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江真的被招安了吗?

被招安基本上没有太大疑问,但是封了什么官职?以后有什么作为?结局如何?正史没有详细记载记载。

宋江的事能够找到的记载并不多,《宋史·张叔夜传》里有平定宋江的记载,只是一场不大的伏击战,动用兵力千人而已,只说宋江投降了。宋江招安的说法出自《宋史·侯蒙传》,只是写侯蒙提出招安政策,并没有真正实行,是在张叔夜平定宋江起义之前。《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前有侯蒙招安的建议,后有宋江投降,再加上李若水的诗和野史佐证,宋江诏安这件事基本没有疑问。

捕盗偶成----李若水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

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很小,也没有什么根据地,不然早被官军剿灭了,他们只是一群流寇,因为人数不多,目标不大,一直在流窜作案,官军动用很多兵马,但都无从下手,他们先后骚扰过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机动灵活,找不到,抓不着,让朝廷十分头痛。侯蒙认为这些人能够在官军的围住堵截下纵横江湖,应该是有点本事的人,不如诏安到朝廷里做官。宋徽宗很高兴,大大夸奖了侯蒙为国分忧,本打算派侯蒙负责招安的事,但是这是侯蒙年事已高,得病去世了,招安的事也没有完成。

张叔夜负责平定宋江作乱,他也是找不到宋江等人的踪迹,于是他采取了引诱的策略,听说宋江等人要打海州,他先招募了千余敢死队埋伏在城边,然后派一队精兵埋伏在海边,又派少量士卒在海边做诱饵,宋江见岸边人少,靠岸冲杀,埋伏的精兵出来烧了宋江的船只,城边埋伏的敢死队也杀出来,走投无路的宋江只好投降。

宋江起义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流窜作案,神出鬼没,很难平定,造成的影响范围很广,但是必定人数太少,力量有限,即便诏安,这些人也不会得到重任。小说了说宋江参与了对辽战争和平定方腊战役,这个是完全没谱的文学创作,宋江被张叔夜打败的时候,方腊起义已经早就结束了。折可存是北宋名将世家,天波杨府折太君就是出自折家,折可存同时参加了平定方腊和平定宋江的战役,为此官级升了两级,折可存墓志铭里有清晰记载,先平方蜡,再平宋江。

历史上的宋江真的被招安了吗?

真的,历史上有宋江方腊起义,后来宋江被招安后又讨方腊,为朝廷卖命了。这个史料说明,宋江夲身有忠君思维,他起义也是换种方式为朝廷服务。宋江骨子里是封建君主制的奴才。在水浒传中,宋江死时,一定要毒死想造反的李逵。其实从书名中即可窥见归宿。只是一般人不懂。诗经有云率西水浒,意为从水里上岸有救找到出路了。所以书名的含义就是归宿,出路,结局。当然作为名著相当深奥,一语双关,众弟兄上梁山是出路,这是表相,而被招是归宿,真正的出路。其宗旨揭示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不是轻易可撼动的。从另外角度品,也奉劝人们不要引祸上身。所以现在还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游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三国结局,古今付笑谈,令人伤感,水浒好汉,都惹事败家,劝年轻人稳重和善,红楼思春伤情,丧失意志,西游记中众美女都想嫁人,以至不惜伤风败俗。因此,文艺作品,都有其社会功用与历史价值。尤其是名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