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电网会调控的,不用太过在意。用电量突然增大,或者有的电厂突然出现事故然后到底发电量下降,或者机组停止发电。会马上调控运转正常的电厂增大负荷,也就是多发电。当用电量小的时候就减小负荷。一般都是火力发电这样调控的。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电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由它产生的动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释放,我们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地球上的氧气,如果没有电,我们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现在我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那么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那多余的电去了哪里呢

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大的用户或者发电机组跳闸,会对电网造成一些影响。发电和用电之间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电压和频率的波动。换句话说电压和频率是电量不平衡的缓冲手段。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电网容量是超级大的,这些小扰动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很快就会通过其它运行机组增减负荷来调节。

如果调节不过来,就会把局部电网跳掉,最严重是电网崩溃。美国就曾经发生过全国范围的大停电,属于非常严重的事故了。电力系统是发电与用电同时进行的,我国实行的标准是50HZ在 电力系统 正常状况下, 电网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及以上的,为±0.2赫兹;.电网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下的

为±0.5赫兹;在电力系统 非正常状况下,供电频率允许偏差不应超过±1.0赫兹。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频率升高,发电机转速升高,用电负载电机转速上升

所以用多少,发多少。发电量的大小取决于用电量的大小。目前电能储存的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整个电网只有一个频率,即大家平时都很熟悉的50Hz。当发电大于用电负荷,电网频率上升,当发电小于用电负荷,电网频率下降。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听说过60Hz或者40Hz这样的频率呢(在中国)?因为当频率过高或者过低,电网上连接的很多设备就无法正常运作了,甚至导致电网的崩溃。电网公司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电网调度员的一大职责就是保持电网频率维持在50Hz左右,即保证每时每刻的发电都等于用电负荷,这就是所谓的电力平衡。用电负荷是居民、商户、工厂等用户共同决定的,无法调节,所以能调节的就是发电。所以调度员就需要实时调节电厂的出力,使发电量尽可能地去和用电负荷相匹配。看到这里,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每时每刻发电=用电,所以不会有多出来的电。

多出来的电只能浪费,所以才会有西北地区的弃风、弃水、弃光这样的情况发生。西北的经济不发达,用电负荷小,无法消纳当地的发电,然而西北又建造了大量的新能源电厂,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所谓弃风就是调度员不让风电厂发电。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三弃电量,一种是建造输电线路,让西北的电可以送出来给其他的省份,还有一种就是在当地建造储能类的电站,如抽水蓄能电站,或者像最近很火的特斯拉的储能站,功能就像电池,先把能源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在释放能源。

我的微信公众号:熊猫爱飞行(ID:iflypanda)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电网运行包括了发电、输电、用电等几大项内容。

先来解释几个令一般人蒙圈的几个名词:发电功率、发电机出力、用电负荷、发电量。

为了简单明了,解释上述名词之时,我们不谈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发电机能耗、线损率等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且绕昏头的内容。

假设前提是:A、发电机的有功功率等于发电功率;B、当电网频率稳定在50赫兹时,发电功率等于用电负荷(用电负荷与用电功率是一回事)。

1、 发电机功率指的是发电机能达到的发电能力,计量单位是瓦、或千瓦、兆瓦。比如说一台发电机的发电功率能从零功率一直加到满载的10千瓦,这台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便可称之为1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机出力与发电功率及发电负荷各种说法其实都是一回事。

2、 发电功率乘以时长便成了千瓦/时,即我们现在还常挂在嘴边的“度”(我国的计量单位已废除了‘度’而以千瓦/时替代了)。一台发电功率为10千瓦的发电机组维持在这个点上运行1个小时,这台发电机便可计量为发出了10千瓦/时电量(10度电),若运行24小时便可计量为发出了240千瓦/时电量(240度电)。

3、 用电负荷是社会上所有用电功率的总加(包括工厂、居民的所有用电功率)。注意,媒体报道常说的“我市今天的用电负荷为×××瓦,突破了历史用电记录”,其所指的是用电功率,只能用瓦、千瓦、兆瓦这些计量单位修饰而不能说“用电量为×××瓦”。用电量与功率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就如1厘米与1平方厘米的区别。

4、 上述假设了一个前提:发电功率等于用电负荷。即如上的举例,当电网发电机发出10千瓦功率而社会总用电负荷也在10千瓦功率时,这个是电网平稳运行的状态。当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时,电网如何运作?

