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陈胜大泽乡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号召天下人推翻传统世袭制,造反成为人上人。
王侯将相,就是皇帝以下的王公贵族,王是最高一等的。皇帝一般封给子孙或大功臣,皇帝封给子孙的就是同姓王,封给大功臣的就是异姓王。
刘邦生前铲除了许多异姓王,临死还下达了"非异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旨意。
而封王称号一般来自属地。北京一带自古称燕地,当然叫燕王。山东一带称齐鲁,自然封齐王或鲁王。南京一带称吴王,杭州一带称越王。诸如之类。
封地最早还是追溯到周武王,将齐鲁封给了周公和姜太公。就成了诸侯。
刘邦当上了皇帝,一统天下后,安顿了皇子个个封了王和领地,还配了相国和私人武装。后来酿成了七王之乱。
到了西晋,后来爆发了八司马之乱。
唐朝出现了"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明朝燕王夺了侄子的政权。
可见,王侯将相,王的权势是灼手可热的。是各个独立的小王国。
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自从有了皇帝以后,王就成了地位仅此于皇帝的称号,当然秦朝是没有王的,秦朝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从汉朝一直到清朝,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又各有不同的讲究。今天小祁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画像)汉朝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做屏藩,比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等。
但是这个时候的王还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王爵,而如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均为诸侯国王,他们不仅要去封地就藩,还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底,这和后来的王爵有名无实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王无品级高低,只分封国的大小。
魏晋至明朝这段时间内皇帝一般都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虽然各朝各代各有差异,但大多数都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为最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代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这其中更是以晋王最为传奇,因为古代多位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比较典型的为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成功逆袭太子登基称帝,这概率就是太子也要汗颜啊!(唐高宗李治影视形象)
而在这4个国家之下则是“赵、韩、魏、粱、燕、鲁、宋、吴、越”等国代表的封号。在这段时间内,这些一字王大多都是亲王,只是在尊卑上有一定的差距。
在亲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大多都以郡名作为封号,比如渤海王、长沙王、成都王等等。郡王多数分封给离皇帝关系稍远一点的宗室子弟。
因为国一般为一字,郡一般为二字,因此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一字亲王、二字郡王的观念。但是有个特例,那就是中山王,中山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妥妥的诸侯王国,因此中山王也应该为亲王。(隋炀帝杨广影视形象)
而因为刘邦曾定下非刘氏不可称王的先例,因此后世也基本遵循,极少封异姓为王,即使分封也是封郡王,比如说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封为汾阳郡王。
清朝清朝不再沿用之前中原王朝的以地名和古国名封王的方式,但是王爵仍然分为两等,分别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然后在中间加优美的字或词,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两字,比如说和硕怡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和硕怡亲王胤祥影视形象)
清朝一般都是在皇子成年后予以册封,没有受封前一般称阿哥,而阿哥并不属于爵位,而是“未受封的皇子”之意,一旦受封,则应该称爵位了。而像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的贝勒爷,其实要知道,贝勒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亲王的儿子也可以是贝勒,贝勒就属于爵位的一种。像大名鼎鼎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连封号都没有,到了雍正时期就一下子晋升为和硕亲王,晋升速度不可谓不快啊!
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简单来说,是因为王是帝制时代次一级的称呼。
封爵制度再晚也晚不过商朝,在商朝以后,每一个朝代的封爵制度或多或少都有区别的,甚至有些是很大的区别,比如在周朝,王是周天子的称号,诸侯不可能从周天子这里获得此称,除非自称,如胆肥的楚国在西周就试过称王,春秋时期率先称王,到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进一步下降,各国纷纷称王。
周朝实行的是五等爵位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如齐国就是侯爵国,后来也自称王了。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自称皇帝,打这起,皇帝就成了天子的称呼,王就要低一级了,这才能成为爵位之一。
秦朝实行二十等爵制,没有王爵,最高级是彻侯,西汉沿而用之,但在上面加了一个王爵。
王爵是最高爵位,一般授予宗室和有大功的功臣,以显示地位尊崇和朝廷的重视。当然,有些朝代不封异姓王,则王爵都是宗室。
封宗室为王,有些朝代是为了拱卫中央,如西汉、西晋和明朝;有些就是为了表示他们血统高贵,而宗室中血统最高贵的,莫过于皇帝的儿子了,他们不封王谁封王?
