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事实上,唐朝初期的帝位传承根本没有多少法理可言,基本上都是在政变中交替完成的,法理都是次要问题。李旦的登基完全就是李隆基为了自己的登基合法化而演的一场戏。
唐隆政变就是李隆基发动的后世版玄武门事变。李隆基在发动政变的时候,还没有登基做皇帝的基础,从法理上,他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但是他担那么大的风险发动政变,则完全就是奔着皇帝宝座去的,为了自己帝位得来合法,他不得不推出李旦来做一下过渡。为此他可谓煞费苦心,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而且整个过程漏洞百出,但是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只要自己将来当了皇帝,什么都能洗白,就如当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门事件一样的道理,所以是否合理都不是大问题。
挡在李隆基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李重茂,这个可是没有争议的正统帝位继承者,而且李重茂有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力挺,想搬倒李重茂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法理上找不到根据。李隆基在发动政变以前早就对此有了应对策略,首先就是蒙蔽太平公主,他发动政变时裹胁了太平公主,但是并没暴露自己觊觎帝位的野心,因此获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是政变发动后,李隆基掌握了时局的走向,太平公主虽然与李隆基爆发了很大冲突,但是最后不得不妥协。但太平公主并没有真正的屈服,与李隆基之间明争暗斗一直都没有间断。
政变一开始,上官婉儿作为李重茂的支持者,与韦氏集团有很大矛盾,与李隆基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保住大唐江山为李氏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政变发生后,上官婉儿并没有逃走,但是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一样,没有发现李隆基的野心,虽然上官婉儿反韦氏集团的政治诉求和李隆基一致,但是李隆基想要上位必须搬到已经登上皇位的李重茂,这一点与上官婉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当上官婉儿在政变中泰然自若的出现时,根本没有预料到李隆基会对她下毒手,但是早有预谋的李隆基早就把上官婉儿视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最大障碍,不容分说,在政变中就以韦氏集团同谋的罪名杀掉了上官婉儿。
在上官婉儿墓发掘以前,这段历史非常诡异,上官婉儿是否韦氏集团成员一直存在争议,在李隆基登上皇位后,对历史记载进行了大量修改,试图把上官婉儿归为韦氏集团一党,甚至编造出上官婉儿和韦皇后都委身于武三思的桥段。从历史记载看,上官婉儿就是韦氏一党。但是从历史实件上看,上官婉儿似乎在扶持李重茂上出了很大的力,如果是韦氏一党,上官婉儿应该是和韦氏集团一起支持安乐公主做皇太女的。为什么会和太平公主一起支持李重茂呢?
直到上官婉儿墓的发掘,历史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从《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里看到,上官婉儿不但不是韦氏集团一员,甚至与韦氏集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反对安乐公主做皇太女,作为唐中宗李显的昭容,上官婉儿三次上书李显,最后一次甚至是以死上谏,服下剧毒药物,坚决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后经多方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同时在墓志铭里,还记载了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的嘉奖和悼念。可见在对上官婉儿的态度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持完全相反的态度。李隆基以韦氏集团同谋的罪名杀了上官婉儿,而太平公主却以大唐昭容的礼节给上官婉儿风光大葬,并且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里刻意强调上官婉儿反对韦氏集团的事迹,完全与李隆基唱反调。
可见在政变当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对付韦氏集团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谁做皇帝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经过李隆基篡改的历史,也不否认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是李重茂皇位的最大支持者,否则李重茂早就被临朝称制的韦太后和觊觎帝位的安乐公主搬倒了。太平公主支持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的目的,应该是保住李重茂的皇位不被韦氏集团篡夺,但是最终引狼入室,李隆基不但要干掉韦氏集团,还要同时干掉李重茂,这是太平公主没有预料到的。
但是,局势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上官婉儿已经被杀,李隆基完全掌控了主动权,太平公主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也是毫无办法,在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出有利的反制措施,太平公主只能眼睁睁看着李重茂被废,李旦登基。甚至李隆基还篡改历史,把自己的这些劣迹都栽赃给太平公主。
实际上用脚丫子想就知道,在唐中宗李显死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顶着韦氏集团巨大压力扶持李重茂登上皇位,只有李重茂坐稳了皇位,才可以实现太平公主的利益最大化,这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太平公主除非脑袋进水了,才可能和李隆基串通,一起把自己处心积虑才扶上皇位的李重茂干掉。毕竟李重茂并无根基,容易控制,又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这样的皇帝不但会对自己感恩戴德,还会言听计从。有这样的皇帝不扶持,反倒引来实力强劲,根基很深,难以控制的李隆基,傻子都不会干这事,所以,太平公主支持唐隆政变只能有一个目的,消除韦氏集团对李重茂的威胁,同时威胁到李重茂,这个绝对不是太平公主愿意看到的结果。
事实上也是这样,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虽然在政变中失去主动权,但太平公主并没有放弃,从政变刚结束时对上官婉儿的态度,到后来的你死我活争夺,到最后太平公主失败被杀,两人之间可以说是水火不容。李隆基对太平公主到底有多恨,从对待上官婉儿的态度上可见一斑,政变刚刚结束,太平公主顶着压力给上官婉儿风光大葬,还刻意强调上官婉儿是与韦氏集团对立的。太平公主失势后,恼羞成怒的李隆基扒开了上官婉儿墓葬,对墓葬进行了大规模毁坏,虽然这件事没有记入史册,但在2013年9月11日,考古研究员在发掘上官婉儿墓葬后发现,葬墓遭到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并判定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的行为。
