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你很难想象,以前我国古代士兵行军作战,是没有军饷的,直到后来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时候,才慢慢地给士兵发银子。

第1点,士兵行军作战以分发土地为主。

我们以隋唐时期为例,那个时候的士兵非常特殊,特殊在什么程度呢?当兵的大手一挥,我们要去当兵。

但是这些人当兵朝廷能够给到什么好处?实际情况是给不了多少的好处,因为那个时候封建王朝,统治阶层也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有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尤其是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或者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某些大将军大手一挥,兄弟们去当兵了,这些人就会去。

当兵之前几乎不怎么说战争,如果打赢了,那么我们在行军作战的过程当中,所需要镇守的那个地方的土地,基本就分给土地。

你分一块我分一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种,有了土地就可以种植粮食,种这样的粮食就可以把粮食变成钱。

这中间的周期虽然很长,但最起码给了士兵一个保障,尤其是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时候。

而一旦拥有了这些土地,那么士兵就不是普通的士兵了,就可以姑且理解为吃国家饭的。

只不过这个吃国家饭多少有点寒碜了,相当于是给国家种地,种的地有一部分交税,只不过交税交得比较少。

但无论如何也享受到了国家的红利,所以一旦有敌方的士兵过来入侵时,那么这些种地的士兵就必须第一时间有组织的,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反抗。

那么这些士兵就成为了固定士兵,这也为后来士兵的孩子也只能当士兵埋下了伏笔。

第2点,士兵开始发钱了。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运营到一定程度就会有问题,比如最开始给士兵发放土地,有了土地之后,一部分士兵会老老实实的种植土地。

那么还有一部分士兵他们不会种植土地,而是为了短期利益,直接把土地卖给了其他人。

不管是以三两银子卖出去的 ,还是以五两银子卖出去的,在这些士兵的心目当中,只要自己去打仗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土地。

既然有土地,那么也就不用发愁怎么去养活自己了,有了土地卖掉,这样的利润会更快一些。

但是伴随着卖的土地越来越多,土地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再把这些土地全部卖出去之后,不好意思,土地没有了,那么士兵也就没有行军作战的动力了。

到这个时候如果再给士兵许诺,只要跟着我们行军作战就会有土地,是一件非常不可行的事情。

因为此时土地,已经被当地有势力的几个大家族给兼并了,如果我们让士兵行军作战,就给土地,无疑是动了大家族的奶酪。

大家族的反扑可能会比外面的势力,反扑变得更加严重和不可控,所以慢慢地开始招募士兵,士兵行军作战,我给你钱给你银子。

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给钱给银子是一件非常复杂且非常混账的行为。

比如如果在行军作战之前,就把银子给士兵,士兵会不会跑掉?如果是在行军作战之后给士兵了,一些士兵已经死去了,还有一些士兵拿到银子之后直接跑掉,没有任何斗志了,这种情况都是可能发生的。

第3点,明清时期给的银子。

其实到了明朝清朝的时候,给银子给的就大方了一些了,尤其是在明朝末期的时候,会发现崇祯皇帝,经常为了一件事发愁,那件事就是朝廷没有足够多的银子了。

没有银子怎么办,士兵们就不听从号令,甚至有一些士兵开始造反,这也从侧面证明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极度发达。

想要去干活去工作,就得先由朝廷发想钱,如果给的钱不够,不好意思,就会撂挑子。

而这个时候的士兵一个月可能来个几两银子或者一年来个几两银子,这个钱是结结实实地发在自己手里面的。

但是行军作战的时候或者形势万分紧张的时候,你总不能指望着当地的部队先等着。

等朝廷给自己把钱发过来,先给士兵钱,然后士兵再去寻兵作战,这是不太可行,也是绝对不能成为的事情。

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整个朝天将会变得岌岌可危,所以明朝的精英统治阶层又想到了另一种方法。

什么方法呢?虽然给发银子,但不会立刻给你银子,而是等一等。

一般等到什么程度,等到这一场战争打完了,等到战争胜利了,再给士兵们发银子,而且那些死去的士兵,也会获得一笔不小的抚恤金。

除此之外,因为户籍制度的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就经常能够听到株连九族或者株株连三族的事情。

而一旦株连三族或者株连九族,就会遇到户口的不断延伸或者户口制度的不断健全,而户口制度的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给士兵发银子也变得更加容易了。

