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里不可能分析得太细,只能简单的列出主要矛盾。

周朝能够坚持八百年,主要是利用诸侯之间相互制约,在夹缝中生存,看似维持时间很长,实际上周王朝早已名存实亡,只不过是诸侯相互攻伐时的一个借口,诸侯合并便是周朝灭亡之时。

分封制诸侯容易架空天子

商周以后的朝代,性质与商周不同了,虽然汉代初期也曾实行分封制,但很快因为七国之乱的影响,不得不考虑改变,后来的推恩令,使分封制名存实亡,所以秦以后,基本都属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的制度有一个不可破解的BUG,放权,必定导致尾大不掉,喧宾夺主,被自己的权臣或者藩镇替代。大部分王朝都是这样灭亡的。不放权,不能形成强大力量,可保没有内忧,但是无法抵御外敌,比较典型的就是两宋。两宋中央集权,但三省分立,无法专权,甚至君权都被大大限制,所以不会出现权臣窃国。军队采用禁军制度,统一归枢密院调遣。武将无法控制兵权。所以可以彻底解决武将造反的问题。所以两宋三百多年,基本没有出现内部问题,而都是亡于外族入侵。

三省分制相互制约

从上边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中央集权的家天下,根本无法平衡这个问题,自身强大,可抵御外敌,君主可能会被反噬,例如南宋初期,赵构放权,武将逐步强大,以残破江山能与金国周旋,但是很快吃到苦果,苗刘兵变、淮西军变,哪个打击都不小。所以赵构发现自己的命令在那些武将集团里不管用时,立刻与金国和谈,削减武将军权。赵构的这个举措被后人诟病,但是在家国天下的君主制度下,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走赵构这条路。他不这么做,可能不会亡国,但是皇帝是谁的就不好说了。自身被限,不会反噬,但是也无法对抗外界侵扰。这就是为什么比南宋初期强大而完整的北宋,轻松被金国灭掉。

苗刘兵变 赵构被迫退位

千年历史证明,君主制度下,这个矛盾始终无法彻底化解。只有国家属于人民,不再属于某一个人,那么这个矛盾就被化解了。仍然以南宋为例,赵构如果不担心皇帝位置,国家将来按照功劳由大家推举,那么几大军团就不会畏缩不前,观望自保。凭实力,南宋并不比劳师远征的金国弱。恢复中原并非梦想。直捣黄龙就别想了,到时候宋朝劳师远征,金国保家卫国,攻守形势倒转。南宋还没有强大到那种程度。

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这样的设题而问,是找不到真正原因的!

因为300年是一个人为的约数假设,是人为地将事物表象的大多数归纳而言的,它忽略了周朝的800年的例外~而周朝的800年与被归纳的300年各朝,根本上是没多大区别的,所以,如果以300年各朝寻找出来的原因,就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不符合逻辑的…

如果以800年设限,那就可以概括人类历史而言了,这样才能找到朝代被颠覆的真正原因…

天下,不患穷,只患不匀!这句说话就是很好的概括了~朝代被颠覆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无办法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匀的问题,中外历史,各朝各代,无不如是…

而要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没有一个恒定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无论什么制度?什么主义国家?包括社会主义,一切都需要政府在动态中作调整!

而纵观当今世界,由于制度源头设计上的谬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作出这种动态调整,唯一可以做得到的,只有中国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做得到(这种调整,是需要政府通过一种由政府控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中,代民与资本进行竞争而获利分配返还大众),这种调整必须是动态的,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的,亦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干扰市场本身的规律,亦不至将资本迫死(只通过赋税是无办法解决的~要么管死了企业和资本,要么就存在着社会财富仍然会集中在一小撮人手里)…解决了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朝代被颠覆的问题!

