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宝玉的玉有多重要?袭人说,这是命根子,没人敢打它的主意;凤姐说,谁要是偷了,被发现肯定是个死。那就奇怪了,贾府中人人都知道偷玉这件事的严重性,有谁还敢顶风作案偷玉呢?肯定不是普通人所为!

玉曾被偷过两次,为何第二次却查不到幕后元凶

宝玉的玉是怎么来的?他出生的时候,衔在嘴里带到世上来的。可见宝玉不是一个普通人,这块玉也大有来头,背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宝玉的玉一共丢过两次。第一次失窃,是他房中的人监守自盗,最后被查出来偷玉的人是一个叫良儿的丫环,后来这个良儿因为被人举报,导致偷玉事件被罚,在贾府当时网开一面的情况下,并没有要了她的命,而是将她撵出了贾府。

第二次失窃,是在贾母替儿子贾政升官远行践行,宴席后领着众人去大观园怡花园观赏海棠花,事后袭人发现玉不见了,最后几乎查遍了贾府,也没有找到这块玉的下落,更让人觉得背后偷玉的人不简单。

因为这块玉,还让凤姐和婆婆邢夫人起了极大的冲突,让邢夫人将凤姐痛斥了一番,场面一度尴尬的同时,凤姐还因此病了一场。

后来这块玉在下雪的时候,凤姐和身边的丫环一起出行,被丫环发现在雪地里,凤姐拾起来确认后,正是宝玉丢失的那块玉,脸上很是惊喜。

是谁将玉放在了雪地里,是人为还是其他因素?

为什么当时遍查不到下落的玉,最后却莫名出现在了贾府的雪地里?难道是事后有人良心发现,偷偷扔下的吗?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肯定不是这个原因。

凤姐都说了,不管府中谁如果偷了宝玉的这个命根子,查出来都是死,如果真的是人干的,早想办法处理掉了,怎么可能还会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偷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扔出来了呢?

其次,一般人偷窃这么贵重的东西肯定是为了钱,得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出手,因为明知道玉失窃后,贾府主子不会善罢甘休,留在手里非常危险,等于是傍了一个炸弹在自己的身边,再傻的人也不会蠢到这种地步。

从以上两点而言,这件事肯定不是贾府中的人做的,不然早就被查出来了。外人更不可能得手,因为根本进不了宝玉的房间,在不知道玉放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乱翻最容易被发现。

因此,可以断定,偷那块玉的人可以直接将贾府和外人全部排除了。应该是赐给宝玉的人所为,不然谁也没有这么通天的本事,可以让玉说丢就丢,说来就来。

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赐玉的那个人

那么,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将玉偷走呢?应该是赐给宝玉的人所为,不然谁也没有这么通天的本事,可以让玉说丢就丢,说来就来,还能将玉保存得完好无损。这里就不得不说那块玉的特殊功能了。

宝玉的玉之所以如此贵重和特别,其中有一点,可以预知某种意外或者不祥之事。

当时贾母带众人看海棠花时,有人就重点提到,那棵海棠村非常与众不同。

一、已经枯死了半年,平时也没有人打理浇水,完全当成死树来对待,没想到现在却意外活了过来,这事本来就让人觉得很奇怪。

二、当时天气已冷,而海棠花开的季节在3月份,这个时节本就不是开花季,可偏偏海棠却开花了,事有异常必有古怪。

从海棠死而复活,又在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说明贾府肯定有事要发生。只是当时除了邢夫人、贾赦和赵姨娘对此明言有异议外,贾母却不愿意相信,然后很快宝玉的玉就丢了,在贾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惹了很大的风波出来,将一干人全部卷了进去。

事后充分证明,海棠花预示的异样,发生在了宝玉的玉丢失这件事上。由于这块玉对宝玉的特殊作用,宝玉还大病了一场。这足以说明,这块玉和宝玉的福祸是相依相偎的。

谁能主宰宝玉的命运,贾府中的任何人都做不到,真正能够主宰宝玉命运的人,是赐他将玉带到贾府的那个人。

由此可以断定,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在平时袭人对这块玉那么上心、看管如此严、不会让任何下人碰的情况下,普通人想打这块玉的主意真的等于难如登天。真正的偷玉的人肯定不是凡人,而是赐玉的神秘人,只有这个人才具备这种窃玉无形的能力。对方通过偷玉,向贾府暗示,宝玉跟尘缘将尽,即将回归到他该去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贾府衰败的末路已经不可避免。暗示完了之后,自然又将玉送回了贾府,继续护佑宝玉的性命!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红楼梦里,宝玉是衔玉而生,这块玉叫通灵宝玉,我们都知道,它的前身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女娲炼石补天所弃的那块顽石。