按照法理上的继承关系,李重茂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者,怎么都不会轮到李隆基,李隆基想要继位,就必须解决李重茂的问题,李重茂被迫退位的时候是以禅让的名义,既然是禅让,就不存在继承顺序的问题,而是要禅让给有能力,又要有资格的人当皇帝,于是在血统上最纯正,在政局中位置最高的李旦成为不二人选。只要李旦做了皇帝,李隆基的继承问题就没有什么大的争议了。至于他是否过继给李宏,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唐朝初期,皇位继承基本都是在血雨腥风中完成轮换的,所以这一点小问题并不会成为阻碍。其时李隆基当皇帝阻碍最大的是他的两位哥哥,特别是他大哥,是嫡长子,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但是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法理什么都不是,李世民的宣武门事件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李隆基面前,他两位哥哥如果不想落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把皇位乖乖的交给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大哥李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武则天在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她的儿子也就是高宗的嫡子,其中长子李弘就被立为了太子。
李弘在当太子期间,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朝廷上下称赞声一片,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不会比他老爹高宗差。
但是,很不幸,李弘在二十三岁时,跟随高宗出行洛阳,身染重病,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高宗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开了老子追封儿子为皇帝的先河。
李弘死后,嫡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过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诬陷李贤谋反,并力劝高宗大义灭亲,使得李贤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
李贤死后,嫡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公元683年,即李弘死了八年之后,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中宗虽然是皇帝,但却完全是一个傀儡,政事完全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李显试图反抗,结果在位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武则天改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睿宗有前面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反抗,而武则天则变本加厉,使得睿宗不仅不能听政,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和软禁在皇宫差不多。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朝不保夕,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比如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685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李隆基。
李旦是傀儡皇帝,但李隆基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所以在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但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突然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大伯李弘为嗣,继承香火。
前文我们说过,李弘死的时候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其实他这一脉是绝嗣的,如今武则天格外开恩,将李隆基过继到李弘名下,实际上是延续了李弘这一脉的香火,这在古代是一件大事。
不要以为皇帝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其实这种事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弟弟李元吉,雍正也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八阿哥,乾隆也办过类似的事情。
从过继到大伯家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在宗法上就是李弘的儿子了,他从此要称李弘为“先父”,而改称李旦为“叔叔”了。对李旦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个儿子了,李隆基变成了他的侄子。
所以,尽管在血缘上,李隆基还是李旦的儿子,但在宗法上已经成了李旦的侄子。而在古代,宗法关系要远远大于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李隆基在李旦眼里,侄子的身份大于儿子的身份。如果李旦说了算的话,李隆基是绝对不会被立为继承人人选的。
但好在,李旦说了不算。在李隆基被过继的第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李旦则被降为皇嗣,意思跟皇太子差不多。
李隆基的经历唐朝对待皇子们的方式和独特,既不是像明朝那样封为藩王,也不是像清朝那样圈禁在京城,而是小时候统一供养在宫中,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可以出来做官,是否能有所成就,就看这名皇子以后的造化了,这就叫做“出阁”。
李隆基在七岁的时候,就出阁做官了,具体做了个什么官不清楚,只知道同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等几个兄弟只好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七年之后,李隆基才得以重新“出阁”,此时武则天年龄已经很大了,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准备还政于李唐,召回了庐陵王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出阁后的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当年年底武则天就去世了。
以上所有这些政治斗争虽然惊心动魄,但其实和此时刚刚二十岁的李隆基关系不大,尤其是现在,皇帝是李显,从宗法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叔,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伯,但无论哪个关系,都轮不到李隆基去考虑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显在被贬之后,生活困顿,流离失所,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他的皇后韦氏,因此李显曾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能重见天日,一定不会辜负韦皇后。
