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甄嬛传里,皇后宜修没有在宫外除掉甄嬛,皆因她在不该善良的时候善良了一回。这绝对是她精于算计之外的最大失策,结果才把自己弄到了最后不人不鬼的地步。就算事后她后悔,那时候已经晚了!
甄嬛和皇后宜修是如何反目成仇的甄嬛当初进宫时,面对后宫皇后宜修和华妃都想拉拢自己这两大对立势力时,她果断地选择了站队皇后宜修。这并非是皇后宜修让甄嬛觉得更可靠,而是皇后宜修做得比华妃更聪明。
华妃属于那种什么事情都做到高调处的女人,凡事更是眼里揉不进沙子。因为夏冬春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直接赐了她“一丈红”酷刑。
这件事对甄嬛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让她认为华妃做人太狠毒了,根本毫无善念可言。如果自己站队于她,只会活得战战兢兢,随时会有性命之忧。这种情况之下,甄嬛肯定不敢选择跟随华妃,就算她在后宫权势滔天,已经到了只手遮天地步。
反之皇家宜修就不一样了。面对华妃的咄咄逼人和发难,她并没有利用皇后的权利针对她,反而表现得非常大度,处处隐忍和退让。这让甄嬛认为,皇后宜修虽然贵为后宫之主,但是活得并不开心,是一个善良又可怜的女人。
初进宫的甄嬛在没有黑化时,绝对是心地善良的白莲花,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她选择站队皇后宜修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那时候的甄嬛真是把皇后当成自己人。面对华妃数次刁难皇后宜修,想让她当着众妃出丑下不了台,都是甄嬛第一个冲出来替她解了危。
在甄嬛看来,自己这么帮皇后宜修,对方同样会投桃报李。不曾想,外表的软弱和善良只是皇后装出来的而已,哪怕对她这样一个多次帮助过她的人,一样也不留情,暗地里对她肚子里的孩子下了手,让甄嬛意外流产。同时借刀杀人,将甄嬛的恨全部都转移到了华妃的身上,让她对华妃展开了不依不饶的追杀。
这种情况导致甄嬛想尽一切办法要将华妃铲除,为自己的孩子报仇。
当甄嬛最终如愿,且用话将华妃逼死后。她在后来的蛛丝马迹中,才发现自己上了皇后宜修得当,被皇后当了杀人工具。
特别是华妃死后,皇后私底下在她封妃的礼服上做了手脚后,才让甄嬛看清了皇后宜修的真实面目。
同时皇家宜修借助雍正对纯元皇后的念念不忘,不断地离间甄嬛和雍正之间的关系,终于让甄嬛认为自己爱错了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了离宫前往甘露寺修行,希望避开宫中的一切是是非非,彻底远离后宫这片她以前寄予了那么多的期待,如今令她伤心不已的地方。
宫外的甄嬛可以任意欺凌,为何皇后宜修没有除掉她?和两个原因有关接连除去后宫两个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女人,华妃和甄嬛后,宜修终于等来了自己在后宫一人独大的时刻。
对于向来心狠手辣的皇后宜修来说,尽管甄嬛离开了后宫,这并意味着她就能放心。毕竟以前武则天出家修行,最后仍然成功回宫,同时权倾天下的事情,不可能不让她想起来不心惊。
有武则天这个例子,皇后宜修肯定得以此为戒,想将甄嬛彻底斩杀,以绝后患。
为何宜修最后没有在宫外除掉甄嬛呢?那时候甄嬛已经彻底落魄,连寺里的尼姑也可以任意打骂和折磨,宜修这个时候要想除掉甄嬛简直易如反掌。
宜修最后没有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一,太后告诉皇后宜修,甄嬛此次离宫,永远也回不来了。作为太后的亲表侄女,宜修向来对她十分信任,也知道太后此时跟自己说这样的话,明为闲话家常,实为警告自己不要再动杀念,凡事适可而止。
