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很简单,没有必要。
历史上开国皇帝给自己编造家族史的人很多,那是政治需要,因为在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继承需要有发力的支持,很多改朝换代是不符合法理规矩的,包括武王伐纣,后事都有人诟病。所以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的皇位来得正,编造点或者硬靠祖宗的事非常常见。
最典型的就是卖草鞋出身的刘备,整天把孝景帝玄孙挂在嘴边上,其实这毫无意义,即便是真的,也没有什么鸟用,古代在继承权上有明确规定,超过五代,你和异性人没有任何区别。当年王莽能够顺利上位,就是因为死去的皇帝五代以内已经没有人了,剩下的都超过五代,可以算是一个家族,但是和继承权利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不过有点关系总比没有关系强,这至少在给别人的感觉上会好一点,至少能够安抚民心。
朱元璋当皇帝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他打败元朝的天下,这皇位做的一点毛病都没有,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他不应该做,或者没有资格做。
另外,朱元璋的身世太过明显,瞪着眼说瞎话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被人诟病,这又何必呢。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第一,朱元璋承认自己出身卑微,但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曾做过乞丐。
予本淮右布衣——《谕中原檄》
我本是淮西普通老百姓。
朕本农夫,托身缁流,遇时多艰,入于行伍。——《明太祖实录》
我是泥腿子出身,曾经当过和尚。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参加了红巾军。
上世以来,服勤农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朱氏世德碑记》
我们朱家世世代代都是务农的,最起码祖上五代都是农民。
以上都是朱元璋的自述。
从其自述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我定位,一直都是普通老百姓。
他也承认自己曾做过一年云游僧人,期间以化缘为生。
但他从没说过自己做过乞丐。
在现在人看来,化缘和乞讨没区别。不都是找人要饭吃吗?而且普通佃农和云游僧人也没比乞丐高贵多少吧?
确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没啥区别。
但在古人看来,化缘是化缘,乞讨是乞讨。
化缘和乞讨不是一码事。
至于云游僧人和乞丐,就更不是一码事了。
这不是高贵与否的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
朱元璋否认自己做过乞丐,一点也不妨碍他承认自己出身卑微的事实。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朱元璋确实没做过标准意义的乞丐,所以他从来不说自己曾经是乞丐。
第二,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出身卑微,对巩固统治是有利的,并不需要特意隐晦。
因为古代改朝换代,讲究顺应天意。
啥叫顺应天意呢?
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朝庭昏庸,民不聊生,某义士以所谓汤武式的革命,取而代之,建立新朝;
另一种是外敌入侵,荼毒生灵,某义士以恢复中华为口号,抵御外族,建立新朝;
只有这两种情况,才能算是名正言顺,才能称之为“得国正”。
除此之外的改朝换代,都会被视为“窃国”。
饱受老百姓的窃窃私语。
就拿赵匡胤来说。他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混战,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有大贡献。
但是老百姓提起他时,却总是第一时间就想起他领后周俸禄,却欺负孤儿寡母,篡了老领导的政权,做了卑鄙小人才会做的事,不配称为男子汉大丈夫。
相比于赵匡胤,朱元璋的出身就太“正”了。
他多次强调自己出身布衣。一来,可以表明他从没受过元廷恩惠。
自己起兵灭元,驱逐外族残暴统治,恢复汉人统治,完全是顺应天意,名正言顺之举。
别说他没抓到元朝皇帝,就算是抓到了,拉到菜市口直接斩了,他也不用背负弑君的道德谴责。
