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这个应该和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有关,清东陵和清西陵在解放前几乎被盗掘一空,这个陵区建筑也是损毁严重,根据国家政策,这些被盗掘的坟墓需要挖掘整理,损坏部分要进行修复,经过挖掘整理过的陵墓,地宫都被打开了,整个陵墓的构造情况清晰,反映的历史面貌完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这些陵墓对外开放,有助于大家了解历史,同时也能通过门票收入筹集到资金进行修复和保护。

明十三陵除了万历皇帝的定陵被错误挖掘,其他陵墓保存完好,没有被破坏,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原则,此类陵墓应该原址保护,尽量保持其原始风貌和格局,如果对外开放,因为没有挖掘,历史信息大部分隐藏于地下,历史信息较少,不具观赏价值,贸然开放,还可能造成文物的损坏和格局改变,不利有文物历史信息的保存。出于保护的需要,不对外开放是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河北遵化清东陵、河北易县清西陵还有北京的明十三陵现在都是旅游景区,但是虽然都是旅游景区,可是开放程度却不一样,清东陵开放了9处景区,其中包括乾隆的裕陵地宫和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地宫;清西陵开放了埋葬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陵寝,其中更是开放了光绪的崇陵地宫。

而明十三陵截止到2021年也只开放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明穆宗朱载坖的昭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以及长陵神路五个景区,其中朱厚照的康陵是2021年4月份才正式对外开放,也就是在此之前明十三陵只开放了三陵,相对之下明十三陵比清西陵和清东陵开放的景区就少得多,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清东陵被盗挖的很厉害,而明十三陵几乎都保存很完善

清东陵和清西陵之所以开放度比明十三陵更高,主要还在于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遭到过盗挖,尤其是清东陵被盗挖的很厉害。

清东陵被盗是始于民国时期1928年夏天,当时民国的小军阀孙殿英在二次北伐时投降国民政府易帜,被国民政府命令驻扎在遵化一带就地整编。在驻扎遵化时,孙殿英就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于是随后孙殿英以防备匪患搞军事演习为名义率军进入清东陵所在地马兰峪一带。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清东陵中共建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以及咸丰的定陵还有同治的惠陵五座帝陵。

孙殿英盗墓时他最初是打算盗挖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的景陵,但是由于孙殿英打开景陵后发现地宫内积水太深,于是孙殿英放弃了盗挖景陵,改盗了康熙的孙子乾隆的裕陵。

孙殿英除了盗挖了乾隆的裕陵,他还盗挖了奢侈的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孙殿英对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进行了破坏性盗挖,由于打不开地宫的金刚门,孙殿英命军队拿炸药炸开了金刚门,进入墓室后孙殿英将两座陵寝内的珍宝几乎盗挖一空。

由于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墓内陪葬品非常丰富奢华,因此孙殿英光运送墓中宝物就用了30多辆骡马车运输,由于这两座墓中宝物就足够多了,孙殿英担心夜长梦多,所以只盗挖了乾隆和慈禧陵寝便即收手。

孙殿英盗墓不止盗走这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他的部下匪兵在盗宝时还对墓室内部破坏严重,乾隆与陪葬的两位皇后还有三位皇贵妃尸骨都被凌乱的扔在地上,以致后来满清遗臣收敛骸骨时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乾隆尸骨哪个是这五位后妃的尸骨。

慈禧的墓室内也遭到了很严重破坏,据记载满清遗老重新收敛慈禧尸骨时,慈禧身上凡是有点价值的陪葬品全部被盗走,连慈禧死时穿的鞋子都丢了一只。

可以说孙殿英的盗墓兵团对乾隆和慈禧的陵寝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挖,同时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也开启了此后清东陵被盗的悲剧。

孙殿英盗墓之后引起了以清末帝溥仪为首的前清遗臣不满,而且由于孙殿英盗墓的恶劣行为也引起了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纷纷要求严惩孙殿英。于是孙殿英用盗墓得来的宝物贿赂国民政府要员,因此得以逍遥法外。

孙殿英盗墓之后还逍遥法外,也让后来的人有了大胆盗墓的想法,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河北遵化当地的土匪王绍义联合原日伪情报队长张尽忠等一众匪徒勾结清东陵护陵人后裔穆树轩再次进入清东陵,将孙殿英没有盗挖的其他清东陵墓葬盗挖一遍,