这块玉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之后,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了几年,最终的结局是仍归于青埂峰下,它的一番尘世之劫被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块玉自幼被宝玉携带,可以说它亲眼见证了贾府从富贵到衰落的全程,宝玉还曾狠狠地摔过两次,这块玉也曾在宝玉、凤姐遭魔魇时救过他们性命,当然,它也曾丢过。

宝玉丢玉事件,在前八十回里并没有明确笔墨,而是通过侧写或脂批交代,虽无明文,但宝玉丢玉事件却非同小可,他的玉是自己丢的,还是被人偷去的呢?我们来一处一处分析原文情节。

脂批第一次提到宝玉丢玉之事是在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吃酒回来,因为李嬷嬷倚老卖老,发生了枫露茶事件,后被人劝解下来,然后服侍他睡下了。原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彼时李嬷嬷等已进来了,听见醉了,不敢前来再加触犯,只悄悄的打听睡了,方放心散去。

这段原文说的是袭人在宝玉睡后,替宝玉把通灵玉从项圈上摘了下来,然后塞在被褥之下。如果不读脂批,这段文字我们看不出什么蹊跷来,但这段话后的一句脂批,交代了后文的一件大事。

甲戌侧批: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

初读红楼,我们很难理解这句话,熟读之后就明白了。袭人这次的塞玉,实际上是为后文通灵玉被窃伏笔,也就是说,宝玉的通灵玉曾被偷过,但偷窃者的目标应该不是通灵玉,所以说是“误窃”。

那么宝玉的玉是谁偷的呢?一直到五十二回,我们通过平儿丢镯事件,揭开了宝玉丢玉的秘密。平儿跟大观园里的姊妹们芦雪庵一起吃鹿肉时,退下了手上的两个镯子,结果洗手去戴的时候少了一个,这个时候王熙凤说了一句话:

凤姐儿笑道:“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你们只管作诗去,我们也不用找,只管前头去,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

王熙凤为什么会知道呢?是因为她看到了偷窃者偷窃的全过程,还是早就知道谁有前科?从后文我们知道,王熙凤并不知情,而是在事后“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后来是宝玉房里的宋妈妈“报了案”。

因为平儿丢镯一事,结果就把过去宝玉房里的旧事也都扯了出来,这些话都是平儿悄悄跟麝月说的,因为此时袭人母亲病重回家了,晴雯也生了病,怡红院里主事的就是麝月了。我们且看原文:

平儿道:“……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前文脂批里提到的“误窃”一事,作案者应是一个叫良儿的丫头,加上这次偷镯子的坠儿,从身份推断,她们应该都是宝玉屋里的小丫头,月钱不多,也没有资格到宝玉房里服侍。

从坠儿偷镯子来看,她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换银子,是为了钱,所以良儿到宝玉房里,应该也是为了钱,她摸到宝玉床边,伸手去褥子下掏摸,因为宝玉的玉用手帕包着,她误以为是银子,所以急匆匆拿走了。

平儿跟麝月说的这段文字中间还有一段来自庚辰本的脂批,其中有两句提到了偷窃之事,很值得品味。我们且看:

妙极!红玉既有归结,坠儿岂可不表哉?可知“奸贼”二字是相连的。故“情”字原非正道,坠儿原不情也,不过一愚人耳,可以传奸即可以为盗。二次小窃皆出于宝玉房中,亦大有深意在焉。

脂批的这段话再次明确指出了,宝玉房里的偷窃之事,一次是良儿窃玉,属于监守自盗;一次是坠儿偷镯,是“偷到街坊家去了”。所以这两个丫头,先后都被赶走了。

问题还没有说完,那个误窃了玉的良儿,是怎么处理通灵玉的?她又是怎么被发现的?这段文字原文中也有伏笔,且跟王熙凤有关。

秦可卿死后宝玉跟着王熙凤去铁槛寺,王熙凤心细,生怕宝玉有闪失,于是宝玉睡觉后,她把通灵玉收了起来,我们且看原文:

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

我们对照前文袭人塞玉一段可知,凤姐这次塞玉,应该也是伏笔无疑,伏哪一件事呢?自然是宝玉丢玉之事,那么宝玉丢玉之事如何跟王熙凤联系起来呢?后文另一处脂批给出了答案。

原文二十三回里,宝玉被父亲贾政叫到王夫人房中安排他和姊妹们搬进大观园一事,宝玉出来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刚至穿堂门前,只见袭人倚门立在那里,一见宝玉平安回来,堆下笑来问道:“叫你作什么?”

