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山大地震》中妈妈选择救儿子而放弃女儿呢?

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我想告诉大家,现实中我经历过比电影里更加残酷的抉择,因为那位母亲比电影里的还要惨,她自身也被埋在废墟之下,并且身受重伤,那位母亲从废墟之下发出的呼喊,四十多年过去,任然回荡在我耳边。

地震发生当时,父亲一只胳膊夹着我,一只手推开窗户,跳到院子里,很庆幸家里的房子主架没有坍塌,我们一家全部逃了出来。逃出来的邻居很快聚到了一起,经过大概半个小时的惊慌,人们才发现少了几位邻居,惊魂初定的人们迅速投入到搜救行动中。

我跟着爷爷到了离我家最近的一家,他家房子整体坍塌了,家里的男人在钱家营煤矿上班,地震当晚在八百米深处的井下,生死未卜。妻子和三个女儿在西屋,儿子和母亲在东屋。救援的人在废墟上呼唤,母亲有了最早的应答,她在废墟下声音还算镇定的说;“我没事,别管我,先救国头(儿子的小名)和她奶奶。”救援人员来不及细问,按照那位母亲的要求展开了救援,很快,祖孙两个脱险,老太太安然无恙,没有受伤,儿子腰部划了一条口子,但伤势不中,并无大碍。在救援期间,每隔几分钟人们就呼喊一次那位母亲,以确定他没事,而每次应答时这位母亲都会询问一下儿子那边的救援情况。祖孙两给得救后,人们对那位母亲展开营救,当快要完成救援时,爷爷强行把我带离现场,爷爷不想让只有七岁的我面临那血腥的场面。

后来得知,这位母亲被一条水泥檩条砸中,骨盆粉碎性骨折,她9岁的二女儿和4岁的小女儿全部遇难,两个孩子都在母亲身边,一左一右,但是母亲脆弱的骨盆被压碎,未能为两个女儿支撑起足够的生存空间.大女儿距离她比较远,蜷缩在角落里幸免遇难。

现实总比影视剧更残酷,这位母亲自己被砸到骨盆粉碎性骨折,两个女儿在身边他可以摸到,应该知道都已经没了希望。当营救人员问话时,她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先救儿子和婆婆,这样的灾难,估计她没有想到丈夫还活着,在她心里,八百米地下,是没有生还希望的,他早已有了最坏的打算,丈夫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子,儿子又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可以说已经别无选择,自己的痛苦和安危,她早已不在考虑之内。

救援人员完全能够理解这个抉择,他们并没有多问就展开了救援,实际上在农村人的传统认识里,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即使因为先救这祖孙两个,导致那位母亲和女儿遇难,救援人员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不能拿我们现在的眼光评价那个时代的人,在他们眼里,生命就是不平等的,这不是个人思想觉悟的问题,这是时代赋予人的思想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男人基本没有回来的希望,保住他唯一的儿子传宗接代,可以说是不用纠结的直觉选择。

我敬佩那位母亲,他在承受怎样的痛苦我们甚至难以想象,整个骨盆粉碎性骨折,到救援完成时,她至少在废墟下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檩条就在他的身上,随着几分钟一次的余震,不停的对她的粉碎的骨盆进行着一次次附加伤害。而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我印象里她在废墟下至少四次追问婆婆和儿子的救援情况。当得知祖孙两个都没事,我再也没听到她一句话。现在回想起来,这时她应该才感觉到了来自身体的剧痛。

虽然她被飞机送到了沈阳最好的医院,但骨盆破碎的太厉害,已经无法完全修复,最终落下残疾,身体倾斜,两腿不一样长,走路一瘸一拐的。但她活了下来,丈夫也从八百米深处,沿着风井一步步走到了地面,毫发无损的回来了。夫妻两人至今健在,只是母亲承受巨大痛苦救出的儿子三年前车祸去世了,不过留下一个孙子,去年结婚了,按时间推算,不久两位老人应该可以做祖父祖母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母亲的大女儿,和母亲在西屋,也被压在废墟下,当时应该是11岁,她被压得地方距离母亲远一点,没有被水泥檩条砸中,当时喊话时有没有应答,母亲是否了解她在废墟下的情况我都不记得了。但这一步是关键,在那种情况下,无论她处在什么情况下,结局都是一样,先救婆婆和儿子的选择无法改变。

像电影中那样的二选一,现实中基本不会出现,但有一个我没有亲眼见到的类似案例,是后来听说的。两个人都被压在废墟下,母亲选择先救儿子,结果救儿子的时候搬出来的废墟放在了不该放的地方,等儿子救出后在救女儿,在预估的位置没有找到,但在救儿子时放废墟的地方下方靠近窗台的位置找到了女儿的尸体,这位母亲差一点疯掉,与影视剧不同的是,母亲并没有放弃女儿,只是在先后的问题上选择了儿子,女儿的死是个意外。

在那个时代,传宗接代和养老都靠儿子,女儿出嫁就是泼出门得水,能够常回家看看,伺候一时就不错了,养老指不上。做那样的选择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传统思想的禁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