因为,一直以来皇后宜修残害皇嗣的事情,虽然做得非常隐蔽,但却瞒不过太后遍布在宫中的隐形耳目。从太后强调只有宜修才能保住胧月那胎开始,她就知道了太后的可怕之处。如果自己这种时候对宫外的甄嬛动手,不用想太后都会知道是她做的。皇后宜修当时不想因这件事和太后反目,也怕失去了太后这个依靠,在和雍正关系并不亲密的情况下,届时没人替自己说话,选择了罢手。
二,皇后宜修没有在宫外对甄嬛动手,还和她善良突然发作有关。皇后宜修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罪孽太重,认为既然甄嬛一辈子也回不了宫,索性善良一回,放她一马。不在,以皇后宜修的心狠手辣作派,如果她决定做某件事,就算太后有心从中阻拦,她一样不会罢手。这方面从她后来和太后直接吵架翻脸就能看得出来!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让宜修打消了在宫外除掉甄嬛的想法,让她得以保全性命,为她后来设计雍正回宫,被封为熹妃成为了可能。
宜修如果在宫外除掉甄嬛,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她能掩饰得不留痕迹也许在外人看来,认为皇后宜修如果真的在宫外除掉甄嬛,会对自己不利,可能会自毁前程,其实这是不对的。
有一次皇后宜修率领众嫔妃去甘露寺祈福时,无意中看到了落魄在大殿擦地的甄嬛,当时很是惊讶。
如果她真的不想放过甄嬛,对于她下手太容易了。只要找个人背地里趁着甄嬛去河边洗衣服机会动手,整出甄嬛一个意外落水事件,就能让甄嬛之死这件事,做得不留任何痕迹。
就算太后将宜修列为第一嫌疑人,事后质问她这件事,宜修完全可以说甄嬛在甘露寺过着非人的生活。见到以前的宫中老人们,个个比她活得神采飞扬,一时想不开才选择了轻身,这个理由完全可以说得过去。她可以让其他的众嫔妃给自己作证就可以,当时甄嬛什么境遇,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到了。
再者,就算太后知道甄嬛是被宜修害死的,从太后一直极力维护家族权势和声誉来看,她也不会处罚宜修。要不然后来在她将死之际,怕雍正会废掉宜修的皇后之位,早早立遗诏力保皇后宜修,就能看得出来。
此外,那时候皇后宜修是个什么样的人,雍正还并不十分清楚。宜修和甄嬛的矛盾还没有公开化,雍正再怎么怀疑,也不会疑心到皇后宜修的身上。如果宜修针对甄嬛的死,在雍正面前给予一些合理化的解释,很快就会让雍正放弃彻查,认为甄嬛的死就是因为想不开导致的一场意外。
甄嬛回宫,宜修非常后悔没有在宫外除掉她甄嬛让雍正相信自己怀了他的孩子,即将回宫的消息传出来后,皇后宜修才开始紧张起来。
为了阻挡甄嬛回宫,她命钦天监整出了“危月冲燕”事件,但是仍然没有成功阻挡甄嬛回宫。
甄嬛成为熹妃后,有一次皇后宜修和安陵容及祺嫔聊天时,就透露出了她非常后悔当时没有在宫外除掉甄嬛。
宜修是这么说的,甄嬛回宫后,之前非常得宠的安陵容马上就失宠了,祺嫔也瞬间在雍正的心里失去了存在感。这对她本人来说,危机清晰可见。如果当初在宫外除掉了甄嬛这个眼中钉,何来现在的这些烦恼。
本来甄嬛回宫并没有打算置皇后宜修于死地,如果她不指使祺嫔整出那出孩子是甄嬛和温实初偷情所生这件事,极力想置甄嬛于死地,相信甄嬛肯定会留有余地,不会对宜修前下狠手,斩草除根。因为之前甄嬛曾说过,谁要是想对她不利,绝不会放过她,偏偏皇后宜修却撞到了枪头上。
从皇后宜修设计的险象环生的滴血验亲事件中成功抽身后,甄嬛很快便展开了疯狂了报复,先是借机打倒了祺嫔,后来又扳倒了安陵容,让宜修彻底失去了助力。
最后在弘历的帮助下,又将宜修最后的指望三阿哥也扳倒了,才彻底浇灭了宜修想东山再起的希望。
为了让宜修永无翻身之地,甄嬛没有像之前宜修那样,在不该发善念的时候善良一次。
