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相爱相杀,互相融合的历史;秦汉打匈奴,盛唐伐突厥,期间还有五胡乱华建立多个朝代,五代十国时期沙陀族又建立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再到宋夏辽金并立,蒙元一统中原,再到女真族后裔满族建立大清最终完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疆域。

所以,要谈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深入简出地探讨一下,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我们先来看看宋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

北宋时期民族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关系,北宋承接的是五代乱局,前有沙陀族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又有如日中天的契丹辽国,西北有党项族西夏,后有崛起的女真族,横扫天下的蒙古族,所以北宋各个时期民族政策是不同的。不可否则,宋朝在如此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能够享国三百多年,其民族政策是十分成功的。

宋朝采取民族政策从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无外乎存在三种政策:“兼制夷狄”、“华夷两安”、“欲胜夷狄,先强中国”,这也是主战派、主和派以及中间派相互妥协的结果,这也是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代宰相明朝献言建策,相互斗争的结果。

北宋以“岁币”形势,与契丹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百年和平,对西夏也同样采取了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宋朝是羸弱的,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宋朝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

总之,宋朝采取的方式就是能打就打,打不过就“岁币”求和,在和的过程中,不断汉化少数民族;于是乎,数民族逐渐被汉化,中原思想逐渐被接受;汉化的契丹失去了少数民族崇武精神,被宋金联合灭掉;汉化女真族也失去了往日彪悍尚武的战斗力,被宋元联合灭掉;蒙元统治了中原地区,别逐渐汉化最后有相当一部分蒙古族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民族政策:朱元璋时期实行“南北有别”方针,对北部蒙古残部实行乘胜追击、固守北疆、到主动出击;在处理南方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的“因俗而治、宽裕待民、以夏变夷”等政策。换句话说,明朝对少数民族政策也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国力强盛时奉行“华夷一家”,“恩威并施,以夷制夷”的方针;国力衰弱时实行“攻防兼备、持重守御”方针。

与宋朝最大不同就是,明朝奉行“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的刚性国策,刚猛有余,灵活不足,能伸不能屈,最终葬送了大明江山。

综上所述,宋朝与明朝对少数民族政策,没有明显不同, 都是强盛时进攻,衰落时防守;融合时进行汉化,汉化后最终被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唯一不同的就是,宋朝岁币与明朝的刚性,造就了南宋与南明的本质不同。

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势力的区别。不管是吐蕃各部、女真各部、兀良哈三卫、还是南方土司,都是明朝的王土和属民。即使是骄横跋扈的鞑靼和瓦剌,很多时候名义上也是明朝册封的王爵(如明朝的顺义王、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地位矮明朝半头。而宋朝不一样,周边的各大族裔纷纷独立建国,契丹辽朝和宋朝互称南北朝,女真金朝甚至名义是还是南宋的主子和长辈(南宋先后对金称臣称侄),西北的党项西夏王朝和西南的白蛮大理王朝名义上称臣于宋(西夏还称臣于辽金,两面讨好),实质上关门称帝,人家有自己独立的年号、庙号与谥号,不奉宋朝正朔。宋朝的民族政策也有合理的地方:如对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中,开创了土官制度,这是后来元明土司制度的雏形,对于鄂湘等地区的各蛮族的招抚和镇压也很到位。在西北,自王韶开边后,设立的陇右都护府(在青海一带,管理归附的部分吐蕃和回鹘部落)也是很有价值的,可惜昙花一现。两宋时代民族政策最成功的不是宋朝,而是辽朝,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一是因俗而治,二是机构的互动交流,如汉人能当北面官管契丹人,契丹人也能当南面官管汉人)、民族之间的法律平等与风俗习惯的宽容、招讨司制度、草原上的节度使制度、联姻与通婚等。而处理民族关系最差的当属金朝无疑(猛安谋克特权,红袄军起义),宋的民族政策在那个时代只能算中游水平。

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先说对统治区外民族关系,宋朝和明朝在处理对外民族关系时,把自己摆放的位置就不一样,这跟当时的形势和各自的军事实力有关系。

