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见面只谈公事,老死不相往来。

古代士人讲究的是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

诸葛瑾是张纮从曹操处回到江东,向孙权力荐的。孙权接盘时,满朝都是父兄留下的老班底。而诸葛瑾的到来,孙权满心喜欢。

孙权毁盟派吕蒙暗袭关羽,两家交恶。身边有人进谗言:"诸葛瑾是刘备大军师诸葛亮之兄,留着怕将来隐患无穷。"孙权怒斥:"我与诸葛瑾关系,犹如刘备和诸葛亮之关系"。可见两人关系非同寻常。

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是自小随着叔父一路来到荆州,叔父病逝后,就在卧龙岗耕读。与兄长早就分处二地。

在荆州,诸葛亮长期受汉室影响,是抱着匡扶汉室之志,因此兄弟二人都不会特意去改变对方。而刘备三顾茅庐,恰恰是完全合乎双方的心意,诸葛亮当然会欣然接受。

兄长在孙权处受到重视,当会忠于孙权。而诸葛亮在刘备处受重用,当会忠于刘备。二人都是身受儒家忠义观熏陶的士人,只不过诸葛亮是非为汉室不可。各得其主,各为其主,两兄弟最理想的是蜀吴联盟,不动干戈最好。而这一切后来都做到了,两兄弟于公于私都会心地笑了。

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其实这个事远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这在汉末三国时期,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

01

诸葛瑾东吴为官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诸葛瑾少年时曾经游学洛阳,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聪明好学,颇有才华。

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而避乱江东。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遇到了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了他,与鲁肃一起为宾待,开始为孙吴效力。

诸葛瑾为人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

诸葛瑾生母去世的早,守孝期间一切合乎礼节,侍奉继母恭敬谨慎,深得人望。

由此可见,诸葛瑾是一个忠孝之人,能够得到孙权的信任也很好理解。

02

三顾茅庐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客居。

诸葛亮平时喜欢《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怎么待见他,只有崔州平、徐庶与他关系不错,认为他有这个才能。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关系不错,依附他为官做事,但不久就病逝了。

诸葛亮的岳飞黄承彦与刘表也是连襟,自然与刘表也是非常熟悉。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蒯氏家族是刘表能够在荆州占据脚跟的主要功臣,与刘表关系非同一般。

有这些关系,诸葛亮要在刘表手下做事,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但诸葛亮看不上刘表,而刘表也没把诸葛亮当盘菜,可能认为诸葛亮除了吹牛,也不会有多大的本事。

不清楚刘表是否聘请过诸葛亮,但从刘表对待庞德公与司马徽的态度,就看出刘表对诸葛亮并不感冒。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彼此之间常有来往。

司马水镜先生与庞德公、诸葛亮、庞统、徐庶都交往深厚,而且对诸葛亮、庞统青眼有加,认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于是,极力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等人。

刘备三顾茅庐,就把诸葛亮请出了山。从此,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3

各为其主

在汉末三国时期,豪门世族子弟不甘寂寞,出仕为官,各择良木而栖。

没有人会想到多方下注,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机缘,各侍其主。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是同父同母的兄弟,207年,诸葛亮跟随了刘备,而诸葛均依然留在隆中耕地度日。

216年,刘备取得益州,在诸葛亮的引荐下,诸葛均才出仕,被刘备任命为长水校尉。蜀汉灭亡后,诸葛均与宗预被迁徙到洛阳,在途中病故。

如果说需要多方下注的话,诸葛亮清楚蜀汉并不能一统天下,他应该让诸葛均尽早去曹魏那里上班,岂不好于蜀汉?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就一直在曹魏集团做官,而且混得不错,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

后由于起兵反对司马昭,被斩杀,夷灭三族。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各人因为各自的原因出仕,寻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除此之外,没有更复杂的因素。

能够各为其主,忠心不二,就是高尚的品行,与那些见利忘义之徒不可同日而语。

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诸葛亮和诸葛瑾是同宗兄弟,可是却分属不同势力。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诸葛瑾却为孙权奔波效劳。我认为导致两人各为其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因为不同的原因,到了不同的地方

诸葛家族在东汉末年也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根据地在琅邪阳都,是属于中原地区。黄巾之乱之后,中原地区军阀割据,兵祸不断。当时江东地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于是诸葛瑾的这一支脉就迁往江东避祸,从此定居在江东。

