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先要缕清三人的官衔和官职,两者是有区别的,否则无法比较。
高俅;官衔是太尉,职位是殿前都指挥使。
太尉,殿前都指挥使
童贯;官衔是太师,职位是枢密使。(因平定方腊新进太师衔,此前是太傅衔。)
太傅,枢密使,长胡子的宦官
蔡京;官衔是太师,职位是丞相。(实际上宋江起义期间已经致仕,没有职位。)
太师,丞相
首先说谁的官衔高,蔡京的官衔最高,其次是童贯,最低的是高俅。在职位上,并不是这样的层级关系,童贯在没有平定方腊之前,官衔低于高俅(太尉高于太傅)但是官职高于高俅(枢密使大于殿前都指挥使)。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童贯与蔡京都是太师,是同级,都高于高俅的太尉。
太师属于三师之首,是最大的,三师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另外还有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在宋代,三师三公都是用于加衔的,并不对应具体的职位和权利,在宋代,太师是最高,太尉在太师之下,但是在太傅和太保之上,因为宋代太傅一般都是赐给最高军事长官的。
童贯的枢密使是对应具体工作范围的职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称之为枢相,相当于现代的军委主席兼国防部长,童贯实际上早在公元1111年就是太尉衔了,宋江诏安是在1121年,就在这一年,童贯就加了太师衔,等于与蔡京平起平坐了。
高俅的太傅也是官衔,他的实际职位是殿前都指挥使。宋朝军队兵权三分: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负责战略决策、处理日常事务,招募、调遣军队,但不负责直接指挥军队,长官称枢密使。三衙分掌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力,其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各设都指挥使为长官,地位低于枢密院。所以高俅的官职是低于童贯的。即便是平定方腊前童贯的官衔太傅低于高俅的太尉,但是仍可以指挥高俅。
三衙在枢密院之下
实际上在宋江起义期间,蔡京已经致仕,并不在朝里为官,代替蔡京位置的是王黼,而王黼只不过是少保衔。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实际职位与官衔并不对应,蔡京的丞相是太师衔,王黼的丞相是少保。王黼要爬到蔡京的高度,还需要经过少傅、少师、太保、太傅等四个门槛,跨过这四个门槛才能加封太师。都是丞相,但是王黼和蔡京差了好几级。
造成混乱搞不清的原因就是官衔与实际的职位并不是对应关系,有些人官衔品级低,但是职位高;有些人相反,官衔很高,但是职位较低。只有了解了两者的关系才可以弄明白。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宋朝官制比较复杂,且进行了多次改革,许多官职变化巨大,《水浒传》中也出现了Bug,就北宋时期而言,太尉、枢密使、太师的官职究竟哪个更大?书中和历史上有一定的出入,官级排序不太一样。
太尉太尉原本是个很高大上的官职,不管是以前作为最高军事长官,还是后来成为对元老级功臣的加封荣誉,基本上都是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但到了北宋情况就不一样了。
政和二年九月,宋徽宗下诏废除了旧“三公”,改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为新“三公”,并称:
“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
至此,“太尉”原来的尊贵地位不复存在,作为官位也撤销了,而是将太尉改为冠武阶,也就是说“太尉”这个称呼并没有消失,只要是够一定级别的武官,都可以被叫做太尉。故而北宋时期太尉泛滥,《水浒传》中就至少有6人被称为太尉。
高俅的具体职务,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笼统地写道做了殿帅府太尉,被人称为“高殿帅”或“高太尉”,按照北宋的官制和他的地位来推断,高俅的职务准确来讲,应该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品秩为正二品。
枢密使宋朝设有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号为“二府”,分掌军令与政令。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掌握军权及军令,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就是枢密使,品秩为从一品,地位略低于宰相。而平时统帅兵马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有三个即“三衙”: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各司的主要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分别称为殿司三帅、马军三帅、步军三帅。从《水浒传》中描写一些细节来看,高俅正是殿前都指挥司的最高长官。