至于王爵封号,从汉到明,王爵的封号大多跟地名有关,要么是郡县名,要么是封地历史上曾有的方位地名,这些方位地名追根溯源,往往能够溯回春秋战国的诸侯国,比如山东境内有齐国、鲁国最出名,齐国又比鲁国强,一般封在山东的都先选齐王,有齐王再选鲁王。
那么封号尊卑的标准就出来了,即封号所代表的地名所在郡县或者所在方位源头国家的大小、人口和实力,比如都是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封地就比代王刘恒好太多,如果不是刘恒当了皇帝,论地位也比不上大哥刘肥。
而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更是一统六国,还有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国,秦王和晋王都是最高级别的封号,比如秦王李世民,他夺位后给大哥李建成追了一个王号,叫息王,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存在感?没有,这就是个贬低的王号。
还是以李世民为例,他的兄弟儿子大多封王,最高级别的自然是赵王、齐王、楚王、晋王、魏王等等,越王、吴王、蜀王、代王、卫王算次一级,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次一级国家,再次一级如霍王、密王、滕王、鄂王等等,国家都没什么名气。
清朝的制度独具特色,他们的宗室封爵很详细,有和硕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一共十二等。
清朝的具体封号跟地名没关系,不会出现秦亲王这些称号,因为他们的封号多取美称而淡化地名,比如恭、怡、端、奕、忠、庄、勇、瑞等等。
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皇帝的儿子一般封为亲王,亲王的封地一般为大国。其中以秦,楚,晋,齐四国的王最为尊贵。晋王是里面最尊贵的,因为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还分别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例如李渊封嫡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分别为秦王和齐王。杨坚封嫡子杨广,杨俊分别为晋王,秦王。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特别指出的是晋王,晋王封的次数较少,但是厉害的人物可不少。秦以后,第一个晋王是司马昭,第二个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然后第三个晋王是司马睿建立东晋。
隋朝晋王杨广,最后登基称帝。晋王扬昭,大业元年被立为太子,后追封为世宗孝成皇帝。唐朝晋王李治,登基为唐高宗。安庆绪在安禄山称帝后被封晋王,安禄山死后称帝。李克用封晋王,其子李存勖继承晋王,后李存勖称帝,追封李克用为太祖。柴荣被郭威封晋王,郭威死后传位于柴荣。赵光义被赵匡胤封晋王,后登基为宋太宗。历史上总共才45个晋王,结果能得皇帝称号的就有11个。这比例比太子都高,让太子情何以堪啊。
大国之后就是韩,赵,魏,鲁,燕,吴,越等小一点的国家,这些一字的一般都是国家,所以是国王。而以郡为封地的王,则叫郡王。而郡多为两个字,如渤海,常山,胶东,长沙,成都等等,这些都是郡王。
在汉朝时期的王是实封,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分别,只有封地大小的区别,这个就比较厉害了。大国的封地疆域也是非常大的。刘邦在诛灭异姓王后,封了同姓九王。并与百官杀白马而盟,约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在晋以后出现了亲王和郡王的区别,后来逐渐由实封改为食邑。封地也只是荣誉而已,在宋朝的时候特别规定了封国的三个等级。大国,次国,小国。
大国主要有秦、齐、魏、燕、楚、鲁、陈、吴、越、夏、商、周、汉、唐、徐、冀、雍、扬、益、镇、邓、邠、兖、荆、郓、凉。由于赵光义以晋王身份登基,所以晋国不再作为封国。
次国主要有卫、郑、蔡、许、代、瀛、岐、随、邢、泾、广、福、华、宿、密、苏、相等。
小国就比较多了,就不列举了,这个时候封国已经明文规定了大小之别。清朝的时候不以封国为王爵命名。