清东陵二次被盗使得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所有皇帝、后妃、皇子陵寝都被盗挖。顺治由于生前提倡简葬,并且顺治按照满族旧俗举行了火葬了,顺治的孝陵之内只有骨灰盒和一些简单的陪葬品,因此顺治的孝陵才免于被盗。

清东陵二次被盗后,基本是全部陵寝全被挖开,尤其是康熙的景陵被盗的最惨,惨状堪比乾隆的裕陵,康熙和陪葬其中的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遗骸被随意丢弃,盗墓者走后景陵地宫内又再次发生积水,康熙和后妃的六具遗骨就被泡在水里好几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人员重新整理了景陵地宫,才将康熙及其后妃的遗骨重新归位。

所以清东陵被盗的非常惨,全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其进行了保护修葺。相对比之下清西陵就比清东陵要好一些,清西陵共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绪的崇陵四座帝陵。

四座帝陵中只有1938年时,光绪的崇陵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所盗挖,不过盗挖崇陵的人虽然身份不明,但是似乎对崇陵熟门熟路,他们没有像孙殿英这样对地宫用炸药进行破坏式打开,而是熟门熟路的用松杆木片拨开了石门内的自来石,他们十分轻松地进入了崇陵,就好像崇陵地宫是他们修建一般。

因此虽然盗挖崇陵的这伙人身份不明,但根据他们对崇陵地宫的熟悉来看,他们极有可能是当初负责修建崇陵的工人,毕竟崇陵在1915年才修建完成,当时很多参与修建的工匠还都在世,所以这伙盗挖崇陵的盗墓贼中很可能有参与修建地宫的工匠。

令据民间传闻,这伙盗挖光绪崇陵的人将本来墓中陪葬品并不丰厚的崇陵盗挖之后,将其中的陪葬品变卖后换了近千套军用棉服,结合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伙人盗墓很可能也有军方背景,加之当时日本发动侵略,东北已经沦陷,还能在这种局势下用盗墓所得换军服的人很可能是将这批军服用于抵抗日寇侵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也算是盗亦有道了,以光绪生前对日本仇恨,即便他泉下有知估计也愿意献出自己的陪葬品用来抵抗日寇侵略。

清西陵除了光绪的崇陵被盗之外,其余三座帝陵都保存非常完好。这回再看明十三陵的情况,明十三陵中除了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被当地的山匪盗挖之外,其他皇陵几乎保存非常完好。

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6年,当时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联合郭沫若先生向国家申请打开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想在其中找出《永乐大典》。郭沫若先生和吴晗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一直都想一睹《永乐大典》的真容,因此都想发掘朱棣的长陵去寻找《永乐大典》。

但是由于长陵的地宫入口十分隐蔽,一时之间考古队没有找到,后来正好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出现坍塌现象,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对定陵进行抢救式发掘,也算是拿定陵练一练手,然后再发掘长陵。

结果考古发掘明定陵之后,由于当时技术落后,以及缺乏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外加当时的人文物保护意识并不是很强,因此定陵被打开后很多出土文物当即风化而“见光死”,让人十分惋惜。

经过明定陵的惨痛教训之后,国家决定拒绝主动发掘一切古墓,只对已经被破坏的古墓进行抢救式发掘,这项政策也一直持续至今。

在1980年在对雍正的泰陵进行修葺时在宝城琉璃影壁上发现了一个旧有的盗洞,因此专家们认为清泰陵很可能早就被盗,因此向国家文物局反映此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式发掘。

结果在发掘时发现盗洞只有两米多深,这就说明曾经有盗墓者打过泰陵的主意,但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盗挖成功。因此发掘工作就此停滞,当时考古界对于继续不继续发掘清泰陵持有争议。

后来这件事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得知,夏鼐先生深知以当时国内的考古技术即便发掘成功也很难保证墓中文物不受到破坏,为了避免明定陵悲剧重演,夏鼐先生赶紧向国家文物局建议叫停发掘清泰陵。

鉴于明定陵的教训,加之当时的国家规定不主动对古墓进行发掘,因此清泰陵的盗洞被填平砌死,清泰陵地宫也得以继续完整保存,后来为了弥补好奇者的遗憾,国家整理并开放了光绪的崇陵地宫。

因此来说明十三陵只有思陵在民国时代被盗,还有就是明定陵在建国后被考古发掘。整体来说明十三陵在清朝建国后,清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保护,在清朝的保护下,再加上民国时期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因此明十三陵现今都保存的非常完好。所以国家为了继续妥善保护明十三陵,也只开放了少数景区供游人参观。

