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如果按参战人数计算的话,应该是隋炀帝征高句丽的战役,《资治通鉴》说法是“大业八年:壬午,诏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施、带方、襄平等道,骆驿引途,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以上只是杨广各路大军的总人数,还不包括高句丽一方投入的兵力数,如果算在一起,整个战役的参战人数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有些人对这个记载持怀疑态度。
正如《三国志 魏志 国渊传》所记: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什么意思?古代战争战果,一般夸大十倍是比较正常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百万级大规模战役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战争实际动员的兵力都达不到记载的数目。通过对当时的国力和人口的大概状况,一般可以大致推算是否夸大,夸大了多少。
根据《隋书•卷二十九》:“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加上隋朝从开皇盛世以来,几个大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足可以支撑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隋朝杨广组织一支百万规模的军队难度并不是很大,动员率为2%。加上后方供应者,再加一倍。动员率4%,所以这个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历史上记载的大战役不少,但参战人数往往是被夸大的,长平之战最为出名,但也争议最大,而且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战役,他是由前期的上党战役阶段,廉颇据守阶段,赵括与白起混战阶段组成,历时三年多,地点分散。兵力也是分批次慢慢累加的。即便把这些战役算做一场战争,参战人数还是远逊色于杨广征高句丽的人数,更何况长平之战实际参战的人数悬念很大。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加在一起总人口数不过六百多万,即便把七国人口的总数加在一起也不足隋朝杨广大业年间总人口数的一半。除去老人、孩子、妇女、疾病残疾、以及不能参战的特殊行业人员,其他关隘的镇守部队,两国之间不可能出现百万级别的参战人员,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一夫不耕有饥色,一女不织或受寒的年代,六百多万的总人口中征调一百万人去打一场长达三年的战役,可以肯定是不肯能发生的事情。就按两国700万总人口算,动员率达到了14%,这还不算后边的后勤部队,按照馈运者倍之的说法计算,动员率是28%。是隋朝杨广征高句丽战役的七倍。
这是什么概念?直接理解困难,想想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加在一起,动员了一千多万的兵力,动员率也只不过达到了3%,中国已经被战争拖成什么样子了?长平之战等于在此基础上在增加5-8倍的兵力,这可能吗?坑杀40万赵卒,基本可以肯定是被无限夸大了。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中国古代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牧野之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战争和战役不是一个概念,战争是国家、政权、民族、集团、组织等之间相互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战役是战争的局部,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最大的战争是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战役是牧野之战。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广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时间长达100多年,开始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改“公”为“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破纵对抗东方六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攻魏,斩首八万,这一战可以认为是统一六国战争的首战。狭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扫灭六国,史称“秦王扫六合”。
从秦惠文王起至秦始皇,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共五代秦王君主,历时100多年,有史料记载的大小战役,共计近百次,敌对双方累计动用兵力超过2000万人次,秦国累计斩杀敌军近200万,秦国自身累计伤亡也超过百万人。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郢都之战、长平之战,灭六国之战。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既1840年以前,敌对双方参战兵力最多的战役,敌对双方出动的总兵力140万之多,殷商末年全中国的总人口才1000多万,也就是每七个人中出兵1人,几乎全中国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出动虎贲3000(骑兵),战车300乘(900人),甲士45000人。追随周武王的八百诸侯,出动战车4000乘(12000人),甲士60万人。周初的兵制,战车1乘驭手1名、长戟手1名、弓箭手1名,跟随步兵甲士150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战国末期的兵制,战车1乘,跟随甲士75名,战车的数量比周初翻了4倍多,出现了秦楚“万乘之国”。