果然,李显在称帝之后,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大事,其情形已经颇有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的样子了。而韦后是一个野心丝毫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她时刻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坐上帝位,成为一代女帝。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外勾结大臣武三思,不仅给李显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武韦势力集团,几乎掌控了全部朝政。
但是,韦后也有忌惮的人,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李显的亲妹妹。这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在朝政都有一定的势力,李隆基的势力主要在禁军之中,因为他刻意与禁军首领交好,在禁军中威望很高。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主要在朝堂,当时朝中大佬很多人都是支持太平公主的。
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沉重打击了武韦势力集团,但却并未动摇其根基。而李重俊最后兵变失败也被杀。710年,韦后终于忍耐不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死,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安乐公主皆被杀,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死于这场政变。
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将侄子李重茂拉下龙椅,和李隆基一起拥立李旦为帝,李旦也像哥哥李显那样,第二次登基为帝。
该立谁为太子?李旦登基之后,就要立太子,但现在他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况且在李旦为帝时,李成器就是皇太子。只不过后来李旦自己当了皇太子,李成器又降为皇太孙了。如今李旦重新登基,重立李成器为太子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基,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出自“三郎”李隆基。如果不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否会让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再次上演呢?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就是因此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吗?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早已过继给了大哥李弘为嗣,从宗法上来说已经不是他李旦的儿子了,而是侄子。自己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曹魏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虽未称帝,但其实已有称帝之实了。
司马懿死后,其地位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了一个过来,叫做司马攸。司马师死后,由于时局比较混乱,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攸年龄还小,只怕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做法。
但是,司马昭临死时,按说应该传位给司马攸,但他却传位给了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这就是因为,虽然这俩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司马攸从宗法上说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了。
李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从心里来说,是很不愿意传位给李隆基的,因为李隆基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但是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势力也很大,如果不立他为太子,将来如何真的无法预料。
好在,此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最终,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而后来李隆基登基之后,也追封了李成器为“让皇帝”。
李隆基既然成为了太子,那么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重归了李旦儿子的身份,过继给李弘的事情自动失效了。因为在古代,皇家最大,别说李隆基原本就是李旦的亲生儿子,就算李隆基原本是李弘的亲生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也要改认李旦为亲爹,这叫做“以小宗入大宗”。
因此,李隆基实际上是继承的李旦的帝位,从法统上来说,和血缘关系上来说,都是如此。无论他之前是否有过过继给李弘的经历,是否是李旦的嫡子,只要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从法统上来说,就是传承自李旦,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对李弘的称号有过一点点调整。李弘刚刚去世的时候,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中宗李显又为其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而李隆基在开元六年,停用了“义宗”这个庙号,仅称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继承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提的角度非常刁钻!我们先探讨什么是帝统,什么是法统,然后再梳理李隆基上位的过程。
帝统和法统指的都是帝系传承,但是两者不同。帝统指的是帝系传承的合法性,法统指的是继任皇帝的合法性。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什么是帝系传承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刘邦打下的江山,皇帝都由刘姓子孙来做,王莽、曹丕都是国贼,篡夺了帝统。
古人有云:“自可王孙承帝统,宁容国贼篡神州。”
什么是继任皇帝的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这个皇帝上位是否符合礼法,即是否名正言顺!太子继任皇位,符合法统!先帝禅位,符合法统!拿到先帝遗诏,符合法统!