甄嬛先是通过自己保不住的胎儿,自导自演了流产戏码,将一切责任推到了宜修身上。然后又往雍正的痛处猛戳,让雍正相信纯正皇后之死,以及其他嫔妃意外流产皆是皇后宜修所为后,才算彻底把皇后宜修给打垮了。
总结:都说再恶的人,心里也会突然涌现善念,甄嬛传里的皇后宜修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当宜修被雍正宣布至死永不相见时,宜修的无奈和恨意全部都写在了自己的脸上。作为栽在甄嬛手里的女人,不用想她都十分后悔自己当年为何不将心狠手辣进行到底,早在宫外将甄嬛除掉,自己何来这些痛苦和无奈。
因此,《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那是因为皇后宜修在关键时刻突然心软了,突然发作的善良让她放过了宫外的甄嬛。当然,这也跟她相信甄嬛永远回不了宫,以及想用一刹那的善良来为自己罪恶累累之身赎罪有关。
《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一生算计如皇后当然知道,只有真正除掉甄嬛,才能以绝后患,甄嬛离宫期间便是绝佳时机,但是她却不能这么做,为什么?
不是因为没有机会,也不是因为眉庄、温实初,甚至是其母家等人的保护(皇后才不会在乎这一干人等)。
而是因为在宫外除掉甄嬛,皇后没法让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她真正忌惮的人是太后,毕竟太后暗示的话都说到那份上了。
甄嬛去甘露寺,太后找来皇后谈话,她说道:“甄氏废位离宫,此生是再也回不来了,有功夫多看着点眼皮子底下的人,别再出什么差错才是……”
皇后其人,太后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先是安慰皇后,告诉她甄嬛是回不了宫了,对你是构不成威胁的,你大可放宽心;另外又提醒皇后看着下人,其实是警告她不要生事,背后搞小动作,不要再害人了。
当然不仅仅只这一番话,太后还有实际动作。
她让远离皇宫的甄嬛抄写佛经,每月派芳若姑姑去甘露寺取,一来确保甄嬛在宫外的安全,二来告诉皇后,我的警告是认真的,甄嬛在帮我做着事,我会关注她的一切动向。
如此一来,即便皇后心里再想除掉甄嬛,要命的毒害是万万不敢的。她只能变着法子折磨甄嬛的肉身,给她制造多些麻烦。
然后用废妃此生是再也回不了宫的说法安慰自己,也确实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皇后还是有些放宽心的,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她还是败在了甄嬛的手下。
上班族妈妈,85后花草痴女一枚。闲时堆码文字,、关于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成长自己等话题,另有个人原创公众号“天天陪伴成长”。我说的不一定对,但一定是真诚用心的。欢迎关注,陪伴孩子的路上,让我们一起相伴成长……《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皇后时刻都想除掉甄嬛,但她不能以身犯险,要把自己撇干净,保全自己才是第一位!
甄嬛一直都是皇上心尖上的人,虽然因前朝后宫的种种纠葛,让甄嬛对皇上寒心,自请去甘露寺修行,但皇上心里一直都有甄嬛。在她生下胧月时,皇上还对她说:莞嫔你还没想明白吗?你已经为朕生下了一位公主,还要意气用事吗?只要你愿意,朕明日就下旨封你为妃,朕待你还和从前一样!
最了解甄嬛的人也是皇后,杀人莫过诛心,皇后也深知皇上的一句“莞莞类卿”,已经彻底伤了甄嬛的心。
当江福海去报莞嫔娘娘诞下一位公主时,皇后高兴地说:公主,好哇!
