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因为孙策心眼儿小,看不惯于吉施恩救人,受到百姓敬仰。
于吉何许人也?神人也!
三国由两个神仙式人物,一个叫左慈,一个便是于吉。
《三国志》中称,于吉精通法术、道术、医术,能化符为药、治疗百病。于吉乐于行善,在江东地区的名望颇高,江东百姓纷纷称于吉为“上师”。
《后汉书》中称,于吉在曲阳县学习道术时,得到“神书”修成半人半仙之体。后著有《太平经》一书,民间称呼于吉为“天平天师”。
于吉本来只是一位法术高强的游方道士,和孙策八竿子打不着,但是由于孙策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最后杀了于吉。
有关孙策杀于吉的具体过程《三国志》中这样描述的: 于吉游历东吴时,施展“化符为药”之术治好了众多身患疑难杂症的东吴百姓,东吴百姓受益良多,纷纷拜于吉为“上师”,给予于吉“神仙”一般的礼遇。
有一天,孙策在城楼上宴请一众文臣武将,就在此时,于吉拄着一根小拐棍路经城墙之下,孙策身边的一众文臣武将瞧见大名鼎鼎的“于吉上师”来了,纷纷抛下孙策匆忙的赶到城门之下迎接于吉,城楼下的百姓们也纷纷跪在于吉面前恳求于吉施法治病。
孙策见此场景十分愤怒:“好你个于吉!我宴请的宾客弃我而不顾,我管理的子民视我为草芥!这个妖孽一定会阴阳邪秽之术,今日不除,后患无穷!”
于吉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孙策杀了……
于吉死后,东吴的将士们偷偷的把于吉的尸体藏了起来,为于吉举行了一个真挚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天空中突然下起大雨、刮起狂风,于吉的尸体突然消失在众人面前……
于吉的冤魂化身为厉鬼缠绕在孙策的身边,每当孙策独处时都会看见于吉的魂魄在死死地瞪着他。
这便有了三国传说中的东吴“活神仙”于吉咒杀孙策这么一个故事。
很显然,这事儿就是两个字“嫉妒”,当时孙策平了江东,不可一世,自认功比天高。整个江东他老大,所有人都得敬他。但是这时候偏偏来了个于吉,一手道术招揽了大批信徒,抢了他小霸王的风头。孙策这个人,最好脸皮,十分小气。自然也就动手了,所谓妖言惑众,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
个人认为于吉罪不至死,孙策更没有必要非杀于吉不可。孙策虽然有“小霸王”之美称,但比起城府深、会用人的孙权确实稍逊一筹。
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于吉是琼邪郡的一名道士,久居江东,制作符水给老百姓治病。东吴很多 人相信于吉。
《江表传》中记载:一天孙策在城楼上召集众将和宾客开会,这时候于吉 正好来到城门下。将领和宾客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竟然下楼去迎拜于吉。 负责开会的办公室人员也制止不了。孙策非常愤怒,立即命人将于吉收监,后 来就将于吉处死了。
《三国演义》根据《江表传》的内容,将一些神话加 入进来,把故事讲得更加出神入化:说孙策为了杀掉于吉,找借口对于吉说, 听说你能够祈风祷雨,如果你能求下雨来,就可以饶你不死。于吉果真在大旱 的季节里求来了滂沱大雨,但孙策却自食其言,把于吉杀掉了。
于吉对江东百姓做的本来都是好事,但孙策却不能容他。原因很简单:孙策统一了江东六郡,管辖权是有了,但是部分地方并不安定,他的政权也并不十分的稳定。他正是需要树立威信,安抚百姓巩固政权的时候。
于吉深得百姓信服,这无形之中对孙策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尽管这并非出于于吉的本意。但是,这是每一位政权的领导人,所不能容忍的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所以,孙策杀于吉是必然的。
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于吉是百姓敬仰的“活神仙”,可谓是尽得民心,孙策的手下中也有很多人敬仰于吉。
孙策作为一个统治者,看到于吉的威望如此之高,他不顾众人劝阻非要杀掉于吉。
这都是为了维护他自己在百姓之中的影响,他不允许有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学说的代表之一,经常往来于吴、会稽两地,他建造精舍,烧香、
读道书,制作符水给百姓治病。
有的人还抛家舍业追随他,可见他在民间的威望之高。
在官渡时期,孙策想趁着曹操和袁绍对峙这一大好机会偷袭许都。
战前他却发现很多人都打算去拜“活神仙”求保佑,心中大怒,亲自召见于吉,对于吉
态度很不友好,称他“惑众妖人”,还命他为江东求一场雨。
谁知于吉真的带来了一场暴雨,这让百姓更加感激于吉。
孙策见他如此受欢迎,心中更是怒不可遏,最终以迷信的理由将于吉杀死。
史书记载,孙策就是个刚愎自用之人,看到于吉如此受欢迎,他自然容忍不了。
自古以来统治者最忌惮的就是有人的声望比自己高。
因为历史上许多叛乱和起义都是由那些声望高的人发起的。
孙策一开始就对于吉有成见,再加上自己刚成为领袖,在人民中的威望还没有树立起
