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三名公办教师,月工资每人4500元一5000元,一年开资近20万元,当前,全民注重教育,但是国家每年花20万元来教13名小学生,有人说这是教育资源的浪漫,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觉得不算教育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国家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农村小学只有13名学生,从这里可以分析出,这里应该属于比较边远的山区,那为什么一所学校只有13个学生?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该农村人口本来就不算多。二是该农村比较边远,生活条件差,很多年轻人带着孩子外出务工,而剩下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个别家庭情况很困难的小孩。三是由于该错比较边远,有条件的家庭已经搬离这里。

从以上几点原因分析,这里13个孩子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没有能力去乡镇或者县城读书的孩子。而这三名老师的存在,刚好可以解决这13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金钱不能衡量的。

现如今我们国家精准扶贫,教育保障相关政策在全国统一实行,别说十三个,就是一个也得让他接受教育。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里和乡镇的教育就是两回事,这13名学生不是不想走出去,而是家庭情况不允许,而这三名老师,刚好可以全心全意教育好他们,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

最后,我认为,所谓的资源浪费,指的是资源没有发挥作用,而这三名老师在农村教学生,刚好把资源用在了实处,实实际际为人民服务,为学生着想,我完全赞同。

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一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反而是投入的资源发挥了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题主认为,三名老师仅每年工资近20万元,花在13名学生身上是一种浪费,不值得。其实,这仅仅看到资源使用的表象。而这个表象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错误观点是:撤并该学校。

不错,近年来,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相对落后与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少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因生源严重外流而被撒并。少量被保留下来的,基本上还是村民较集中,交通较便利,且硬件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尽管如此,但片区内学生大多流入了县城及乡镇学校,剩下的学生人数仍然较少。

那么,这样的学校为何不撒并掉,保留它究竟有何意义呢?又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呢?

“三味”从四个方面谈谈它的重大意义:

一、学校虽小,但它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

现在国家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已将它提升到战略性高度。

孩子就近入学,也是“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保障性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成本。

现在很多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老人在家看管并接送孩子上学。孩子就近入学,便于老人的生活、生产、及看管孩子。

如果学校被撒并,孩子将面临着去离家更远的乡镇或县城上学。这样一来,就必须有人脱产“全日制"陪读,不仅耽误生产,而且还得花费房租及生活费,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生问题,既使涉及一个家庭,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二、学校虽小,它关系到孩子接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的大问题。

国家在扶贫工作中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中,就包括了保障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虽然,现在农村中条件稍好的家庭,大多已将孩子转入条件更好的乡镇或县城学校上学,但少数没有转去的孩子,必然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

如果撒并了学校,很可能意味着这些孩子将面临失学。

三、每个学生都是学校一粒希望的种子。学校在,乡村教育发展的希望就永存在!

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让乡村学校面临消失的命运!

“三味”亲眼目睹了多所类似的乡村学校被撒并的现实,可以说,从原因到结果,都是对教育的伤害!

撤并原因:客观上学生数量减少,教师缺念乏,原学校老师调离或退休后,新老师不愿前往。主观上,也让部分管理者产生教育资源浪费的错角。

撤并的结果:撤并基本等同于校舍的永远消亡。一所乡村学校,师生撤离后其校舍及土地使用权往往被村民侵占或毁损。

“三味"曾见过一所乡村教学点被保留下来的“传奇"经历:在上级决定撒并该校时,由于一位学生家长的极力反对,才没被撒并。一名老师三名学生保全了一所学校的命运。由于老师尽责,教学质量提升,获的了村民的信任,生源出现回流,如今已发展到三个年级学生已近50人,老师3位的规模。

四、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很轻松。

“三味”去考察过当地几所类似的农村教学点。学生总数虽然少,但往往包含多个年级。有个教学点仅8名学生,却包含一、二、三3个年级,共2名老师,常开设的课有语、数、音、体、美等,老师的教学任务并不轻,压力也不小。

俗话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级所要求的课程,原则上必须开全开齐。上级照样要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关键是还得给学生和家长一个交待。因此,教学压力并不小。