二来,也可以表明他是从最基层一路走上来的全知全能型皇帝。底下的事,他都懂。那些人生阅历远比不上他的大臣,就别在孔夫子面前读孝经,关公面前耍大刀了。别想着忽悠他。
很明显,朱元璋的这种自我定位,对他的统治是有利的。
基层经历,对于上层人物而言,从就不是黑历史,反而是加分项。
只有那些不上不下,想混进某些圈子,却被圈内人排斥的人,才会刻意利用贵族身份和文艺范给自己增添入圈的砝码。比如田女士。
三,朱元璋对自己的过去貌似也有隐晦。
比如,他是如何控制郭子兴的军队,他就很少拿出来说。
实际上不止朱元璋,现在的很多商业大佬也是如此。
就拿李嘉诚来说。他成为首富后,也是喜欢对外宣传,说当年自己家里有多穷,自己是白手起家,一路奋斗,历经千辛万苦后,才成为首富。
结果最后被狗仔队一查才发现,他出身贫寒是不假。
可他的第一桶金,是靠老婆成就的。
这段过往被爆出后,他所谓的发家故事,在老百姓眼里,立马就不那么传奇了。
内地的很多大佬也是如此。
经常对外宣称自己当年都是白手起家,屌丝逆袭,结果一查,要么有家庭背景,要么是老婆家族有背景。
真正是从屌丝逆袭为大佬的人,屈指可数,貌似也就刘强东和雷军。
总而言之,优秀人物的思路跟平常人是不一样的。
平常人觉得,出身卑微是黑历史。自己认识某大人物,能走“捷径”,是值得夸耀的事。
优秀人物是正好相反,他们只会觉得,自己走捷径,才是黑历史。不会拿出来说。
朱元璋对自己的出身,完全不在意。但对他参加红巾军后的三年时间,到底干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娶到马皇后,到底是如何获得郭子兴的信任,他却从来不提。
当然,他的这段历史,现在也不是秘密了。
他其实也没走多少捷径,他的成就,还真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不过,朱元璋极少提及1352~1356年期间的自身经历,也是事实。
可能这段经历才是朱元璋一直想避讳的吧。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现在很多人最怕自己身上有缺陷,有不光彩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小时候不行,上幼儿园的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
长大后,有出息了,就说自己天生就聪明!生下来就会背唐诗三百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学霸什么的!
总之,有的成功人士往往喜欢给自己贴金,以便形成其一贯优秀的履历!拼命打造高大上的“人设”。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的履历上动手脚,往自己脸上贴金呢?
朱元璋如果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那么他不但会失去民心,而且还会不得“官心”和军心!所谓“官心”就是大明朝的官员们的感情,朱元璋改自己的履历怎么会伤官员们的感情呢?
事实上,大明王朝开国期间,很多布衣百姓成为了将军和各级官员,他们大多也是穷苦人出身!
如果朱元璋说自己是富豪出身,你叫这些大老粗们“情何以堪”,再说了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想隐瞒也不太可能!
朱元璋40岁称帝,很多一起长大的亲戚朋友都还在,想隐瞒谈何容易。
徐达、汤和等人都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现在莫名其妙的删改当乞丐的历史,如何能够说得过去。
再说了!就是皇帝不能胡说八道!否则会影响自己的信用,不利于大明朝的开国威信威信是什么!起码不是欺骗和谎言!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如果皇帝说谎,这意味着大明朝将失去公信力!朝廷的信誉就会荡然无存,没有信誉哪里还有威信可言呢!
朱元璋的“人设”不能崩塌,一崩塌大明朝就亡了,所以在这个朱元璋时代,朱元璋必须是真实的存在。
朱元璋的乞丐历史不能改,甚至于朱元璋家族的历史也不能顺便改写据说大明朝开国后,有的人觉得朱元璋的家族太穷困,太没有文化!
有的大臣打算给朱元璋找一个体面的祖宗:朱熹!
这个朱熹可是圣贤,是宋代的大儒,他也姓朱,而且与朱元璋的家族有些交集,也就是同乡之类的,这可是冒名顶替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惜!朱元璋没有在意,也没有去找朱熹做祖宗,毕竟皇帝无家事,搞不好会出笑话!到时候丢人现眼,会惊天动地!
总而言之,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才不是普通人,既然已经不是普通人了,自然也就没有普通人的想法!