也就是说,宝玉已经到家,进了穿堂,看到袭人正在等候,宝玉“刚至穿堂门前”这句话之后有一句脂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很多人不解脂批的这句话,凤姐扫雪拾玉到底指的是哪一段情节呢?不少人都认为是八十回后她被贾琏休了,被勒令做粗活,每天打扫庭院,恰好这时宝玉的玉丢了,于是被扫雪的凤姐捡到了。

但以王熙凤抓尖要强的本性来看,如果她被贾琏休弃,是不可能受此折辱的,而且她的判词里说的很清楚,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即她最后可能是回了金陵。

如果我们结合铁槛寺凤姐塞玉一段,以及良儿误窃一事,就不难推断出答案,也许情节是这样的:袭人塞玉、凤姐塞玉,都是曹公为良儿误窃作的伏笔,良儿误窃通灵玉一事后,自知事关重大,不敢拿去卖或当,思前想后,最终只能选择无人之时把玉随便丢到一个地方。

此时正值寒冬,第二日下了一场大雪,宝玉醒来后不见了玉,袭人、晴雯等人都着急不已,王熙凤调动全府上下一起寻找,每人一把扫帚,把房前屋后的雪都扫净,务要把玉找到。

凤姐找到玉后,心里起疑,就询问宝玉、袭人等人,从袭人那里得知玉前晚就塞在宝玉褥子之下,于是凤姐怀疑出了家贼,就开始审问宝玉房里的丫头,结果良儿露怯,因此被发现,真相大白,最后被赶。

以上就是良儿偷玉的全部情节,也顺便解释了“凤姐扫雪拾玉”的情节,这并非一定是她亲自扫雪,她指派下人扫雪寻玉,也可以如此表达,至于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段情节了,可能是曹公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时候拿掉了。

前八十回里,偷玉的应该只有良儿一人,但元春省亲一回,点的四处戏文里,其中第三出《仙缘》,有一句脂批,又交代了通灵玉之事,脂批曰:《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送玉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宝玉的玉再次被偷了吗?我的理解是:八十回后,宝玉、通灵玉皆尘缘已满,通灵玉由甄宝玉送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彼时贾宝玉已到警幻处销号。至于为什么是甄宝玉送玉,不是贾宝玉送玉?这就是八十回后的情节了。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通灵宝玉”丢失,是《红楼梦》隐笔伏线中最具象征性的事件。

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有人根据“平儿丢镯”所映射的文字,推断偷玉者是宝玉房里的小丫鬟。

第五十二回里虾玉镯丢失,发现窃贼居然是宝玉屋里的小丫鬟坠儿。平儿就把这事悄悄告诉给麝月:

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

有人据此推断,既然怡红院内贼频出,想必宝玉房里的小丫鬟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宝玉丢玉肯定是怡红院的小丫鬟所为。

众所周知,宝玉的屋子一般下人是进不去的。这“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母看的更比命根子还重,荣府上下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利害。这样的特殊物件一般的小丫鬟怎能有机会接触,即使有机会接触恐怕也没有胆量去动。

再说了,“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基本上都是玉不离身,即使摘挂收藏,除了袭人别人也没有资格去碰。袭人是何等周密心细,这种举足轻重的物件她会给小丫鬟们留下可乘之机吗?

至于平儿嘴里的“良儿偷玉”,可以肯定的说那只是一般的玉器,绝不是“通灵宝玉”。因为真有这样的大事件发生,五十二回前不可能没有描述。

由此可见,宝玉房里的小丫鬟们不具备作案动机,更不具备作案条件。

还有人根据林黛玉进贾府时宝玉摔玉,推断是宝玉自己故意丢弃的。

林黛玉进贾府时,宝玉问她可有此玉?林黛玉说,这种稀罕物件我那里能有?宝玉登时发起痴狂病来: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如今来了这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不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宝玉就狠命的摔那“通灵宝玉”。所以,有人据此推断贾宝玉素来不喜欢这个“紧箍咒”,一心想把这玉丢弃。

其实,这不是事实。贾宝玉平时还是很珍爱这个“命根子”的。只是林黛玉来了,一见钟情,幻想黛玉也应有一个玉,成双成对,珠联璧合。

但是林黛玉没有。宝玉大失所望,这才发起狂巅拼命摔玉。其实,这只是为了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他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除了当着黛玉摔这一次玉,别的时候贾宝玉都是心安理得,一本正经的挂在脖子上。试问,真不待见的东西可能每天佩戴吗?

