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原因很简单,在众人眼里,赵构完全可以恢复北宋的全部领土,而他苟安于江南,不求恢复故土,是胸无大志。
单就军事力量对比,南宋比金国要强,但是赵构面临的情况太复杂,收复故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这和军事力量直接对比没有关系,南宋虽然军力强,但军队分散在几个军阀手里,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相互之间存在很多不和谐音符,保存实力,不做出头鸟,不让别人超越自己,这些小心思一直都有,所以赵构指挥起来非常难,各大军团头领自我意识非常强,军队都是自己培养的嫡系,对将领的忠实度高于皇帝。见困难就躲,见荣誉就上,看到别人可能超越自己就使绊子。岳飞抗命不援救顺昌的刘錡,而是趁金兀术主力被刘錡牵制,挥师北上,攻城略地,建功立业;柘皋之战后,张俊怕刘錡争功,派手下王德和杨存中撇开刘錡,贸然进攻濠州,结果导致惨败;柘皋之战前,赵构亲自下旨给岳飞,命他带兵支援淮西,岳飞十几次抗命不前;岳飞挥军北上,连战连捷,大军已突进到颖昌郾城一带,可其他军队并没有及时跟进,以致岳飞成了孤军深入的状态,最后功败垂成,收复的失地又被金军占领。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即便是军力再强,也难以和金兵较量。
军队对赵构的忠诚度还不及军队将领,这样的军队就是一颗定时炸弹,类似苗刘兵变这样的危险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效法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可能性也很高,赵构哪有心思想丢失的半壁河山?见好就收,把兵权收归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稳的。
最后还有一个掣肘的因素束缚了赵构的手脚。宋钦宗和他的儿子都在金国人手里,金国人杀了他们,赵构肯定偷着乐,可是金国人绝对不会这么做,还记得此前金国是怎么做的吗?立伪皇帝管理中原,张邦昌、刘豫都是金国人立的。如果南宋给金国造成巨大压力,金国就会故伎重演,不过这次金国人要立的是宋钦宗或者他的儿子赵谌,这可就麻烦了,立张邦昌和刘豫这样的不怕,打他就是了,如果立他哥哥和他侄子,赵构怎么办?再打的话,说得过去吗?大家还那样为他卖命吗?
赵构不是废物,要不然怎么能够在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中慢慢站稳脚跟,发展都能够与金国对抗?要知道,强大的辽国,发达的北宋都难以和金国抗衡,宋高宗连半个家底都没落下,中原大地王朝颠覆、盗贼兴起,兵乱不断,再加上强大的金国外部压迫,试问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在这种状况之下从新站起来?赵构不是不想回复故土,是处处掣肘,解决不了的难题太多,不得不忍气吞声,保住半壁江山不失,宗庙不至血食就不错了。
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为什么南宋,南宋未年,岳飞,文天祥会英名留芳百世,千秋万代为人民所传颂?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中曾经给赵构和秦桧的议和政策打抱不平,他说:“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而後之力主恢复者,张德远一出而辄败,韩侂胄再出而又败,卒之仍以和议保疆,迨贾似道始求和而旋讳之,孟浪用兵,遂至亡国。”
在当时来说,宋高宗赵构的议和政策确实是对宋朝的延续有利的,整体来说,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是有利的——他避免了宋朝所代表的高级文明过早得被金国代表的低级文明所消灭,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在南宋一朝得以保留和继续发展。从这一点来说,不管宋朝是在多么屈辱的条件下苟延残喘,对中国历史都是有力的。
在当时来说,宋朝与金国为敌并不是硬碰硬,而是以卵击石。但是采取妥协的措施就不一样了——金国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彻底征服宋朝的能力,他们也不敢一命换一命,但是宋朝妥协了就不一样了,完全可以在得到大量金银的情况下继续吓唬他们。所以,宋朝就是在赔钱的基础上受辱。除了这种屈辱,赵构本人还无法忘却他的父母,他的家族所蒙受的切实的屈辱。
我们后世无法忍受这段屈辱的历史,就像是如法忍受屈辱的满清一样。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现在的价值观、现在的社会条件来否认之前的屈辱历史。
这有没有错呢?应该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摆脱、洗雪耻辱的精神。
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赵构保住了半壁江山?这问题问得好,让我突然间感到责任重大,想当幼稚园老师了。赵构保住了半壁江山?我请问你赵构是哪一次上过战场?没有南宋主战的军民坚持抵抗哪来的南宋?不是人家女真人人口少,实力差能让你南宋存在?如果是民选政府赵构有资格当皇帝?他当皇帝也是因赵家没人,主战的军民没的可选,只能将逃跑的他拉回来给穿上黄袍。一心在路上的赵构哪来的心思抵抗啊,自然要想方设法的乞和,更不会分析敌我态势,其实当时的女真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能力再扩张领土了。女真是被辽国压迫的小民族,走投无路的女真人只能奋起一搏,起兵时才2500人,全部老幼一起上阵,也正值辽国政治腐败,国内贵族争权夺利,百姓恨官府比恨外来者更甚,一仗下来打出了一片天。接着女真人继承了辽国的统治,但这种继承是不牢固的,只有少数族人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实质中队里低层士兵都是汉人和契丹人,如如换头术,各种排异现象会不断出现,但女真人聪明的用战争将矛盾转嫁出去了,成功的利用军功制抢了北宋皇城,论功行赏后人们如打了一通鸡血。因长年不打仗,再加猪头宋主乱指挥,徽宗父子被俘,无头的宋国如一头无头苍蝇,抵抗无力,再加百姓积累下的怨气,冷眼观日落,一时间女真人所向披靡。但后期也因长期的战争,宋人渐渐学会了打仗,出现了中兴四将这几个狠角色,结果女真人如撞了墙,再也抢不到战略物资以战养战,没了物质刺激,士气低落,如一个吹到极限的气球,已经出现颓势,再也不能穷兵黩武了。如果这时南宋继续抵抗,女真内部必将出现内乱,但是因为赵构和秦桧的失误结果让女真人得以喘息,给了它休整机会。打仗打的是双方君主的意志,一个懦夫,长腿的皇帝,赵构跟本就不配做人家女真人的对手,怎么能说他保住了半壁江山?