江福海:不知皇上会不会为公主回心转意?
皇后:就算是位皇子,天意要转圜,莞嫔也不肯呐!
看,皇后一针见血,知道是莞嫔拒绝皇上,而非皇上不肯接纳莞嫔!果然,莞嫔扭着头说:还能回到从前吗?
皇上当着众人的面,自尊大为受挫,沉着脸说:的确是朕太过垂怜你,这里不适合你,去佛堂静静心吧!
甄嬛随即自请去甘露寺修行!
既然皇上心里装着甄嬛,现在她去甘露寺修行,皇上没准儿哪会儿就想起她,皇上一问这个人哪去了,死了,那是无论如何也要彻查此事,甘露寺的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皇后也就大难临头了!但皇后并不会放过甄嬛,她要折磨她,让她从高贵的妃嫔变为做粗活的杂役,那个静白便是她的行使者。
甄嬛在静白的安排下做最粗重的活:砍柴、浣衣、擦地。皇后去甘露寺敬香之时,亲眼见到这一切,大慰心怀。祺嫔踩了甄嬛的手,又对甄嬛一番羞辱,眉庄护着甄嬛,被皇后罚跪,倒让姐妹可以单独相处一会儿了!
回宫后,祺嫔说安陵容看不出来皇后今天很高兴吗?皇后说:本宫不是高兴,是欣慰,本宫欣慰在于甄嬛已经不存在任何威胁了,要不是亲眼所见,也不知道她过的像个蝼蚁,比起死,这些日子更能消磨她的心志!
祺嫔:所谓生不如死就是如此,臣妾今天离开甘露寺时已经吩咐静白师父不必善待甄嬛,由着她自生自灭就是了!
皇后:甄嬛已经完全不存在威胁了,倒是皇上还没有完全可以放得下甄嬛,你们俩要加紧功夫,好讨皇上欢心。
皇后知道皇上放不下甄嬛,而且甄嬛已经不存在威胁了,何苦要做冒险事呢?谁知峰回路转,她忘了甄嬛有个好姐妹眉庄,眉庄百般哀求太后看在公主的面上,庇佑莫愁免受苦楚,太后问眉庄:你对莫愁便这么好吗?
眉庄答:莫逆之交!
太后便派竹息姑姑送药送物,并让甄嬛抄写佛经,这样甄嬛便不用再做粗重的杂役。
后来甄嬛患病,被静白赶去凌云峰,凌云峰荒僻无人烟,皇后以为甄嬛这下才真是要自生自灭了!
甄嬛到了凌云峰却开启了一段与果郡王的恋情,又误认为果郡王已死,带着身孕的甄嬛无可奈何,只能选择与皇上再续前缘,而这些都把皇后瞒的铁桶相似。
甄嬛以四阿哥生母,为国祈福的身份被迎回宫,册封熹妃!甄嬛开始了绝地反击,这一回,皇后毫无招架之力。《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皇后利用甄嬛除掉了她的心头大患华妃,而甄嬛又成了堪比华妃的对手,皇后肯定是不愿意的。但除掉甄嬛可远比除掉华妃要来得简单,毕竟甄嬛的家世不如华妃的家世。而皇后很了解甄嬛是因为什么而得宠的。
后来皇后利用纯元旧衣刺破了皇帝与甄嬛之间脆弱的“爱情”,于是甄嬛自愿出宫修行,而皇帝也挽留过甄嬛,甄嬛拒绝了,皇帝也很生气,又有些心虚,所以就彻底冷落了甄嬛。
而甄嬛开始在宫外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每天得拾柴烧火做家务,本来前二十年都是大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现在家人被流放宁古塔,自己也被发配到这寺庙来受苦,连势利的姑子都经常能欺负她。
按照皇后的行事风格,怎么能斩草不除根呢?只是之前太后暗示过她,不能再动甄嬛,应当多注意眼下这些人。
就此甄嬛逃过一劫,后来皇后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去了甘露寺祈福,看到了甄嬛哪里还有半点小主的样子,生活已经把她折磨得不像样了,这样的女人,对她一点威胁都没有。
可是皇后一点都没有想到,甄嬛在和果郡王经历了他们的爱情以后容光焕发,并且还以妃子的身份重回宫中,没杀甄嬛是让皇后一生都后悔的事了吧?你说呢?