一、 供大于求时的运作

电网发电类型的组成是多样化的,如有核电机组、煤电机组、油电机组等,这些统称为火电机组;传统水电机组、抽水蓄能机组、小水电机组(一些地方水电资源很丰富,但没有大规模开发价值,国家允许当地有能力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建设小水力发电厂且并上大电网,一来自用、二来把多余的电卖给电网)等,这些统称为水电机组。还有风电等等。

在发电厂中,有规模较大的主力电厂,也有做配角的小规模电厂;有充当调频调峰的主调频厂,也有备用的调频厂。

电网的用电负荷有可循的曲线,每天哪个时段是用电高峰哪个时段为用电低谷,搞运行计划的部门大致都心中有数。计划部门会提早一天有时会提早几天做好相应计划:在用电高峰时令发电厂的发电机达到高出力;在低谷时候则削减发电机出力,致力让发电与用电两者达到尽可能的平衡。

主调频调峰电厂值班员会提前接到调频计划(当然也有电力调度指令),届时适配着电网频率,按部就班削减发电机出力便是。

做计划削减发电机出力时,会从经济、安全、速度、合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各台发电机组减出力的排列顺序。

火电机组的加减出力的速度是最慢的(大型的火电机组停机、开机往往均要耗时几天,费时费力费钱),所以火电机组减出力时一般只会考虑减到其额定出力的百分之多少而不会考虑停机;水电发电机减出力的动作是最快的,从满负荷到停机,快的几分钟便可搞定。重新开机也不过10分钟左右。所以在需要快速削减出力甚至将其出力减到零或停机时,水电机组是首选。

若用电负荷出现游离于计划之外的异常情况而使电网频率飙升,如因电网故障甩掉了大量用户或因某个节假日意外出现史无前例的断崖式的无人用电情况而使供大于求的状态恶化,这时电网调度会让更多的发电机组参与进来削减出力,极力使发电与用电达到新一轮平衡。这过程比较复杂,不再赘述。

二、 求大于供时的运作

电网电力求大于供时,就像只能承担100斤的扁担压上了110斤的重量,电网就算备用机组悉数上阵也回天无力,这时挽救电网运行的手段就是把那多出来不可承受的10斤负荷甩掉。这现象以前常见,就是拉闸限电,直到把发电负荷与用电负荷拉到平衡为止。

总的来说,电网的发电与用电就像天平的两端:当用电负荷增加造成天平一端下坠倾斜时,发电这头也要增加,相当于投入更多的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反之亦然。电网的发电机组就是这样围绕着用电负荷的无限循环的增减而运作的。当用电负荷为10千瓦的时候,发电机就发10千瓦的电;当用电负荷降到5千瓦的时候,发电机就减到5千瓦的电,两者永远在一个平衡的位置。所以,在一个正常稳定运行的电网里,不存在有多出来的电的问题。

不再啰嗦,就此打住。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不是如果,发电量一定大于用电量。我们知道,电气设备运行中会有损耗,比如电线会有电阻,有电阻就会发热,转变成热能。除了电阻,还有感性和容性元件,建立磁场,保证系统电压稳定。

目前由于接入电网功率较大,加上火电厂富余容量很多,所以很多机组都在灵活性运行,减少出力,维持电网安全运行。然而这样机组效率就会下降,经济性变得越来越差。新能源也有弃风弃光现象。用不了就只有压缩发电机组出力,机组效率变得更低。也是一种能源浪费。

所以能源物联网应运而生,建立能储存电能的备用系统,直接与用户关联减少损耗,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增加新能源投入,减少煤电产能,减少环境污染。

多余的电量被遗弃越少越好。

如果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那多余的电去哪了?

打个比方:你出的力气一定,如果担子重了,走的慢,轻了走的快。发电机如果用电少了,汽轮机克服的阻力就小了,发电机转速就快了,这是就要减少蒸汽量,保持转速(频率)恒定。事实上由于供电都联网了,通过调峰电厂来调节整个电网的负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