殷纣王总计出动了70万军队,有多少战车古代典籍没有讲,估计也不会少于4000乘。其中,殷朝本部军队20万,追随殷纣王的诸侯军队50万。史学界有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殷纣王临时把几十万奴隶武装起来,奴隶阵前起义了。但是《世浮》的记载颠覆了这种推测。其二是殷纣王的主力部队在山东打东夷,没有及时回防,这种说法也是讲不通的。夏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全天下有1500多家大小诸侯方国,殷军主力有20万之多,占有天下之兵的七分之一。
《史记•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戎车300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
牧野之战不是一场孤立战役,是西岐和殷商的总决战,周文王为此准备了七年,周武王为此准备了四年。公元前1060年,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等人的谗言,诏西伯昌周文王觐见,殷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河南安阳汤阴县)。大臣闳夭等人搜集有莘氏(今甘肃临洮)美女,骊戎(甘肃庆阳)的斑马,有熊氏(新郑)的九驾驭马,其他的奇珍异宝,贿赂了殷之宠臣费仲,进献给殷纣王,西伯昌又献出洛西之地,公元前1057年,殷纣王释放了周文王,并赐予斧钺加征伐之权。
周文王回到西岐的第二年,征伐犬戎(甘肃庆阳陕西延安);第三年,征伐密须(甘肃平凉灵台县);第四年,打败耆国(山西长治);第五年,征伐邘国(河南沁阳);第六年,征伐崇侯虎(陕西户县),建丰邑(镐京),自西岐迁都至丰邑;第七年,周文王驾崩,既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即位后,在河南孟津建立粮草后勤基地,两年后周武王号令诸侯会兵会盟于孟津。说:“齐粟,信也。”孟津的粮食储备充足了,天下诸侯都信服了,以祖宗的名义订立赏罚制度,准备出兵讨伐殷纣王。周武王渡黄河至河中间时,有白鱼跳到武王旗舰上,雷电击中旗舰的王屋顶,诸侯会盟者八百,皆曰:“纣王可伐。”周武王说:“你们不懂得天命,时机还不成熟。”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越发的荒淫昏聩,他处死了冒死进谏的王子比干,囚禁了德高望重的王叔箕子;殷纣王的重臣太师疵、少师疆,抱着商朝的乐器投奔周。于是周武王传檄文遍告天下诸侯,“殷商有重罪,不得不讨伐殷纣王。”于是,周武王自带周师5万,八百诸侯60多万大军陆续向孟津集结,在孟津补充粮草给养后,周武王大军向朝哥进发。公元前1046年春,周武王与八百诸侯67万大军,会聚在朝歌城外牧野之地盟誓,周武王左手杖黄越(军权),右手秉持白色令旗。令旗一挥对天盟誓:“纣王昏庸,兵至牧野,诸侯用命,在此一战,不是殷死,就是我亡。”
牧野之战殷军主力20万,七百家诸侯军50万,殷纣王排兵布阵严重失误,他把诸侯的军队布置在前面、左面、右面,把殷军的主力放在中间,殷纣王的中军在最后面。诸侯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布阵之势是要他们替殷纣王卖命,他们的内心是愤愤不平的,周武王牧野盟誓伐纣大军山呼海啸,他们已经被武王大军的气势震慑住了。周武王亲自指挥大军开始冲锋后,追随殷纣王的50万诸侯军队,在瞬间崩溃了。“前途倒戈”的意思并非临阵起义,真实的含义是倒拖着戈矛逃跑了。武王大军掩杀过来,包围歼灭了殷军20万主力,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殷纣王逃回朝歌在鹿台自焚。
《尚书·武成》:(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悅服。)
凭什么说支持殷纣王的诸侯联军有50万呢?牧野之战开始后,诸侯联军崩溃各自逃回自己的方国。周武王消灭殷纣王的军队之后,接收了朝歌城并处理善后事宜,围猎祭天赏功之后,就再次率领大军展开对殷纣王帮凶诸侯方国的征伐,灭掉了99个方国,斩首17万多人,俘虏了30多万人,总计征服了652个诸侯方国。
《逸周书·世浮》:“武王遂征四方,凡憝(duì)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翻译过来:“武王随后开始征伐四方诸侯国,凡是不顺眼的方国灭掉了九十九个,阵斩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俘虏三十万零二百三十。总计征服六百五十零二国诸侯。”《世浮》中的亿是十万,十万是七万别写。
【牧野之战后三千年不能超越战役规模】
牧野之战之后,中国古代将近三千年,都不能超越的战役规模。西周以前的古代中国人,打仗时非常讲究的规则的,他们几乎是不搞偷袭作战的,打仗讲究公平、公开、公正,很像今天的体育比赛,是双方约定打仗的时间地点,那时候打仗就叫“约战”。还记得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吗?在我们今天看来,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行为可笑而愚蠢,因为春秋时期战争法则开始变革,宋襄公仍然坚守古老的战争法则,所以他就失败了成了笑话。秦晋殽之战,是古代第一场大规模偷袭战役,战争法则改变了、孙子兵法也就诞生了。
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赵国出兵10万,秦国出兵十几万,对峙了三年,仗越打越大。赵国增兵到45万,秦国增兵到60万,双方总兵力105万,没有超过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王翦灭楚之战,秦军总兵力60万,项燕总兵力40万,双方总兵力10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钜鹿之战,章邯、王离秦军40万,项羽、张耳、陈余诸侯联军45万,双方总兵力85万,连100万人都没有达到。
赤壁之战,曹军实际兵力20多万,孙刘联军不足10万。曹操号称83万,就算,双方兵力也没有达到100万。
肥水之战,前秦总动员的兵力是97万,真正到达肥水战场的兵力仅有20多万,东晋谢玄的兵力是8万,双方总兵力105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
隋炀帝一征高丽,动员了24个军,115万人,每天出发一个军,前军已过鸭绿江,后军还在山海关,高丽人的军队不足20万,双方总兵力13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宋元明清时期,再也没有出现过双方总兵力140万的战役,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达百万,元军数量也达到百万,但是,他们是分散在各个战场上的争夺。朱元璋灭陈友谅,尽管双方的总兵力接近100万,还是没有超过140万人。明末,李自成总兵力达到100万,洛阳战役、开封战役、围攻北京、山海关之战,双方的兵力都没有超过100万。