这样的机构设置,将兵权分解成了发兵权和管兵权,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而且枢密院的地位在“三衙”之上,消解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童贯作为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不仅权倾一时,在职务上也算是高俅的上司。
然而,《水浒传》中却将这一上下级关系弄混了。在第七十六回,枢密使童贯奉旨剿扫梁山,出发前高(高俅)、杨(太监杨戬)二太尉设筵饯行,在叮嘱了一番之后,书中童贯有这样两句话:
“重蒙教诲,刻骨铭心,不敢有忘。”
“下官到彼,见机而作,自有法度。”
这里的童贯毕恭毕敬,语言谦卑,完全是一副下属的姿态,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也许是因为高俅与皇帝关系过于密切,施耐庵有意这样写也不得而知。
太师太师这一官职,历史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另一个是高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权。
但是在宋徽宗时期,太师这个官职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宋徽宗废除旧“三公”之后,“太师”成为新三公之一,蔡京以实权太师担任北宋的宰相,品秩为正一品,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号称“公相”,协助皇帝处理所有的朝政事务,成为当时最有实权的头号大臣,“太师”不再是以前的空衔职务了,终于辉煌了一把,迎来了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权力巅峰。
结论综上所述,太尉、枢密使、太师这三个官职,在《水浒传》中,太师蔡京的官职最大,其次是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官职最小,而在北宋时期的真正历史上,太师官职最大,其次为枢密使,太尉官职最小。
请关注@琳琅文斋,我的世界里希望有你。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三人的官职,应该是蔡京最大,为正一品。童贯第二,为从一品。高俅最小,为正二品。
史料记载,北宋的官阶设置,前三品如下:
正一品: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诸王。蔡京为太师,属正一品。
从一品: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国公,光禄大夫。童贯为枢密使,属从一品。
正二品:门下侍郎,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高俅为太尉,属正二品。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在水浒传中童贯对高俅和太师蔡京礼貌有加,自称下官,由此可见太尉高俅和太师蔡京要比枢密使童贯大不少。
而高俅和童贯商讨对付宋江等人时,太师蔡京出现,两人又对太师毕恭毕敬,说明蔡京大于高俅,所以在水浒传中的排名很简单,太师蔡京大于太尉高俅,高俅大于童贯。
当然水浒传是明朝施耐庵写的,但是由于施耐庵是明朝人,中间隔了一个元朝,很多资料缺失,施耐庵那时候又没有网络查资料,所以水浒传中的官职经常弄错,很多不是宋朝时的官职都出现了,这个例子很多。
比如:武松的都头一职位,在水浒传中很明显,都头就是一个县的刑警队长,管理本县的治安。而实际上都头在唐朝是一个很大的官,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这时都头是一个军的统帅,至少管几千人。
而宋朝时,都头就变成了下级官员,不管是马军还是步军,一个都也就100人,都头相当于现在的连长,元朝时期都头更加低,属于村里管治安的。所以施耐庵可能把宋朝的军职和元朝管治安的都头连一块了,给武松定了个都头职务,而宋朝县下面根本没有都头。
还有都统制,就是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回来很多正将授予的官职,这个在北宋根本就不是正规官职,只是遇到战事,临时在诸将中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管诸军,战事结束就会取消。
南宋时期,都统制算是官职,宋高宗为了收回诸将的兵权,以诸将手下将领为都统制统领军队,驻守地方的军队常加州名。所以都统制根本就不是北宋的官职,施耐庵把南宋的官职错按到了北宋。
当然还有很多官职方面的错误,不一一列举,只说一下历史上的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到底谁的官职大?