《三国志》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

诸葛亮从小失去了父母,他的叔父诸葛玄在去豫章担任太守的时候把他一起带了过去。可是诸葛玄这个太守是袁术任命的。袁术势力覆灭以后,诸葛玄失去了官位,于是前往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便也一起到了荆州。

《三国志》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硃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诸葛瑾因为各自的原因一个到了荆州,一个到了江东,为他们之后分投二主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出仕蜀国)

第二、处于不同的形势

诸葛瑾因为逃难到江东,他这一脉的老弱妇孺也随他一起来了。

《三国志》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

从诸葛瑾和孙权的这段奏对可以看出,诸葛瑾当初携老扶幼逃难来到江东是颇为狼狈的。诸葛家在江东没有根基,他拖家带口地想要在东吴活下去就必须迅速打开局面,而在东吴谋个一官半职无疑一种最直截了当的办法。

而诸葛亮投刘备的时候,带他来荆州的叔父诸葛玄已经死了。他了无牵挂。

《三国志》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投刘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当时曹操和孙权的地盘都已经基本稳固。

《三国志》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时魏国和蜀国都是人才济济,各项制度也逐渐完善。在魏国和吴国趋于成熟的官僚体系中,排资论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诸葛亮无论是投魏还是投吴都不能迅速打开局面,获得重用。

因此投靠刘备,成为谋主,帮助刘备从无到有打下一片江山是诸葛亮实现抱负的最好选择。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诸葛瑾入仕的时候的形势不同,这也是导致他们分投二主的重要原因。

(诸葛瑾出仕吴国)

第三、遇到了不同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古人对知遇之恩特别看重。

诸葛瑾在东吴遇见了孙权的姐夫,孙权的姐夫觉得诸葛瑾是个有本事的人于是就推荐给了孙权。他在孙权那里受到了礼遇,在孙权会客的时候他和东吴老臣鲁肃是一样的待遇。之后诸葛瑾受到重用,先是担任了孙权的长史,不久又升为中司马。

《三国志》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由此可见,孙权对诸葛瑾是委以重用的。遇见了会重用自己的主公,诸葛瑾自然要把握机会了。

诸葛亮在荆州遇见了刘备,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三次,态度谦和,言辞诚恳,由此可见诚意。“三顾茅庐”是刘备礼贤下士的代表作,面对这样的主公,诸葛亮也唯有以死相报了。

《三国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诸葛瑾各自遇见了礼遇他们并重用他们的主公。这也是他们分别入仕蜀吴两国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与诸葛瑾对坐)

综上所述:

诸葛亮和诸葛瑾因为不同的原因,到了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形势之下,遇到了不同的主公,所以才会各为其主,分别入仕蜀吴两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请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诸葛瑾一生没有办成过一件事却步步高升善始善终。诸葛瑾逃避战乱时与家人走散,与继母一起来到江东,遇到孙权姐夫弘咨。弘咨把诸葛瑾留作门客,做长史后做中司马。从二十六岁到四十岁,江东经历赤壁之战、南征交州、合肥之战、濡须口之战、孙刘联姻等,没有记载诸葛瑾有出主意。四十一岁,诸葛瑾出使成都,谈判关于荆州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成果,可诸葛瑾回去以后竟然没有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指责。四十五岁,跟随吕蒙讨伐关羽夺回荆州,还是没有什么作为。四十七岁,刘备要倾蜀国之力讨伐东吴,孙权想要求和。诸葛瑾写信劝说刘备。四十八岁时孙权称王,诸葛瑾被提拔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五十二岁,诸葛瑾和孙权分兵两路攻打魏国重镇襄阳,两路都战败。诸葛瑾没有受到处罚,居然还升官,从左将军升为骠骑将军,比张飞生前在蜀国的车骑将军职位还高。五十五岁孙权称帝,诸葛瑾被封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六十二岁孙权北征,派陆逊和诸葛瑾攻打襄阳。陆逊派韩扁怀揣奏疏上报朝廷,返回途中被魏军抓获。诸葛瑾听后十分恐慌写信给陆逊说:“皇上亲自带领的人马都回去了,就剩下咱们了,敌人抓了韩扁,我们的虚实敌人都知道了。而且现在河水也快干了,趁着船还没搁浅,咱们赶紧撤吧!”陆逊没理诸葛瑾,只是催促手下去种蔬菜,自己就和众将领下棋、玩游戏。诸葛瑾知道后说:“陆逊足智多谋,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诸葛瑾亲自来见陆逊,陆逊告诉他:“敌人知道皇上已经回去了,肯定专心对付咱们。现在敌人知道了虚实,我们更要镇定自若,稳住部队,然后再巧施计谋,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让敌人看出来我们要走,敌人就知道我们害怕了,肯定来追杀,那我们才真叫危险了”。最后由诸葛瑾在船队里坐镇,陆逊率领全部兵马向襄阳进发。敌人震慑于陆逊的威名,立即退回城中。诸葛瑾便引船而出,陆逊慢慢整顿好队伍,大张旗鼓地走上船。敌人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击,于是全军安然退出。六十七岁孙权兵分四路伐魏,诸葛瑾和长子诸葛恪各率领其中的一路。魏国派出司马懿,将四路吴军全部击败。诸葛瑾去世,临终嘱咐办丧事不要多花钱。他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综合来看诸葛瑾一生的可贵之处至少有三。第一,在具体事务上虽然不做事儿、不成事儿,可是从不挑事儿。肯做事儿、能成事儿固然好,但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挑事儿。第二,揣摩领导意图,动机上是出于对孙权的无限感激,加上委婉表达,要真心有真心,要方法有方法,达到拍马屁最高境界。在孙权心中,诸葛瑾不是他的手下,而是他的朋友,唯一的贴心朋友。能为他建功立业打江山的人很多,诸葛瑾却是绝无仅有无可取代。第三,与领导关系铁到这个份儿上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往往会去争权夺利引起众怒,于是党同伐异铲除异己最后身败名裂。诸葛瑾从来没有利用领导信任作威作福,反倒是一次次出手帮助同事免于灾祸,不争不抢不斗不说是非。

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士族门风和士族政治的大环境,导致风骨气节的重要性

从先秦时期到汉、魏晋,封建统治的根基基本上就是“士族政治”。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士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农是国家的根基,工商则被称作“末业”。“士,农,工,商”的政治制度是当时的共识,也是治国的基础。说到诸葛亮和诸葛瑾生活的汉代,到了汉代,由于大一统的国家环境,士族是出任官职的基本条件,官员的选拔通过举荐来完成。大一统的和平时代和先秦的纷争时代不同,士人的“名望”、“风范”相当重要。那个时候,考察官员,首先是看“德”,然而是能力。所以在当时,士族非常重视“名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人格名望

  • 风骨气节
  • 学识才能

这一点跟后来是有很大不同的,隋唐以后是通过科举取士,如果仔细看史书的话,可以发现汉代的人明显更注重气节。举个例子:西汉初年的周亚夫,周亚夫被抓入狱,当然是被冤枉的,他绝食自尽,因为在他看来以他的身份,入狱必须死才能保持他的气节。士族政治发展到曹魏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政治从一种约定俗成而变成真正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在西晋得到巩固,在东晋发展到鼎峰,而后进入衰竭期。因为这种制度本身也具有他的局限性,最终被科举制度代替。

汉代的士族为了做官往往要让自己的“德”和“才”被士族集团认可,有些人甚至需要通过主动去找有名望的人给自己一个评价。也就产生了很多以评价别人为主业的人物,比如许子将、司马徽、庞德公等等。曹操曾经主动找许子将评价自己,诸葛亮得到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赏识。还有一个出名的评价别人的人就是庞统,庞统以知人著称,他去出使东吴,回来的时候就有东吴的人专门去送他,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送行,而是为了得到庞统的评价。

说到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二人,诸葛氏当然是当时的士族,士族再穷也是可以做官的,就算“躬耕于南阳”,自己种地也是士族。让诸葛兄弟各为其主的原因当然是士族的“名望”问题,说到具体的,就是上文说到的三方面种的“风骨气节”。兄弟二人在不同的势力,而且都担当重任,这是比较少见的。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诸葛瑾先到东吴出仕,而后诸葛亮被刘备挖掘,这时已经形成了这种局面,再要改变的话就有损气节了。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让诸葛瑾留下诸葛亮,诸葛瑾说:“弟弟是不会答应的,他不会离开刘备,就像我不会离开你一样。”后来诸葛瑾多次出使蜀汉,他也是去了之后只谈公事,业余时间从来不去私下拜访诸葛亮。