明十三陵的年代久远,受自然侵蚀厉害,国家需要逐步的修复

其实不管是明十三陵也好,还是清东陵和清西陵也好,它们开放的绝大多数都是地面建筑,真正开放地宫供游客游览参观的只有万历的定陵、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以及光绪的崇陵。

虽然清东陵中如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都被盗挖且地宫也被打开,但并没有进行开放,尤其是康熙的景陵地宫更几乎不可能在开放了,景陵地宫被盗毁的十分严重且经常发生积水,因此也不适合接待游客参观,否则会进一步破坏景陵地宫。

因此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需求即便地宫已经被打开,但也没没有开放康熙、咸丰、同治三位皇帝的地宫参观。

同样道理,既然已经打开的地宫都没有开放,那么没有打开的清西陵雍正、嘉庆、道光这三位皇帝的地宫更不会打开了,清西陵只是开放了它们的地面建筑参观游览,只有惨遭盗挖的崇陵地宫被开放参观。

后来被考古发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当然是要对外开放了,而明十三陵地宫几乎都未开启,由于国家法规规定,也不可能再主动开启地宫供游人参观了。但即便如此为何明十三陵连地面建筑都不全面开放供游人参观呢?

这主要在于明十三陵地面建筑年代久远,这些地面建筑也都是文物,如果大范围开放让游人参观,那势必会对这些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耗。所以明十三陵没有完全开放,不过明十三陵现今也是在逐步整理,逐渐开放中。

比如2021年新开放的明武宗朱厚照康陵就是如此,就拿康陵来说,它的地面建筑在清朝时期就受自然侵蚀损坏的比较厉害,在乾隆时期就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在2003年时国家投入了3800万元对康陵地面建筑进行了紧急抢修,也是这次抢修完之后,才逐渐开放了康陵地面建筑的游览。

目前来说明十三陵其他的帝陵也需要国家一点一点进行修复,只有当全面修复好之后才能让它们最完美的展现给游客。

相比之下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地面建筑就比明十三陵保存的更好一些,毕竟它们也比明十三陵更加年轻一些。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去世之后即公元1661年,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落葬才算完事。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直到1915年光绪的崇陵修建完成才算完事。

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比明十三陵晚很多年,并且清朝统治者对自己皇陵的维护肯定要比对明十三陵的维护更加用心和付出更多的金钱,因此在清朝统治的时期内,清东陵和清西陵保养都要比明十三陵好得多。

当初乾隆给自己修建陵寝时缺少金丝楠木,还特意打出了修葺明十三陵的名义,将明十三陵中部分地面建筑的大殿拆改为小殿,然后多余出的金丝楠木就被乾隆用来为自己营建陵寝了。

像这种情况都足以说明虽然明十三陵被清朝保护起来,但清朝并不用心,甚至还在其中偷工减料,这样一来明十三陵整体的地面建筑养护就比清东陵和清西陵差远了,所以国家也需要逐步对明十三陵进行修复,之后才能陆续对游客开放。

写在最后

由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年份比明十三陵更“年轻”,加之清朝对自己的皇陵养护用心度也比对明十三陵更好,再加上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遭到盗挖,因此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开放程度也要比明十三陵高得多。

至于未来清东陵、清西陵甚至包括明十三陵会不会全面开放,那还得看日后对它们的地面建筑整体修复得效果,国家再决定是否对游客开放了,不过至于埋葬皇帝遗骨的地宫没有被发掘的肯定不会再被发掘了,也就看不到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确“几乎都开‬放‬”,‬但是开‬放‬的是‬地‬面‬上的宫殿建筑,‬而‬两‬处‬陵‬墓‬的地‬宫‬绝‬大部份都‬没‬有‬开‬放‬;明‬代‬定‬陵‬是‬我国唯一通‬过‬正‬规渠道发‬掘‬,‬并且就‬地‬建设展‬馆‬对‬外‬开放的景‬点‬,‬长‬陵‬开‬放‬的也‬是地‬面‬宫‬殿‬,‬整个十三‬陵‬,‬只有定‬陵‬发‬掘‬了‬地‬宫‬。‬