太尉高俅历史上的高俅其实存在感比较弱,宋朝都没有专门的传记介绍他,所以他的地位和童贯等人没法比。
不过高俅发迹的情况,历史和小说中倒是比较相似,都是因为苏轼的推荐,让高俅获得在小王都太尉(历史上的王诜)当差的机会。
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娶了宋神宗的妹妹蜀国公主,算是宋徽宗(宋神宗的儿子)的姑父,但是王诜是个喜欢招蜂引蝶的人,公主生前备受王诜冷落,以至于公主英年早逝。宋神宗知道后,迁怒于王诜,直接把他贬到均州,宋神宗驾崩后,王诜才回到京师。
宋神宗驾崩后,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继位,而此时宋徽宗还是端王。
王诜很有才学,喜欢丹青,还是画家,所以和端王两人交情不错。
有一次上朝路上两人相遇,端王因为头发有点乱,想用篦子刀整理一下,发现没有携带。就用了王诜的篦子刀,端王对王诜的篦子刀情有独钟,王诜表示家里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于是才有了让高俅给端王送篦子刀的经过。
而高俅抓住了这个机会,在端王面前秀了一下球技,就这样端王不止收下了姑父的篦子刀,连同送篦子刀的人都收下了,高俅也成为端王的玩伴。
没过几年,宋哲宗驾崩无子,高太后(宋神宗的生母)立了端王赵佶为帝,端王也从一个闲散王爷变成了九五之尊。高俅作为新任皇帝的玩伴和心腹,自然水涨船高,一步步的成为殿帅府太尉。
宋徽宗提拔高俅真是煞费苦心,因为高俅没有功名,是很难成为文官的,徽宗只能让高俅成为武官。可是宋朝的功勋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没有战功是做不到殿帅府太尉的,所以徽宗又让高俅跟着大将刘仲武立战功镀金。
靠着宋徽宗的提拔,高俅自然升的很快,最后直接干到了殿帅。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
高俅成为禁军统帅后,玩了不少花架子,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高俅在禁军中弄军队争标竞赛,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而是为了取悦宋徽宗。
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把排场弄出来,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新花样,反正就是热闹非凡,宋徽宗很满意。
另外,高俅还侵占军营,霸占禁军给自己干活,根本不去管禁军的训练问题,最后导致禁军战斗力更加弱,金军一来,几十万禁军很快做鸟兽散,所以高俅对于禁军的战斗力低下,还是有责任的。
但是高俅有一点比较好,那就是他知恩图报,据说,苏轼因为当年帮助过他,所以后来苏轼的后人都受到了高俅的安排和照顾。
高俅的结局也比童贯等人好很多,金军南下,高俅和童贯等人跟随宋徽宗逃去南方,在路上童贯和高俅因为争宠发生矛盾,童贯不让高俅跟着徽宗,命令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洲,控扼淮津。
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这样一来,高俅就没有参与徽宗和钦宗的争斗,免于一死,金军来之前高俅病逝。
高俅的后人也没有受到迁连,在南宋继续为官,有的都做到了国公,不得不说高俅真是运气不错。
高俅的殿帅府太尉,其实在历史上是叫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司的长官,掌权殿前司的禁军。
宋朝的禁军就是中央控制的主力部队,其他的厢军和乡军都是属于二线和三线部队,负责平时的押送粮草和一般的军事工作,对外战争主要是禁军和边防军负责。
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央政府受制于地方的教训,宋朝开国后,就重文轻武,并且把禁军的一多半控制在京师附近,造成了内重外轻的形势。这样地方没有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自然无法和京师对抗。
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起家的,他没当皇帝前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所以他登基后,对于禁军的控制是很重视的。
