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方式也不尽相同,别处了解有限,说说我家乡唐山一带农村的老规矩吧。

提问者问人死以后做什么,但是在我家乡,大部分事情是活着的时候做,死后反倒不是很多事情做。林中准备,纸钱、香烛、灯笼、托盘、凉床、纸车纸马、装老衣服。看到人快不行了,赶紧趁着还有呼吸和心跳给老人擦洗换敛服(装裹),然后移到凉床上,家人围着等咽气。这个时间不定,快的衣服没穿完,还没有抬到凉床上病人可能就咽气了,这个在我们这里被视作很不吉利的事情,儿女会为此心怀愧疚。如果判断失误,换上敛服,抬到凉床上一两天不死的偶尔也会发生,更有甚者病人慢慢恢复,又换回平日衣服活上一两年的事也出现过。

在病人没有咽气以前,在病人手上栓一根长线,线的另一头拉倒大门外的纸车纸马前,拴在车辕上,然后点燃纸车纸马,(男性死者用马,女性死者用牛)这个叫倒头车。死了以后办丧事还有另外一套车马叫行车。

用烧纸包一块点心放在左手内,右手内放一支九连环(代表钥匙)嘴里也放一块点心。然后静待咽气。

死者彻底没气了,整个身体盖上黄色缮单,头部和腹部放上一块方形白布,死者身边放一条扁担(老人说预防诈尸)家人哭一场。凉床前摆上桌子,放水果点心等祭品。点蜡烛,香,烧一些纸钱。然后孝子拿一些纸,三根香放在托盘里端着,死者的外甥打灯笼在前,孝子随后,后边依次是死者的侄子和孙子,一路哭着到村外五道庙送纸,烧完纸回来在拿一些纸,三根香,继续送纸,连续三次。称为倒头纸,也叫报庙。送完三遍倒头纸,村里负责白事的大捞忙赶到安排丧事。其他助忙人员陆续赶到,按部就班安排,家人基本没什么事情做,只是陪在死者身边,有前来吊唁的要陪着吊唁的人一起哭。

再往后就进入正式的丧礼过程,因为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对老人过世,没经历过是不知道的,我父亲在七十六岁那年去世,他病危的时候,我们全家里人几乎都在床边守望,守了几天,都没断气,因为跟他吊针,所以大家有点松懈了,当时我们都去堂屋里稍坐几秒钟,我一进去看,老爸只有出气了,我忙喊爸爸要走了,大家一进房里老爸就断气了,这叫做为老人送终吧,从此永别了,大家哭成一片,但也唤不醒老爸了,但老爸眼睛还是半睁着,还没闭眼,我说爸爸请您安心走吧,我们会好好地生活,请您不要挂牵我们。我就慢慢地用手给他眼皮拉下,他才闭眼,听说老人不闭眼,是有许多事尙未完成不了,就是我们还有两个弟弟尚未结婚,他经常关心牵挂。,所以我爸死的时候都不瞑目啊。

这时我们马上烧香烧纸,祝福他老人家安心上路,马上跟他洗身,用毛巾泡水拧干稍微在他身麻几下,以表示跟他洗身了,但这水要让我们子女每人偿一下,我们每人用手指伸入盆中潐一下水放到口边一点,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然后跟他穿寿衣,这寿衣是我妈早以备办好了的,只是过去旧时代的长袍,平时我爸很不喜欢,他想穿中山服,但是死了没得法,我们就跟他穿上了,真是有些奇怪,他穿上寿衣之后,他脸上好向露出一点微笑来。

我们马上招集本族人来商量办丧事,请风水先来看日子,几日入棺,几时开亲,几日上山安葬,主管安排人员,去报亲,买菜,杀猪,买白布,买编炮,吹鼓手,写对联,请风水先生看山定向,挖穴,出殡那天,全寨男女老少全部送行到半路才转回来,这叫做人死后送老登山,入土为安吧。也是人死之后,我们家里人应做的事情呀。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人的死亡,是自然规律,我的观点是一切从简,不要麻烦后人。

一个人活着的价值是在生前,高质量的人生,社会和他身边人都会感受到,尽管生命逝去,但精神永存。

现在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你会发现婚礼丧礼成为一种表演,与真实感情无关。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富裕女儿宁可为宠物花费几千元钱却不愿为自己老父拿几十元或几百元钱看病,在河南省有一位政协委员对省内老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一半以上老人受到遗弃或虐待。而他们对待丧事却舖张浪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记得有一句话说了好: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钱,不如在世一碗饭。

生前活着的质量和子女的孝顺,胜过身后的一切按排。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人死后家人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把死者生前未了的心愿尽量满足,使逝者放心,生者尽力而为。

