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晚年为什么不再信任赵普了?

大宋朝立国三百多年,受尽外族欺辱,西夏、辽国、金国、蒙元哪个都拿大宋当软柿子捏,但是大宋享国三百多年,却从没有藩镇或武将造反威胁中央政权(赵构建立南宋初期除外)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内部最稳定的一个朝代,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全靠的是赵普的政策。

五代十国,一共才五十三年,换了五姓十四个皇帝,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地方藩镇拥兵自重,最后取而代之。宋太祖亲历了五代十国中大部分走马灯似的帝王轮换,甚至效仿他们黄袍加身。所以对于这种弊病心知肚明,做上皇帝位后,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历史会在次出现在自己身上,他曾不无感慨的说过,一百个文官贪污都没有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造反危害大。

太祖取得天下后,总结前朝经验,决定从制度上改变这种局面,于是问宰相赵普该怎么办,赵普说;“此无他故,藩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赵匡胤首先杯酒释兵权,收回一些手握重兵的老臣兵权,然后制定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更戍制、取消府兵制、文官监军等政策。

赵普早起是非常手宋太祖器重的,但是在后期,赵普的权势越来越大,行使有不是很检点,一些以权谋私的行径引起宋太祖的不满。再加上赵普在朝中权势过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背后免不了有人说他的坏话,宋太祖慢慢疏远了赵普。

不过赵普的能力和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相对于他犯得那点错误根本都算不得什么大事,赵匡胤以儒家思想治国,对人的思想品质过分看重,对于一些不是很检点的行为上升为品质问题,疏远赵普应该与此有关。

宋太祖死后,太宗赵光义立刻有从新启用,虽然中间也经历波折,但太宗还是看中了赵普的才能,对赵普非常看重,死后也给了较高的荣誉。

赵匡胤晚年为什么不再信任赵普了?

表面上看,是因为赵普贪财。

史料记载,赵普在开封与洛阳修建宅院,外面看都是柴扉,很简朴,里面却亭台楼阁十分华丽。

最开始,宋太祖到洛阳时去赵普家中,看到大门,很满意,走到后院,发现了真相,于是嘲笑道:“此老子终是不纯!”

言下之意说:“这家伙不地道!”对赵普表里不一,貌似清廉,其实贪财好利有些反感。

后来,又连续发生了赵普收吴越钱家礼钱,收南唐李煜的厚礼,宋太祖十分不满。

加上又有雷德骧状告赵普专权跋扈,宋太祖就在开宝初年将赵普罢相了。

事实上,赵普被罢相的真正原因,是参与到了朝廷太子之位的争夺。

宋太祖称帝的第二年,其母杜太后就去世了。临终之时,母亲很可能有吩咐,让宋太祖早早确立继承人,甚至有可能真的说过兄终弟及之类的话。

毕竟在五代时期,皇帝是个高危职业,搞不好两三年就死了。因此,朝廷一定要早早确立继承人。

那时候赵匡胤自己才三十出头,儿子自然还小。弟弟赵光义小他一轮。于是,在建国第二年,赵匡胤就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并兼任京兆尹。

在五代,封王并兼任京兆尹,就是皇太子的标配了。

作为宋太祖的左膀右臂,赵普与赵光义之间天然就是敌人。随着时间过去,两人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赵普力主由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继承人,赵光义则发动一切力量保住自己得地位。双方之间斗争十分积累。

赵普倒台的直接原因,是雷德骧告状事件。雷德骧的背后,其实就是赵光义。

赵普离开京城,皇子赵德昭就没了靠山。宋太祖本想着自己年纪还不老,等灭掉北汉还有时间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可没想到他对弟弟极好,弟弟却下黑手毒杀了他。

赵匡胤晚年为什么不再信任赵普了?

赵普年轻时虽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宋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就读。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就是这样一个重量级历史人物,他佐治君王,制定了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结束了长期战乱、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作为宋初宰相,所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妨碍他作出更大的贡献。赵普任相,三上三下,在整个居相期间,完全暴露出了他“公忠其表,谋私其里”的低劣品质,不但使他失去了宋太祖的信任,也失去了流芳百世的机会。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宋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起碎片回去了。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赵匡胤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有一次,有个官员按照律法应该得到升迁,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不同意升官。赵普坚持为他辩护,太祖发怒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陛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太祖怒火冲冲,站了起来,赵普也站了起来。宋太祖走进宫里,不理赵普了,赵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宋太祖说,钱俶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皇权无上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从秦陇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以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而赵普亦庇护部下贪赃枉法。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的儿子赵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且包庇抗拒皇命外任的官员。宋太祖大怒,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里”的德行,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及的历史,流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高粱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长子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恨;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遭宋太宗怒斥,逐郁郁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之弟赵廷美的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告密者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斯时,郁郁不得志的赵普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除了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外,还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子德昭的意思。当太宗问赵普将如何传位时,赵普说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了赵廷美继位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赵普也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这是赵普的两度任相。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三十八岁盛年而逝,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而发狂,成终身之疾。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先失宠于宋太祖,而后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东山再起,两度任相的历程中,他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但从宋太宗作诗饯别,赵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诗金石的情形看,赵普一定有什么短处而不得不贬谪。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为报高粱河之辱,亲征幽蓟,由于战事迁延,进退维艰。赵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机会,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宋太宗为了嘉奖他三进疏陈,次年移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梁国公为许国公。与此同时,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陈王赵元僖,也表请再委政于元老赵普。正是赵普劝宋太宗传子不传弟,使之赢得了赵元僖的美言和授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从赵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赵普善于攀缘附骥于有政治前途者,并不惜牺牲品格去趋奉的媚颜。

由是,赵普以“公忠其表”的表象,进行“谋私其里”的低劣品德,便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