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秦晋齐楚四国是春秋四强,其中以秦王为尊,因为秦国是一统天下的国家,也是刘邦曾力争的王位。基本上如果一个人被封为秦王,这江山就坐了一半了,接下来一半就是等现任皇帝死。历史上有名的秦王,如杨浩、李世民、赵德芳等。可以说秦王就是皇帝钦定的太子。然而事有蹊跷,历代秦王往往坐不上帝位。不知道是不是诅咒的原因,秦王总是不得好死,或者一生坎坷,赵德芳最终也不过被民间传成了八贤王,其实一生谨小慎微。
秦下为晋。如果晋国不分裂,天下是轮不到秦楚争锋的。所以晋王属于一个安抚性质的王爵,意思是太子之下最尊,将来仅次于皇帝,所以你就不要去争帝位了。但是事有巧合,历代晋王总能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帝位,比如著名的晋王杨广弑父、晋王赵匡义斧声烛影,等等。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再下为齐。齐国是五霸之首,也是最后亡国的国家,齐国兴衰都很传奇,然而最终沦为仅次于秦楚的地位。所以齐王属于辅弼性质。大多齐王会老老实实做皇帝或太子的跟班,而不是去争夺帝位。所以通常齐王是给非嫡长子中皇帝最喜欢的那个儿子。按照那个神秘的规律,被封齐王,基本上这辈子就是臣子的命,不好不坏,李元吉对太子李建成也很忠心的,可惜遇到了李世民。
最惨的是楚王。要说四国中谁最可能一统天下,其实楚国排第一,晋国还要在第二。楚国国君很早就将自己儿子封王,那时候周天子也不过自称为王,所以楚君意思是周王和自己儿子一辈。后来楚君觉得太离谱了,于是不再把儿子封王,而是自立为王,意思是自己和周王平起平坐,比诸侯国高一等。楚国野蛮扩张的时候,齐晋还老老实实遵守礼法,秦国还是个小不点儿。晋国强势无敌时,楚国就和晋国争锋,晋国内部家族尾大不掉于是分裂,这时齐国强,楚国就和秦国互相扶持,秦国吞并了巴蜀,拥有争雄天下的粮食基地。楚国就吞并了吴越,拥有了争雄天下的兵源基地。于是互相排挤。楚国在西面与秦国刚,在东面与齐国刚,很是强大。最初秦齐互尊为帝,并没有得到天下承认,所以很快取消了帝号。然而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这是天下公认的。可惜楚国内部太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秦国努力崛起时,楚国在一代代衰落,然而衰落到最后还是能和嬴政刚几回合的。可见楚国是实力强大而喜欢自掘坟墓的那种。
说了楚国这么多,就是要说楚王为什么惨,为什么呢?因为历代楚王几乎没有不造反的。所以皇帝封楚王可能是最犹豫的。这仿佛一个诅咒,楚王必反,而且不是普通的反,是能搞到天下大乱的那种,所以楚王必定死得最惨。楚王陈胜、熊心、项羽这就不说了,楚王韩信,还有西汉七国之乱,东汉刘英,曹魏的曹彪,西晋八王之乱,东晋桓玄,隋唐一批自封楚王的反王,还有李世民之子李祐,等等,谋反的楚王数不胜数,成功当皇帝的就李隆基,晚年还被逼退位。所以说,楚王仿佛一个诅咒,虽说是四尊王之一,皇帝只会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但是如果被封为楚王,基本上就定了死期了,早晚都得主动或被迫造反。
除了这四个一字王最尊贵,属于亲王,其它的郡王也有不少出名的,基本上都是按照周朝的诸侯国的国号来的。但是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一旦封王,就意味着有封地,就在周朝的该诸侯国。一旦去到封地,只要打理得好,基本上就有了造反的资本。比如著名的燕王朱棣。所以封地制度其实是一个隐患,哪怕找当地官员监督,都不能保证官员有没有被收买。所以明朝后期和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改为无封地的王爵。清朝的三藩是最后有封地的亲王,而且权势极大,相当于独立王国。虽然平西王三个字听起来不怎么样,但其实是属于四尊王级别的一字王。所以后来清朝再封王,包括铁帽子王,都没有封地,也不按国号,而是取“庆”“安”这种吉利的字眼,让其没有对应的封地,也就无法在基地造反了。琅琊榜里的誉王,其实就是属于这种,但是制度还不成熟。
为什么皇帝的儿子要封王?还是源于楚国。从根源上讲,王只能有一个,王是天下的主人,所以王是尊贵的,如果有两个人,那么两个人都不能称王,必须有一个成为臣子或灭亡,另一个才能称王。但是楚王自称蛮夷,他不懂这个,不懂王字代表的含义,总之你让我不爽,那么你称王我就要称王。就好像你已经有语文老师班主任了,一个体育老师非要也自称班主任不可,一个班有两个正式班主任?这不是闹吗?偏偏没人能打服他逼他改口。最后,王的“唯我独尊”这层含义就被楚国愣生生给搞没了,仅仅成为一个称呼,最后被“皇帝”代替。