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中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几个大一统的王朝,这6个王朝当中就有4个朝代,其国祚在300年左右,其中汉朝和元朝不属于300年周期。

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封建王朝的国祚都过不了300年。主要原因有这么两个方面。

其一、封建王朝的300年国祚,是“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变种
  • 300年时间,表面上有十多代皇帝,事实上一个朝代,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皇帝往往只有三个。

这三个皇帝,往往寿命比较长,执政的时间也比较长。

比如清朝,有这么三个著名的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她长期控制朝政,也相当于是实际上的掌权者。

这三个人,代表了三个时代,分别是创业时期的皇帝,开拓和守成时期的皇帝,以及衰败时期的最高统治者。

其中康熙皇帝61年,乾隆皇帝60年,慈禧太后48年。加起来就是169年。所以说表面上看一个封建王朝有300年的国祚,有10来个皇帝,其实也就是三个皇帝起主要作用。

无独有偶,明朝也主要有三个皇帝,洪武皇帝30年,嘉靖皇帝46年,万历皇帝48年,加起来就是124年。

因此,只要我们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一个朝代真正具有决定影响的皇帝。就是那么三个。只要我们研究好这三个人,那么这个王朝的兴衰,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 其实我们可以分阶段来研究,第一个阶段就是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创业时期的几个皇帝,他们实际上都是处在同一个时代的,我们可以分3个100年来研究。

清朝第一个百年,就是康熙皇帝为主流皇帝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皇太极、顺治、多尔衮(摄政王)、康熙,表面上看皇太极和康熙皇帝是不同时代的皇帝,但是他们之间相隔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清朝第二个百年,就是乾隆皇帝为主流的一个时期,包括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

清朝第三个百年,就是慈禧太后为主流的一个时期,包括道光皇帝、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末代皇帝溥仪。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来抽象出明朝、宋朝、唐朝的三个主流皇帝,来进行比较的研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出唐朝的三个主流皇帝。

  • 现在我来简单概括一下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国祚300年的原因。

其实,就是一个朝代表面上有10多代皇帝,实际上只有三代主流皇帝而已,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意思。

  • 王朝的国祚往往不过三个主流皇帝,也就是三个长寿皇帝,他们的寿命之和往往比较接近300年。

比如康熙皇帝70岁,乾隆皇帝90岁,慈禧太后74岁,其寿命之和就是234年,清朝(1645-1911年),国祚276年,可以看出清朝的三个主流皇帝的寿命之和为234岁,约等于清朝的国祚276年。

其二、封建王朝的300年国祚,是“系统生命周期”规律的表现形式

300年还有一层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从哲学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其实300年的时间,第一个百年是开创时期,第二个百年是发展和守成的100年。而第三个100年就是衰落和走向败亡的100年。

再就是从封建王朝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300年也是一个系统生命周期的公约数。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封建王朝的300年国祚,是“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变种,也就是说“富不过三代”这个规律,事实上,是适用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的300年国祚的规律的。

还有就是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它也遵循出生、发展、衰落这样的一个过程,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这样的一种历史规律性。

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我是未央国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国祚大都过不了三百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封建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它“活不过”三百岁的根本原因。

从政治上讲阶级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也不例外!

我国的封建社会主要由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组成,每一个封建王朝因为时间的推进和国家的发展,慢慢的地主阶级便会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进行兼并,土地兼并的结果,只能是国家的经济败坏和社会的混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便会因为争夺土地的所有权而爆发战争,于是立国不到三百年之久的王朝会被对立的阶级农民阶级推翻,农民阶级一跃成为地主阶级之后,将会在自己的王朝继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故事,从而推动一个个王朝兴衰更替,循环往复。

从经济上说, 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步伐,必将引起不断的生产资料争夺,从而推动封建王朝不断洗牌。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独有产物,在这种经济模式下,民众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这种模式并不稳定,一遇到战争、天贼人祸立马奔溃,并且延及王朝的统治。

由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发展支柱,所以任何一个朝代都对其十分看重,为了适应自己王朝的发展,统治者们往往对自己的小农经济模式从制度到形式乃至操作方法进行大规模改革,不过改革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旦失败,那将引起整个王朝的动荡,直至灭亡。