说心里话,这些老师很值得我们敬佩!他们长期坚守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容易。他们对教育的付出并不比城里的老师少。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

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谢谢这位同志的邀请,我是上山亩教育,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说说我的情况,作个参考吧。

那是1993年秋季学期,高考落榜的我,在老家一个很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教书 ,这个村叫洪水江村,这个学校叫做洪水江小学。

开学的第一天,我拿着教办主任给我的介绍信和17个学生名单,带上米和菜,带着六本教材,独自一人进村了。

一到村口,村长村口迎接我的到来,直奔学校——这哪是学校,没校门,一间以前生产队的老房子,青砖盖瓦,木板地,下面一米是地下室,进不去,专门养老鼠,二楼是也是木板的,上面放着村里老人的棺材,住着老鼠。地下室,老鼠们的追打声;中间,孩子们的读书声;上面,又是老鼠的群殴声。

门口,17个皮肤乌黑的孩子眨巴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亲切的叫着我,“老师好!欢迎老师!”,感动得我迫不及待要回教室帮他们上课。

饭堂是没有的,也没有老师住宿的房间。农村一个很好的大姐借给我一个五六平米的小房间,煮饭睡觉都在这里搞定。

工资?那会靠我去收家长的学费,家长们穷,没钱交学费,但是,农村家长人情味浓厚,经常送我一些小菜,让我在收不到学费的情况下解决温饱,渡过难关。

一所学校,一间教室,十来平米,一位老师,三个年级,十来个满身泥土味的孩子。

我是校长,也是老师。我教孩子们唱儿歌,歌声传遍整个村庄,这是音乐课,;我带孩子们上山抓鸟,下水游泳,留下脚印一串串,这是体育课。

我是校长,也是老师。17个孩子在这间窄小的教室里,冬天不寒冷,夏天不炎热。三块掉漆的木质黑板并排在教室前面。

我的上课程序是:二三年级同学先布置任务,自习看书,一年级的上课——语文;接着二年级——语文,一年级做作业,三年级还在自习;再接着——三年级语文,一二年级做作业,下课。这就叫做一节课。滑稽吗?等学生休息一会,上数学课就重复操作。

这办法很有效率,一个学期的课程我会全部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1个老师17个学生,这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段路程,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快乐而充实的时光总是那么令人难忘。

这不叫资源浪费了吧,校长,老师,教研,总务,政教,一切都我一个人搞定。

过去艰苦一点,老师工资低得买不起一只鸡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的如此迅速,网络科技医疗教育国防齐头并进,国家繁荣富强,大家心怀中国梦,我们的教育资源也一定会得到更科学合理的整合。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哪里有孩子,哪里就应该有教育,为了我们的孩子,必须重视教育,重视教师。

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一个农村小学三名公办教师,每人每月工资4500元到5000元,国家纳税人每年化20万,却只教13个学生。但这些乡村小学教师还天天上网喊工资低,嗑穷,诉苦,说没法活了,要大涨工资,这是当前社会的基本事实。更有比这更奇葩的是,吕梁山区一个乡村小学,共有四名老师,其中两名公办教师,两名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每月工资四五千元,民办教师每月二千多元,国家每月付出一万四千元,但教的学生有多少呢?让你大跌眼镜,两个学生。四个教师每年享受国家20万,只教两个学生,还叫苦不迭,喊穷,要涨工资,你说应该怎么评价这种社会现象?

劳有所得,物有所值,这是社会基本常识。如果三个教师只教13个学生,四个教师只教二个学生,国家化了20万,结果老师不感恩,还怨声载道,要与一二线城市教师比工资,要与大学教授比工资,要提前退休,要取消职称,要同西方国家教师比工资,要求国家给他们每月工资增长到三五万,这是不是有些令人不解了?

国家的钱哪里来?都是纳税人劳动来的。你拼命吸国家血,其实是拼命吸每个纳税人的血,难道不是吗?

