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援助乌克兰武器,军火商如何从中获益?
一位军事专家对我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虽然暂时确实不用偿还,但是未来一分钱都不会少,这是因为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引用了“援助法案”,而如今援助乌克兰,就是曾经援助英法当年“法案”的升级版。
什么是援助法案1940年6月,法国沦陷以后,英国成为了当时西欧唯一对抗法西斯的国家,起初英国还有储备的黄金用来购买美式武器,但是到了后期囤积的黄金都已经告急,没有援助的武器英国在战场是节节败退。
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英国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之地,但没有现金用来购买,美国根据《中立法案》的要求是不允许向英国提供武器的,可是当时如果不向英国提供武器,那么整个欧洲都有可能陷入法西斯的包围之中,这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时任美国领导的罗斯福想到了一个可以绕过《中立法案》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叫做《租借法案》,原话是这样的,说自己家里有水龙头,邻居家着火了,我只能先把我的水龙头借给邻居家使用,用完了再还给我,这样避免火烧到我家。
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大量战时物资援助到了英国,飞机坦克,轮船汽车,武器粮食等等打仗需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英国。
《租借法案》其实很公平,你借走的,以后还给我就行了,但是打仗不是过家家,孩子的玩具几天就会莫名其妙的损坏了,更别提援助的这些装备了,因此既然不能偿还,那么只能还钱了。
当下的乌克兰也是如此,借用了美式装备,你要是完好无损地还回来,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很多装备使用后都会损坏,没法偿还只能赔偿,因此表面看是援助,实际上和卖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既然是卖,美军火商自然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美军火商赚钱分为三种方式首先要说明一个情况,就是美军火商其实刚开始,对乌克兰提供的援助确实是免费的,但大家以为美国此举是做“好人好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乌克兰使用习惯美式装备以后,就会对此产生依赖,随后在提出租借的方案,也更能够让乌克兰接受,也就可以开始为美军火商赚钱了。
这里美军火商赚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我们分别来分析。
第一种,淘汰旧式装备
关注俄乌冲突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到,目前美国援助乌克兰的装备,主要以老旧为主,最新的一轮援助中,有M113运兵车,这种运兵车是几十年前越战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研究的产品,早就已经过时了。
那时候战场的武器,威力还没有如今的大,这个运兵车还能发挥出不错的效果,而如今随着单兵武器威力的提升,这种皮薄大馅的运兵车早就被淘汰了,而且该运兵车装备的都是轻型武器,钢板都是铝合金的,能够防止7.62的轻型弹丸,而如今基本上都是12.7㎜以上的弹丸了,可见这种装备是多么“鸡肋”。
但是当年因为是主战,M113生产了超过7.5万辆(还有说8万辆)的,产了这么多,肯定还有很多库存,因此租借给乌克兰到时候还能获得一些赔偿,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种,旧装备淘汰需要新装备,研发新装备有了资金来源
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凭借乌克兰的持续消耗,美旧式装备淘汰速度惊人,当旧式的装备淘汰掉以后,自然要考虑研发新的装备,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资金,肯定是不能考虑研发。
基于此,美军火商得到了新装备的研发资金,身边新型的装备,自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第三种,股票上涨
俄乌冲突发生以后,提供“援助”的军火商股价都迎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上涨空间,洛克希德·马丁股价平均上涨了18.38%,雷神公司也有了不错的上涨,航宇环境公司股价上涨甚至达到了63%。
此外,欧洲的军火商股价也迎来了大幅度的上涨,泰雷兹股价上涨了35%,BAE系统公司股价上涨了32%,股价上涨让军火商赚的“盆满钵满”。
乌克兰还不起钱怎么办《援助法案》后期是需要偿还援助物资的,但有些物资用掉了就没法还,只能通过资金来进行偿还,但是有些人担心乌克兰还不起,毕竟如今很多前线的工资发放都不及时,更别提战后偿还的问题了,但没有钱就不用还?
不可能的。
国内没钱,国外还有。
首先,存放在美国等国家的黄金和外汇,可以用来偿还,作为主权国家,乌克兰也同其他国家一样有外汇和黄金储备的,目前乌克兰在美有没有黄金储备谁也不知,因为2014年的时候,有报道说乌克兰将黄金“偷偷”运到了美国,后续也有调查得知,乌克兰的黄金从9.887亿美元降到了1.236亿美元,7%的黄金储备没有了,不知道运到哪了。如今剩下的黄金,运到了波兰,由波兰保存。
其次,乌克兰有土地可以划分,乌克兰是欧洲国土第二大国,位于东欧平原之上,还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粮食产量也很多。其境内拥有116条河流,农业十分发达,可以凭借农业来偿还一些欠款。
借钱的时候,就不怕不还,租借租借,有借必有还,办法很多,不怕乌克兰还不起。
写在最后有借必有还,天下是没有免费午餐的,即便现在不用立刻偿还,未来也是要还的,只不过在于时间的长短,以及偿还的方式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