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你宁可相信古代武将几百斤重。也绝对不能相信古代武将使用的武器几百斤重。

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只不过一些小伙伴没有意识到而已。

举个简单的案例,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古代的一些非常知名的武将,比如说李元霸他使用的一些秘密武器,动辄就能够达到几百斤。

甚至鲁智深使用的那些武器也都非常的重,一把大斧头往地上一放,那就是100多斤。

确实是100多公斤这样的武器,现在普通人如果不是个健身教练,连举起来都费劲,那么古代的这些人,他们是如何能够拿起这些武器并且能够作战的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得出来的唯一有效的结论就是压根拿不起来,大家都是普通人,古代的确存在着一些非常强壮勇猛的人。

但是要注意如果单纯的以体格来区分的话,我们现代人要比古代人显得壮实得多。

因为古代要吃的没吃的,要喝的没喝的,真正能够大口吃肉大口吃酒的,就那么几个人而已,他们的力气虽然大,但是他们的体格子还真的不如咱们。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古代正史书籍当中,如果我们仔细翻阅的话,就会得出一个竞争的结论来。

那就是在所有的数据当中都无一例外地展示了一点,那就是古代压根就没有随随便便轻而易举能够举起几百斤重量的人。

当然这中间可能会有,也可能是因为我查阅得不太详细,但是正史当中几乎找不到,这个几乎找不到就值得玩味了。

除了某些天生大力士力壮无穷,多少人普通上战场的时候也是那么回事。

第一点,历史记载的大力士。

有那么历史记载的几位大力士,咱们可以简单给大家讲一讲。

就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力士,他能够拿得动40斤的大武器,也就是大铁锤。

但是这个武器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话应该是将近10公斤左右,这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

而且他这个人能够拿起这个武器来是能够行军作战的,换句话来说,他拿起这个大铁锤来是用来锤人的。

在古代能够拿起如此沉重的武器,而且通过这么沉重的武器来四处挥舞,四处杀敌立功的。少之又少。

南宋时期有这么一位大将军,每一次出军陷阵都会拿出一个将近50公斤左右的武器,这个武器其实就已经非常吓人了。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他每一次行军作战并不是拿到这种武器,而只是单纯的拿着这个武器在朝墙头上进行习武练艺。

换句话来说,这只是在战争之前的热身运动,他能够拿得起这些武器。

如果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通过拿到这些武器来锻炼自己,起到一个震慑敌军的功效。

但如果真的上战场的时候,真的突然之间拿出这么沉重的武器来,那要么不是痴人说梦,要么就是简直作死,毕竟闲来没事拿出这么一个大玩意儿的武器来,先不说这个重量有多少,单纯的灵敏程度就会失去很多。

同时如果我们自己研究明清时期士兵武器的话,发现士兵的武器也是分等级的。

有一些武器能有一公斤左右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其实这个武器的重量就已经是一个相对比较均匀搭配的武器,而且还得是大力士能够挥动的起。

因为你不要只考虑到武器的重量问题,就比如一个50斤的一袋面我也能拿得起来。

但我拿着这50斤的一袋面去上阵杀敌的话,我刚把它举起来,敌人可能就已经把我给扑哧一刀给灭了。

除此之外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武器重量可能会更高一些,一般是三斤左右,也就是1.5公斤或者两公斤左右。

能够拿起这样的武器来的人,要么是有特殊技能,要么就是特殊武器,再要么就是特殊情况,咱们就没有必要过多讲解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在古代大力士的确有,但是没有想到那么常见,指着让他动辄拿出几百斤的武器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第1点,为什么拿不出那么沉重的武器?

古代的炼铁艺术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炼铁艺术稍微差一些的话,那么炼青铜的艺术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既然如此,就意味着古代,如果说可以的话,是能够打造出足够重量的武器来的,哪怕外形粗糙一些,哪怕它质量稍微脆一些,硬度不太高,但是能够打造的出来。

那既然能够打造出来,奇了怪了,为什么古代并没有把这些武器应用在战场当中呢?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拥有了武器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拥有这个武器,且通过这个武器来上阵杀敌。

我们举一个简单案例,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武器,它的重量达到了400斤,这个武器看起来非常的不错。

但每次上阵杀敌的时候都需要有4个士兵抬着这个武器,无论是长刀长枪也好,还是短刀短枪也好,抬着一个400斤的武器上阵杀敌,除了能够做一下秀,能够让别人吓一跳之外,大家觉得还有什么其他的功效吗?答案是一点功效都没有。

古代大规模集团军的行军作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它不是现在的短平快。

比如来个飞机大炮,突然之间炸一下,马上一场战争结束了,可能从最开始开始战争到最终结束战争连三个小时都不到。

古代的大规模集团战,动辄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战争,而且在战场上一个士兵可能在前面打了四五个小时就好了,接下来有指令了,前面这一波士兵替下来,然后咱们再换另一波士兵,就这样一批次又批次的士兵进攻,尤其是在攻城战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到一些比较危险或者比较可怕的事情了,什么呢?