第一条前面说过了,在王爵是天下最尊的时代,楚君将三个儿子封王,证明自己比王尊贵。秦国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分封,所以汉朝皇帝证明自己最尊贵的方式,莫过于将儿子封王。
第二条,还是楚国搞的,楚国称王几百年后,其余六国不甘心比楚王和周王低一级,于是纷纷称王。此时,在各国眼里,“王”这个词已经没有“天下之主”“唯我独尊”的含义了,仅仅是一个位置的称呼而已。可以说,严格来说,这些都是伪王,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王。但是木已成舟,没有办法了。项羽搞了分封制,这些诸侯王后来跟随刘邦打天下,希望恢复分封制,刘邦当然不可能同意,但也不能食言逼反他们,所以同意了一半,我照样是皇帝,你们也照样是王。就这么,“王”的含义转移到了“皇帝”上,诸侯当伪王还当得挺高兴。
第三条,还是楚国。楚王熊心名义上领导六国贵族推翻了秦朝,所以分封十八王时,诸王尊他为义帝。因为楚君已经搞过一次“封臣为王”,所以楚国再搞一次大家都能接受。后来刘邦也是楚国人,他喜欢楚语楚歌楚舞楚文化,所以他再搞一次,大家已经习惯了,“王”就这么变成了“国主”之下的一个爵位。这时的皇帝,相当于周朝开国时期的周王。诸王就是诸侯国。但是诸侯国万一以后再学六国造反怎么办?于是刘邦把自己喜欢的人也都封王。毕竟楚国人,老毛病。于是,汉朝有了同姓王和异姓王。这时的封王制度已经成型。凡是有大功劳大势力的臣子,以及皇帝的亲戚,可以封王。这一点逐渐被一代代继承下去,成为共识。于是,后世皇帝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并且为了表示其是皇帝后代高人一等,就都会封其为王。渐渐的,皇帝子嗣封王,就成为一个规矩。而对皇帝来说,儿子们当然可信,所以要把给他们的地盘划得大大的,让他们权力财富幸福也大大的,所以,秦晋齐楚四强,就成为了皇帝赐给最喜欢的人的礼物,或者拉拢最厉害人的礼物。
封建时代,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王”,有什么讲究吗?比如秦王、晋王、赵王、燕王?
在封建王朝,由于皇帝是九五至尊,一般情况下,皇子们也是身份尊贵。但是,并不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皇子都会封王,这在清朝体现得比较明显。清朝的皇子年龄小的时候一般都没有爵位,只有那些母系出身高贵,自己有因才干秉性获得皇帝赏识的皇子才有可能获得爵位,事实上,不少皇子在成年后也没有爵位,或是贝子贝勒等较低级爵位,获封郡王或亲王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清朝之外,其它朝代大都比较看重对皇子的封爵,皇子一般可以获封王爵。以明朝为例,朱元璋规定,皇子年满十岁可以封王,年满十五岁就要在封地修建府邸前往封地就蕃。皇子一般可以获封一字王,也就是亲王。
王爵一般有讲究,通常情况下,一字王地位规格高于二字王。古代特别是国势强盛的大国王爵比较受重视。因此,朱元璋除了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外,分别册封次子、三子、四子朱棣为秦王、晋王和燕王。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比较得宠的儿子李恪获封魏王,日后成为唐高宗的李治获封晋王。不过古代强盛国家毕竟就那么多,名号用完了,就只能另辟他径了。
因此,在某些朝代,皇子封王的规矩可能没那么严格,皇子们获封的王爵名号并不常见。一种情况是获封的王爵名号寓意美好,不见得是古代国家国号。如宋高宗赵构在做皇子时获封康王,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在登基前获封端王,本来是打算封其为瑞王,起草诏书时不慎写错了字,就只好将错就错了。唐宣宗在做皇子时获封光王。另一种情况是按照封地地名或中小国家来册封。如明代宗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前获封郕王,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称帝前获封桂王,因其封地在广西桂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