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李白当然想通过科举入仕途,可是因为他身份不明,不能参加考试。自己身怀大才却不能有用武之地使得他很郁闷,所以他经常写一些怀才不遇的诗歌。
古代考试很看重出生,寒苦的百姓人家都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商人和有过前科的人是不许参加考试的,恰恰李白都占了。
古代不像现在,对商人都很崇拜,古代的商人没有地位,很多人,尤其是读书人,看不起做买卖的,商人社会地位底下,而李白属于富二代,这样的人是不许参加科考的。
因为李白富二代的身份,所以他没事的时候就去城门口斗鸡,有一次斗鸡的过程中被人欺负了,所以把五个当地有头有脸人物的孩子给伤害了。后来是路过的陆调相救,他才免于牢狱之灾。
《叙旧赠江阳宰陸调》之中记载,我昔斗鸡徒,延连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嚇来煎煞。里面记载着李白斗鸡输了,被当地富二代欺负,他给人揍了,也有可能是杀了,因为伤害不能那么严重。
唐朝的科举制度需要当地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参加考试人的祖上,当地推荐信等等,因为李白身份不明,别人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不敢推荐他,所以直到李白42岁的时候才有一个道士推荐了李白给皇帝。并好好的给几百夸了。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李白人称“诗仙",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与其家庭出身有关。唐代重农轻商,商人出身不可参与科举考试的,李白父亲是什么职业一直有争议,多有人认为是商人,这或许是青少年时期李白没有参加科考的原因。
其实李白年少时并不太爱读书,虽有作诗天赋,但仅为业余爱好。李白爱好的反而是尚武精神,尤爱击剑,而且剑术高超,他心中崇尚的是江湖侠客的生活。李白出身传说为西域碎叶,但生长于蜀地。人们说到李白老家都会认为在蜀地。他在那里有他惊悚的记录,与人斗殴用剑刺死刺伤多人,他被流放过,有过一段真正的游侠生活。正如他的诗里所描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一段时间的闲云野鹤生活,再回到老家,他的户籍早已被取消,当然就不能报考科举了。
另外一层原因是唐代科考是实名制,而且试卷不隐藏姓名,考生是谁一看就知,有过什么历史问题都会知道。李白虽是文彩风流,诗词出类拔萃,但对科考,有劣迹的李白只能望而却步。
虽李白没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仍怀着报国之心,希望能做官,甚至做大官当宰相。"天生我才必有用"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天宝元年,经贺知章推荐,李白为唐玄宗赞赏,入朝为官,职务为供奉翰林,其实就是为皇帝和贵妃写诗寻乐,歌功颂德的差事,与李白所想的施展政治抱负相差甚远,况且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根本就不能适合官场,难免不遭人诽谤诬陷,不久就被唐明皇赐金而返,离开了长安。
虽然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没有做上大官,更谈不上展示他的政治才干,但反而成就了一代诗仙,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诗仙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他不愿意通过科举获得一个小官慢慢成长,他一直想当大官。
唐朝读书人博取功名除了科举,还有其它的形式,比如举荐制度。科举考试有很多弊端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这些我们现在称为“潜规则”的黑暗现象,李白心高气遨,觉得科举对自己是个侮辱。但是李白很热衷于功名,他就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社会的认可,希望权贵们能向皇帝推荐自己。李白到长安后先后投书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襄阳刺史韩朝宗等人,但是这些人却认为李白志大才疏,不愿向皇帝引荐。
唐朝社会流行修道,皇室宗亲为首,百官响应。所以当时唐朝还流行这样一种做官的方式,就是在终南山隐居,在隐居时候大力造势,引起轰动,树立世外高人的形象。这种隐居是假隐居,希望借此得到皇帝的重视授予官职。这种方式被称为“终南捷径”。李白就去隐居,听说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李白专门跑到玉真公主道场隔壁进行隐居,终于引起玉真公主的注意。李白和玉真公主还发生了一段凄美的故事。玉真嫌玄宗给李白的官太小和玄宗闹翻,不要公主的称号,晚年追随李白隐居在安徽的敬亭山,李白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在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引荐下,李白终于见到唐玄宗,入职翰林院。
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1.据传,李白是皇族,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作为皇族,自是不比参加科举,也是不被允许参加科举的;
2.李白信奉道教,本着出世之心,所以也无心科举;
3.李白高才,通过贺知章,以文章被举荐给玄宗,得到赏识;
4.少年成名,多重关系,科举便被耽误了;
5.李白还是有些入世之心的,但是晚年在永王处受牵连,郁郁而终。
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简单来说,李白不参加科举,是因为走科举这条路很难达到李白的理想。
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当官,当大官!然后功成身退!这才是李白的全部理想,而不仅仅是当官。
李白的出仕志向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要当宰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第二种就是当“帝王之师”。
不管哪种志向,都是想要当大官。我们翻开《李太白全集》,第一篇就是《大鹏赋》,最后一篇是《临路歌》。李白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鹏鸟,不甘心做“蓬蒿人”。
在科举时代,普通百姓走科考的路,最多当个四品官员就算是官运亨通了,可是李白的志向都不是一个四品官员能够满足的,至少也是一品二品。李白向往一飞冲天,他向往他能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帝王遇到他,经他三言两语一指点,就能战无不胜,国泰民安。这是李白不走科举路的根本原因。
李白为什么不通过科举入仕呢?
为何李白终生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皆因他是罪人之后,商人之子的身份。他只对外宣称,因自己才华盖世,根本不屑于这样的考试,实则是他全无考试资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