宋朝的禁军一开始由两司控制,两司就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在五代时期就是掌握禁卫军的部门。
一开始没有殿前司,只有侍卫亲军司,这样侍卫亲军司的权力很大,很多五代时期的朝代,侍卫亲军司的长官都指挥使权势太大,所以等到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又弄了个殿前司,用来掌控一部分禁军,制约侍卫亲军司。
宋太祖时期,宋朝禁军就是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控制,其中殿前司的长官是都点检,由于赵匡胤当皇帝前,他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都点检就没有人再担任,不止都点检没有人担任,就连副都点检都被废除,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
赵匡胤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两个部门,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再加上殿前司,一共三个部门共同管理禁军,称为“三衙”从而防止武将做大,权力分散。
三衙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都是禁军的统兵官,其中殿前都指挥使级别最高,是从二品武官,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殿前司要比马军司和步军司级别高。
禁军的统兵官,除了三衙的九个领导,还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个统兵官,分别统领各自的禁军。
高俅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是禁军统兵官里面级别最高的,宋徽宗时期把三公中的太尉废除,以武将的官阶最高称为“太尉”,所以高俅官阶是太尉,自然称为殿帅府太尉。
殿前都指挥使掌管一部分禁军,高俅是十一个统兵官里面的一个,宋朝的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所以高俅相当于开封的卫戍区司令。
另外高俅还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是个虚职从一品。
枢密使童贯童贯在历史上也是有其人的,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六贼”之一,所以童贯要比高俅出名的多,不止因为童贯是奸臣,而是因为童贯权力比高俅大的多,影响力也大。
童贯小时候进宫当了宦官,投在了在宦官李宪门下,因为性情乖巧,善于迎合皇帝的意思,从而获得提拔。蔡京到京城任官时,曾得力于童贯,蔡京当上宰相后,也帮助过童贯。
蔡京当了宰相后,赞成攻取青唐,并且举荐童贯为监军,宋朝经常派宦官当监军监督武将外出作战,地位比武将统帅还高。宋徽宗让王厚任统帅,童贯为监军,发兵十万进取青唐。
大军出发到湟州后,宫中失火,宋徽宗派人去通知童贯禁止出兵,但是童贯直接把皇帝的召令放起来,继续前进,最终收复四州,童贯也升任观察使。
童贯经过这次战功镀金,升职很快,不久,童贯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武康军节度使。童贯提拔武将管吏,不通过蔡京这位宰相,直接给皇帝上奏,引起了蔡京的反感,宋徽宗想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
蔡京则反对,开府仪同三司在宋朝被称为“使相”,地位很高,蔡京说:“使相的官职怎能授给宦官?”蔡京竟然不奉行诏命。
但是童贯能够获得宋徽宗的信任,蔡京也挡不住童贯升官,童贯出使契丹,回来渐渐掌控军政大权,当上开府仪同三司,还入主枢密院,成为枢密使,掌控军权。
宋朝的枢密使是正二品文官,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拥有调兵权,地位在三衙之上,虽然枢密院的调兵权最终在皇帝,可是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位高权重。
童贯还统领西北军务,在和西夏的战争中,童贯强迫大将刘法出战,刘法战死,童贯隐瞒失败,向朝廷报捷,百官入宫庆贺,实际上都对童贯恨得咬牙切齿。