说句不太夸张的话,比如某一个士兵作战,结果突然之间被敌军所消灭,那么这个士兵就会领不到银子。

这笔银子是不是,朝廷就省下来了呢?绝对不能,如果朝廷能省下来,就会丢失民心。

那一般情况下怎么办呢?很简单,把这笔银子给那个已经失去性命的士兵的父母,让父母接管这个银子,也算是朝廷对人家,家里人有一个交代。

所以整体来看,古代士兵在行军作战的时候,不太可能直接领到银子,就算是有银子也大多是高级将领的一句空口支票。

只不过这个支票是需要朝廷进行兑换的,如果朝廷不兑换,那么朝廷就失去了信用。

就意味着这个朝廷会走向万丈深渊,所以一般也没有哪个朝廷敢这样去做。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听过零军饷的吗?

此计便是明朝的“卫所”,这是朱元璋创出的妙计。

他给军人们专门设了一个户口本,这些人世世代代都要当兵,称为军户。

他们的家人也是军户,全部军籍在身,包括后代都不准改行。

明初军户每人得了十五亩地,田产中的十二石归自己,其余全部给卫所。

军户们每户出个男丁当“正军”,这个正军需要去卫所服兵役。

当了正军,就可以免除“差役”,也就是说,他可以不给卫所“纳税”了。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拉一个“军馀”做马仔,这种人平时叫“馀丁”,是正军的替补。

军馀也会免掉差役,但他地里的收成是要供给正军和自己的生活的。

也就是说,卫所的1个正军靠军馀这十五亩地加自家十五亩地养活。

这看上去很美,官兵们只需要繁衍生息,每户出个人当兵,就能屯田戍边,岂不美哉!

按照这种方案,军户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军饷不军饷,需要他们打仗就拉去战场,需要他们守边疆就直接在边疆建个卫所。

反正有土地就行,卫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是摔不破的铁饭碗。

这种卫所兵打仗哪里需要揣钱在身上?

服役是他们的纯义务,随户赠送的十五亩田地已经将他们世世代代的人生都买断了。

所以朱元璋美其名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是啊,不仅不费百姓一粒米,连朝廷的米也省了。

猪头皮就没多想想,这军户们就不是百姓了吗?

这无比美丽的方案,需要背负起明朝灭亡一半的罪过。

自军户制度执行起,卫所的头头便开始以权谋私。

底层军户被欺压,私田被侵占,军户失去土地,便只能给上司当佃户。

卫所的军户过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完全成了卫所头目的农奴。

没有地,没有粮,连人身自由都是别人的,再去当“正军”?那不是白要命么?

军馀更惨,明明是个无产阶级,就算免了差役,自己也没土地呀?

正军死了、残了、失踪了,那就得军馀顶上。

想转行都不行,有户籍限制。

呀呸!这太坑爹了!

于是大量的军户开始逃亡,他们既守卫不了国土,也维持不下这种扯淡的建制。

即便是个最公正的卫所,按照那十五亩地十二石的提留来算,这也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明朝一亩地的产量大约340多斤,明一石为153.5斤,12石就是1842斤,算下来5亩到6亩地的样子。

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的构思,15亩地,拿5亩给军户当口粮,剩下的卫所拿走。

然而这并不科学,地域、气候、生产条件有差异,怎么可能每年都340斤?

遇到不好的年景,提留都不够,怎么上交?

不上交,上面没钱赚,还想种地?

江南地区到清朝也才400斤,这还是加了玉米、番薯在内的结果。

北方地区呢,有的地方200多斤,有的地方才110斤的亩产。

明朝末年还经历了小冰河期,那就更扯淡了。

当时老百姓的税收是多少呢?

轻徭薄赋的时候,普通的田地,不过官田八升五,民田一斗二升。

即便是张士诚曾经统治的地方,课了重税,也不过每亩收个2-3石。

可见,这种子孙全买断的“军饷”是真心黑,明面上“为你好”,实际却是敲骨吸髓。

就这,还是有地种的军户,没地种的真是没法活。

卢象升给大明当缝补匠,去了卫所后惊呆了。

他气得破口大骂,说塞上的军田都被豪强们给侵占肥家了,军户没地种,种军田的不是军人,这还搞毛线!