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和杰出人物是一个王朝能否“活过”三百年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们都能从前朝灭亡的原因上寻找教训,从而制定相关制度,同时采取一些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政策,迅速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迅速的站稳脚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上面所说的阶级本性就会凸显,统治阶级会迅速忘掉建国之难和初期的劝课农桑、修养生息,变的骄奢淫逸起来,从而引起农民阶级的对立,从而重新引起王朝的更新换代。

除过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和优惠政策外,杰出人物也是影响一个国家或者王朝能否“活过”三百年的关键因素。建国之初,作为开国的首代皇帝,他们往往是一代人杰,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能迅速缓解阶级矛盾,给予农民阶级一定的好处和权利,保证国家的平稳运行。

可是随着这些杰出人物的死亡,后继者因为不知道创业的艰辛和对享乐生活的渴望,会慢慢的把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变成农民阶级的对立面,从而引起王朝的重新换代。

小冰川气候的出现和变化,推动着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生灭亡和灭亡产生。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小冰川气候了。

历史记载,小冰川气候变化大约300年一阁周期,正好符合我们现在谈论的论点,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以农业、木业为主,属于传统的农业国、牧业国。

民以食为天,虽然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气候不一,但是都基本保持了相应的水准,在相对温暖的气候下,我国境内不管是农业、牧业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一旦进入小冰川天气的乱换节点,我国国境内的气候就会发生变化,具体就是朝着偏冷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不要紧,却能引出两大隐患。

其一是北方的牧民南下,和农耕区的农民争夺生活生产资源,其二则是农耕区的农业因为气候变寒引起干旱、水涝、蝗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绝收。

为了生存,便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两点不管是哪一点,为了生存,农民阶级集结起来,都能迅速引起国家的分裂,甚至灭亡。

专制的封建思想和文化,是引起王朝“活不过”三百年的又一原罪。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肯定要在自己的王朝内部宣传、实行自己的思想文化政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种文化政策、思想制度如果走向极端,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国家强盛,这个时候他不仅没有采取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稳定社会环境,反而“焚书坑儒”,最后引起六国旧贵族的不满,从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就在全国建立了完全专制的文化思想政策,配合“君权神授”的思想愚弄人民;清朝,更是将明朝的封建专制文化思想政策发挥到了极致。

清时,国家盛行“文字狱”,不管真假,统治者只要认为书生、文人书籍、言语稍有映射、讽刺国家之语,立马对书生进行斩杀,书籍封禁,从而导致大批无辜文人被杀,思想文化传播遭到了极大的阻碍和破坏,直接造成了我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

“活不过”三百年历史的封建王朝,以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的一道奇葩。

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先统计一下历朝历代的年数。

将“我国历代纪元表”的所有帝王剔除,保留全部朝代名,全部内容如下(原文为繁体字,未予转换):

一、東周(前770-前256)共 514 年。

二、秦[秦帝國](前221-前206)共 16 年。

三、漢(前206-公元220)共 426 年。

西漢(前206-公元25),共 231 年,其中王莽乱政,新(5—25)共 20 年;

東漢(25-220)共 195 年。

四、三國(220-280)共 60 年,

魏(220-265)共 45 年,

蜀漢(221-263)共 42 年,

吴(222-280)共 58 年。

五、晉(265-420)共 155 年,

西晉(265-317)共 52 年,

東晉(317-420)共 103 年。

六、南北朝(420-589)共 169 年,

南朝 宋(420-479)共 59 年,齊(479-502)共 23 年,梁(502-557)共 52 年,陳(557-589)共 32 年。

北朝 北魏(386-534)共 148 年,東魏(534-550)共 16 年,北齊(550-577)共 27 年,西魏(535-556)共 21 年,北周(557-581)共 24 年。

七、隋(581-618)共 37 年。

八、唐(618-907)共 289 年,其中包括了 武周(690—704)共 14 年。

九、五代(907-960)共 57 年,其中,後梁(907-923)共 16 年,後唐(923-936)共 13 年,後晉(936-947)共 11 年,後漢(947-950)共 5 年,後周(951-960)共 9 年。

