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酒后?也没几人这样的,首先是境界达到了非常高度,无才无能者试试看?
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任何技艺精熟之后都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事!
卖油翁的故事人人都熟识,庖丁解牛也是有文作证,只是现实中真正对于这些在某些领悟能达到技精如神的人物,人们往往是看到了才相信,真的有如此人物存在!
对于书法,现在人看惯了全神贯注,笔笔谨慎的书法人,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样写书法是理所当然的正确,一但有人提出这种书写方法是错误 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得了!
我一直怀疑千古以来就存在这种错误,所以,从唐以来人们再也写不出魏晋人的风流书法!正如题主所说的没有人酒后可以写出古人那么绝佳的书法,就是因为如此!
当然,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大家可以当做是醉后之言,但是,我一直坚持,我相信我的论断!你呢?
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草书不是每人学书法能撑握的,五体书法草书最难控笔,首先他的行书一走很好,才能转形学草书,学书法是有一定误性才能学狂草,有些人不适合学草书,在现代没有哪一位高人狂草能超越古代,就这书法不管你下再大功夫,赶超不了古人,前天我在老年大学上课,真正体会王羲之书法字的变化太多,无法理解,不管从哪一頁字,有几个同样字,没有同样写法,如果有高手把王義之字理解透彻他就能赶超古人,但决对没有人超出王義之。学写好字是很难的事。控笔狂草,你不能看别人写狂草快法,实际上一定要有观字流动,控笔不能快,下笔不能太重,轻重度撑握好、须要认真看,和写,眼观很重要。这是我的看法。
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笔法非常难以控制?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一个书法学习问题。
书法学习的核心就是笔法,笔法需要善于用笔,如果笔法难以控制,是不是没有学好笔法呢?
对此千里马是深有体会的。我自己学习书法几十年也没有学会“笔法控制”,我以为像我这么笨的人本来就活该,但是,后来我发现,控制笔法还真不是你笨不笨的问题。
- 明代祝枝山的草书,看得出来喝酒了吗
例如,你再笨也能学会骑自行车是不是?但是,想想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是不是也也感觉笨的要死?或者说感觉学自行车也是笨笨的?
所以,控制笔法肯定没有那样难,但是,确实也不容易。
至于你说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书法,那就与控制笔法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酒能助兴,这是自古就有传统认知,所以,到底是酒助兴还是兴助酒,这事还真不好说呢!
俗话说“借酒浇愁”,如果不借酒是不是就不能愁了?是不是没有酒就不会兴奋了?我看这是不一定的。
但是,题主的意思,好像是说本来写字就不敢含糊,就不怕喝多了乱写吗?我觉得这真的会的!
- 吴昌硕的小楷
据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酒后微醉写的,所以,至今无人超越,就是王羲之自己也没有超越。
杜甫的《酒中八仙歌》里面描写了八位狂士,其中张旭和贺知章两位是书法家。贺知章善于草书,而张旭个性张扬,是超级书法家,这就把喝酒与书法推向一个极致。古来的文人墨客,莫不把酒与书法联想在一起的。
我们不妨看看杜甫如何描写酒文化与书法。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宗之潇洒美少年, 酒酣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地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 明代张雨草书写的杜甫《饮中八仙歌》不知是不是酒后写的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人物都是很有名气的。唯一没有名气的只有焦遂,但是,焦遂的酒量很厉害,八仙中都有醉了,就他没有醉。
其中特别驰名的是李白、张旭、贺知章三位大神。
杜甫描写张旭的诗句也非常传神,说“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地如云烟”。如果没有张旭喝三杯的酒气做衬托,他那“挥毫落地如云烟”的烟还能冒出来吗?
但是,这是艺术夸张,例如,像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得多有“云烟”啊,但是,这云烟能有酒助兴吗?
杜甫,就是一个爱喝酒的人,他结交了不少朋友,都是酒仙,其中就有李白。
- 赵孟頫的书法
杜甫的这首诗,就写于他与李白分别大约一年之后。杜甫写的这“八仙”并不是八仙聚会的一次纪实,而是杜甫把这几个“酒仙”给写在一首诗里了。
所以,感觉非常真是,其实,都是杜甫说给我们的故事。
比如说,杜甫没有见过张旭,也没有见过贺知章。其它的五位大仙,应该都是与杜甫有交往的人。
关于张旭,我们知道他是“张颠”,是唐代的狂草第一人,他对笔法的把控,应该说是进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的。他怎么用笔,也是“落地如烟”的。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也难以达到用笔自如,更不要说“挥毫落地如云烟”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书法的笔法就这么难这么神秘呢?