实际上,明中期因为卫所糜烂不堪大用,早就开始花钱募兵了,什么“戚家军”之流,其实都是募军,也叫营兵。

这些营兵主要也是从军户中抽的,也有去地方上招的,或者主动投效的。

其实营兵们所谓“饷银”也并不存在,只有“粮饷”。

英宗时期每个募兵每月能得到4斗口粮,就跟餐票差不多,他靠这活命。

部队如果缺粮,或者粮食太贵吃不起好粮,那也只能欠着、忍着。

当然,卖身银子倒是有的,五两银子,再减去此户五石税,免2人徭役。

这还是主动投效的,从军户中抽的募兵就没这待遇了,他们只有银三两五钱,免户内1人徭役。

正德年间,这个标准又改了,给募兵增加了每月1石月粮,安家费降为三两。

嘉靖年间,口粮换成了银两支出,一日为三分三厘,出去作战的话还给一分二厘的行粮,起码戚家军是这个标准。

一年不出意外,不被长官喝兵血的话,能得到十八两银子。

万历年间营兵饷银又涨了,安家费还是给三两,但行粮增加到二两,每月还有一两多的月粮银子。

还不都是给打仗闹的,万历三大征嘛。

天启年就更高了,去辽东打仗的军队,月粮达到了二两,云贵川等地部队过去给三两。

但是!不要对大明做太多美梦,旧时说好男不当兵是有道理的 。

这些明面上的所谓“粮饷”,其实根本发不到多少到士兵头上来。

大面积的贪腐已经是常态,这饷银还没出库房呢,就已经被分完了。

有时候甚至发的就是空气,皇上喊发饷,地方说给饷,到军队武将那儿啥都没有。

武将也纳闷,钱呢?

文官就骂:“狗一样的东西!还敢要钱?你打胜仗了吗?”

有时候朝廷也脸红,那就干脆明说了,欠着。

不是不给,是先欠着,至于什么时候给……

1.你花银子打点上面,先给你拨付了。2.确实发不了,继续欠着。

所以,这愈发造成了部队军纪、战斗力的毁坏。

什么杀良冒功,什么劫掠地方,闹饷,啥事儿都做的出来。

部队要去打仗,又没钱,那我就坚决不动。

肯定的!没钱我怎么动?出去饿死在路上?

那我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开拔一公里!

所以便只能靠另一种银钱来帮忙了,这便是“开拔银子”。

开拔银子自古就有,多用于那些催士兵出发打仗的情况下。

它的原意是事先给部队发上一笔钱,让军队能好吃好喝好好准备一下,提高出征时的效率,还能让士兵给家人留点钱,好免除后顾之忧。

但实际上呢,开拔银子在那些贪腐成风的年代,基本全都叫长官们贪污走了,士兵顶多也就碗里能见点干货。

募兵的饷银,再加上开拔银子,让本就不富裕的明朝政府财政雪上加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朝百姓摊派各种苛捐杂税。

比如万历年的“辽饷”,为了对抗努尔哈赤,全国加赋从200万辆增加到520多万两。到崇祯年又摊派出去660多万两,简直刮地皮一样。

但是这些钱真心没几个落到募兵手中,既没有推动经济,也没有消费回流,实际上大部分都让官员们拿走了。

于是,募兵虽然越来越多,战斗力却也越来越差,到了几乎儿戏的地步,最终也像卫所兵那样开始了逃亡。

还是卢象升说的话:“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目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椅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还有:“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

陕西巡抚胡廷宴也描述过: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迯。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

瞧瞧,还军饷呢,士兵都穷得失去尊严了,他们典当了军服,卖掉了弓箭,卖掉了自己的妻儿,像叫花子一样沿街要饭,最后不是做了逃兵,就是公开的吵嚷闹事。

所以,胡廷宴在面临流寇暴乱时,说出“此饥氓也,掠至明春后自定耳”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能有什么办法?那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派出去不是让人砍杀,就是跟着对方一起造反,倒不如大关城门,让流寇们抢个够,抢饱了,人饿死完了,也就不闹事儿了吧。

指望这样的饿兵保卫国家?指望军人荣誉?做梦呢!李自成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当然,除了月银、安家银、开拔银外,还有烧埋银,也就是抚恤金。

不过,明军的抚恤金其实也是见鬼的事,卢象升都没拿到的钱小兵能拿到?