就比如在一系列的攻城战或者在一系列的各种大规模的战役过程当中,突发的某些极端情况或者危险情况。

如果这场战争一下子从之前说好了,打三个小时让你打10个小时,面临着这个武器是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武器,先不说别的,你能一直扛着这个武器扛10个小时我就敬你是条汉子。

大多数人不要说扛着10个小时了,你就是扛着两个小时都扛不动,你连扛着这个武器都扛不了,你怎么行军作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器没有必要说越重越好,恰恰相反的是越轻盈越轻巧,杀伤力越大越好。

第2点,古代战马的载重。

然后我们再考虑一点,那就是古代的战马其实是有最高载重或者最低载重的,所谓的载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承载自身体重的高负荷以及低负荷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比如一匹战马,它的重量可能达到了100公斤或者50公斤,那这个战马它可能承担的最大重量是300斤左右。

而一个将军穿着各种各样的盔甲或者各种各样的护具合集,在一块差不多就有200多斤了。

如果真的上阵杀敌了,你还拿着如此粗劣不堪的武器,那不是把自己的命不当回事吗?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一点,那就是所谓的古代的士兵也好,将军也好,他们拿着武器动辄就是几百斤的,甚至会更重一些,完全是因为演绎或者小说的夸大描写。

我举个简单案例,比如我说一个说书的,然后我在说到某个情节的时候,说某一个将军拿着200斤的大武器往地上一砸,直接天崩地裂 水枯石烂。

这样一种形式描述方式,大家都愿意看,甚至一些读者都会为此叫好,会搭上几个小钱。

但如果你说有一位大将军手里面拿着一把宝刀,这把宝刀的重量,差不多是1000斤左右,然后就拿着这个宝刀上阵杀敌,这种的话其实没有太多的画面感,也没有太多的渲染意识,读者愿不愿意听不知道,但最起码这个小说未必会大火。

古代的说书人也好讲书人也好,哪怕就是古代的书,但凡出版了无非就是为了赚钱。

赚钱嘛,不寒碜,不讲得邪乎一点,大家怎么愿意看。

每一个人都是有猎奇心态的,你这个猎奇心态都拿捏不稳的话,那你怎么通过一本书获得特别大的成绩。

其实我们明白这一点基本上该明白的也就全都明白了,无非就是与你的一个渲染的问题。

真正行军作战,谁闲着没事拿一个几百斤重的大武器。

这个武器拿着,你拖在地上都不好使啊,把手磨秃噜皮了还没上阵杀敌呢,直接被人家小兵来了一个一刀切,这是多憋屈的一件事儿。

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这个问题里有几个误区,尝试指正如下:

一、小说的误导

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古代武将兵器,动辄重达七八十斤,乃至上百斤。比如张飞的丈八蛇矛,重约50斤;典韦的双铁戟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都重达八十二斤。

如果说这还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那么在五代到隋唐时期,由于锤、鞭类打击类兵器的盛行,武将们兵器的重量翻着跟斗上升。裴元庆的八棱梅花亮银锤,重达三百斤,连宇文成都看似刺砍类兵器的凤翅鎏金镋,也重达三百二十斤,真不知是用什么特殊材料打造,想必是来自外太空。

李元霸的双锤,更是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重达八百斤,联系到李元霸本身也是个虚构人物,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穿越到隋唐的雷神索尔。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都只是小说,不能作为正史。作者为名将的武器加上个好听的名字,显然辨识度更高,这同如今游戏里的专属武器类似,既然是名将,武器一定要酷炫,而且重量要重,这才符合名将的身份,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类似的,古代小说作者的思路大约等同于如今游戏设计者的思路。

二、真实的武将兵器重量

首先,不同时代的度量衡并不相同,差异很大,所以古人讲的斤两跟现代并不一致,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标准进行换算。

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有战国时期的朱亥(就是那位击杀晋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锤,当时的四十斤约合今天的十公斤,对于手持短兵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的重量。

岳云的八十斤双锤也有记载:《宋史》(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当时的八十斤约合今天的五十公斤,这个重量现在被认为是岳云在平时练习时的重量,哪怕岳云气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锤子作战,动作也必定失去灵活,难以在残酷的战场幸存。

再拿一些现代出土的古代冷兵器来看。

比如在宁夏的李贤夫妇合葬墓,是一座北周时期的古墓,其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连鞘装环首铁刀,连刀鞘重量是1315克,也就是仅仅1.3公斤。不要觉得太轻,事实上,这个重量是比较符合佩刀的实际使用功能的。