千里马是这样看的。
首先笔法是有规律的什么是笔法的规律?很简单,就是你如何把笔画写出来的道理,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可以把字写出来,你写的字过程就是笔法的过程。
- 临摹会输在起笔、行笔、收笔吗?看看清代吴让之临摹的《乙瑛碑》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笔法实际上概括起来,就是起笔、行笔、收笔这么简单。
但是,我们往往很容易输在起笔、行笔、收笔的任何一个环节上。
如果我们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凡是大师的经典书法作品,他们的笔法,都有明明白白的起笔:行笔、收笔变化。
凡是平庸的书法作品,他们的笔法都是含含糊糊的。
- 刘洪彪的草书
所以,即使我们在临摹书法作品里,也能够看到这个规律。你就可想而知,笔法究竟是难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
所以,书法很容易败在起笔、行笔、收笔的任何一个环节上,这就是笔法的难度。
其次笔法是有难度和的艺术笔法的难度是什么?笔法的难度就是两个,一个是有规律可循,一个是又要不能死守规律。例如,一个字应该写的小就是对的。一个笔法是中锋入笔就是对的,这就是基本的规律啊,但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那个字都应该写得小点就对,也不是所有的那个笔法都是中锋入笔的,这就是书法的艺术。
- 临摹《圣教序》的笔法细节,你注意到碑刻与拓本的区别了吗
如果书法没有艺术,只有套路,那书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比学习笔法更难的是学习书法艺术的规律。
而我们难以控制的,就是书法艺术的规律,这就是笔法的难度,尤其在草书中,笔法的笔画又特别变化无常。
最后是笔法是书法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书法,就没有艺术也没有欣赏价值。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笔法,因为所有的情感成分,艺术感受都要通过对笔法的表达才能实现。
例如,欢乐、痛苦、惆怅、坚强、愤怒等等,如果没有笔法的艺术变化,就不可能从书法的艺术本身得到体现。
例如,《兰亭序》的闲适无虑,《祭侄稿》的忧愤、悲痛,《古诗四帖》的亢进激昂,《韭花帖》的空灵恬淡,《寒食帖》的孤寂、彷徨,这些艺术境界都是从笔法中一一体现出来的。
- 赵孟頫的书法,一以贯之的气概
如果笔法没有这样的艺术和思想境界,也就等于没有书法的艺术灵魂了。
书法的终极艺术是“笔精墨妙”,这些艺术特点都要集中体现在笔法之中。
笔法除了笔痕笔迹还需要有笔意和墨法,这些都是笔法的灵魂所在。
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写字那么单纯,对笔法深刻的意志表达,才是笔法的灵魂,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精湛的笔法技巧是不行的。但是,比笔法技巧更高的还是他们的精神层面。这个层面绝不是酒在控制,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精神理想在控制。
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德国的哲学家尼采,曾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提到过一个概念,叫“酒神精神”。听起来有点高深,简单地说,“酒神精神”就是指个体内在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命体验,从中获得的极大快意。
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一生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他在《酒德颂》这样说:“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正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追求自由、忘却生死。
我国古代,爱酒的文人墨客大有人在。随便数数,“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杨万里“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而说到与酒有关的古代书法家,首先想到的是并称为“颠张醉素”的张旭和怀素。这两位大神,一位常常大醉之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一位酒后兴起,管他墙壁、衣物还是器皿,看到什么,就在上面写。酒后的癫狂,更能他们使激情沸腾,灵感迸发,而草书又是最能表达情绪的书体,酒后的忘我创作,能使他们在情感中找回本我。
酒在书法创作中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也能使书家直悟本心,摆脱束缚,是天真的显露。酒对书家创作出登峰造极之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为酒能激发自由,而艺术因自由而生,美来源于艺术。那是一种不可复制。正如王羲之酒后的《兰亭序》,毫无疑问,那是一种不可超越的,酣畅淋漓的美。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笔法非常难控制,特别是草书的笔法更难控制。但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喜欢酒后创作呢?
酒后创作?呵呵,那是喜欢喝酒的人忽悠老婆的借口。你看见那个古人是醉后写书法诗词的?
听说?
耳朵是容易坏事的。
人最清醒的时候是早晨。王羲之的兰亭序,后面部分写的不理想,就是醉了控制不住手笔。
李白是看破红尘喝酒写感叹。如果他不喝酒,诗更加好。
不说了,
喝酒的会骂人了。
今天我也喝了两杯,写字有点东倒西歪,将就一下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