一贯优秀!一贯厉害!这样的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确实没有,他更加推崇刘邦的布衣本色,相信穷人也可以做江山!
自信!才是朱元璋不删改乞丐履历的最大缘由!
一起品读大明朝,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往自己的贴金。比如说秦国就曾经宣称自己的始祖,是商朝的名将恶来;隋朝的杨坚明明是武川镇将之后,却非要说出身自弘农杨氏;唐朝的李氏家族,就曾经说自己是道家老子李耳的后人。可是朱元璋却从来没否认自己当过乞丐,是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这是因为什么呢?是他真的不想吗?其实也不尽然。
曾经想改,却因一个理发匠而打消念头朱元璋在他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中写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其实,再说这句话之前,他也是有过挣扎的。
据一些野史记载,朱元璋登基之后,也想给自己找一个有头有脸的祖宗。他选择的目标,是宋朝的大学者、大哲学家朱熹。朱熹是儒家理学的创立者,以当时的社会而论,说他是圣人一点儿也不为过。如果朱元璋成了朱熹的后裔,不但脸上有光,还能创造出一种和读书人的亲近感,一举两得。他也曾将自己的想法和大臣们做了沟通,大臣们都纷纷赞成。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朱元璋将自己的血脉挂在朱熹名下,那就等于变相地否认了自己做过佃户、雇农、乞丐的历史。大圣人的后裔,怎么可能混得这么惨呢?但是一切,都被一个手艺人的一番话终结。
有一天朱元璋理发,由于心里一直装着认祖宗这件事,就和理发匠攀谈了起来。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个理发匠和自己是“当家子”,也姓朱。于是朱元璋就问到:“你也姓朱,那你是朱熹的后代吗?”理发匠头也不抬地回答:“我不是朱熹的后代,我们家和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此言一出,朱元璋就陷入了深思。一个理发匠尚且能够硬气地维护自己的出身,自己是一个皇帝,为什么非要给自己“另找”一个祖宗呢?于是朱元璋改宗之事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这个理发匠是救了朱元璋,否则他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笑柄。朱熹是公元1200年去世,朱元璋是公元1328年出生,两人生活年代相差并不远。而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曾祖名叫朱四九、高祖名叫朱百六,这一听都是社会底层的名字。如果真的认了朱熹为祖宗,他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家族身份会断崖式下跌,这显然不太好解释。非得要解释的话,当时知道他底细的人太多,恐怕难掩众人之口。
社会的变革让寒族更有脸面中国有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老师曾说过,这句话反着解释,可以解释为“英雄如果问出处,那英雄就没了,因为英雄的出处往往并不英雄。”这个逻辑,实际上是按照五代十国前中国的社会现状来解释的。五代十国前,英雄就要问出处,因为不是世家大族,即使出了英雄也往往得不到承认。可是五代十国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底层群众通过科举、军功等手段,都可以爬上朝廷的显赫地位。比如宋朝的宰相吕蒙正、枢密使狄青,一个是食不果腹的穷书生,一个是脸上刺字的贼配军。他们能爬上来,说明社会的顶层已经不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到了这时候,才真的是“英雄不问出处”。
而这种思潮,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反作用力,人们开始佩服那些出身低微、却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人,觉得他们才是有真材实料的真英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都是百姓敬仰的对象。国学大师吕思勉曾说过:“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这句话就是这种思潮的很好体现。
回到朱元璋这里,他的乞丐出身,其实并不会让人瞧不起,反而是百姓将他奉若神明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在百姓的心中,他能从那么低微的起点一步步走向成功,必然是有才能的,必然是得人心的,也必然是有“天命”的。百姓对他除了敬仰和服从,绝对起不了二心。这对朱元璋的统治是有益无害的。
最后再补一句:朱元璋虽然不否认自己的乞丐身份,但是对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和尚却颇为忌讳。据一些野史记载,他的这种忌讳后来甚至发展成一种“文字狱”,所有的“秃、光”等字全不能用。后来大臣还单为避讳这些字编写了一本说明。此事虽然未必真,但是朱元璋对寺院的打击却是事实。真要说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宗教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统治的稳定性。古代的政治家,考虑问题确实严密,不服不行。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实际上老朱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乞丐,人家是从黄觉寺出来的游僧,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咱是僧人,咱是下山来诵经施法求布施的。”
但你说他是游僧吧,其实,老朱又不算真正意义上僧人,进入皇觉寺后,主持给老朱赐号“行石”,而在剃度受戒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燃烧的香在碰到朱元璋的头皮后,并没有发出呲呲的响声,而是自己熄灭了,接连试了好几次,燃香都灭了,朱元璋也就没有受戒成功,主持一看,赶紧把行石的名字撤下了法册。
你看,朱元璋虽然在皇觉寺呆了好几年,但他并没有受戒成功,他能算是个和尚吗?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朱元璋既非乞丐,也不是和尚。
既然朱元璋并不是出生于拿着打狗棍和乞讨碗的乞丐,那他为什么不删改掉这个身份呢?
