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我在日本的大学室友对我说,国内的防疫方法真的很好,在日本如今基本就已经躺平了,每天都有因为新冠去世的人,数量非常庞大,确实有些人感染了新冠啥事没有,就是浑身无力,也没有什么后遗症,挺了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事实上,依然有很多人感染以后难受的不行,我在日本留学的室友就说,自己感染过一次,也打了三针疫苗,但感染的时候依然难受的不行,胸闷气短,感觉自己这口气要是上不来,好像就能“过去”了一样,而且他还患上了挺严重的后遗症,生殖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概率不是很高,但依然影响很大。
在日本留学的同学是我大学室友,住在我下铺,上学的时候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单身狗,俩人没事就在寝室呆着,要不就是一起聚着吃饭,关系很好。大学毕业以后他去日本继续攻读学业,我回到了家乡养牛。
平时我们偶尔会有视频,前一段时间他“冠”上了,他说他们那边感染新冠都这么说。“冠”上以后,他浑身乏力,比感冒要难受得多,心慌胸闷,浑身的肌肉酸疼,而且嗅觉和味觉全部丧失,转阴以后好多天,嗅觉和味觉都没有恢复,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失去了品尝美食的机会了,好在最后痊愈了。
新冠并不是大号“感冒”,选择躺平风险很大很多人尤其是外国人,将新冠看做是“大号”的感冒,但实际上真不是这样,我在日本留学的同学感染前,也认为这就是普通的“感冒”,因为看到身边人感染以后,自我隔离一段时间就继续工作学习,感觉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但是他自己感染以后才知道,难受程度根本就是不是普通的感冒,那种难受程度好像就一口气“上不来”,就能与世长辞一样。
同学说,在日本,当下对于疫情的态度就是“不管不顾”,确诊了以后也没有人会专门提供“隔离”的空间,自己发现感染了就自我隔离在家,有的人甚至因为害怕失去工作,就会带病上班,这也导致了日本当下的疫情态势非常紧张,很多人因为新冠去世。
同学具体怎么感染的也不知道,他说没感染以前,被当地所在的环境影响,认为新冠嘛,也就是“大号”的感冒,但感染以后,他出现了和一般人不同的症状,不仅更加难受,而且还味觉和嗅觉全部丧失,最终经过几天的“修养”,新冠带来的味觉和嗅觉恢复了,但是生殖能力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学去问医生,医生说“冠”上以后,肺的能力会受到损伤,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很轻,有的人就会很重,而生殖功能中重要的器官肾,需要身体20%到50%的血液,肺功能受影响携带氧气就少,最终会影响到生殖功能。
这个后遗症是永久的,改善很难,同学说到这里,脸上流露出了心酸的表情。
躺平以后,对儿童和老人的影响很大在日本留学的同学说,如今日本防疫的措施很轻,给人一种新冠并不严重的感觉,但感染人群中老年人去世的比例很高,尤其是60多岁的老年人,感染以后的危险程度加大了很多。
用同学的话说,今年感染去世的人群中,95%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之前他身边也没有因为“冠”上以后就去世的人群,因为所有人都对新冠放松了态度,但从今年6月份开始,这一波感染加重了,他身边开始出现了因感染新冠而去世的病例,他发现感染的老年人居多,去世的老年人群体就更多。
同学说日本当下老年人“冠”上以后,去世的原因就是“多器官衰竭”,很多老年人感染以后去世的病因都是如此,主要是感染后对肺的影响很大,身体不能携带更多的氧气了,对待老年人的影响自然比年轻人要大。
像日本,韩国这样老龄化加剧的国家,老年人多,感染以后去世的人群又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危险其实很大,而有些人在东南亚国家留学工作,身边都是年轻人,感染以后影响并不大,就生出了“冠”上也无所谓的态度。
实际上,新冠对于年轻人的影响确实轻微,但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影响很大,拿儿童来说,感染以后病情进程很快,1到2天就会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孩子如果本身免疫力较低,影响就会很大很大。
因此,为了身边的老人和孩子,咱们不能贸然地学习他国的防疫措施,毕竟“躺平”对年轻人来说,只是有很大的可能会有后遗症,但对老人儿童来说,风险就成倍增长。
新冠后遗症有,而且影响很大实际上,不仅我们“看不起”外国新冠躺平的策略,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媒也认为“躺平”对于自己国家,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美著名主持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如今每周因为新冠而去世的人群,都比9.11遇难者还多”。
英国《卫报》也刊文称,随着“躺平”政策的延续,新冠已经开始向老年人和儿童群体侵袭蔓延,老人和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开始为不戴口罩的行为付出代价。
同学说,在日本当下很多人也是,对于“冠”上的问题并不重视,可是他身边很多感染后的人,后遗症非常非常严重,有的中年人感染以后,几个月甚至1年才恢复到没生病之前,有的甚至感染以后,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浑身没劲。
如今,对于新冠的后遗症,已经有了一种全新的名称,叫做新冠长期症状,既感染新冠发病后的3个月内,症状至少会持续2个月。