所以颠覆三观的结论来了:
曹丕建立魏朝是篡夺了东汉的帝统,但是符合法统,因为他拿到了汉献帝的禅位诏书,是”名正言顺“登上帝位的!相反刘备称帝虽符合帝统,延续刘姓江山,却不符合法统,所以后代史学家一般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而蜀汉、东吴作为割据政权。
李世民杀兄逼父,但是他的上位既符合帝统,又符合法统,因为皇位还是在李姓帝统传承,而且他是以太子之位接受李渊禅让登基的,完全符合法统。只不过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以下犯上,如果他是杀了李渊直接上位,那么他的登基不符合法统,没有拿到”合法性“证明!
另外提一下,虽然我们一直说封建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然而这并不是封建王朝的“法”,用现在的话说并不是《宪法》规定的,而是儒家、周礼共同渲染下大家遵守的“规矩”。不过有一人用书面的形式将它做了规定,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皇明祖训》中对后世朱家子孙的取名、娶妻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规定,当然包括皇位的传承,即“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子立长子,无子则兄终弟及。所有封建王朝中,明朝是对“嫡长子继承制”执行最彻底的王朝,除了朱棣篡位不符合法统外,所有皇帝继位都符合法统!朱厚照无子驾崩,从朱元璋定下的法统来看,皇位只能由朱厚熜继承,只要杨廷和敢提出其他人选,他就是乱臣贼子,违背了大明法统!
回到李隆基身上,先说说几人的关系,武则天有4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其中李弘英年早逝,没有儿子,所以武则天下令,将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过继给李弘,延续李弘香火。那么问题来了,李隆基到底是以李旦儿子的身份还是以李弘继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答案很明显,他是以大唐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不过他即是大唐皇太子,也是大唐义宗(李显追尊李弘的庙号)的继子,唯独不是李旦的儿子!
自永昌年间武则天下令李隆基过继给李弘后,从宗法上来说,李隆基就是李弘的儿子,和李旦已经没有关系了,在祭祀的时候也是祭祀李弘,而不是李旦!
那么为什么李旦要立已经不是自己儿子的李隆基为皇太子,而不是长子李成器呢?原因就是李旦能登上皇位一大半功劳都是李隆基的。
唐中宗李显驾崩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立唐殇帝为傀儡皇帝,欲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谋取李唐帝统,在此情况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废黜唐殇帝,拥立李旦上位。此时李隆基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李成器也知道事情不可为,干脆顺水推舟辞让太子之位,李旦也就顺水推舟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登基之后,还是很感恩李成器的谦让,因为他知道如果李成器硬要争太子之位,自己在法统上是争不过他的,无非是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把皇位抢过来,所以李成器去世之后,李隆基破天荒追尊他为皇帝,谥号“让”,这是莫大的荣誉!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李隆基对他宗法上的父亲李弘并不好,李弘去世时,李治伤痛欲绝,为表示对儿子的喜爱,追尊他为皇帝,唐中宗李显上位后,为表示对大哥的追思之情,又给他上庙号“义宗”,然而到了李隆基时期,开元六年却取消了李弘的庙号,背后有啥原因耐人寻味!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回答下题目,李隆基继承的是李唐帝统,以太子身份接受李旦禅让登基,只能说继承了李旦的帝位,符合法统,无法说继承了谁的法统。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李隆基在李旦第二次当皇帝之后,因功被李旦立为太子,并且最终在李旦的禅位下,登基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很多人都知道这段历史,也知道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在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前,他的身份是大伯李弘的儿子。
从宗法上而言,李隆基在成为太子之前,早已经不再是李旦的儿子,为何他还能够被李旦立为太子,他继承的皇位,从宗法上而言,到底是继承得谁的皇位?