先说宋朝,北宋基本和周边民族在平等的地位上来交往的,北宋和辽国刚开始都看对方不顺眼,都想找个机会干对方一下子,可是打了很多年发现谁也干不掉对方,北宋夺不回燕云十六州,辽国也不能把对方怎么样,于是对方就在澶渊之盟时约为兄弟之国,尽管宋朝要赔点钱,但是基本上地位平等,面子保住了。对于西夏,本想当个老大教训一下小弟的,可是打来打去也没占到啥便宜,也就讲和了,虽然北宋略微挣回来点老大的面子,可这是要花钱买的。对于大理、吐蕃等民族也都很客气,偶尔有些小摩擦,总体上你不惹我我也不惹你。到南宋地位就有下降了,对金国称臣,但是不用奉金正朔等保住了一些尊严,到蒙古时候地位就更低下了。

明朝则不同,对周边民族都是当小弟来对待,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对周边民族要求一概要服从我,不服就打你,打到你服为止。尽管中间也被侵略过,但也好歹都保住老大的面子。直到崇祯亡国时都不肯与后金讲和。

再说对统治区内的民族关系,宋朝基本是管的不太多,让他们内部自治,不闹事就不多管。明朝则不一样,要贯彻落实统治力度,实行改土归流,强化对他们的管制。

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宋朝即是怂朝和送朝…对内极力压制武人,对外交保护费,只知道赔款、求和、割地(北怂直到灭亡都收不回燕云十六洲)…正因为苟且偷安,长期养尊处优、穷奢极欲导致缺乏战力、国内矛盾激化,虽然同样腐化辽国,又无燕云十六洲的天险和缓冲,却被建国不久还处于原始奴隶社会的女真人所灭,导致太宗一脉全军覆灭…

南宋(怂)更是不堪,苟且偏安,对外称臣、赔款…虽然腐化了女真人,却被建国不久的蒙古所灭…

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宋朝和明朝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封建王朝。但是,同样是汉族主政的王朝,同样是农耕经济,同样是面临处理民族关系的突出问题。然而,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有着重大区别。一个是消极地求和为主,一个是积极地军事斗争为主。

先说宋朝,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等文明程度上领先世界。立朝之初,重文轻武,压抑军事,军队积弱,天真地以为银子可买得太平。太平兴国四年( 979 ),宋太宗平定北汉刘氏政权后,移师幽州,企图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对辽作战中尚未彻底失败的情况下,屈辱地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更坚定了宋王朝妄图以金钱换和平,靠金钱买太平的屈辱理念,成为宋王朝历代秉承的国策,造成军事上的长期积弱。后来在同西夏的历次战争中,希冀金钱求和,败多胜少而屡战屡败。怪在有宋一代,对抗击外侮的功臣采取打压甚至镇压。如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在联合强者灭外患时,相信金钱万能而军事无能,让联盟者看轻而顺将灭亡,先亡北宋,后亡南宋,真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再说明朝。明朝立国与宋朝有所区别,不同于宋朝是从后周窃得江山,而是举行起义,剪除割据,击败元朝的过程中建立王朝。立朝后,坚持抚剿并举,对西南等其他少数民族主要采取抚的方针,让西南少数民族咸服。对元蒙残余势力多次出征远剿,至少让其无力反抗。明朝重视军事建设,在加强军队建设的同时,加强边旁军事建设。永乐帝将京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又如:修建现代仍保留较好的万里长城,完善边关和军事要塞的军队建制与设施等等。虽曾发生“土木堡事件”危机,但不重演宋朝“靖康之耻”的悲剧。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指明代。其实,明代非亡于满清,而亡于内乱,李自成起到了重大催亡作用,根本是明王朝的腐败。写於2019.3.10

宋朝和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宋朝施行馁靖政策。对内发展经济,以柔治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割地,签订屈辱条约,为的是避免战争,偏偶一安,也免受百姓塗碳。一纸协议换来15O年和平。而明朝朱元璋出身低贱,有強烈的自卑感,所以行成了阴暗,残暴,极其自私心理。为保皇权制定了好多新规。例如取消丞相,成立内阁,六部九卿。这一定程度上是一进步,集中了皇权,但也使子孙后代养成了好大喜功,自不量力,狂妄自傲的性情。在对外事务上也听从太监唆使铸成大错。(例如,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最后让蒙军俘虏。直到灭亡時国土面积只剥3OO多万平方公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