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原创】对于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如果宇宙之中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同一样环境况且大一万倍的地球存在,里面生存的人类是不会比我们身体大一万倍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
在宇宙之中,当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同一样环境况且大一万倍的另一个地球存在时,只是其体积比我们的地球大一万倍,地表上生物的生存空间也会大上一万倍的表现,虽然,生物生存空间越大,生物物种演化的体积就会越大,这是符合生物正常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生物生存空间的大少与生物演化形成体积的大少不是成正比的情况,生物生存空间越大,是一种越有利于生物物种持续繁衍进化的空间生态环境,生物物种的体积会演化朝向更大体形的发展趋势而发展,但其演化形成的阶段性体积不是与其生存空间成正比的现象。
由此可见,如果在宇宙之中,发现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同一样环境况且大一万倍的另一个地球存在,里面生存的人类是不会比我们身体大一万倍的生态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里面生存的人类定会是一群无法想象和形容的体积超大的巨人,里面生存的其他生物其体积与我们地球生物来对比,都是硕大无比的生态表现情况。
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可阅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创答题,定能阅览到你感兴趣的前沿科学知识。欢迎大家加入相关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抄袭可耻。欢迎转发。)
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这是一个很有脑洞的问题。
宇宙中有没有一个比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也许有。
但在这样一颗星球上,你绝不会看到地球上的宁静祥和,相反,它极有可能如同地狱一般。因为它是一颗褐矮星(Brown dwarfs)。
(褐矮星 Brown dwarfs 想象图)
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这颗巨大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由于木星是颗气态行星,它主要是由气体组成,所以木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318倍。我们不能把木星称为“地球”是因为它没有陆地,它由气体、被强大气压压成的液体和固体构成。
那颗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家伙应该是固态的,否则它不可能有高等生物生存,所以那个“地球”的质量至少是木星质量的31.4倍。鉴于这个质量处在木星质量的10到90倍之间,因此它们的内核拥有高达百万度的高温,却没有足够的质量和温度触发核聚变并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所以褐矮星不能像恒星那样发出明亮的光芒,它们只会发出红光或红外光。
它像是一颗行星,但它不是行星,而是一颗失败的恒星,它可能有自己的行星。
这样的星星,在宇宙中有很多。
(红圈处表示美国宇航局的WISE太空望远镜在距离我们30光年位置发现的褐矮星,以及它们与太阳光度的对比)
褐矮星适合生存吗?很难。
鉴于前面分析的原因,褐矮星拥有一个极为炙热的内核,这极高的温度会通过其外表逐渐散发出来,因此褐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一颗质量为地球一万倍的褐矮星,它的表面温度绝不会低于你家的烤箱。事实上至今已经发现的一颗比木星质量大20倍的褐矮星,其最低表面温度也在150度以上,烤熟一只鸭子完全不在话下。
如此高的表面温度会给星球表面大气以强大的推动力,使其沸腾,于是它的表面风暴比木星要强许多倍。
(褐矮星大气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颗星球即使有坚实的陆地,它极高的温度和稠密狂暴的大气也会炙烤表面的一切。
它不适合人类生存。一万倍大的人是啥样?
我们进一步假设,这颗褐矮星某一天冷却下来,达到了适合孕育生命的温度,并且它表面也不再有肆虐的风暴,会有一万倍大的人出现吗?
不可能。
地球上成年人的平均重量大约在50公斤以上,就假设是50公斤吧,一万倍大的人,他的体重至少是50万公斤,也就是500吨重。地球上已经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80吨。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500吨重的巨人,即使他可以在地球上生存,也只能终生泡在水里,只要一出水,他就会被自己巨大的体重压成全身粉碎性骨折。
(潜水员与蓝鲸)
如果在一个质量为地球一万倍的星球上,后果则要严重得多。
根据球体的体积公式:V=(4/3) × πr³
这个星球的质量是地球10000倍,它的体积差不多也是地球的10000倍,它的半径 r 大约是地球的21倍。根据万有引力公式: F = GMm/r²
这个星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引力将是地球的22.6倍。一个500吨重的巨人在这颗星球的表面则要承重1.13万吨!