不难看出,摔玉与丢玉没有因果关系,贾宝玉不是“偷玉”的嫌疑人。

另有一种观点推测是贾政为了讨好王室,作为礼品送出去了。

这种说法更不靠谱。

“通灵宝玉”是一僧一道带来的,让它来繁华人间走一遭,这才有了贾宝玉的“衔玉而生”。

说白了,所谓玉不过是一种奇石罢了。搁在贾府是“命根子”,放在外边分文不值。

即便贾政想贿赂王室,也断不会拿儿子的“命根子”去赌。换言之,用这不是宝贝的宝贝送人,人家能买单吗?

所以,贾政不可能以“盗玉”送人来换取贾府的兴荣。

那么这玉究竟去哪儿了?

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其实,一句“通灵知奇祸”就给我们提示了“玉”的去向。

蚰烟找妙玉扶乩时乩语说: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从这段乩语可知,“通灵宝玉”已经完成使命,游戏了人间繁华,回到了它该去的地方——青埂峰。

枯海棠复生不是吉兆,宝玉失玉更是凶兆。宝玉以顽石化身,衔玉而生,“通灵宝玉”自然就是宝玉乃至整个贾府盛衰的象征。

玉得生时生,得失时失。

事实上没有人偷它,是它自己避祸而退,化风而去。目的只是想告诉贾府由胜转衰非人力所能阻止,实为天意……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在兴盛繁荣的礼仪之邦,天朝大国的首都。有一户人家,这家人姓贾,这家人一门双公。长兄是宁国公,住宁国府。弟弟是荣国公住荣国府。故事开始的时候,贾家已经有五代人。宁国府的掌门人是第四代贾珍;荣国府的掌门人是第三代贾政。爵位继承人是贾政的哥哥贾赦。

这年夏天,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夫人——王夫人生了一个公子,这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衔着一块“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美玉。上面还有字迹,正面镌刻着通灵宝玉,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这块通灵宝玉的确与其他玉石不同,非常结实,宝玉几次摔玉,砸玉,它都不坏。更厉害的是能除祟,疗疾。宝玉和凤姐莫名其妙地发病,病得人事不知。在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指点下,把通灵宝玉悬在门框上,凤姐和宝玉的病才痊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块宝玉丢了。那么这块宝玉是谁偷走的呢?

这块宝玉没人偷走,是它自己看透了红尘,不想待在这个世界里,所以返回了故乡。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这块宝玉来历不凡。

宝玉的玉原来是大黄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下的一个大石头。因为羡慕红尘中的乐事,求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把它带到温柔富贵乡,花柳繁华地去领略一下荣华富贵。于是这块大石头就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美玉,叫通灵宝玉。然后由一僧一道带着去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投胎。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下的通灵宝玉就是原来在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

因为这块石头通灵,能知祸福,所以当他预感到贾府的好日子到头了,贾府即将面临灭顶之灾时,它回避了,它不想在红尘中吃苦遭罪,所以它返回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石头到凡间历劫,当然要享福,也要吃苦,它不能私自返回大荒山。于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把石头抓回了贾府,让它继续历练。它需要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万境归空,方才可以返回大荒山。于是宝玉的玉在不经意间又找到了。通灵宝玉和宝玉经历了所有的厄运,体会了所有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因此没有人偷走玉,是玉自己逃走,又被抓回来的。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宝玉带的劳什子通灵宝玉没丢过、也没被人偷过。

第二十三回,宝玉从贾政的屋里出来之文,批书人在"刚至穿堂门前"六字之后留下批语:【双行夹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不少读者看到该条批语,都认为贾家败落之后,凤姐已沦落到亲自拿起扫帚扫雪的地步。

贾府隐写皇室,皇帝的一堆女人,也就是各位凤姐凤妹,怎么可能沦落到亲自拿起扫帚打扫环境卫生的地步?

通灵宝玉隐写传国玉玺,大清皇帝都有满屋子的大小老婆。朝代更替时,各位凤姐都会使出各种手段明里暗里争抢着“在穿堂门前扫雪拾玉”,最终总有凤姐拾到通灵宝玉。如:凤姐孝庄扫血拾玉,扫的是与福临争天下的豪格等各位血亲,不扫血怎能给儿子弄到通灵宝玉〔玉玺〕?所以,作者刻意将扫雪拾玉安排在“穿堂门前”,批书人特批“妙!”字作出暗示。

良儿偷玉,并不是良儿偷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史太君和宝玉的命根子,那些丫头偷了通灵宝玉没什么用处,谁也没那个胆冒死去偷对自己毫无用处的通灵宝玉。