《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甄嬛传中皇后心肠歹毒,皇帝喜欢的妃嫔她都视如"眼中钉"设法陷害打压。不敢明目张胆暗地里恨不得除之解心头之恨!皇后没在宫外除掉甄嬛有两方面原因。
甄嬛出宫前废掉名分带发修行,与皇帝及尘世脱离了关系万念俱灰,心如止水。在甘露寺没有了皇帝的恩宠、没有了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了爱恨情仇于甄嬛而言伤心难过对皇帝彻底死心。皇后肯定在甘露寺安插了眼线对甄嬛的一切了如指掌。当知道她在甘露寺病痛缠身缺衣短食,明白甄嬛过得生不如死命不久矣,已不能与她争恩宠当然也没有除掉甄嬛的必要!
甄嬛因病重被人陷害偷燕窝赶去了凌云峰。在那个地方山里野兽成群,狸猫经常出沒。皇后认为甄嬛在凌云峰必死无疑,放松警惕不再监视她了。三年后甄嬛父亲流放宁古塔有病无人医治,果郡王又传来死讯。甄嬛在凌云峰一愁莫展只能想法回宫去。甄嬛老谋深算而且人缘好她想做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在崔槿汐和苏培盛尽心帮助下"美人计"成功让她又获荣宠皇帝爱甄嬛胜过从前。甄嬛的腹中子也成了太后最牵挂的大事"不能让皇嗣受损,赶紧接回宫来"!直到这时皇后才知道甄嬛所有的近况,后悔疏忽大意了"没想到皇帝要甄嬛重回宫而且她又有了身孕,无人敢动她"。太后了解皇后的歹毒对于甄嬛回宫提前敲打皇后"皇嗣受损哀家不依定追查到底"!至此皇后毫无办法针对甄嬛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她回宫受宠"一枝独秀""占尽上风"了。
皇后在"甄嬛重回宫中享受皇恩荣宠"不可能无动于衷,也想设计陷害。有皇帝和太后为其撑腰保护她也得敢啊?弄不好废掉皇后之位"得不偿失"不划算!《甄嬛传》中皇后为何没在宫外除掉甄嬛?
《甄嬛传》中皇后最忌惮的人不是华妃,而是甄嬛,宜修担心甄嬛成为下一个纯元,所以费尽心思想扳倒甄嬛。然而皇后为何没有趁着甄嬛在甘露寺时除掉甄嬛?
皇后:“如今她过的像只蝼蚁,比起死去,现在的日子更能消磨她的心志”。
一、宜修忌惮甄嬛成为下一个纯元华妃连同其母家走的都是嚣张跋扈的路线,虽然盛极一时,皇帝自然容不下他们,所以皇后不用过多担心;但是甄嬛聪明,模样性情又与纯元相似,皇后担心甄嬛成为纯元真正的替身,继而甄嬛会如同当年纯元取代自己一样,成为皇后。
二、皇后下了一盘“前朝后宫”联手的大棋,将甄嬛连同甄氏逼向绝路皇后眼见甄嬛即将封妃,甄嬛母家因为协助皇帝除掉年羹尧,立下了汗马功劳,甄嬛如日中天的时候,皇后筹划了一盘大棋。
在前朝,让祺嫔的阿玛设计陷害甄远道,让甄嬛失去母家的支持;在后宫,皇后先是向皇帝进言,说甄嬛干涉朝政;再来上一出“纯元故衣”事件,将甄嬛禁足碎玉轩。
皇后依然担心,如若皇帝心软,甄嬛仍然有回旋的余地,但是皇帝一句“宛宛类卿”,甄嬛对皇帝彻底死心了,正如皇后所说:
皇后:“这次就算皇上再肯垂怜,莞嫔也回不了头了,莞嫔心性这么高,明白这些年的恩爱相守,不过是别人的替身,她怎能甘心呢”?
