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秦始皇、刘邦、司马炎、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得民心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大体上是没有错的,虽然有些朝代更替看上去新上任者并不是完美的得民心者,但要注意到一点,原来的政权就得民心吗?矛盾是对立的,民心向背虽然不能总是直接影响朝代的更替,但他足可以决定你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说秦始皇,他的很多残暴影响本身就是被历史丑化的,他并不是像史书描述的那样残暴不仁。秦国的强大也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国在战国晚期是国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得益于秦国的法律,他表面上看残酷,但他处处渗透的是公平原则,有功则赏,有罪责罚。无论出身,都有机会,或者立下战功,或者多产粮食,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这只是其一,另一方面,战国这几百年中几乎是战乱不断,百姓对和平的期盼值空前高涨,秦法严苛,但只要不犯法就能安身立命,而战争远比秦发的残酷更可怕。秦国统一六国并非偶然,可以说是必然。但远离战争之后,人们的需求也会相应变化,没有战争残酷的威胁秦法的严苛成为民众最大的担心。用古人的话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人在面临只有一害时,再轻也是难以忍受的。
刘邦能取得天下,实际上也是以秦法过于残酷为借口,打着诛暴秦的旗号起义成事,但实际上,刘邦是外儒内法,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法,但还是掺杂了大量的黄老学说成分,到了后来的文帝景帝,干脆就是以黄老学说治国,讲究无为而治,目的就是与秦朝的法律的严苛形成对比,以安民心。
司马炎的请款比较特殊,他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再说,曹魏代汉。司马进代曹魏,都是在国体大致不变的情况下高层的内斗,对于百姓来说,即参与不进去,也不想参与,但如果新政权不能的倒 民众支持,即便是得到也会很快失去,比如说董卓。
成吉思汗虽然创造了历史上王朝的第一奇迹,地域横跨欧亚大陆,但他的王朝仿佛昙花一现,绚丽而短暂,这正好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蒙元正是因为没有取得民心,才导致强大帝国迅速倒塌。努尔哈赤算是乘虚而入,他并未取得民心,只是正赶上中原大乱,张献忠、李自成把大明搞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趁虚而入。但同样也要遵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规律,顺治进北京后便开始一系列的改革,拉近与汉民族的关系,以后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也为缓和满汉关系付出了一定努力,人们从明末的战乱中解脱出来,对和平的期盼也是清王朝能够稳住开局的关键之一。
总得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铁律不能更改,即便是趁势可以夺得政权,如果不改变,得不到民心,覆灭只在朝夕。
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秦始皇、刘邦、司马炎、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得民心吗?
战国时期天下战乱不休,魏襄王问孟子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定然是仁人,民心亦归之,得民心则能统一天下。此乃孟子之意。
然而秦皇以暴力灭六国,天下归秦,但不得民心,则不可以长治久安,故二世而亡。
刘邦斩白蛇而起,攻入咸阳之际秋毫无犯,与秦民约法三章,此乃仁义之举,三秦民心亦归于刘邦矣。项羽则不然,所过多杀戮,所以天下归刘而不归项。
司马炎藉乃祖乃父之功而有天下,非由己力。曹操取天下不义,本就不得民心,复值幼冲为帝,故权移司马氏。司马炎亦未见得民心,传位于子惠帝便有八王之乱,中原板荡。两者皆以诈得天下,故不久长。
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皆是起于朔漠,但并未入主中原。二人皆有雄才大略,能得其族人之民心,所以能成大事,建国开基。至于入主中原,则是其子孙。元、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正值宋、明之衰弱而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之后能够长治久安,唯有得民心才可以。若不得民心,不过数十年就灭亡了。如秦与西晋,隋与元皆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