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书法书法,失去了法,就会如人孤独样。其法者,何也?字内法,字间法,字字法,行间亦有。所谓章法而已。或曰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而已。点画字迹亦法。

甲骨青铜简帛隶书楷书行草各有各的法,多看看多学学就好。

书法之关键在韵味神采足。此乃笔墨纸砚之表达书法家思想观念也。

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十三行之妙在三布白也。"一一蒋和《书法正宗》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整篇章法,涉及到字间布白和行间布白。此帖虽为楷书,但用的是行书章法,纵无行、行轴中线时偏左时偏右。横无列,横向字的排列高低不一。做到了"斜正疏密,错落其间"。这种章法属于飞花散雪式章法。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结字在字内,章法在字外,真行虽别,章法相通。余临《十三行》百数本,会意仿此。"一一蒋和《书法正宗》

章法是字外布白,楷书和行书虽各是一种字体,在章法上有相通之处。多临十三行,用这种章法,写放纵一点,增加一些字间牵丝映带,轻重大小对比,则为行草,神采飞扬。

在王铎的行书中,做到了奇正相错,大小相杂,参差变化的这些整体章法布白原则。

(王铎行书)

在临帖时,怎样学好此帖的这种章法呢?

一,分析行轴中线的走向,是左斜还是右斜,或是折线。作单独训练。

二,把最大的字和最小的字对比分析,作单独训练。

三,把笔画最粗重的字和笔画轻细的字作单独对比训练。

四,一行中,字三五成组,字间的间距是不等的。把字组找出来,作单独训练。同时要注意上下字的呼应承接,使之气韵生动。用笔可适当加快笔速,有一种刷的感觉。

五,作行距疏密的训练。

六,把以上几项一并同时训练,整体章法效果就有了。

(王铎行书)

以下为笔者临王铎行书习作。

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这个情况是书法爱好者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单字的临摹效果有了,写得也比较熟练,但一拉起章法来,便差强人意,找不到原作的那个“味儿”。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练习得少、思考的少,是时候需要专门将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深入研究一下了。

反向来论述,抱庸以为,脱离章法概念的书写便都称不上书法。有的朋友可以会有反驳,单字榜书或斗方不也是一个字吗?大方榜书或斗方中虽然只写一个字,其实也有是需要讲究章法的,比如说浓淡、肥瘦、疏密、正欹以及留白、题款、用印等。世上没有不带章法的书法作品,字不放到章法格局之中去,便只能称之为书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既然没有深入领悟思考章法的问题,自然写不出浑然一体、妙趣横生的好作品,你的每个字都是在“单打独斗”。

章法的内涵也很宏阔,但理论并不复杂,很多道理一看就明白,但关键是要真明白,形成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书写的实践。一是要意在笔先。无论书写内容篇幅的长短,书写之前一定要在心中有个大致的统筹,粗略进行条块化的区分安排,哪里是正文,哪里写款,哪里钤印,要基本靠谱。二是要统照全局。第一笔开始,就要带着全局观念,比如书体上是行楷还是行草,行距是走宽还是行窄,线条是敦厚还是轻灵,始终都要着眼于全局。三是大小章法本身的技法技巧要苦练。行气不仅是牵丝连笔,既有有形的线,也有无形的势,这样才能攒连为气脉。有的朋友以为,楷书写快一点就是行书了,书法如果真的有这么简单,那人人都可以成为书圣了,关系很微妙,道理很玄妙,只有靠学诸古人、取法乎上。

笔力是笔力,意境是意境,写字匠也会有好笔力,但未必有好的意境,这其中的区别就有章法元素。什么是章法的深度道理?章法不仅是美观、均匀、齐整,好的书法绝对不是“公式”式的书写,写出第一笔后,后面的不看都知道是什么样的,而是充满变化与未可知,让人总会看到“小惊喜”。而章法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变化与未可知”提供舞台与空间的支持。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书法习作。

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所谓书法是在变化中成篇的,字有大小,倚侧的变化,笔画也有大小圆曲的变化,这是通篇的章法简单要求,个人看法谢邀请。

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我只能用我的体会告诉你,一人一体一势一笔法,你学谁?临谁?从表面上看你临帖很象,这只是形似,要达到神似,你就必须认真地研究他的笔势,在了解他的执笔方法后,且随心所欲地写出他们味道,你就成功了,当然,古人曾说千载执笔不易,就是这个道理,慢慢地悟吧!你会进步的,

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单个字感觉写的凑合,但整篇看下来很差,何解?

慢慢排列,这和上学站队一下,需要协调。很多人都是这样写单字没问题,一写书法创作就不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