‬东陵一一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

清朝入主中国,文治武功也曾经显赫一时,著名的清三代一一康雍乾的确称得上是中兴王朝,连这个时期的瓷器现在都是抢手货。而北京也成为清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帝王陵墓也大部分建在北京附近:遵化的东陵,易县的西陵。

东陵的地形地貌很符合堪與家“万年吉地”的要求,它位于河北省的遵化县西北七十里的昌瑞山丰台岭。它背倚的群山犹如天然屏障,环包众陵,南面是一马平川,尽收眼底。

东陵共有皇帝陵5座,它们是: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皇后陵4座,它们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孝贞显皇后的普祥裕定东陵、孝钦显皇后的普陀裕定东陵(慈禧);妃园寝5座。

陵区共埋葬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皇子,共计157人。

关于这处吉地的选择,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顺治皇帝所选,我认为是朝廷堪舆家选择的。

清朝共有三大皇家陵园,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太宗因为建都在奉天,殁后葬于附近的福陵,太宗葬于昭陵,这两处陵墓,都是死后才建的,这两处陵寝的天柱山和隆业山,有的是人工所筑,因为地理环境所限,不如东陵的山势雄伟,一切规模和形制都仿眀陵,陵园四周松柏苍翠,风景不错。

东陵的规模当然远超奉天二陵,现在己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享誉全球!

然而在清末民初的近40年里,内忧外患,兵匪滋孳,东陵惨遭三次大规模的盗劫,残砖碎瓦,夕阳乌鸦,向后人无言的诉说满目的凄凉!

第一次盗劫的时间是1928年,清帝逊位十七年后,孙殿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

第二次盗劫的时间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当年,东陵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想钱想疯了的当地不法份子和土匪又一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这次盗的是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陵。这次疯狂的行动,损失之重,破坏之烈度,远超孙殿英。而且陵区外的大量陪葬墓也几乎无一幸免!

第三次盗劫发生于1949年,东陵地区的不法村民再次对被盗陵寝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扫仓、倒斗”,不放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因为草丛中也许有漏掉的珍珠、金钗。

本来十分隐秘的部分金井,已经躲过二次浩劫,却在第三次“扫荡”中全井覆灭!

这些被盗的珠宝,永远消失殆尽!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遗恨,绵绵不绝!

‬没有开放的皇陵地宫

(奉天永陵)

奉天就是今天的沈阳,它的郊外有清初三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墓主都是入关前的皇帝(永陵是后代追封)。

三陵都是葬的骨灰罐,三个月完工,地宫应该规模不大。根据发掘当地郡王、贝勒地宫的规模,三座皇陵的地宫大小可能仅能容纳几个骨灰坛而己,骨灰坛也是不足0.5米大小的容积。

顺治孝陵地宫比较特殊和神秘,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干脆刻了几个字:“不藏金玉宝器。”

1950年2月,胆大妄为的盗陵惯匪不相信蛇是冷的,抡起铁锹猛挖,结果只是留下白印,材料实在太硬,著名的“光头皇帝”顺治躲过一劫。

康熙的景陵地宫也是经过二次盗劫后,盗洞大开,由于当时无人管理,村民们纷纷爬进摸出,来去自如,犹如农贸市场。

雍正的泰陵极具传奇色彩,200多年来有这样的传说,被雍正皇帝满门抄斩的吕留良孙女吕四娘,从血泊中苏醒,悲伧欲绝的只身逃出,潜入深山,拜了独臂大侠为师,学得一身绝世武功(请参考金庸先生的作品),如落叶一片,飘落在圆明园中,杀死雍正,割下脑袋,清廷秘不外传,铸了一个金头,安在雍正帝尸身上,方才落葬。

1980年4月8日,清西陵文管所考虑到泰陵在当地的传说中认为是盗劫过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开启清理泰陵地宫,在挖掘过程中,果然发现了盗洞,在继续挖掘到二米深的时候,盗洞消失,接到电话的国家文物局果断责令立即停止挖掘,盗洞堵上,恢复原状。

所以西陵嘉庆的昌陵没有损坏,地宫完好,神秘的传说继续......