生老病死,人生无法回避。若父或母不幸病故,在临死之前肯定有些后事交待后人或临终遗言,大部份会提到财产分配问题,尤其子女不要为了钱财问题发生争执,相信长辈最不愿意看到,实现父母遗愿,兑现承诺也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孝心。

人生最大的遗憾当走的时侯还有未了心愿,最担心自己的子女过得不尽人意,儿女是否成家,家人是否幸福,总牵挂那个过得最差的亲人,总有不舍、总有难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时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生者可想而知,有多么的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现实太无情,但生者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是英雄要为他骄傲,若是位烈士更为他自豪。

英烈驾鹤仙去,事迹万代传承,为英雄的家人点赞。

图片来自网络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丧事要从简

我是一个医生,看惯了生死,但最看不惯不孝顺。

只要在生前尽孝了,我认为丧事没必要铺张。人死如灯灭,啥也不知道了,你就是把丧葬办的再风光,那也是演戏给活人看。

如果你生前不孝,你仅是丧事大办,死者的亡灵更不安生。

第二,孝顺活着的人

如果死者有亡灵,他们一定会希望善待活着的人,尤其是他们最关心或放心不下的人。

人类说了几千年,经历了无数代人的生死,不是还经常发生“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现象吗?

孝顺和善待活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也是死者最愿意看到的。

第三,子孙要活好自己

去世的人总归要去,而活着的人也要活好自己,这才是死者真正想看到的。

一个正常人,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身体健康,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

第四,不要忘记祖宗

很多人家,丧事办的很隆重,墓地建的很豪华,就是一年到头看不见扫墓的。

如果你要是孝子,如果你还经常去扫墓,哪个墓地也有这种现象,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不是大办一下丧事,或者给死者建个阴间豪华别墅,那就算孝顺。有时间也要经常去看看,去给亡者扫扫墓。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人死以后要做些什么?如果是老人正常死亡。那事先就有所准备。

如果是在农村里进行土葬。棺材早已准备好了。如果是年轻的意外事故。那就首先要准备棺材。

在农村里有个习惯。在外面死亡的。不可以入室内。灵棚就搭在大门外。如果在家里死亡的。棺材就停在正堂。

首先要找主事人。就是咨客,他负责安排整个丧事,一般的一个村子里就有一个明白人。他们的脑袋一般很灵光。红白喜事,大家都请他。

无论是丧事还是喜事。都要安排好,组织好。使整个事情办得顺顺当当。一方面不可以得罪客人,另一方面整个过程不出差错。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有所改变。若是以前。光安排宴席。就够咨客动一番脑筋。

先预计有多少桌酒席?有多少主要客人?有多少次要客人,有多少座上席的,有多少坐下席的?有多少陪席的?一个安排不到位。就得罪了。

一般的人真的拿不下来。现在好了。自由坐,省了好多事。又不得罪人。有些习惯也真是要改一改。不能默守成规,要移风移俗,新事新办。

人死了之后要走得尊严,要对人进行清洗修理。城里还要化妆。如果是大爷。要理发。前三刀,后三刀,这是规矩。现在不一样了。把头发理得清清爽爽。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让人看得舒舒服服。

接下来是洗澡。洗澡并不是整个儿全部清洗。只是用湿毛巾。在逝者前胸擦三下。后背擦三下。

然后穿衣服。衣服都是新的。要六套,不钉扣子。没有僵持前把衣服穿好,用白线绳系着,否则就不好穿了。逝者活着的时候,无论多么朴素。逝后也风光一次。

准备好了,以后就入殓,在死者的脸上盖一张火纸,从此阴阳两隔。再也见不到面了。

人过世后。就要安排人去报丧,现在报丧轻松多了。一个电话就搞定。早些年没有手机,只有安排人出通知。

报丧人走到每一家。必须要吃点东西。时间紧。喝一杯水也可以。任务完成后。不可以直接回家。还要到逝者家中去报到。

还要请家政。还要请乐队,有的还要请道士看出殡时间。我们那简单些,逝去三天就下葬,只要不遇到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就是逢四不做事。若遇到了,就向后延一天。

还有一个关键的任务,请抬重的,我们那叫大班子。八个人,这8个人是要经过挑选的。

要近三个月没有葬过人的,而且请到谁的名下,绝对不可推辞,除非生大病躺在床上。否则,一定要参加,

出殡起棺时不可以喊一,二,三,否则这个村在近三个月还要死两个人,人们非常忌讳这个。所以整个葬礼一点纰漏不能出。

出殡前要摔盆,一般是长子摔,谁摔谁发财,有的家庭为抢摔盆争得不可开交。这都是迷信,不可以相信。

中国之大,风俗各异,不可以一概而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