说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也是不对的,他们毕竟是亲兄弟。其实两家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不仅是诸葛瑾和诸葛亮,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之间也有书信往来。诸葛恪在东吴做太傅时,他想要起兵进攻魏国,满朝文武都反对,诸葛恪就以家叔诸葛亮为榜样。但是诸葛恪有诸葛亮的志向却没有他的才能,诸葛恪起兵二十万却一无所获。诸葛恪在吴国作死的时候,蜀国的人就让诸葛瞻在家信中劝诸葛恪不要作死,可见他们是有来往的。

除了士族的气节之外,另一方面,诸葛亮和刘备,诸葛瑾和孙权都是誓死不背叛的关系。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大家都是知道的,孙权对于诸葛瑾也是这种关系。孙权晚年的时候身边有个奸臣叫吕壹,陆逊等人都多次劝孙权将吕壹铲除,而诸葛瑾没有这么做。事后孙权知道吕壹的恶行之后,批评诸葛瑾,说自己与诸葛瑾恩犹骨肉,他却不规劝自己的过失。

综上,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俩有很好的士族门风,另外两人都被各自的君主极其信任

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

为了“家族延续”,正是这个原因,诸葛亮三兄弟才会分开到不同的阵营。

汉末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世家大族纷纷现身,占领一城一池成为一方诸侯逐鹿天下,琅琊诸葛家族此时不算大也不是很小,但那些老牌的家族还是无法比较,比如汝南袁氏、夏侯以及天下刘氏皇族,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诸葛家族肯定没办法和他们相争,只能依靠,从而获得容身的地方。

各方势力在经过不断的吞并战争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这个时期的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面对魏国进攻的时候,蜀和吴会联盟,当魏国不动的时候,蜀吴联盟自然破灭,从而导致相争。这个时期,谁胜谁负都不一定,天下到底会是谁一统也说不准,诸葛家族为了延续,早早就采取了分开的办法,各侍其主。

诸葛三兄弟的去向及成就

诸葛瑾,学识出众能力非凡,一开始就投靠到江东孙权麾下,在为其效力期间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逐渐成为东吴重臣,诸葛瑾不仅能力出众而且人品奇佳,为人处事谦卑坦诚而且很讲信义,孙权对其非常看重和信任,诸葛瑾最高职位为东吴大将军。

诸葛亮,大家应该早就耳熟能详了,诸葛亮早些年隐居隆中,后来在刘备三顾茅庐的邀请下决定出山辅佐其成就大业,诸葛亮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不仅帮助刘备白手起家成长为一方霸主,甚至还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多次北伐,最终竟因操劳过度而去世,诸葛亮的尽忠职守自然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不仅位列丞相之职而且蒙受托孤重任,在蜀汉也是位高权重受人敬重。

诸葛诞,他是诸葛瑾和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为人忠义正直,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表现和军功当上了曹魏大将军。

为家族延续,心中的理想抱负

第一、诸葛家族虽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在这种战乱纷争的年代之下,肯定是要被天下大势所裹挟,稍有不甚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河北袁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因为出身同一家族,若是投靠到同一阵营难免会被君主猜忌,试想一下,若是一个国家掌握军政大权的都是同一家族之人,君主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威胁,难免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并不能为同一方效力,若是受到君主猜忌,恐怕整个家族都会被覆灭。

第三、诸葛亮三兄弟都有各自的政见和看法,若是为同一人效力的话很难发挥出各自的所长,比如诸葛亮三兄弟共同投靠了刘备的话,如果他们在一件事情上面发生分歧,另外两人难免会遭受轻视和冷落,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也只能投靠不同阵营。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肯定都想一展心中抱负,如果在同一个阵营当中,君主的主计划肯定只能有一个,绝不会朝令夕改,其余二人的抱负肯定得不到施展,而且为了自己的抱负,还有可能祸起萧墙,导致家族毁灭,这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三兄弟为了能施展胸中抱负,更为了家族的延续,选择了三个阵营,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不管将来哪个阵营一统乱局,家族都能延续下去,其余阵营的就算失败了,后代也可以靠赢方庇护之下得以存活,这就是诸葛家族的智慧,鸡蛋不放一个篮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