也就万历援朝的时候执行的还算有这么回事儿,指挥以上有10两银,千总八两银,家乡路远的给加二两,还挺人性化。

下面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军丁三两,不多,聊表心意。

对小兵而言还算凑合把,只要钱没被贪走,也算是给家人一点活命钱了。

但对营兵的百总、把总可就亏了,他们一个武职正八品,一个正七品,还缺这俩银子?

实际上,很多人死了、溜了,他们的名字还留在花名册里,为的就是吃空饷。

倒霉的卢象升,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被御赐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兵。结果因为宣、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十几万的部队只剩两万人,比关宁军人还少,害得他让高起潜瞧不起,不愿接受其指挥。

后来满清是怎么做的呢?那些投效的新军能领到白银4-5两,连伙夫都有3两多,如果是炮兵、骑兵,基本工资6两起,徭役每户免三十亩,战死者按其两年饷银付烧埋银与家人。

这钱都不用士兵自己拿,想自己揣着自己揣着,不揣着直接送你家去。

清军初期实行的制度其实与卫所制度很相似,他们是八旗牛录制,每个牛录300人,5个牛录为一甲喇,每5甲喇为一固山(旗),牛录的士兵们一样分户口,战时壮丁全部披甲作战。

所以,清军的花名册其实很明晰,而且有同一牛录的人负责照看,即便死了,也能确保抚恤到位。

清初那些年,因为劫掠的财物、人口众多,清军专门有跟随的商队负责清理战利品,要么将一些东西换成钱,要么帮忙送回家去。

打仗打的久了,早先那些八旗战兵便拥有了大量的包衣奴才,这些人忠心的便会被拿来使用,帮助打仗和收拾战利品、运送钱财回家。

等清军打完仗,回到家就可以躺在战利品堆里,抱着劫掠来的女人暖炕头。

这样的部队,自然是人人争先,人人奋勇,全是拼死敢战之士。

但清军的这些好日子也没享受太久,还在顺治年呢,清军官兵就已经开始入不敷出了。

户部侍郎林起龙在奏疏中表示:“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马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二两。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整修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德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

这还不算,清军官兵们进行火枪训练时需要用的火药、铅子,都得从自己的军饷中扣。搞个演习自掏腰包,这不越练越穷?哪个长官要是多拉人出去练几次,恐怕下属都要用杀人的眼光看他了。

按照《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清朝官兵们还有个“赔桩银”,“凡有倒毙马匹。俱系兵丁出资买补。”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大清得“弓马娴熟”嘛,那就必须得保持大量的马匹,可养马的钱哪儿来?上面拨款不够吃怎么办?简单!抠士兵的荷包就行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摊派,从将领到士兵,这个扣几钱,那个扣几分,凑个小金库养马喂马。

