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招安”主张真有错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弄清从哪个角度分析,是尊从历史还是延续小说。
如果从历史角度说,宋江完全没有错误,宋朝的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朝廷来诏安,除了少数像方腊那样的人,大部分从起义那天起就是在为将来的诏安做准备,这个在小说《水浒传》宋江上山前就提到过,将来为大家讨个出路。落草为寇和夺取大宋江山的念头,宋江脑海里一天都没有过,在这个方面,小说还是尊重了历史。
宋朝的农民起义非常频繁,如果平均下来,宋朝几乎每年都一次农民起义,但大多都没有发展到方腊那种程度,都是早早的被招安了。宋朝农民起义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税负过高,宋朝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朝代,政府很有钱,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宋朝的福利也是最好的,对贫困、残疾、孤儿的照顾非常到位,但这需要大量的税收支持,所以宋代的普通人税负还是很重的,这就给造反提供了条件。
第二;宋朝的地方军力非常之弱,为了预防地方官拥兵造反,宋朝不允许地方官招募府兵,地方官手下只有一些衙役捕快之列的人,用兵时需要向上边打报告,上边派人派兵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聚众起义非常容易,很难将起义消灭于形成阶段,成功率很高。等中央排队伍来平叛,起义一般已经初具规模。
第三;怀柔政策,以诏安为主,很少有起义者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就会促进人们起义的积极性。甚至流传出【要做管,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说法。方腊起义也是先诏安后用兵剿灭的。因为以上原因,很多人干脆就拿起义当做敲门砖,红红火火的拉起队伍,就等着有朝一日受招安。宋江虽然是被迫上山,但从上山之日起就确立了将来受招安的思路,所以梁山的聚义厅叫忠义堂,打出的旗号也是替天行道。宋江得罪后归顺也是符合真实的历史潮流。
小说里宋江的受招安使得很多梁山好汉殒命,被认为是错误的决定,但小说毕竟只是小说,生死都在口头上。真实的社会里,如果一个罪犯得到赦免的同时还可能混到一官半职,没有人愿意像方腊那样去冒险,那样将会死得更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