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古代火炮的威力实在有限,在战争中很少大规模应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威力一般,古代火炮打的是实心弹,在火炮的炮膛里装进火药作为发射动力,然后再装入铁球或者石球。点燃引线,火药在炮膛狭小空间迅速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巨大的空气压力把铁球抛出去。依靠铁球的动能砸到对方阵营造成杀伤。但是铁球的运动轨迹是线性的,只对在其运动线路上的人马造成杀伤,如果对方是密集方阵,或许杀伤力会大一点,如阵型松散,杀伤力大大减弱,除了运动轨迹内的人数少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能够躲开。

第二;落点难以掌握,古代火药很不稳定,湿法颗粒火药还没有出现,燃烧速度慢、威力小,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分层,所以爆炸威力非常不稳定。再加上手工填装火药,需要炮膛里的火药进行怼压,压力大小会影响弹丸发射距离。而人工操作很难统一。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出现弹丸抛射距离误差很大,远的几百米,近的可能只有几十米,落点只能听天由命。

第三;造价高昂,与取得的效果不成正比。为了不炸膛,而且能够扛住更大的爆炸威力,让弹丸抛的更远,杀伤力更大,火炮造的异常沉重,需要消耗大量金属,古代冶金技术不成熟,金属产量低,造价高,再加上火药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当然如果能取得巨大杀伤还可以,但实际杀伤效果低得很。消耗和效果不成正比。

第四;转运困难,由于火炮十分笨重,在转运行进过程中非常不便,给本就脆弱的后勤带来巨大压力,很多战争根本用不上。

第五;应用范围很小,火炮在战船上效果最好,也可以用于攻城,或者摧毁敌人的拒马路障等简单防御工事,但在冲锋陷阵中没什么作用,对方冲过来时,远了打不中,近了才开一炮,第二炮装填还未完成,对方马队可能已经冲到面前,火炮就失去了作用。

第六;安全问题,最怕的就是炸膛,这个可是一点都不稀奇,铜炮相对安全得多,但是古代的铜和我们现在的银一样稀缺,用不起。而用铁铸造的火炮,因为冶炼技术、铸造技术、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质量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炸膛现象,特别是后来有了开花弹,因为延时引信制造技术难度较大,炸膛更容易出现。而且火药本身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也是非常危险的,万一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就出现了火炮,但是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因为上边所列举的哪些原因。

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古代的火炮炮弹有实心弹、散弹、开花弹(榴弹)。打的最多的就是实心弹,其次是散弹。毕竟那个时候延时引信技术不过关,榴弹制造工艺非常复制而且成本昂贵,最关键的是不安全!

大体说一下古代火炮发射原理,都是从炮管装药,先加入发射药然后放入弹丸用捣棍捣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瞬间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把弹丸推出去!这个弹丸基本上就是块金属旮瘩或者磨好的石球。

开花弹在明朝时期出现过,不过这种开花弹引爆方式极为不安全,很有可能会造成炸膛。在拿破仑时代欧洲的那种开花弹,外面就是一层铁皮里面是炸药,延时引信技术也不过关,价格昂贵,所以拿破仑的炮兵用的基本上都是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威力来自于它的动能,主要用于攻击城墙或者密集的步兵方阵。拿破仑的火炮部队一般都是跟骑兵配合的,用火炮发射实心弹打乱步兵方阵,然后骑兵再趁机冲锋。

这种实心弹的威力对付密集的步兵方阵非常有效,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几斤重的铁旮瘩以二百米每秒的速度砸进人堆里,绝对会造成一地的残尸断臂。据记载曾经有枚实心弹贯穿了26列步兵方阵,这一下子就得死伤几十号人。实心弹造成的伤害是线性质的,如果实心弹在产生跳弹就像犁地一样,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队形非常松散那么它的威力就比较小;如果地面沙石比较多,那么它落地时会将地面的沙石崩飞出去,这种类似于散弹的伤害也是很可观的。那个时候的海战就是用实心弹把木制帆船砸出来个大窟窿,加勒比海盗看过吧,那个火炮就是实心弹,一炮一个大窟窿。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

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的火炮不仅仅是打实心弹,还有霰弹和开花弹。

实心弹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圆形弹丸,有各种材质制成。

总体来说,实心弹的威力还是比较大的。

以往古人作战,主要采用步兵方阵,人贴人很密集。

而实心弹对于这种方阵的威胁非常大,炮弹打出以后可以击穿数排敌兵。

如果是硬质地面,炮弹还可以出现撞地反弹,威力就更大了。

一般认为,努尔哈赤就是被这种反弹的实心弹击伤。

努尔哈赤本来在后方安全距离观察,谁知道一发高射的炮弹落地以后,发生反弹,意外击中努尔哈赤,导致后者受伤。因为年龄太大,此次受伤后努尔赤哈没有能够复原,就此死去。

明代早期火炮使用实心弹,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采用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