再比如清朝的这把大刀,重量为1.5公斤,也比较接近上面环首铁刀的重量。

至于威武的大锤,在宋朝以后就没落了。不过可能与许多人印象中大相径庭,流传下来的大锤实际上是小锤,明朝的金瓜锤,锤头其实仅仅重一公斤而已。

到了清朝,绿营兵中也还有装备短柄双锤,不过这种锤长只有二尺,锤头仅重一斤多。

三、马匹的承重

马匹的承重,其实相当惊人,它根据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讲,北方马作为战马是首选,耐力和载重能力都优于南方马。

比如新疆马和蒙古马耐力惊人,非常适合作为战马,它们的载重都能达到550-650千克,这是古代游牧民族能如此强悍的基础。

关内的山东地区的马匹作为战马也很不错。以川马为代表的西南马,虽然耐力出色,但由于是矮马,不适合作为战马,一般作为运输使用。

古代武将的体重,就算按平均100公斤来计算,如果是人马都披铠甲的甲骑具装,甲胄的重量大概是在20公斤左右,再加上武器等其他物件,总重在140-150公斤左右,这已经是取的较大数值,这个重量,对于马匹,尤其是北方战马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重量,所以还能负重奔跑乃至冲刺。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譬如‘武将武器几百斤重’这些话题在正史记载里少之又少,反倒是文学家发挥得比较多,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景色的震撼,或形容人的才华横溢,等等。

几千年的史料记载,正常人手持几百斤的武器相当存疑,且使用百斤左右武器者极其稀少,他们均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古代文人,常有率性洒脱、豪放不羁、才华横溢者,撰写诗词大量使用夸张的手法。比如写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比如写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陆海潘江(注释: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经天纬地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东汉三国时一斤等于222克左右,所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按现在算大约就是36斤。吕布武艺在关羽之上,据记载吕布的方天画戟重达100斤左右,汉制100斤左右折算成现在50斤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是指项王项羽,李是指的五代时期名将李存孝。史载“项羽天赋神力,用霸王枪,重九九八十一斤”。李存孝的“毕燕朝天挝”重达百余斤。中国历史中的武将巅峰,武器基本不过百斤左右。

图1 项王项羽,使用兵器为霸王枪,九九八十一斤。

图2 手持毕燕朝天挝的李存孝,武器重达百余斤。

然而,到了《隋唐演义》就夸张得不行:西府赵王李元霸的武器一对擂鼓瓮金锤重800斤!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的兵器凤翅镏金镋重量320斤!裴元庆的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重300斤!因为很多小说盛行,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古代武将威风凛凛,使用的武器不是现代人拿得起来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也出土了不少古代兵器,给大家呈上,做一下对比。图3,出土的清末牛尾刀,重量仅仅为1080克,才刚刚两斤。图4,出土的北周名将,骠骑大将军李贤夫妇墓中环首铁刀,带刀鞘才1310克(接近三斤)。据史料显示,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重达50斤。几百年后,在1980年,贵州马家寨就出土了吴三桂的武器。被发掘出来之后,发现却只有仅仅12斤。(图5,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偃月刀重达12斤。)刀柄处刻有大周,三桂等字样。据专家介绍,吴三桂称帝之后,国号“大周”,起兵造反不久就过世了。吴三桂死的时候,就葬在了贵州。刚好在贵州发现的这个古墓,经过专家们的考证,很多物件都是证明是吴三桂的,因此可以推断是吴三桂的坟墓。图6,宋代著名抗金名将李纲使用的兵器李纲锏。图7,锏身镶嵌着7个镀金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李纲锏全长近97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千克,有7斤2两重。

图3 出土的清末牛尾刀,重量仅仅为1080克,才刚刚两斤

图4,出土的北周名将,骠骑大将军李贤夫妇墓中环首铁刀,带刀鞘才1310克(接近三斤)

图5,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偃月刀重达12斤

图6 李纲锏

图7 锏身上,镶嵌着7个镀金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

我们从历史人物记录,和小说人物描写出发,再与出土的实物,进行对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演义小说为了彰显人物个性而夸大描写,这种经过了艺术渲染加工的东西,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古代的武将武器几百斤重,只存在小说中。反倒是出土的各类历史名人使用的兵器,告诉我们:历史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名人也是人,不是三头六臂。也不是孙悟空,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横扫妖魔鬼怪。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我们要从历史名人身上,学到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重视历史,让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生生不息永远流传。

(我是八五年牛哥,家中藏书2000余本,多与历史有关,喜欢各类正面的历史人物。工作之余,读史让我感觉我能穿越历史的空间,走进历史,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已声明原创。感谢大家!)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小说中的古人兵器,确实是动不动就上百斤。