李隆基被过继给大伯李弘唐朝立太子,一般都还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立的,比如李治当年立的第一个太子就是自己的嫡长子李弘(死后追封孝敬皇帝),李弘是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长子,除了李弘之外,两人还育有李贤、李显、李旦三个儿子。
李弘因为是嫡长子,早早就成为太子,李治对其更是寄予厚望,专门找大师教育培养李弘,李弘自己也很争气,文韬武略样样超群,还十分仁义聪明,在看到武则天囚禁多年的萧淑妃之女后,李弘坚持要求武则天把两人放出来成婚,武则天在李弘的坚持下,将两人许配给两个翊卫,圆了李弘的心愿。
可以说李弘在各方面的素质,都完全符合接班人的标准,李治在自己身体有些不适后,就打算早早地将皇位传给李弘,于是亲自开始训练培养李弘,让他适应一下当皇帝的感觉,李治带着李弘去洛阳,可惜李弘却突然生病去世,留给后人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李弘去世的原因,要是单纯从一件事情而言,我们还是很难推断出任何有效结论的,但是结合后来李贤被武则天叫人陷害,先被贬为庶人,后被逼迫而死的情况来看,很多人认为李弘当年的死因和武则天脱不了干系。
毕竟当时武则天正在夺权,和后来诬陷李贤并且逼死李贤时的政局来看,在李弘去世的时候,武则天还没有完全掌握实权,所以她只能神不知鬼不觉将其铲除,等到李治立李贤为太子后,武则天就又有时间为夺权之事密谋了。
李贤被废为庶人之后,李治就立了李显为太子,后来李治去世,李显顺利登基成为皇帝,可惜此时的实权,已经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李显稍微挣扎一下,就被武则天废掉皇位,让弟弟李旦取而代之。
李旦是武则天和李治最小的儿子,从小就亲眼目睹了三个哥哥的悲剧,他深知自己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只能乖乖当一个傀儡皇帝,就在李旦当皇帝的第二年,老三李隆基出生了,因为此时李旦还是皇帝,所以李隆基一出生就被封为楚王。
前边说了,李旦虽然贵为皇帝,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实权,当时的实权全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也许是武则天为了掩人耳目或者做一场秀拉拢人心,所以在李隆基年仅4岁之际,就被武则天强制过继给去世的李弘。
李弘去世时年仅23岁,没有子嗣,武则天将李显的三儿子过继给李弘,也就是给李弘延续香火的意思,此举大有彰显武则天仁义的意思,就算李旦心里不愿意,也只能乖乖听话,把自己儿子李隆基,从宗法上变成自己的侄子李隆基。
在唐朝时期,本身就存在很多皇帝将儿子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兄弟之举,再加上李旦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一切只能听从武则天的安排,也许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影响,李旦彻底明白自己这个傀儡皇帝当得没有意义,就在李隆基被过继给李弘的第二年禅位给武则天,让武则天光明正大成为女皇帝。
李隆基不断接近皇位从李隆基被过继给李弘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李隆基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了,因为不管未来武则天是传位给李显还是李旦,都和李隆基没有关系,按照继承制度而言,他们只能传位给宗法上的儿子,而不能传位给侄子。
年少时的李隆基,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他明白自己没有机会继承皇位,所以就在私下偷偷经营属于自己的势力,就算未来自己不能成为皇帝,至少当一个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也是不错的。
李隆基靠着自己的经营,和皇宫中的禁军关系相当好,大家对李隆基十分支持,这为后来发生的唐隆政变等夺权大事件埋下伏笔,要是李隆基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皇亲国戚,肯定就没有后文了。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李显、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里应外合发动神龙政变,将已经八十多岁的武则天赶下台,皇位传到李显手中,李显登基后,因为一直对当年陪伴自己在他乡受苦的老婆韦皇后以及女儿安乐公主有些愧疚,就把很多大权都交给她们,以至于受到过分宠爱的老婆及女儿变得逐渐失去控制。
两人扰乱宫廷秩序,私自买卖官爵,搞得朝政一片混乱,更加糟糕的是,两人以武则天为偶像,想要当女皇帝以及皇太女,为了达成目的,她们不惜害死李显,矫诏立李显幼子李重茂为太子,此举引起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等人的严重不满。
曾经在李显当皇帝期间,李隆基就受到韦皇后以及安乐公主的诬陷,差点命丧黄泉,现在新仇旧恨一起算,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一个控制禁军兵权,一个控制朝中大臣,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将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拿下。
唐隆政变之后,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等人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拥立李旦为皇帝,李旦在不知不觉中第二次被推上皇位,这个一直都不大想当皇帝的人,第二次成为皇帝后,很快就面临了一个艰难抉择,那就是立太子的问题。