什么?还有多的?你马养好了吗?如果有马3年内被养死了,那还得赔钱!这就是“赔桩银”。

合着官兵们都是二傻子,自掏腰包养的马,莫名其妙变成公家的了,死了还要自掏腰包赔钱。

这么摊来派去,再加上各部门吃拿卡要,清军也是穷得叮当响。偏偏遇到闰年他们还得被搜刮一遍——闰年13个月,但朝廷只认12个月。

那这第13个月的饷银怎么办呢?自然是凉拌,遇到有闰年的年份,清军就得自己凑银子,称之“小建银”,以供大伙能熬过那第13个月的难关。

所以不然为什么在封建时代建立不起军人荣誉呢?朝廷是真没把这些丘八当什么东西,想宰就宰,想割就割,自掏腰包养自己,穷苦的日子简直一眼望不到头。

什么饷银,牺牲后身上能扒出一块馍都算不错了。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我祖上是明朝兵户,属辽东铁岭卫,清时被编入汉籍白旗,户籍桓仁后营。曾祖兄弟四人,曾祖高应龙,二弟应虎,三弟应彪,四弟应嗣。甲午大战,应彪是游骑兵属永山骑兵营,应虎是火铳手归依克唐阿的索伦枪队,曾祖有点文化是寿山统领的亲侍,四弟在家。凤城血战,为了突围永山实行兄走弟留的命令,三弟应彪为了掩护大哥应龙,在敌阵三进三出,身中数枪与永山将军及八佰骑士血战至死。大哥和寿山将军在摩天岭阻击战中也受重伤,回家疗养。只有二弟应虎在依克唐阿的领导下游击打的不错,得以全身而退,后来去了吉林,在将军府当差。对于军饷我们家在明朝和清朝就没有领过,没有军饷,有的只是二十薄田,平时与卫所四六分,我六所四。至于饷银大部分都是奖金,如斩敌一人得银五两等等。一般兵户都只会打仗,不会种地,大部分都是雇农耕种。我家祖上都是找一门精于农事的媳妇,有媳妇指挥儿子们务农,这样做的好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坏处就是我们家男人怕老婆,我爷怕我奶,我爸怕我妈,我怕……。至于战死的没有抚恤金,有的是遗孤可再分田二十亩,另立门户继续当兵。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中国古代打仗,最普通的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以南北朝隋唐的府兵制为例,士兵平时一般都在政府分给自己的田地里种庄稼,一旦有了战事,就要自备武器盔甲出征

到了 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执行不下去,只好改成募兵制,这时候招兵就要花钱的,不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并不发达,那时候的军饷估计还是以铜钱和一些赏赐为主

发银钱的时候最早的话也应该是明朝了 明朝时期,商业发达,市场之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开始从铜钱转变为银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当兵的才可能领到银钱,而且当时当兵,朝廷都有备案的,如果士兵牺牲,那么朝廷就会把军饷寄给士兵的家属。没有家属的话,那抱歉,军饷会被当官的扣下或者交还国库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中国古代最早实行的兵制是征兵制,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去服兵役!征兵制具有强制性,基本上身体健康的男性都要去,逃兵役会受到严惩。

征兵制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给士兵发放军饷。以秦国为例,当时秦国征召士兵后只提供口粮,而打仗所需的铠甲军械以及生活所需的衣服裤子都要自己掏腰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段资料: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 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 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转背面)

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 )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 问婴记季事可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 吕婴、匾里 阎诤丈人得毋恙… …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翻译如下:

二月辛巳,黑夫和惊谨再拜请问大哥,母亲身体还好吧?黑夫和惊都挺好的。前些日子,黑夫与惊分别,今日又汇合了。黑夫就在此给家里写信:给黑夫些钱,还有让咱妈做几件夏衣,一并寄过来。收到这封信以后,让母亲对比一下安陆丝布的价格,要是不贵,就买来做整套夏衣。一定要做啊,做完就和钱一起寄来。要是丝布贵,就光寄钱来,我在这里买布自己做。黑夫就要去打淮阳城了,可能要很长时间,不知道会怎样,希望母亲寄的钱一定不要太少。收到信后就给我回一封吧,一定告诉我我们兄弟给家里争的爵位下来了没有,要是没下来,信里头就告诉我。听大王说,如果……(写不开了,转背面)

……没事吧?辞谢他们没有啊?信和衣裳一定要送到南军,别搞错了。替黑夫和惊问候一下姑姐姐,还有康乐的孝姐姐,再多帮忙问候东室的三姐姐,让她一定保重身体。还有去问下婴记季,和他商量的事到底怎么样了啊?能定下来吗?再帮黑夫和惊问候夕阳里的吕婴,匾里的阎诤丈人安康。惊还想问一下新媳妇和妴(媛媛)的安好,新媳妇要勉力照顾好老人啊,不要跟人置气……尽力吧。

写着家书的木牍

还有一份: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 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 ,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转 背面)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 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 惊敢大心问 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翻译如下:

惊诚惶诚恐,请问大哥衷,母亲身体还好吧?家里所有人都安好吧?母亲真的没事吧?惊跟着军队,和黑夫一起的时候,都挺好的。……钱和衣服,希望母亲寄五六百来,布挑好的,不要少于二丈五尺。……借了垣柏的钱,用光了,再不寄钱来,真的要死了。急!急!急!惊很担心新媳妇和妴,请大哥帮忙问候。新媳妇还是要尽力照看好两位老人啊(转背面)

惊离家很远,希望大哥帮忙照看妴,让她别去太远的地方砍柴。大哥让……听说新地城里的百姓都跑空了,这些旧民也真是不太愿意听令……就为惊多求求神吧,如果卜得凶卦,那是因为惊在敌城中呢,不要太担心了!替惊问候一下姑姐姐,姐姐和儿子彦都还好吧?新地又来了一群贼寇,大哥千万不要去新地啊。

急!急!急!