所以,这个星球上即使有某种生命存在,它的体积也只会是比地球上的人类小N倍,并且拥有强大骨胳的生物。
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有可能!同是鱼,蓝鲸比小鲤大一万倍也不依。
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地球是一个岩石星球,体积和质量在宇宙中虽然不算大,但行星的质量是有一个限度的,准确来说超过0.07倍太阳质量的行星就会触发内部核聚变反应从而成为一颗恒星。
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它的质量仅仅是地球的318倍而已,而只有当80个木星融合到一起时它才会点燃核心区域的氢和氦从而变成一颗红矮星。
我们的宇宙的不允许一个质量达到1万倍地球质量的固体岩石行星存在的,因为当行星质量大于木星质量的7倍以上时,它就会变成一颗褐矮星,也就是红矮星的前身。
由于恒星的质量下限是0.07倍太阳质量,因此一万倍地球体积的星球会因为质量太大而导致内部温度过高,虽然不足以产生氢核聚变反应成为红矮星,但它可以通过燃烧氘元素变成一个表面温度数百摄氏度的褐矮星。
一个星球的质量和体积太大的话引力也会太大,相应的大气压也会剧增,生活在一颗质量较大的行星上的话人类的骨骼是会被压碎的,目前还处于科幻小说中的硅基生命可能会生活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但那种环境对人类这种碳基生命来说还是太严酷了。
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根据目前的观测结果来看,宇宙中不太可能存在着一个比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
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的大型星体就属“恒星”与“行星”了,我们的太阳系内部的“太阳”就是一颗恒星,相应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则都属于行星。而其中的行星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比如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就属于“岩质行星”,而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星体则属于“气态行星”。
两者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行星物质含量及结构的不同。说得直白一点,“岩质行星”的结构主要由岩石组成,而“气态行星”的内部物质则主要是以气体状态存在,不过一般的“气态行星”也都会有一个固态的内核。另外“岩质行星”与“气态行星”最大的差距就是体积上的差异,从太阳系内部的情况其实就可以看出来,四颗“岩质行星”的体积是要明显小于另外四个“气态行星”的。比如太阳系内部最大的行星(木星)的体积就相当于是最小行星(水星)的体积的23000多倍,毕竟木星的直径大约140000公里,而水星的直径不到5000公里。
如果我们放眼整个宇宙,“岩质行星”与“气态行星”的差别基本上也与太阳系内部相类似,比如人类目前观测到的体积最大的“气态行星”是“HD100546b”,其体积大约是地球的300000倍,直径已经基本达到了太阳的70%左右,距离地球亦有着300亿光年以上的距离。这颗行星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是非常巨大的,但其毕竟只是“气态行星”,与地球本质上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
而在“岩质行星”领域的观测结果来看,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岩质行星”是“TOI-849b”,其体积大约是地球的39倍左右,其从行星结构上与地球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但可惜的是这颗行星的“大气层”最终都被夺走了,理论上也很难存在生命体。
宇宙的非常广袤的,仅仅可观测宇宙的尺度就达到了930亿光年,我们人类目前对于宇宙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也不能断定宇宙中就一定没有比地球大一万倍的“岩质行星”,只能说从目前的观测成果上来看,“岩质行星”的体积确实很难有如此之大。
假设有一颗“宜居星球”是地球的一万倍大,那么上面的“外星人”就会比我们“人类”大一万倍吗?上文已经提到了,根据目前的判断,宇宙中其实是很难出现体积极其巨大的“岩质行星”。这里我们就假设有这样一颗“岩质行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万倍,同时也是一颗“宜居的星球”,具备液态水、大气层等一系列基础条件,而且该星球上面也“孕育”出了类似于“人类”的“外星人”。
那么这些外星人的体积和质量会是人类的1万倍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我们就假设地球人类的平均体重的120斤,那么增加1万倍以后就会变成1200000斤,也就相当于大约600吨的总量。要知道地球上最重的蓝鲸也就是180吨的重量,而且还是海洋生物。像人类这样的陆地智慧生物,大部分的进化都会以“大脑”为核心,是很难具备如此高的体重的。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星球的“万有引力”是与其自身重量有着直接关系的,比如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8,对应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1/6左右。如果一个行星是地球的一万倍,那么其“万有引力”固然也是非常惊人的,如这个星球上的“外星人”或者“外星生物”的重量还特别庞大,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外星人”或者“外星生物”很难在这颗星球上自由的活动。
所以说,外星生物的质量与体积与其所在行星的质量与体积的对应关系应该是“成反比”的,理论上质量越大的行星上的生物应该更小,反而是一些质量较小的行星上面可能存在体积更大一点的生物,毕竟引力作用小,行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比我们地球大一万倍的地球,然后上面的人类也比我们大一万倍?
题主有一天离开了宇宙,也许可以找到或看到。
现在题主还在地球上,提这种无聊的问题实在为之太早 ,毫无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