良儿偷玉,隐写的是林红玉偷人,偷的就是宝玉皇帝。林红玉因犯了宝玉,所以,将“玉”字隐去叫小红。

玉钏和红玉一样,两人同是丫头。不同的是,玉钏的“玉”,合情合理、光明正大而得,他并没偷宝玉,没“犯”宝玉,“玉”字就无需隐去,也无需叫小钏。

珍珠、宝珠、瑞珠三个名字,三“珠”都重了贾珠,因没犯贾珠,“珠”字都不用隐去。

可见,红玉犯了宝玉,并不是“玉”字重了宝玉的原因,而是红玉偷了宝玉的人〔脂批称“误窃”。〕。坠儿为红玉和贾芸拉皮条偷奸,只是间色法,红玉偷的人实为宝玉。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宝玉的玉是被偷走的吗?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是他出生时嘴里衔来的,是当做命根子的。平时挂在脖子上,怎么可能被轻而易举地偷走呢?似乎不可能。小说《红楼梦》中,的确是描写了贾宝玉挂在脖子上那块玉丢失了,不过没看出来是被偷而失而复得,珠还合浦的。不管怎么说,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为什么会丢失?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故事情节?这倒是读者所关注的关键。

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丢失,是在贾府被抄家时所发生的事。当时贾府连续发生了皇妃贾元春去世;贾政被革职;贾府被抄家。贾府上下一片混乱,就在这时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不见了,接着出现了宝玉疯疯癫癫的事。针对这块玉的神秘和失而复得,在小说《红楼梦》中有过描写。

小说《红楼梦》原著描述,贾宝玉和王熙凤曾因这块玉而获救的的故事。贾宝玉被贾环不慎烫伤,贾府请来了一位神婆子马道婆。马道婆从贾母那儿索要好处费,又挑唆赵姨娘,让她暗地里算计贾宝玉和王熙凤。她做了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纸人,剪了个鬼脸,贴在这两纸人生辰八字致命的位置上,致使贾宝玉和王熙凤头痛、发疯直至奄奄一息。正在这时,一个道人来说,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能够救她俩人的命。贾政立刻取来,经过道人一番神神道道的操作,果然灵验,把贾宝玉和王熙凤这两人救活了。这事立刻在社会上疯传开来,一时间把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传说的神乎其神。

这件事传到了北静王耳朵里。北静王对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产生了兴趣。因此,小说《红楼梦》出现了北静王在秦可卿葬礼上,点名要见宝玉,直言想看看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北静王见到这块玉后,问的第一句话“这东西灵验吗?”这句问话,很显然北静王已听说了这块玉的用途。

贾宝玉

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旁边看在眼里,心里也在琢磨。北静王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想要这块玉。贾政心知肚明,立刻回家与贾母商量,是否把这块玉与北静王交换,以缓解目前贾府衰败状况。贾母看到目前贾府败落的现状,也只好答应了,目的就是为了自救,救贾府。现在唯一的能抱上大腿的就是北静王了。按照这一逻辑推理,很可能是北静王拿去了这块玉。北静王与贾政交换这块玉,提了许多条件,贾政无奈只能答应。

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就这样找不到了。接着又传出,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丢失了。令人想不到的是,贾府上下没有反应,意外地平静。这一情节的设置,怎么可能不引起读者的疑窦呢?

曾经平儿的玉镯弄丢了,就像捅了马蜂窝似地,更何况这块玉了。从推理学角度讲,贾母也不会答应的,怎么会不发话呢?贾府上下怎么会风平浪静呢?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贾母是知道的,只是掩人耳目不说罢了。别忘了,想当年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宝玉曾发疯要砸碎这块玉,贾母阻止道:“你杀人可以,切勿坏了它。”可见贾母是把这块玉当做命根子的。这块玉贾府有不成文的规定,在丫鬟中,谁也不准动,只有袭人一个人可以动。言外之意,袭人在,这块玉就在。那么,袭人在,那块玉去哪儿了呢?难道袭人不知道吗?是谁要去了?袭人肯定也是知道的。这更加说明,这块玉是被贾政拿了去,与北静王作了交换,与贾母直接有关。

宝玉自从没了脖子上的那块玉,处在了疯疯傻傻的状态之中。这是作者所要的贾宝玉最终结局吗?不是。作者想让贾宝玉恢复神智,削发为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说《红楼梦》又设置了这块玉失而复得的情节,被王熙凤在雪地里发现了!从此后,贾宝玉神智恢复,最终出家。

综上所述,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不是被偷而丢失的,而是消失的。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一故事情节,目的就是想用艺术的跌宕起伏的表现手法,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兴趣,以揭示作者所表达的《红楼梦》小说主题:封建主义必定消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