李隆基继承谁的皇位李旦当时面临的艰难抉择就是,按照宗法而言,李隆基已经被过继给李弘,不再是自己的儿子,所以自己不能传位给他,而应该传位给嫡长子李成器,可是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功劳巨大,他的实力李旦也很清楚,要是传位给李成器,万一将来李隆基发动个类似于玄武门之变一样的政变,杀掉哥哥李成器,逼迫自己退位,那就实在尴尬了。
与其冒着未来被赶下皇位的危险立李成器为太子,不如现在就立李隆基为太子,正在李旦犹豫不决之际,李成器感觉到了危险,主动找到李旦,请求李旦立功劳巨大的李隆基为太子,面对李成器的辞让,李旦最终下定决心立李隆基为太子。
按照当时的宗法来看,李旦不能直接立李隆基为太子,因为李隆基属于李弘的儿子,想要立李隆基为太子,必须先废除之前的过继,让他回到李旦儿子的身份,再传位给他才合适。
李旦果然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先恢复了李隆基是自己儿子的身份,再立他为太子,事实上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来看,就算李隆基不是李旦的儿子,想要继承皇位,都要先认李旦为父亲,才能接受传位,就像明朝时期的嘉靖皇帝,因为自己是小宗入承大统,为了把自己的小宗变成大宗,也就是让自己的继承更加合法,他直接用几十年时间搞了个大礼议之争,才完成此事。
了解了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的过程之后,实际上我们就不难明白一个问题了,在李隆基接受传位之前,他在宗法上的身份是李弘之子,可是在李旦传位给他之后,李隆基的身份又恢复成了李旦之子,换言之他继承的皇位只能也必须是李旦传给他的,要不然就不符合宗法制度。
也正是因为李隆基当时的身份比较尴尬,所以后来太平公主多次以李隆基身份不符合继承制度为理由大做文章,希望李旦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好在李旦看懂了太平公主的意思,也厌倦了当皇帝的生活,索性提前禅位给李隆基,让李隆基顺利成为皇帝,后来更是直接将太平公主铲除。
结语李隆基虽然曾经因为武则天的原因,被过继给了英年早逝的“孝敬皇帝”李弘,但是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实力,成功帮助李旦重登皇位,成为皇帝之后的李旦,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又让李隆基恢复自己儿子的身份,并且将皇位传给他,不管是从血缘关系还是宗法而言,李隆基继承的皇位其实都是李旦的皇位,而非“孝敬皇帝”的皇位!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唐玄宗李隆基不是继承谁的帝位,而是其机缘巧合见机行事挽救了大唐江山,被破格立为皇太子罢了,这无不跟武则天后宫干政所带来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三个傀儡皇帝自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得宠,到王皇后引荐武则天进宫,协助自己打击得宠的萧淑妃起,唐高宗李治注定会成为武则天掌控之中的傀儡皇帝。李治始终没有逃脱,武则天的妩媚诱惑。
在显庆五年(660年)以后,唐高宗李治经常头晕目眩,不能处理朝廷政务,至此让武则天代行君主权益。这才使武则天的权利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李治驾崩,唐中宗李显继位,李显仍旧是武则天掌控之下的傀儡皇帝。
话说到这里,唐玄宗李隆基作为李显弟弟李旦的三儿子,不论如何也休想继承皇帝伯父李显的帝位。再者李显登基以后,便开始重用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大唐的宰相,人家压根就没想过,把帝位传承给自己的弟弟李旦。
李显如此操之过急的举动,无不令权利欲望极强的武则天,备感危机四伏权利不保。才刚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便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撵出长安。至此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就成了武则天控制之下的第三个傀儡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这无疑为李旦再次登基为帝,埋下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伏笔。
李旦比哥哥李显更加了解母亲武则天的心思,他小心谨慎做了多年的傀儡皇帝,直至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按理说李旦就彻底失去了继承帝位的希望。但就是武则天改唐为周这个举动,又为日后李旦的登基为帝,埋下了又一个不可更替的伏笔。
前车之鉴“无数个武则天”武则天只不过是唐高宗李治后宫得宠的皇后,其一跃成为大周的开国皇帝,无不给后来的大唐嫔妃,树立起一个不可磨灭的榜样。唐中宗皇后韦氏把持后宫,效仿武则天治理大唐江山,就是很好的例子。
韦皇后外戚一族,如韦温、韦璿、韦播,都已把持住朝廷的重要职位,这无疑对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他们,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此时的唐朝后宫,其实潜伏着许多和武则天一样有野心的女人。
如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无不都以武则天为榜样。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的经历很像,一样都是才华出众颇有姿色的女子。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在武则天垂帘听政改唐为周时期,就是武则天的贴心小棉袄,其对权利的渴望,绝不在武则天之下。