童贯还镇压过方腊起义,童贯因功迁为太师,封为国公。太师是正一品虚职,但是能够成为太师,足以说明童贯的地位之高。蔡京也是太师,还是宰相,所以蔡京称为“公相”,童贯是“媪相”。
童贯支持宋朝联合金国灭了辽国,宋徽宗让童贯带领大军攻打燕京,大败而回,完全暴露了宋朝军队的羸弱,最终导致了金军南下。童贯以重金买回金军攻下的燕赵之地,宋徽宗以童贯收复全燕之地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成为宋朝唯一一个封郡王的宦官。
不过金军南下时,童贯和宋徽宗逃亡南方,被宋钦宗认为是太上皇一党,童贯陷入徽钦二宗的权力争夺,最后被斩首示众。
童贯掌握军权二十年,权力很大,根本不是高俅可以比的,宋朝的禁军管理和训练归三衙,高俅有禁军的管理权,但是调兵权和率领军队出征,都是童贯负责,并且童贯还是太师,正一品,肯定比高俅高太多。
太师蔡京太师蔡京,“东京六贼”之首,进士出身,当过知开封府,也就是包拯当过的那个官,虽然民间都叫开封府尹,其实府尹都是太子担任,文官担任的是知开封府。
蔡京靠着宋徽宗的提拔,官至宰相,并且几次罢相,又再次出任宰相,掌握相权17年,蔡京还结党营私,收敛财物,讨好皇帝,把国家弄的乌烟瘴气,最终导致金兵南下,宋朝遭受灭顶。
最后,蔡京被宋朝政府清算,金军南下时,蔡京卷入徽钦二宗的权力争夺,蔡京被贬官,在路上蔡京拿着金银买不到东西,可见当时的人对他的憎恨,最后蔡京饿死路上。
蔡京饿死后,他的儿子也都被清算,要么被诛杀,要么被流放,蔡京也成为“东京六贼”之首。
蔡京是宰相,还是宋徽宗没有改革之前的太尉,他这个太尉是三公级别的太尉,完全不是高俅的官阶太尉能比的,蔡京还位列太师,总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事务,朝廷的行政大权完全落到蔡京手里。
小结:
所以,根据宋朝文官地位高的情况,蔡京作为宰相,肯定比童贯和高俅官位高太多,可是童贯不能算武将,他也当过太师,正一品高官,因此童贯和蔡京地位差不多,两人也是相互不服气。
至于高俅,根本不能和蔡京、童贯相比,他只是个小角色,所以水浒传中的定位完全就是弄反了,童贯是不可能对高俅称“下官”的,因为宋徽宗南逃时,是童贯命令高俅不要跟随的,从这里可以直接说明童贯可以命令高俅,高俅真比不上童贯。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当然是蔡京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
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但是宋朝重文,排在太师之下。枢密使主兵,只是宰相主兵的助手。
水浒传中,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三人的官职哪个更大?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了水泊梁山的英雄人物之外,朝廷的奸臣们也是深入人心。其中,高俅、童贯和蔡京三人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高俅帮助高衙内迫害林冲,蔡京纵容女婿贪赃枉法,童贯多次在军事上与梁山好汉作对,他们三人都做了许多坏事。
为什么他们三个能够做这么多错事又无人制约呢?在小说里,高俅人称高太尉,蔡京官居太师,童贯身担枢密使之职,都是朝廷的高官。那么,高俅、童贯和蔡京三个人,究竟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高俅、童贯和蔡京三个人在《水浒传》中的官职具体情形。在《水浒传》中,高俅的官职是太尉,太尉之职本为秦朝最高军事长官的官职,只是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担心军权掌握在一个官员手里会惹出祸患,所以太尉一般并没有全部的实际职事。
尤其是在宋朝,太尉作为三公之一,虽然位居武官之首,但是,一般来说只是皇帝封赏给臣子的加官,并没有实际执掌的事务。不过,也不能说高俅的太尉之职是没用的。在小说里,高俅的完整官衔为殿帅府太尉,殿帅府并不是宋朝的官署,它的真名是殿前司,这一官署源于后周,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的卫队。高俅官居殿帅府太尉,主要掌握的也正是禁军。
除此之外,林冲面见高俅的时候是在白虎节堂,这一场所一般为节度使所用,可见小说里的高俅应该还兼任节度使。虽然节度使是节制调度军事的长官,但是北宋的皇帝已经对节度使的财政权和军事等权力进行了分化,所以高俅的这份兼职只能害个把人,并不算真的特别位高权重。(下图为影视剧中的高俅)