真不知道是去打仗的,还是去战场上练举重的。

项羽的盘龙长戟,一百二十九斤。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八十二斤。鲁智深的禅杖,六十二斤。更牛的是李元霸的锤子,重四百斤。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提着上百斤的铁疙瘩,上战场那是赤裸裸的找死。估计没砸死敌人,自己也累得半死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认知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人所用的“斤”,和现在人的“斤”,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算是在现在,国内对“斤”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你在新疆,说要一斤水果,如果你不特别说明的话,直接就是1千克。也就是标准的一公斤。

现在都是如此,古代就更差别大了,“半斤八两”这个词,就反映出以前有十六两为一斤的这个重量标准。

历史工作者也推算出,汉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

所以用现在“斤”来考量古代的“斤”,肯定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小说的夸张因素。

不说战将的武器重,怎么突出英雄的天生膂力,怎么刻画豪杰的过人本事呢。

所以一般的小说中古代英雄,都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里用不完的碎银子,挥其上百斤的武器,如秋风扫落叶,所向披靡。

一听这就不是一般人,当然不一般了,只能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中。

可能你要说了,古人的力气比现在人大啊,好吧,那来看一看戚继光战无不胜的戚家军的武器装备吧:

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线枪长九尺重三斤;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钩镰长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长七尺重三斤八两;藤牌径过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长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这其中,狼筅这个戚家军的独门武器,之前已经讲过,是戚家军的武器中比较重的了,需要找气力大的人挥舞,让敌人无法靠近。

六斤就算是比较重的,这应当是古人真正作战武器的一个正常标准。

那些动不动就上百斤的武器,还是省省吧,不仅浪费国家的钢铁,真正作战也只会去送死。

现在出土的一些古人兵器遗物,也可以充分说明,能真正上战场杀人的,都不是很重。

宋靖康李纲锏,三公斤。

明代金瓜锤,一公斤。

至于战马最多能承受三百斤的这个说法,不是太肯定,因为战马也是分很多品种的,优秀的蒙古战马,载重应当不止这个数。因为古代的骑兵,加上盔甲弓箭短刀等装备,再加上马鞍脚蹬等这些设备,重装骑兵很容易就超过300斤了。

但是用马的载重来考量古人兵器重量这个想法还是很不错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所用的武器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赢得是速度,胜的是技巧,而不是什么重兵器。特别是骑马战斗更是如此,不信就现场试试看!例举关羽的青龙沿月刀82斤重,若骑马战斗时,关羽一刀走空落下想再收举此刀得需要双倍重之力才可。这样就会丧失了速度,加慢了时间,给对方敌人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演义小说夸张武将使用的超重兵器是不可信的!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所谓武将的武器几百斤重,这纯属是评书和小说给人造成的误区,不要觉得古人天生神力,在今天营养均衡情况下训练出来的大力士,也做不到自如的挥动超过20斤的武器。

像评书中关羽82斤的青龙偃月刀、典韦80斤的镔铁双戟、吕布90斤的方天画戟、李元霸800斤的擂鼓翁金锤、宇文成都320斤的凤翅鎏金镗放在今天都是大重量杠铃哑铃甚至超人类的重量。且不说这东西人类拎不拎的起来,就是400斤的铁锤,得多大的块头,要是放到正常大小,这得是一种什么神奇的高密度材料。

就古代那个饮食条件,就这种力量训练必然是比不过今天的大力士训练。像一些天生神力的将军,诸如项羽举起千斤铜鼎,按照重量换算,秦代一斤是今天的0.258g,也就是半斤多。所以项羽举起千斤鼎重量也就是500斤左右。现在举重挺举的世界纪录是伊朗的阿列克谢-洛夫切夫创下的264kg,所以说项羽这个力气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根据历史上的描述,项羽也是那种巨大的肌肉脂肪怪兽。

所以说几百斤的武器纯属写书的满嘴放炮,目的是凸显出人物的武勇和武力值。事实上在真正的冷兵器时代,武器最沉也不会超过20斤,一般的刀剑也就是4-6斤,长枪长戟的5-8斤左右。沉一点的像大刀大斧,充其量也不超过15斤。就包括被冠以最沉武器的铁锤,也是12-17斤,像17斤这种的大锤,都是双手使用,不信的话去健身房找个哑铃试试就行,超过十斤,一会儿就累的你不行了。

古代的武器不能太沉,除了挥不动容易闪着腰,还有就是重装步骑的铠甲就已经很沉了,在拎个几十斤铁家伙,打仗还是送命啊。像中国宋辽金时代的重型札甲,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是最强的防御甲胄,动辄以就是五六十斤的。宋军的步人甲更夸张,重量超过七十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全铁板甲,最沉的可以达到百斤,想想穿着这么个铁衣服,抬个胳膊都费劲,还要挥动武器,还不像健身有组间休息,累也累死了。

所以说演义小说看看就好,别当真,不然物理学和生物学就白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