来,这时候有人比自己更受百姓的爱戴和欢迎,他自然就要把这个人除掉。
孙策不顾众人阻拦杀死于吉,最主要的就是利益冲突。
自己刚刚在江东立足,为了扫清一切障碍。对于威望比自己高的一个道士,留着他肯定
后患无穷,所以孙策杀掉了于吉。
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小霸王孙策之所以要杀于吉,全都是因为于吉属于五斗米道的方士,在民间已经形成一定的号召力量。而五斗米道与黄巾军的太平道其实是同样性质的宗教。这对于刚刚统一江东的孙策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所以就把于吉杀掉了,为的是防止于吉借助信徒的力量在江东再发动一次黄巾起义。这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在江东的通知而进行的政治性的杀害。
一,孙策杀于吉的不同记载。孙策杀于吉在《三国志》和《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可见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是各书中的记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在《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中,引用了《江表传》关于于吉的记载。于吉是山东琅琊人,汉末天下大乱时来到江东。并建立了自己的讲坛,像信徒传授五斗米道的思想。于是江东地区的百姓和官员都很尊敬他,把他看成高士。刚刚平定江东的孙策在城楼上招待大小官员,于吉此时从楼下路过。官员们有三分之二的人撂下孙策,跑到楼下跪拜迎接于吉。孙策对此大为恼火,便说于吉妖言惑众,把他抓起来杀掉了。孙策要杀于吉的时候,文武官员的妻子都跑去向孙策的母亲求情。各将领也反对杀于吉,但是孙策不听,坚持杀了于吉。
在《搜神记》的记载中就充满了玄幻色彩了,说的是孙策带着于吉一起去打仗,这天早上孙策起床后发现手下的将领全跑去听于吉讲道去了。于是他认为于吉扰乱军心,就要杀他。将领们求情,孙策就把于吉绑在柱子上,并说如果日中时分下雨的话就放过于吉。到了日中时候果然天气突变,下起了暴雨。孙策一看,有这么大的能耐怎么能留呢?于是食言仍然把于吉杀了。
这两段记载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于吉在江东的影响力很大,使孙策感到不满。可见,孙策完全是把于吉看做一个潜在 的政治隐患,所以找机会杀死他。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要知道,孙策当时刚刚打下江东基业,但是还有许多潜在的隐患没能消除。于吉这样一个有威望有号召力的人,万一哪天带人反了怎么办。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一定要提前杀掉的。
二,于吉与黄巾军的关系。汉末是因为黄巾起义而四分五裂的,而黄巾军起义之前就是利用五斗米道在民间发展了大量的信徒,然后在教主张角的带领下揭竿而起,使得天下大乱的。据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考证,汉末的黄巾军,与汉中的张鲁,张修等军阀,以及在民间的方士于吉,左慈等人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他们的教义与传教方士基本一样,只是各自称谓和目的不同。张角是用来煽动百姓造反,而张鲁是拿来作为统治汉中的一种政治手段,而于吉等人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官僚贵族中的影响力。可见,于吉与黄巾军其实是属于一个宗教的。
孙策可不信什么五斗米教,但他与父亲孙坚是亲自经历过黄巾之乱的,所以他也清楚这些人的危险性。于吉当时虽然并没有要造反的举动,但人心这种东西又怎么说的准。于吉利用宗教的手段为自己在民间和官僚中提高号召力,让朝廷大臣甘心对他跪拜。这让他看到了一丝丝张角的影子,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全国各地仍有不少黄巾余党,万一哪天于吉再打出黄天当立的旗号,给自己封一个大贤良师的旗号。那江东很快就要重演黄巾之乱的事情。所以,在根子里孙策是反对并警惕着这些在民间传播五斗米道的危险人物的。于吉的影响力他是亲眼见到了,怎么会不下杀手呢?于是,自以为是神仙的于吉就这样被杀了。
总结汉末的军阀其实都是为了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地盘,孙策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好不容易占据了江东,却突然发现有于吉这么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自己的基业炸的四分五裂的炸弹一般的危险分子。为了稳固自己的大本营,也为了防止反对自己的人借机会在江东再来一次黄巾起义。必须把于吉杀掉,这样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政治抱负。所以说,于吉是死于汉末黄巾起义的社会大背景,也是死于孙策的政治目的下的。而且当时黄巾残部仍然在山东一带活动,于吉又本来就是山东人,并且在官民中传播五斗米道的思想,说不定他自己也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但是遇到了孙策这个狠角色,也只能落得被杀的结局了。一切都是争夺权利斗争的产物呀。