至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这对母女两,无不是之前的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母女两的翻版。这四个女人,如果串通一气,把持住后宫和朝廷,那么李旦、李隆基等人,必会死的很惨很惨。
至此,唐朝后宫这出政变大戏,就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谁先动手谁就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如今想想,太平公主是李旦的亲妹妹,李隆基的亲姑姑,太平公主怎么可能和韦氏一族一心。
所以李隆基就成为太平公主对付韦氏一族的杀手锏,最终韦氏一族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被诛。但还有一个有武则天野心的女人太平公主,仍旧威胁着大唐江山。这才有之后,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事迹发生。
毕竟李隆基太过精明,太平公主想控制李隆基谈何容易,所以太平公主想除掉李隆基,找个听话的傀儡太子,为自己日后把持朝廷做好铺垫。谁知最终事败,太平公主被李隆基逼迫自杀,至此后宫中有武则天野心的女人,彻底被清除干净。
李隆基作为剿灭后宫韦氏政变中首当其冲的功臣,自然会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此时李旦的长子李成器,自然不会愚蠢到去争这个太子之位,毕竟李隆基手握兵权颇有威信。这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自找没趣。
所以李隆基继承帝位,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也离不开,李旦做过几年傀儡皇帝的功劳。李隆基之所以能成为唐玄宗,无不是机缘巧合之下,靠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成为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
晶叔聊文化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图片来源西瓜视频《唐明皇》剧照)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是直接继承其父亲唐睿宗李旦而来的。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作为非嫡长子的李隆基为什么能够继承大统呢?
这就不得不提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了。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第4个儿子,按说怎么也轮着李旦当皇帝。
李旦的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贤都曾经做过唐高宗的太子,但都被自己的母亲或废或杀。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旦的三哥李显继位为大唐新皇帝,但这位先帝指定的继承人仅仅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被自己的母亲废了。
老四李旦被自己的母亲扶上皇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天子。直到七年后,即公元790年,武则天正式取代唐朝建立武周王朝。李旦重新又成为了亲王,这是唐睿宗李旦做皇帝第一阶段。
武则天统治晚期,女皇深感自己所建立的王朝难以为继,所以听从狄仁杰的建议将被自己废黜的三子李显迎回,成为武周王朝的储君。
公元705年,李显在群臣的拥护下发动神龙政变,女皇武则天黯然下台,唐中宗李显第二次登基为帝,恢复大唐社稷。
经历苦难再次登基的唐中宗李显对自己的原配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十分纵容,以至于这母女俩丧心病狂用毒酒毒死了唐中宗李显。
韦皇后企图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成为第2位女皇,而安乐公主也想效仿自己的祖母和母亲掌握帝国最高的权力。
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消灭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党,把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再次扶上皇位。
唐睿宗李旦深感自己的这个三儿子能力出众,野心极大。再加上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李旦于是力排众议,不顾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准备阴谋废黜皇太子李隆基,结果被李隆基抢先一步诛灭。再次经历骨肉相残的唐睿宗李旦主动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则成为了太上皇。
李隆基于同年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开元,从此开启了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巅峰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