说句不吹牛的话,华夏五千年,从有皇帝以来,应该没有哪个皇帝比朱元璋的出身更低了吧,就连刘邦好歹还是个泗水亭长呢。
贫民翻身当皇帝,除了老朱,历史上绝无仅有,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值得炫耀?
所以,老朱本人没有动过删改的念头,这就不难理解了。没准他还会把他“乞丐”的身份时不时得跟周围的人唠叨几句:“老子当年,……!”
现在哪本小说敢这么写?除了老朱,谁能相信草根能逆袭到这种程度。
尤其老朱这皇帝当的实在是太让人佩服和信服了,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心思细腻而又大局在握。
武的,先是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又干掉了蒙元。这几个主哪个是好惹的?但最终还是败在了老朱的手下。
打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以少胜多,洪都之战和鄱阳湖水战,真是看出了老朱的帝王气质,从史书上看,老朱手下这批人大都是他自己培养起来的,什么汤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蓝玉等等,这个成材率和人才质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战略层面,老朱虽然不缺谋士,像李善长啊,刘伯温啊,虽说都是一等一的谋士,但自己也没怎么用得着几个谋士多操心,往往他自己一个人基本就搞定了,鄱阳湖水战时,老朱提出的“首战即决战”,这不高瞻远瞩吗?咱什么时候听说过老朱从谏如流?他总有自己的算盘。
再说文治,其实这个好说,八个字就概括了,“爱干不干,不干滚蛋”。
朱元璋当皇帝就是有这个底气,你们这帮孙子不玩活是吧?那就活也别活了,老子自己干,老子自己干也照样玩的转。
事实证明人家底气足是有道理的,刘伯温死了,胡惟庸死了,李善长死了,淮西勋贵该抄家的抄家,就那么个烂摊子,凭着自己的劳模工作,就硬生生又给拉回了正轨,而且之后又跑了200多年才倒。
出身这样低微的朱元璋,却缔造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大明朝,这个朱元璋身上确实是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我要是当了皇帝,每天赏给你们两个面膜,三张大饼。”就是这样一个梦想,放在现在的话,一个根本不算梦想的梦想,却成就了一位大明皇帝。
朱元璋,起点虽低,但却让人望尘莫及!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他做过乞丐的历史?
朱元璋为什么不删改自己的历史,原因有三:
一、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朱元璋的成名史是一段伟大的故事,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所以“做过乞丐的历史”无需删改。
二、元末社会如此黑暗,老百姓痛恨政府。朱元璋做乞丐,不仅不影响他做皇帝的合法性,而且说明他出身正、成分好,这是一个容易获得老百姓认同的特点,不仅无需删改,而且值得大肆宣扬。
三、俗话说,“成王败寇”。既然朱元璋成功了,做皇帝了,出身什么的都无所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