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谁对中华文明破坏最严重?
十)焚书坑儒,这个很多人知道,名气也很大,但其真实影响还不够甚远,《史记》是司马迁所著,司马迁从年轻时就开始走访探查史料,以20岁左右计算,应该在公元前147年前后,这时距离焚书坑儒不足七十年的间隔,如此大事件,司马迁不可能了解的不清楚,可《史记》中描述特别简单,而且从没有提及坑儒两个字,只是记载秦始皇被术士韩生、卢生以炼制长生不老药以及寻找海外仙人欺骗钱财,二人后又携款逃跑,秦始皇才发怒要搜寻术士和一些散步不利于秦国言论的书生,并将这四百六十多人坑杀,被坑杀的应该主要是术士。焚书也很有限,而且是在坑术士前一年的事,焚书的影响从前人记载中窥见一斑。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郑樵: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况叔孙通降汉时,自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亦未尝替。朱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由此可见,焚书坑儒是后世过分夸大,以显始皇帝之残暴,所以把他定为文化十大灾难之末已经有点牵强了。
九】程朱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程朱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所以很多人认为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飞跃,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违心主义的体系为以后的崩溃埋下伏笔,存天理灭人欲本身是违反自然属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是违反儒家思想本质的,所以有人说“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又批程朱“徒见道於纸,谈道於口,考道於笔”。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程朱理学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最后集大成者是宋代的朱熹,程朱理学不但曲解孔孟思想,还因为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致使很多后人把他的思想理解为孔孟思想的本源,从而埋下后来全盘否定儒学的严重后果。程朱理学至今也有人奉为圣典,但我认为他是最终导致儒学被全盘否定的罪魁祸首,所以把他列入对文化摧残的十大事件之一,但因为其对社会发展曾经起到一时间的促进作用,而且是间接影响,后果虽然严重,但还是排在了第九位,可以说已经网开一面了。
朱熹
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罪行和程朱理学同出一辙,貌似弘扬了儒家思想,实际上是经过基因技术的转基因儒学,他的理论体系基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这里专门提到了宋儒的理学,其时最早的应该是董家店代替了孔家店。董仲舒和朱熹在祸害儒学上难分彼此,但因为董仲舒在祸害儒学的同时还打压了中华文明史上许多思想体系,特别是墨家和黄老学说,使中国文化多样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的罪过更重一些,排在朱熹前面,名列第八。
七】建炎南渡,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中原文化受到北方女真民族的侵袭,不得不退出其发源发展的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流亡文化。这个事件本事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影响看上去貌似不是很大,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中下游,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任何一个文明和其发源地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脱离发源地后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我们没有特别关注和区分而已,这只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对人的心理打击,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背井离乡都是一件很惨的事情,更何况是一种关乎民族信仰的文化,称之为浩劫一点都不为过,不过把它排在第七位,好像有点过。南宋和北宋地图对比,北宋最北端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的白沟河,而南宋已经退缩到淮水以南,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山东一带,全部落入女真民族的版图之中。
六】五胡内迁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开始,由于各种原因让游牧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长城内外一带,势力不断壮大。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光武帝此举,原本是为了解决外族犯境问题,本来想同化外族,分散外族力量,但最终结果是引狼入室,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可以说是为以后的神州陆沉埋下伏笔。虽然这一举措表面上对中原文明的影响不大,但没有因哪来的果,没有五胡内迁也就没有五胡乱华,所以五胡内迁是罪魁祸首,把他立为文化毁灭事件之一,是提醒后世者引以为戒。
五】永嘉之乱说永嘉之乱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如果说五胡乱华可能大家就不陌生了,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神州陆沉”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国灭种。 隋文帝杨坚统一并建立隋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从五胡乱华和神州陆沉这样的字眼,不用再过多描述,我们就知道这次浩劫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见上一楼。
四】崖山海战 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随之覆灭,蒙元政权完全控制了中国。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南宋灭亡这么简单,他同时也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与五华乱华不同,这次是华夏文明的彻底消亡,所以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海战异常惨烈,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
三】剃发易服与文字狱什么事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是否中华不是以国界来区分的,而是以文化认同来区分的,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但只要有相同的文化认同,都会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而古人又以什么为显性的直观标准来区分华夏与戎狄呢?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译成白话就是“要不是有管仲,我们可能就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中国古代中原汉文化习俗是束发,衣服的前襟向右,向左是少数民族的装束。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为了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表面上只是衣服和发饰的小问题,为何引起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这样的轩然大波?其时剃发易服的表象之下是文化毁灭,所以才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应。嘉定三屠死亡人数没有具体记载,据称伤亡十万人,也有人认为将近二十万。扬州十日更为惨烈,除了守城阵亡的官民,更多的是城破以后屠城被杀,杀戮整整持续十天才结束,故有扬州十日之称,当时负责收尸的和尚记载,死亡人数八十万。自此,被视为文化消亡的被发左袵厄运降临华夏大地。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与元朝相比,清代对文化的毁灭影响更为深远,元朝虽然彻底,但维持时间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文化还没有真正从人们的意识里消除,所以元朝灭亡后,华夏文明出现复苏,而清朝统治时间长,已经较为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几乎难以挽回。甚至到民国初期剪辫子时,很多汉人竟然誓死要留辫子,想想真有几分辛酸。
二】四库全书编纂很多人把清代的四库全书视为文华盛典,如果知道其编纂过程,恐怕落下的只有扼腕叹息。《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能找出来的还算侥幸,不知还有多少永远也难以找回的珍贵资料,把它放在第二位实至名归。
一】不解释,太敏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