉庆时期的国库亏空,并非只是一时的军费开支巨大。而是长期弊政积累过多的集中爆发。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清朝到乾隆后期,国内矛盾已显现出来了,嘉庆即位以后,意欲除积弊,肃吏治,积重难返的腐败政府,已经不可救药了。这时西夷已窥边境,境内白莲教起义等社会矛盾,此起彼伏,甚至天理教义军都打入大内了。嘉庆也感叹的说,我上台就想当个称职的皇帝,怎么得不到认可呢!

当时国际大气候没有引起统治者们的认识,在天朝上国的梦靥中沉沉昏睡,嘉庆這个时代,是应该清醒而没有清醒的时代,也就离坚船利炮轰开大门的时候不远了。

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其实清朝的灭亡和皇帝没有过大的原因,清朝是从明代渡过而来,而忠于明代的人也很多,这就是清朝的隐患 ,加上外面的西方列国都在迅速崛起,在初中听历史老师用自己的观念说过,为什么西方国家要来中国抢掠,因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到,东方国家连房顶的瓦片都是用黄金做的,因此让西方国家的人向往东方。

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清朝的衰败并不是由于皇帝的懒散怠政,而是由于清朝在各个方面都逐步落后于先进的西方,落后于西方也并不能说明清朝皇帝的昏庸,而是在东方这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上,使得中国皇帝认为恪守儒家文化朱程理学,那就是明君的标准,换成其他朝代到了清朝这个阶段也是如此。

就不讲嘉庆皇帝,就是他的儿子口碑平平的道光皇帝,放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算的中等上游水平。嘉庆皇帝虽然不如康雍乾三帝,但实际上依然算是一个合格的勤君,在任期上,能做到勤于政事,严守祖训;在政治上痛恨腐败,严惩吏治;在军事上,多次平定叛乱起义;经济上蠲免钱粮,重农政策;在文化上,结束文字狱,宣扬仁孝,祭拜孔子;在社会上,多次治理河道,推广精耕细作;在外交上,嘉庆阶段依然闭关锁国,因此不存在外交问题,只有一点,越南地区新国王继位后,申请能否将国名改为“南越”,被嘉庆皇帝认为这个国王有与中国南越国混淆视听的嫌疑,断然驳斥,后来这个新国王反复请求,于是嘉庆皇帝赐名“南越以南”,简称“越南”,从这点上看,嘉庆皇帝对周边国家事宜还是比较严谨重视的。

这样一看,嘉庆皇帝似乎不止是个平庸之人,倒像是个贤明的君主,那为什么依然无法挽救大清的逐步衰败呢?后世评价嘉庆皇帝其实还是比较准确的,“嘉庆的优点就在于没有缺点,但是最大的缺点也就是没有突出的优点”。嘉庆皇帝如果作为一个守城之君,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这个国际风云变幻,西方已经突飞猛进的阶段,依然没有超群的政治胆略和革新精神,没有看到清朝出现的主要矛盾,在这个阶段再严守祖训勤劳政务,那也是个不合格的皇帝,加上乾隆皇帝晚年弊政频发,使得清朝积症频发,难以逆转,仅凭嘉庆帝的资质,还是无法挽救的。

其实讲那么多,简单的总结,就是嘉庆皇帝贤明,但没有有能挽救大清的贤明。

嘉庆帝赐死了和珅明明很贤明,为何没能挽救渐渐衰败的大清?

嘉庆皇帝赐死和珅并不能说明他的贤良,乾隆皇帝选择嘉庆皇帝即位也并非觉得他有多贤明,乾隆在位时夭折的皇子太多了,乾隆皇帝已经不堪丧子之痛,本来要将皇位传给五皇子永琪,五皇子永琪也是当年康熙皇帝很看好的一个玄孙,可是五皇子也早逝,当时乾隆已经把皇子的贤能放在其次了,只要能够平安康健就是最大的心愿了,而当时嘉庆还算说的过去,说实话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当时乾隆已经准备提前退位,在有生之年还可以扶持嘉庆。

嘉庆皇帝刺死和珅,只字未提贪污的事情,赐死和珅的罪名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不尊重皇帝之类等等,和珅的死也是乾隆事先安排好的,说白了和珅只是皇家圈养的一直肥猪罢了,养肥了该宰了。

清朝从康乾盛世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确切的说应该从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按照历史的潮流也可以叫做盛极必衰吧。所以说大清的衰败早在乾隆后期就初见端倪,嘉庆帝只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拐点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