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新冠后遗症如今已经有了很多种,像胸闷气短,味觉嗅觉丧失都是轻的。研究分析18.1万新冠患者的数据得出,新冠导致患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大大提升,达到了40%,每100名感染者中约有两人患上糖尿病。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新冠感染以后,大脑体积会出现萎缩,生殖功能会出现障碍,还会出现干眼症等等,虽然是一定比例一定概率,但谁又能保证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总结总的来说,“躺平”的手段确实能够让人们轻松一些,毕竟不用排队做核酸,不用隔离在家等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身边的老人感染后去世的风险增加,孩子感染以后一直都有后遗症身体不好等等,我在日本的留学室友就说,如果是他,他还是希望政策严一些,因为这样身体健康有保障。
有些人在国外,确实感染了也确实没事,这很正常,毕竟年轻人抵抗力强,应对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我国如今已经是老龄化社会,马上就要进入到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达到了18.70%,65岁老人的比重也达到了13.50%,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感染后的可怕程度不敢想象。
如今我国整体其实和“躺平”也很类似,我所在的城市几年都没有一个感染者,大家的生活和以前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该吃吃该喝喝,电影院KTV酒吧等等都正常,街上佩戴口罩的人都不多。而有了风吹草动的话,就全员核酸一次,也很快,几乎到了就做,完事该上班上班,该生活生活。
我认为,这种防疫措施才是正常的,美国《纽约时报》也刊文称,应该在被新冠控制和完全“躺平”之间寻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我认为,我们当下就是折中的办法,有的地方控制,没有的地方不限制,这种办法适合所有国家。
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我在美东,孩子们刚开学,女儿天天回来兴高采烈的,给我们讲学校那点破事。比如学校的桌椅由一人一个桌子改回到新冠前几个小朋友坐一起的格局,餐厅的salad bar又重新回来了等等。儿子抱怨校车太挤,可能是驾驶员不够,车次安排不过来,所以两个人的座位有时候会安排三个孩子挤在一起,万恶啊!
我的primary care physician正在修产假,第二个娃。她第一个娃是新冠爆发前刚生的,人去年圣诞节还跑回加州去看望家人,算算日期应该是怀孕期间去旅行的。我认识的朋友里在过去三年里生娃的不少,估计在家没什么事情干,都忙着造人了。
老人的话,我公婆都打了疫苗。我公公的前列腺癌复发,在麻省总医院治疗,接受一种新的荷尔蒙疗法,人家很娇羞的说自己终于在有生之年可以跟lgbtq群体打成一片了。盆友有个94岁的老父亲,六月份的时候被去探望自己的女儿之一传染了新冠,后面居然就好了,不知道老人家打了疫苗没有。周围唯一知道的因为新冠去世的老人是我们这里一个police chief的老父亲,不过那还是新冠刚爆发那会,没有疫苗病毒的毒性也比较强的时候。
总而言之,我们这就是基本恢复正常吧。我回办公室已经一年多了,一周去办公室两三次吧,如果继续按照这个样子下去,我倒也挺喜欢的。
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我在北美,这里除了去医院,戴口罩已经是可选项,但其实还有一些人会自觉佩戴,并且戴的是n95,尤其老人居多。我知道的很多人确实都感染过了,有的可能会难受几天,但都没啥事就好了。孩子学校的要求是如果检测阳性需要上报并且居家休息10天,公共泳池有工作人员发现阳性,会给时空重叠的人群发邮件告知提醒进行自我监测。总之,已经在最大程度的恢复了正常生活,我觉得这样挺好,并没有真正啥都不在乎的躺平,也没有草木皆兵的苛刻。[憨笑][憨笑]
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今年初刚去日本留学的朋友反馈“一切正常”。
虽然跟我在国内得到的信息不一样,但想想如果预设身在日本的人说话都是“🦐扯犊子”,那我这个根本没去过日本也不认识任何日本人的人,回答类似问题岂不更是“犊子扯🦐”?
目前还是只能预设当地人表述真实吧。
这点事也不值得涂什么粉糊什么锅。
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我只知道连印度都躺平了[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
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国外各国新冠躺平后,……”,好像这些国家躺平还是不躺平是可以选择似的。事实是,他们不得不躺平,因为他们无法实施像中国这样的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除了中国外,再没有哪个国家政府有这样的组织能力,有这样的相对优质的高素质的国民来配合防疫。
第二,新冠躺平对老年人的影响,就是老年人是最先被收割的韭菜。因为老年人大多有基础疾病,感染了新冠大多是走向了死亡。
第三,不用单说孕妇和儿童,老年人被收割后,就是年轻人。虽说死亡率相对老年人低,但这部分人,人口基数大,总死亡人数不少于老年人,甚至比老年人多得多。更可怕的是,新冠后遗症,有相当一部分人得了新冠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生不如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