西陵道光的慕陵地宫因为出水,导致全陵拆毁!而雕有精美菩萨像的六扇石门拆了被村民砸成碎块后砌进民房墙体。

东陵咸丰的定陵地宫于1945年盗劫以后,随葬宝物抢劫一空,至今地宫封闭。

(道光宝华裕慕陵地宫石门(已毁))

东陵同治的惠陵地宫,1945年被盗刧,作案落网者之一供述:“奉司令部命征集民伕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作案手法与孙殿英是一个师傅教的。所有陪葬品无一幸免。地宫至今封闭。

结语

明代十三陵仅有定陵地宫对外开放,长陵地宫安然无恙。仅有地面建筑对外开放。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十三陵的历史,完全可与故宫媲美,因为它们都是因为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时同步规划营建的!自从永乐七年(1409)五月开始,就修造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由于明定陵发掘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郑振铎等考古学家上书,国家终于痛定思痛作出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的规定。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的批准,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一场劫难才没有降临。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目前,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虽然只有三座陵墓可供参观,但游人可着实不少!根据国家文物管理规定,其他陵,由于还没有挖掘,还不具备参观游览条件,所以暂时未开放。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同样是皇帝陵寝,清东陵和清西陵完全开放,而明十三陵则只开放了定陵和长陵两处。这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因为文物保护的要求。

众所周知,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葬在沈阳老家,从顺治开始的几代皇陵在河北唐山遵化县马兰峪,那里被称为清东陵。因为一些原因,自雍正皇帝后的历任帝王奉行“昭募次序,隔代埋葬”在河北保定永宁山下的清西陵,和清东陵。

清亡后,民国军阀孙殿英先后盗掘了清东陵的几座皇陵,此后各路人马闻风而动,把剩下的黄陵洗劫一空。清东陵里的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以及慈禧陵全部被盗,只有顺治孝陵逃过一劫。

清西陵因地处相对偏僻,状况好一些。光绪崇陵,光绪珍妃姐姐瑾妃墓,以及泰林火焰牌楼望天吼被盗,其他陵寝,包括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都保存完好。

因为清东陵,清西陵两处被盗严重,已不具备太多的历史文物价值,因此大多已对外开放。

相对而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且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在众多皇家陵寝中,十三陵是幸运的,虽然也有盗墓的情况发生,但影响不大,因此十三陵整体被保存得相对完整。除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人带领,考古队打开了永乐皇帝的长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之外,其他陵寝基本完好,即便是经历了几次战争,日本人也曾经攻进北平,但十三陵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这可以说是考古界的奇迹了。

正因为十三陵的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出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的目的,和目前考古挖掘及保存技术等上依然有待提高,十三陵除了将这两处现已开发的陵墓做为博物馆对外展示,其余陵墓则保持原样。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明清两代的皇陵相对来说由于年份短,加上明代以后更注重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双层修建,而不是像之前只是注重地下地宫的修建。

这让普通百姓觉得去看看有些看头。其实很多地宫结构,防盗设施,甚至是风水方面,很多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么多的建筑就不一样了,最起码看看这些建筑,虽然有好多也不太懂。即便是这样,也是历代皇陵里,老百姓最熟悉的了。

其实,清东陵和清西陵也并不是全部开放。十三陵除了长陵和定陵之外,还开放了昭陵。

清东陵开放了顺治的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孝庄昭西陵、慈禧定东陵等。这些还不是全部开放,像顺治和康熙的地宫就是不开放的。

(清东陵)

清西陵开放雍正的泰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以及昌西陵。

这里边,只有光绪的崇陵地宫是开放的,因为被盗了。其他的保存完好,所以地宫没有开放。

(清西陵)

为什么剩下的没有开发?或者说像明朝帝陵开放的这么少?根本原因只有一点:商业价值不是很高。

我们知道,只要是开放,必定涉及到修缮、保护和众多的工作人员。而开放的价值确实不高,甚至带不来什么经济效益,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去开发了。

另外一点为很重要,由于明朝相对时间久远一点,比起清朝的皇陵来说,损坏度更大,维修的费用也就很大。

这个墓主人本身的存在感也不是很强,即便是开发了,可能来参观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干脆就不开放了。

比如说十三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寝肯定是要开放的,因为他是十三陵的首陵,加上抢了侄子的皇位,大家对他的兴趣也会多一点。

(长陵)

而他的儿子仁宗朱高炽可就不一样了,在位时间短,加上很多人都不是特别了解这些历史,开放了可能也没有多少人参观。

再加上近几年清宫剧的狂轰乱炸,人们多多少少对清朝历史也了解一点。比如看了甄嬛传,到了清西陵,知道的人怎么也得去泰东陵转一转,看一看这个福寿双全的老太后。

所以,明朝皇陵开放少是有原因的。主要在于其商业价值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