十、宋遼金

宋(960-1279)共 317 年,北宋(960-1127)共 167 年,南宋(1127-1279)共 152 年。

遼(907-1125)共 218 年。

金(1115-1234)共 119 年。

十一、元(1206-1368)共 162 年,若自南宋灭亡 1279 年算起,共 89 年。

十二、明(1368-1644)共 276 年。

十三、清(1616-1911)共 293 年,若自明亡 1644 年算起共 267 年。

由上可见,超过 300 年以上的朝代虽然较少,也不是没有:东周 514 年,两汉 426 年,两宋 317 年。

任何帝国都有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经社会发展不断证明了的。

一个帝国,自立国、到全盛、到衰落、到灭亡,是有其发展规律的。

我国一直是靠农业立国,既然有这个主线,我试着从土地、人口、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

有限的土地,限制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初立国时,土地相对分散,尚能做到耕者有其田有其食,粮食分配足以维持大众,农耕还可以顺利发展。越到后来土地兼并越严重,失去土地的人越多,加之社会发展顺利之时人口不断上升,有限的土地供给和上升的人口、经济需求的矛盾便会逐渐累积,当二者失衡越来越大,到了临界点之时,便会出现变革的历史需求,改朝换代的时候便来临了。

中国历代帝国寿命有长有短,以不足 300 年者居多。考察东周、两汉、两宋能够“寿长”,也是有原因,东周土地分封,周天子没有太大的真实权力,只保有名分。两汉、两宋都需要一拆为二,才能说得上延续,实际上也是灭亡后的再调整了。

这个平均时间数,应该也能大致代表土地、人口、经济的矛盾累积所需的年数吧。

夏商周之后,中国多数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命运?

300年大约是十几代人,一个家族可以对如此庞大的帝国维持十几代的统治实属不易。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很难突破300年。一个是君主皇家,一个是官僚集团,一个是底层大众。

首先看皇家,整个社会都围绕着皇家在转,皇家作为庞大帝国的主宰,本身实力一定要强,否则镇不住底下的强人,开国君主自然有这个本身,但后来的君主就不一定了,所以要设立一些列的制度保障皇家的权威与统治。但是新设立的机构也不一定对皇家忠诚,遇到比较弱的或者操守不怎么好的皇帝,皇家的权威和统治就会被削弱,变坏容易变好难,一旦皇家统治力下降,就会有强人出场,开始试探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再看官僚集团,官僚集团是皇家为了统治,豢养的一群刽子手。官僚集团依靠皇家生存,替皇家办事,皇家赐予他们特权。他们是最有可能威胁皇家统治的群体,也是皇家离不开的群体,所以历来皇家都害怕官僚集团结党营私。官僚集团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皇家的影响力是到不了底层民众的,官僚集团是可以动员底层民众的。所以皇家对官僚都是非常忌惮的,对他们进行各种防范。

再看人数最多的底层大众,他们是整个帝国力量的源泉。皇家之所以拥有统治权,就是因为可以控制这种力量,但这种力量不受控制的时候,他们的统治也岌岌可危。底层民众最关心的就是生存,但他们的生存是建立在皇家与官僚对他们不进行过分压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他们的生存就非常困难。

在各个朝代的开国之初,人口稀少,全国有大量可供开垦的荒地,只要人勤奋,总不会被饿死。但在和平环境下,人口开始增多,但土地面积不会增加,开始逐渐变得人多地少,土地价格开始上升,农民开始生活困难,佃农开始大量出现,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很容易聚集起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地区动荡或者社会动荡。皇家就需要解决这些不听从统治的集体,大量的军费开支,开始毁坏中央的财政,中央没钱了就需要多收税,多收税就会造就更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不赶上大的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一个王朝往往可以度过危机苟延残喘,但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和外部战争,那王朝就更加雪上加霜,很那再挺过去。

汉朝和唐朝,在农民起义的战斗中,中央政府失去了统治力,造成了地方豪族的崛起,进而诸侯割据。隋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是在与外族连年的战争中,造成中央财政崩溃,对地方失去控制,,地方势力崛起开始抗中央,最后改朝换代。改朝换代虽然有外因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内部系统崩溃,失去了统治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