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看到这个标题,就知道是汉奸逻辑在作祟。
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却罔顾一个基本事实。稍有头脑的人,都不应该上当,被这样的问题牵着走。
第一:前期如果女真人能够拿下并统治中原,他们为什么要扶持张邦昌做皇帝,后来为什么又在金与南宋之间建立伪齐政权?早期女真人彪悍善战,与北宋豆腐兵成鲜明对比。所以他们很快能攻破汴梁,他们俘获了宋朝皇帝,大臣,得到了宋朝所能拿得出来的全部财富和绝大多数宫室和官宦家的女人。这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达到了。他们还想源源不断地得到这些好处,可是女真人也知道自己治不了中原,所以他们首先培植一个傀儡政权。让一个儿皇帝来帮他们管理中原。继续帮他们搜刮财富。
第二,当他们从野蛮的游牧状态向文明的农牧结合状态进化时,安逸的生活催生了其内部的腐化,女真人不在舍生忘死,开始贪生怕死了,统治集团内斗开始了。这个时候南宋涌现出来的吴阶,韩世忠,岳飞等将领屡次打败金兵,失败的恐惧在女真人内部蔓延。“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岳飞的名字令他们恐惧绝望(金人称岳飞为“岳爷爷“,高宗的母亲韦氏在金国就知道大小眼将军的威名,金主后来劝降南宋将领时也说“飞之功暴于南北“)。在郾城大捷后,金军主力损失严重,北方的经济也不如南方,更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战争,北方汉人的反抗风起云涌,金人这时候最怕的是南宋全力北伐,怕危及女真的后方根本(岳飞提出的口号:直捣黄龙),他们更需要和议。
第三:要和议,他们还不放心,因为有岳飞在,说不定什么时候南宋朝廷改变主意,所以他们给汉奸下达的指令是“必杀飞,始言和”。这议和就是和平谈判,谈判的技巧以及谈判代表对对方心理的把握是关键。而恰恰南宋朝廷的谈判代理人是秦桧,是金人的狗。这样的谈判还用谈吗?
第四:岳飞被冤杀后,金人弹冠相庆。他们放心了。南宋再没有强烈要求北伐的人了,其他人就是本想北伐,想想岳飞的惨死,能不心寒么?此后主战派被全面压制,金人才有能力腾出手来,进行内部的政权建设,巩固对北方的统治。
第五:此后,金人已无力南侵。吴阶、韩世忠等人尚在,金人也想保住目前的胜利果实。虽然后来完颜亮又再次南侵,此时金国士兵厌战情绪严重,金国内部矛盾重重。在采石矶一战,虞允文率领南宋军民取得大胜之后,金兵哗变杀死完颜亮,就是明例。
第六:南宋自毁长城以后,就失去收复中原,实现中兴的大好时机。至孝宗时,已无可用大将。北伐不是谁都可以领兵的,其实南北差距缩小,国力相当,彼此相安无事尚可,任谁一方开战,都不会取得理想的胜利。事实上,此时的金与南宋,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
第七:金国领略中原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化。但他们腐化起来,内斗起来,比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北方另一个游牧民族强大起来,蒙古人就像开始的女真人一样野蛮,好战。这个时候,愚蠢的南宋朝廷放不下恩怨(不该放下的时候,赵构放下了)不吸取教训,又犯祖宗犯过的错误。联合蒙古灭金,最终亡国。
游牧民族为什么狠,因为他穷,没有见过宝贝,没有享受的奢靡的生活。等到他们过上富裕奢靡的生活了(声色犬马,消磨人的意志),他们就变得不堪一击。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赵构与金议和保住半壁江山,为什么却被后人唾骂到今天?
一些不懂军事、不懂经济,不懂军事与经济关系的人,头脑简单的人,不会辩证地看问题的人才会骂赵构。孝宗执意北伐,后果是怎样的?后来韩侂胄又北伐,结果怎样?人头都被送到金国了。晋朝慧帝听说年荒饿死了许多人,责备大臣说:为什么不给他们肉糜吃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