三、皇后为何没有趁着甄嬛在甘露寺时除掉甄嬛?1、太后找皇后谈话,言语之间暗示甄嬛此生再难回宫,劝皇后放过甄嬛
甄嬛毕竟为皇家诞下“胧月公主”,虽不是皇子,但是毕竟也是皇家血脉,而且甄嬛昔日在宫中时,也颇得太后喜爱,一向行事稳妥,被废黜的缘由太后也明白是自家侄女“宜修”容不下甄嬛。所以太后言语之间劝皇后放过甄嬛。
太后:“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甄氏废位离宫,此生是再也回不来了,有功夫看着点眼皮子底下的人,别再出什么差错才是”。
2、在眉庄的请求下,太后派芳若以“抄经书”的名义,护得甄嬛周全
在甄嬛前往甘露寺后,皇帝不许后宫任何人提及“莞嫔”,甚至还把御前侍奉的芳若姑姑赶出了“养心殿”,再也没见眉庄,皇后认为皇帝之所以避讳都是因为放不下甄嬛,皇后有些不放心,所以率领众位嫔妃前往甘露寺,看了甄嬛的情形。
皇后以祈福的名义,携后宫嫔妃来到甘露寺,其实就是为看甄嬛的情况。皇后和安陵容当众羞辱、罚跪,对甄嬛一番折磨后,看到身在甘露寺的甄嬛再无往日的风光、心气儿,皇后对甄嬛彻底放心了。
眉庄陪着甄嬛在甘露寺罚跪,回宫后为了引起太后的注意,特意在膝盖上多抹了些药油。
太后:“你今日身上的药油味怎么这么重?哀家闻着熏得慌。”
眉庄:“膝盖跪的疼,所以多抹了些。”
太后:“罚跪就罚跪了,皇后要拿你做榜样,才能压得住后宫这些人”。
眉庄:“臣妾失言,合该被罚,可是“莞嫔”......莫愁她受尽苦楚,臣妾实在觉得很不安心。”
太后:“你想说什么,自己说”
眉庄:“臣妾恳请太后,顾念莫愁是胧月的生母,请太后庇佑莫愁”。
眉庄:“臣妾只是可怜公主,生下来就没有生母照顾,若是莫愁在甘露寺受尽辛苦折磨,那公主就更可怜了”。
太后:“凡事留有余地也是应该的,好了,哀家派人去看看”。
太后也是个实干派,既然答应了眉庄的请求,随后便派芳若姑姑前去甘露寺探望甄嬛,并故意放出风声,让整个甘露寺都知道甄嬛为太后抄写经书,并且每个月都要来取,这便是太后设法保全甄嬛。
3、被废黜的甄嬛已经对皇后构不成威胁
第一,甄家被流放宁古塔,甄嬛无母家可依仗;
第二,甄嬛以废妃身份出宫,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甄嬛因为皇帝那句“宛宛类卿”伤心欲绝,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身处甘露寺的甄嬛再无往日的光彩、傲娇、性情,嫣然苟且度日。
总结:“比起死去,这些日子更能消磨她的心志”被废黜离宫修行的甄嬛,没有了家族、失去了皇帝的宠爱、自己也心如死灰,在皇后看来甄嬛已经构不成威胁了。况且还有太后懿旨,不许皇后再动甄嬛,所以皇后认为没必要再多生事端除掉甄嬛。
太后之所以是太后,段位比宜修要高的多,太后懂得“凡事留有余地”,但是宜修却不懂得。宜修管理后宫不懂得张弛有度,只是一味的打压,最终落得悲惨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