接下来,看一下童贯和蔡京的官职。小说中,童贯官居枢密使,这一职务源于唐朝后期,一开始只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到了两宋时期时,由于连年与西夏等政权发生冲突,枢密使开始逐渐主管军事。一开始,宋朝皇帝设置枢密使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军权,但是日子久了,皇帝开始担心枢密使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又将枢密使的统兵权力分给了三衙。不过,即便如此,枢密使所在的枢密院依然具有掌管士兵名册和虎符的权力,能够起到发兵的作用。
和童贯的官职相比,蔡京的太师的实际职能就没那么高了。太师之职源于西周时期,位居六卿之首。但是,到了后来的朝代里逐渐被划入三公之一,宋代时更成了皇帝奖励文官首脑的加衔。不过,虽然是加衔,但是宋代的太师一般由中书门下省的长官兼任,蔡京就是宰相加衔太师的典型案例。
按照品阶来算,在北宋时期,太师是正一品,枢密使是从一品,太尉是正一品,按道理讲蔡京和高俅都应该是官职最高的。但是,实际上来说,蔡京是中书门下省的长官,童贯掌握发兵大权,两人分庭抗礼。三人中唯有高俅实际职权相对较低。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高俅、童贯和蔡京三人的官职真的是这个排位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蔡京。和小说中一样,真实历史上的蔡京也最后官至太师。不过,他实际上的职位是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是虚衔,门下侍郎才是真正的职务。在蔡京的三个头衔中,太师和右仆射分别为正一品和从一品。门下侍郎为正二品,是门下省的副职长官。不过,由于蔡京头上并没有门下尚书压制他,所以在门下省这个负责审议的部门里,蔡京才是老大。
除此之外,蔡京还享有魏国公的爵位,比一般的副相地位要高。历史上的蔡京是个复杂的人物,一方面百姓确实痛恨他和童贯帮助宋徽宗欺压百姓,另一方面蔡京也确实用手上的副相大权做过兴办福利以及地方学校等有利民生教育的大事。(下图为影视剧中蔡京形象)
然后,我们看一下童贯的官职。童贯在真实历史上的官职与小说中有些差距,他的枢密使之职只是领职。不过,童贯的其它头衔非常多,真实历史上的童贯当过太傅和检校太尉,太傅属于正一品加衔。检校太尉是散官,属于从一品,但是地位比太尉高。
另外,童贯还曾经做过多地的节度使,后期还享有广阳郡王的爵位。在历史上,童贯受蔡京推荐,最终做到了西北监军和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作为一个宦官,童贯有自己的幕府,还享有军事上的多方面权力,与小说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图为影视剧中童贯形象)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高俅的官职。在历史上,高俅官居正一品太尉,主要负责禁军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高俅也做过监军,临死之前的职务是可以自己掌握幕府的开府仪同三司。根据历史记载,高俅总揽军政,经常做些以权谋私的事情。
在真实的历史上,蔡京、童贯和高俅的官职和爵位上都有重合的地方,蔡京和童贯、高俅都曾位居正一品,童贯和高俅都担当过开府仪同三司和太尉。由于北宋重文轻武,三人中蔡京必然更受官员推崇,但是童贯的爵位比蔡京高,在权势上也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蔡京和高俅都掌握一定的人事调动的权力,蔡京曾经扶持自己的妹夫做官,高俅也曾经让自己的儿子做节度使。经过更加准确的对比,如果单纯按照官职来说,蔡京和童贯分别是文官和武官的首领,高俅虽然也主管军政,但是职权上还是略低于蔡京和童贯。
有趣的是,虽然在真实历史上和小说中高俅的官职都略低,但是在三人中,陷害林冲的高俅,历史结局却是最好的。后来,蔡京被宋钦宗贬官流放,死在了潭州,童贯直接被宋钦宗处死。三人中只有高俅最后逃过了朝廷的处置和靖康乱世的厄运,病逝于靖康元年。甚至在高俅死后,朝廷还像模像样的给他举办了高规格的丧礼。
细细想来,不觉让人百味杂陈。北宋的官职非常冗杂,效率低下,极容易产生内斗、犯罪和管理混乱,对北宋来说,冗官带来的恶劣影响比三个奸臣来的更可怕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