1840年以后,进入热兵器时代,太平天国总兵力超过100万,清军围剿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但是都是分布在各个战场,没有一场战役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开始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把日军总兵力的绝大部分投入中国战场,中国战场出现了四次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的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相桂战役。
淞沪战役,1937年8月13日开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三军30多万,中国先后投入70万人。
徐州会战,1938年一月开始,历时两个多月,日军先后投入近40万人,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近70万。
武汉会战,1938年六月至十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军总兵力80万人,中国方面投入150万军队,双方总兵力超过了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十月,日军先后动用80万兵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计划,中国方面先后参战的总兵力150万。豫湘桂战役可以分解成多个战役,把豫湘桂说成一场战役有点勉强,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双方参战的总兵力都超过了140万。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传说中的赤壁之战!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中国古代参与人数最多的战争应该是秦赵的长平之战,赵国参战人数约45万,秦军约有60万人;当时秦国15岁以上的男子几乎全部上了战场。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赵国被俘40万人被坑杀,几乎全军覆没;秦军也是以损失20万人左右惨胜。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六国统一战争
中国古代战争史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隋征高句丽之战,隋朝远征军出动120万。
公元七世纪爆发的东北亚大战
大业八年正月,百万大军在涿郡集结完毕,整装待命。出征之前,杨广发布了一道长长的宣战诏书,向天下臣民说明了远征高句丽的原因。
在诏书里,杨广首先列举了高句丽在国内外的种种罪行,并表示自己要替天行道,救高句丽人民于水火之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接着他竟然把这次远征的作战部署和进攻路线也在诏书里公布了出来,而且说的清清楚楚,好像生怕敌人打不赢自己。
按照杨广的部署,一百一十三万大军被分为左右两路大军,两路大军又分别被分为十二支军队,即左路军十二支军队和右路军十二支军队,总共二十四支军队,其中两支军队是水军,他们将乘坐楼船巨舰进行跨海作战。每支军队都安排了具体的进攻路线。
这些本来需要高句丽情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收集的军事机密,现在却被杨广同志双手奉上,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主动泄露军事机密只是杨广干的第一件荒唐事,后面还有的是!
在诏书的最后,杨广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方针政策告诫高句丽国王高元,如果他现在反绑双手,拉着棺材主动到自己的军营前磕头谢罪,投降自首,杨广则会大人不计小人过,宽恕他的罪行,并让负责受降的官员给高元解绳松绑,烧掉他带来的棺材,对他进行安抚教育(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
相反,如果高元胆敢抗拒天子大军,保证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高元虽然不是中原人,但中原文化却一直是高句丽这个国家学习的重要课程。
所谓“泥首辕门”“解缚焚榇”,这是亡国之君才会举行的投降仪式,也就是亡国之礼。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向晋朝投降时就是这么干的,而且场面比这个更加隆重,也更加屈辱和丢人。
“泥首辕门”和“解缚焚榇”, 这两个词代表的政治含义高元不会不明白。如果他真的照杨广说的去做了,就等于向所有人宣布:高句丽亡国了,我高元是个亡国之君。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广的这番豪言壮语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罢了,高元可不是这么容易吓唬住的。
宣战诏书发布完毕,杨广下令,大军出发。和之前巡游江南、北巡突厥、西巡西北一样,这次行动杨广仍然要亲力亲为,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他要御驾亲征。
然而奇怪的是,百万远征军并没有同时倾巢而出,而是每天出发一支军队,行军速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十万火急,似乎他们并不急于赶赴前线,给高句丽来个突然袭击,这种情况天天如此。就这么磨磨蹭蹭,慢慢悠悠,二十四支大军全部出发完毕竟然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
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兵贵机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理应马不停蹄,昼夜奔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对敌国发动闪电战,这样才有更大把握取胜。可杨广毫不在意部队行动如此缓慢,像是故意要给高句丽留出准备的时间。
这是杨广干的第二件荒唐事!