自然,除了实心弹,最常用的就是霰弹。

霰弹成分复杂,包括碎石、铁砂等各种子弹。

霰弹的射程很近,一般只有几十米,但威力较大。发射霰弹的大型火炮,往往可以发射出一个扇面,这个扇面内都是霰弹。

因为霰弹细小,即便穿着严密的铠甲也会受伤。

这种受伤的危害很大,因为古代的外科治疗能力差,大量霰弹无法从肉体内取出,极容易感染导致死亡。即便侥幸不死,陷入身体内的霰弹也会成为终身的隐患,让人生不如死。

霰弹由于对火炮的炮膛没什么要求,所以几乎所有的火炮都可以发射,是最常见的炮弹。

开花弹。

明清的开花弹比较落后,基本是抛射类的炸弹而已。

也就是发射前需要点燃炮弹的引信,炮弹发射以后根据引信时间长短爆炸,产生大量破片。

以往主要是通过抛石器而不是火炮发射,但抛石器过于笨重,不实用,逐步被淘汰。

但火炮发射开花弹,他的射程不远,发射操作繁琐,对点火时机和火绳长度拿捏不准的话很容易炸膛。甚至18世纪的拿破仑法军开花弹先进得多,他们也很少使用。

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上面那些说威力不大的,你和今天的现代武器比,那个古代武器的威力能比得上嘞?

其实古代的火炮炮弹并不都是实心弹,也有开花弹、霰弹、飞索弹和榴霰弹,只能说是以实心弹为主。

古代的开花弹采用的是双引信点火,即点燃火炮引信之后,再点燃炮弹的引信。后来欧洲人率先改良了炮弹技术,将双引信双点火改为了单点火,即利用发射药的火焰点燃炮弹的引信,根据要轰炸距离的远近控制炮弹引信。

然后是霰弹,霰弹主要用于近战,大面积的霰弹可以给予步兵方阵毁灭性的打击。

飞索弹是两个铁弹之间连接一个铁索,专门用于海战,打断敌人战舰的桅杆。

榴霰弹是开花弹和霰弹的一个结合,在敌军的上空爆炸,然后降下燃烧的霰弹击伤敌人。如果玩过《拿破仑全面战争》,一定会体会到这种火炮的威力。

最后回到实心弹,实心弹的用途很多,海战陆战攻城战。后期火炮的规格也是按照火炮的炮弹的磅数来规定的。可以分为1磅、2磅、4磅、6磅、9磅(野战炮)、12磅、18磅、24磅(舰载炮、陆战炮)、36磅、48磅(舰载炮、要塞炮)几个规格。

说到实心弹的威力有多大,可以参考一下土耳其的乌尔班巨炮,只要一炮,便击垮了君士坦丁堡近5米后的内墙。就是4磅野战炮的威力也是很可怕,野战炮可以打出跳弹的效果,即使是三四次之后的跳动,也可以给敌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曾经在拿战期间,有英国士兵用脚去触碰一颗即将停止运动的炮弹,结果那只脚随即被炮弹击断。

另外除了火炮炮弹的直接杀伤,炮弹发射时的冲击力也可以对敌人造成波动性的器质性损伤(即外表看不到伤口)。这点在东西方都是有多文献记录,而后来在BBC的纪录片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人类是一路打打杀杀走到今天的、从原始社会的拳头👊🏻发展到用武器刀🔪🏹🔨🗡️。

发展到今天的枪、炮、原子弹💣。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以法国皇帝三世命名的老炮“拿破仑炮”为例。

该炮可使用多种炮弹;有实心弹、跳弹、霰弹等等。(“拿破仑”炮可发射的炮弹种类)

“拿破仑”M1857型12磅(5.44Kg)可实、杀伤力计算公式:可击穿一米橡木板、能杀伤46名士兵。

(撒丁王國用马匹试验实心弹杀伤效果、得出结论:杀伤一匹马相当于杀伤2名士兵、不同炮在不同射击距离的杀伤效果)(用铸铁制作的实心炮弹、原材料易获得、制作简单)(古代实心弹杀伤力就像玩保龄球🎳一样)古代作战大多采用人海战术、作战人员密集、一颗实心弹在力量+速度作用下在人群里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古代火炮以及实心弹与人体的比例对比、什么样的钢铁之躯能够挡住这么一颗大铁球🎱攻击?)巨炮时期的实心弹威力无比、对野战工事的摧毁率、兵马杀伤力惊人。

有人说古代的火炮都是实心弹,威力有多大?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从火药被大规模应用到战场上的那一刻起,就有开花弹了。

宋朝时出现最早的开花弹,当然不是炮弹,而是类似于手榴弹的叫火蒺藜,主要是用来对付骑兵的,发射之前先点燃,然后利用火药爆炸炸出的铁片刀刃来杀伤敌军。北宋末期更是出现了震天雷,以生铁铸壳,内填黑火药,以投石机发射,通过爆炸炸裂外壳产生的碎片杀伤敌人。

至于说实心弹也不是没有,明清时期火炮已经类似于近代的火炮了,当时也用实心弹,也用开花弹,实心弹主要是攻城时砸城墙和城垛用的。最著名的战例是在国外,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用的乌尔班巨炮,这种炮口径达762mm,所用的炮弹为花岗岩炮弹,妥妥的实心弹,重达680公斤,为了抗住火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厚20厘米。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是纯石头墙,但是面对这种火炮直接被打碎了。

而开花弹则是用来战场上杀伤敌人的。

中国古代的开花弹一般是炮弹外有个引信,开炮时先把火药包引信点燃,再把点燃引信的炮弹投进去。

而国外的则是在炮弹壳上开了个口,里面装上慢燃的火药来引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