目前这种三个教师只教13个学生,或四个教师只教二个学生的乡村小学,的确是资源极大浪费。但国家也有难处,这些小学教师尽管网上嗑穷喊苦,但想让他们辞职难于上青天。不辞职只要不犯错,没有法律制度对教师优胜劣汰,也就是这些包袱抛不掉,国家明知资源极大浪费也没法矫正没法辞退他们,必须养着他们,所以四个教师化国家20万只教二个学生的现状没法改变。

想改变也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优胜劣汰,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实行宽进严出制每年流进大量新教师血液,将那些有令不从有禁不止不学无术教学水平低劣的教师一概予以解聘,令其自谋职业,要因事设人,不要因人设事,对于四个教师只教二个学生的乡村小学干脆撤并,那时才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但是三千万教师其中小学教师一千五百万,网上抱团一声吼,齐声吼,又能怎么办呢?

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熟悉的一所乡镇小学,十多年前在校人数1000多,如今只有300多学生,老师人数几乎没有变化,大量的教室空置。一农村小学,3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不属于教育资源浪费,为了学生的教育,国家需要加大投入。

有些农村小学,分布在离乡镇较远的不同位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我老家的一所村小,也是我们读小学时的学校。原来小学实行五年制,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有近40位学生。前段时间回老家了解到,这所学校还有六个班,每个班上五个人左右,六位老师教30位学生。

由于这这所村小离乡镇小学有八公里路,学生到乡镇小学上不方便,家长不同意将孩子转入乡镇小学就读,教育主管部门也考虑到具体情况,所以学校迟迟未能合并。

为了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鼓励年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学校,就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保证农村学生就近入学。

一农村小学,三名教师教13名学生,这算不算教育资源浪费?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这个问题我想我有发言权,本人于2014年7月毕业于师范大学,当时参加的中央特岗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经过考试笔试第一,面试第二,八月底岗前培训,完成后到乡镇中心学校报道,然后分配到各村委会小学,去的时候由村小负责人(校长)带去,最记得当时要去的时候校点负责人特意交代我一定要先买好一个星期的菜,我也照做了,差不多从镇上出发开车走了一个小时就到了,校点负责人指了指告诉我,那就是学校,我一看门头上连个校名都没有,进学校一看就是一个篮球场,非常陈旧的篮板,四间平房教室,心里莫名的失落起来,小时候上小学的校园都比这好十倍,学校前后左右都是树林,属于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还有一些坟墓…当要把行李拿去放的时候,校点负责人才告知我住宿是借住在村公所,找到住处才知道没电,开了水龙头才知道也没有水,内心更崩溃,下午做饭吃只能是自己去山里找柴火,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提水。第二天学生报道注册,我一早就起来,结果学生十点钟才来,总共三十二个学生,三年级八个,五年级十五个,学前班九个,校点负责人告诉我因为学校距离村子很远,需要走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所以采用一段制,早上十点十分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四点放学。我们总共三个老师,一个快退休的、还有校点负责人三十多岁,我最年轻,或许大家看到这里觉得很轻松,没有压力,同时也是浪费教育资源,跟其他地方的比起来一个老师上四五十个学生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三十二个孩子一个老师就可以轻松搞定,但是你错了,虽然学生不多,但是放在同一个教室来教学还真的不能同时进行,学习的知识点不同,容易忽略另外的学生,所以我们三个人都是采用包班方式来教学,一个老师认一个班,语文数学一起教,一年后老教师退休了,也没有分到新教师来,那么就只能是两个人上三个班,重点在四六年级,那年,网络也通了,学前班我们采用的边看视频边学习的方法来教学,同时每人安排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辅导。说到这里的时候或许很多人会想说为什么不把学校撤并了?一开始我也这样想的,但是教育系统规定,只要有村民不同意撤并,那么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也必须开办学校。所以就出现了教师跟学生不成比例的现象,同时就让很多人觉得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混吃养老的现象……其实哪个老师不想从好的地方走?不想在一个好的环境工作?谁又愿意呆在有钱都买不到的地方?说点题外话,跟我14年一起工作的有几个呆在村子里的女老师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男朋友,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挺不容易的,她们或许会感到心酸,感到不得意,但是,当走向讲台的时候,我们心里只有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最后,致敬每一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山区教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