在这次远征行动中,杨广干的荒唐事可不止这两件。单是上面提到的这两件荒唐事,就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敲破脑壳也想不明白杨广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它们完全违背了一般的军事常识。
最后,我们只能无奈地得出结论:杨广根本不懂军事,他带兵打仗完全就是闹着玩,瞎指挥。
难道这就是最终的结论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敢于在战前就把自己的作战部署全部公之于众;而且行军速度媲美蜗牛,这样的军事统帅要么是个糊涂蛋,要么就是另有所图。
在后来的史学家们看来,杨广同志属于前者。骄傲自大,盲目自信,刚愎自用,这些大帽子、臭帽子都可以扣在他的头上。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东亚世界形成史论》。
在这本书里,作者韩升教授提出了一种对杨广不按套路出牌的新颖解释,我看后觉得很有道理,颇为赞同韩升教授的想法。
按照他的说法,杨广这么做是另有所图,而且还是大图。
根据隋文帝杨坚时期总结的历史经验,高句丽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家伙。只要给他点颜色瞧瞧,高句丽立马就会吓得跟孙子似的。当年杨坚一封措辞严厉的问罪信就吓死了国王高汤;后来,面对饥寒交迫的隋朝远征军,国王高元更无耻地骂自己是“辽东粪球”。
有了之前两回的实践经验,杨广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区区一封信和一支羸弱不堪的军队都能把高句丽国王吓成那个熊样,我现在率领的这支超级军队是如此威武雄壮、气势逼人,一定能吓倒高元,让他服服帖帖地臣服于我的脚下,到时候我想怎么处置他就怎么处置他。
即使高元吃了熊心豹子胆,胆敢抵抗天子大军,以我大隋军队爆棚的战斗力,小小的高句丽军队一定会不堪一击,只要打一下,他们就会全线崩溃,到时候结果还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说,杨广这是做好了双重打算,先用强大的军队威吓,如果吓唬不顶事,那就动手把高句丽结结实实揍一顿,打到它投降为止。
这就叫“不战或一战而屈人之国”,通过展示逆天的军事实力达到逼降他国的政治目的。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用的就是这个套路,即所谓“秀肌肉”“露牙齿”是也。
其实这和家长教训孩子的套路差不多。孩子不听话,家长先拿狠话吓唬,如果说狠话不起作用,那就进行第二步,抄家伙(比如鸡毛掸子、扫帚把儿等家长最爱)做出要打屁股的架势吓唬孩子,如果这样还不奏效,那就只好选择终极手段:打!把孩子打疼,打哭,他就老实了。
杨广对待不听话的高句丽就是这三步走,现在进行到了第二步!
就这样,这支规模空前,肩负双重任务的超级军队从涿郡出发,经临渝关(今山海关),一路北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跋涉, 三月十四日,远征大军终于到达隋朝和高句丽的界河——辽水(今辽河)。辽水以西是隋朝,辽水以东是高句丽。
三月的辽水虽然已经解冻,但仍然寒意袭人。站在辽水岸边,看着漫山遍野的隋朝大军,远征军最高统帅杨广不禁感慨万分:
数百年前,曹魏大将毋丘俭和前燕太祖慕容皝都曾率领军队来过这里,他们只带几万人马就攻破高句丽首都丸都城,把高句丽国王打的狼狈逃窜,东躲西藏;后来,自己的父亲杨坚也曾派出三十万大军来到这里,仗都没打就让高元乖乖认输。
前人在此地建功立业的场景不断在杨广的脑海里浮现,他不由得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写下了气势豪迈的两首诗《纪辽东二首》,表达了对这次远征必胜的坚定信念!
我一定会超越前人,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千秋大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