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江表传》记载:一天,孙策召集众位大臣开会。这时,于吉来到了门口。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跑到门口去跪拜迎接于吉,制止都制止不住。这会还怎么开呢?孙策异常恼怒,就把于吉收监。后来,尽管官员百姓都为于吉求情,但是孙策却义无反顾地直接处死了。
于吉是江东的名士,人谓之活神仙,可谓是尽得民心。他经常来往于吴郡和会稽郡之间。他他建造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给百姓治病,有些人甚至为了他而抛家舍业地去追随他。因此,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声望。
官渡之战前,曹操和袁绍对峙,孙策认为有机可趁,准备偷袭许昌。这时,却发现许多人跑去跪拜于吉,祈祷平安。
“夫战,勇气也。”这战争还没有开,士兵们就人心浮动。这让孙策很是生气,就宣称他是“惑众妖人”。为了找机会惩处他,也为了试探他的本领,孙策就命令他为江东求一场雨。没想到,于吉还真就来了一场甘霖。那些被干旱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老百姓一看,对于吉更是感激涕零。
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晃来晃去,自己还能有什么威望?孙策想要在江东开疆拓土,就必须要建立绝对的权威,他自然就不允许于吉这样的人存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孙策要是不杀于吉,任由他在江东自由来往,那么于吉登高一呼,还有他孙策什么事呢?要知道黄巾军起义就是借着五斗米道作为依托的啊。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策当时刚刚据有江东,根基不稳,许多人还首鼠两端,持着观望的态度。出于巩固自己的政权的需要考量,潜在的隐患都不能有,更何况直接和自己的权威挑战的人。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于吉必然必须要除掉。这样,才能消除他的消极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
当然,于吉的死是有些冤枉的。毕竟他在江东都是做好事,并没有像张角那样利用宗教有造反的倾向,也没有想张鲁利用宗教那样巩固统治,他只不过是想在百姓中博得美好的名声。但是,他却忽视了张角的造反给各地军阀心理上造成的阴影。你是五斗米教的教徒,你就很难洗脱想要打出“黄天当立”的旗号的可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孙策自然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在自己的地区。于吉的影响力摆在那里,孙策还能没有行动吗?这就是孙策为什么一意孤行,非要处死于吉不可的原因。
其实,抓与放,在孙策也做了很长时间的犹豫,而最后下定决定一定要处死他,是几个细节挑动了他的神经。那天,孙策亲自到狱中去看望于吉,却看到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并没有像一个囚徒,枷锁被除去,狱卒侍奉他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牢中尽去枷锁,(狱卒)事之如父母”。而张昭等人更是联名上书,来为于吉求情。等到于吉求雨成功,一帮官员“皆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还不算,接着纷纷前去“解去绳索,便请孙策礼之”……这不无异于公开要挟,眼里哪里还有他孙策呢?
因此,怒不可遏之下,孙策才果断地处斩了于吉,没有再留一点余地。
小霸王孙策为什么要杀道人于吉?
孙策杀死于吉,类似于后世的政教之争。
于吉在江东享有美誉,臣民皆拜。有一次孙策在酒楼请客,于吉路过此地,酒楼的众官员都跑下去拜见于吉。这种事情属于典型的侵犯君权。
但是,孙策毕竟是一代雄主,应该放低姿态,去接纳于吉,为什么要杀死他呢?
因为孙策遇刺,身负重伤。于吉的威望高,可以为孙策所利用,但是孙策万一去世,对他的继任者来说,于吉就是不可控制的威胁。
所以,孙策不顾母亲的求情,执意杀死于吉,便是这个原因。
不是孙策不伟大,也不是于吉有问题,是于吉在最尴尬的时间遇到了最尴尬的孙策。
时也命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