写着家书的木牍

这就是著名的黑夫与惊的家书!这封家书写于2200多年前秦楚战争期间,黑夫与惊兄弟俩在战争间歇写下来这封家书。

从家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黑夫和惊除了对家人的问候外,还提到要让母亲寄钱和寄衣服过来。尤其是惊,因为借了别人钱,信中的语气是十分着急的!

从黑夫与惊的家书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确实没给士兵发放军饷,士兵在外钱花光了还需要写信让家里寄钱。

不给草吃又要让马跑得快显然是不可能的!秦国统治者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虽然没有给士兵发钱,但制定了一系列的军功制度,只要士兵在战场上表现足够英勇杀敌够多,这名士兵便得到升爵奖励。

军功制度意味着士兵只要在战场上够勇猛,是能获得非常丰厚的赏赐的,甚至还可能凭军功从平民升至贵族阶层!所以,秦国士兵为了升官加爵,在战场上都极为拼命!

西汉延续了秦国秦朝时期的征兵制,直到东汉时期,募兵制才诞生!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先开创了募兵制。刘秀初起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道: 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 。

也就是说募兵制主要以钱财奖励为主,升官加爵为次,说简单一点就是我出钱你出力!由于募兵制不再向征兵制那样具有强制性,所以征召来的士兵往往都是一些地痞流氓,无业游民还有一些难民。这些人来当兵或是为钱,或是为吃口饱饭,这也导致了士兵军纪败坏和战斗力低下。特别是动乱年代,很多人当兵就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无心作战。

募兵制还有另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地方招兵权力大,特别是皇权衰落之时,地方更是肆无忌惮地招兵,最终形成割据政权。最大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府兵制!

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去从事耕作,农闲之时再进行军事训练,有战事的时候再去打仗!

府兵制也如同征兵制那样,是不给发放军饷的,而且马匹装备都要自备,士兵们的一切支出只能靠耕种朝廷发放的田地。不过呢,发放给士兵耕作的土地是不收赋税的,而且士兵的家庭也是可以减少赋税的。

开荒

府兵制的根基就是土地,但土地兼并的加剧,府兵制的根基遭到了破坏,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府兵制到了唐朝之时就被废除了,仅存在200多年!

唐末府兵制被废除后,又用起了募兵制!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使用了一种新的制度——军户!

所谓军户指的是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入军户后,世代为兵,社会地位低下。

军户的粮食和衣服由元朝政府提供,其余的一切均由军户自己自理。元朝的军户还分为北军户和南方军户。北方的军户可以免纳科差,免交四项地纳税粮;而南方的军户则要承当杂泛差役及和雇和买。田土亦要纳税粮。

到了明朝时期,依旧沿用军户制度,一家军户要出一名男丁当兵。和曾经的府兵制一样,明朝的士兵们除了打仗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在种地开荒。有的是七分屯种,三分防守; 有的是八分屯种,二分防守; 有的全军屯种。

军户都是没有军饷的!但元朝时期的军户每个月还能领到朝廷发放的口粮,而到了明朝却几乎完全要军户自己负责,而且地里产的粮食还有很大一部分要当赋税被朝廷收走!

除了被人百般剥削,朱元璋还给军户定了军籍,军籍者世代为军籍,不可变更!而且军籍者不得和民籍者通婚,只能军籍者和军籍者通婚。

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军籍是比民籍低贱的!也就是说那些明朝那些负责保家卫国的军士们社会地位是低于普通老百姓的!

以上种种,是的明朝时期的军户大量逃亡,就算明政府严抓,但还是止不住军户逃亡!到最后,明朝军户制度名存实亡,之后又开始使用募兵制,用钱招兵了!明朝著名的“戚家军”就是戚继光用钱招募来的!

到了清朝时期,沿用明朝旧制也是“人尽为兵","三丁抽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国力衰微,军队败坏,这之后军户制度这才被取缔!不过这只是对汉人士兵而言,清人的八旗军是完全由朝廷赡养的!

鸦片战争,洋人来了

总结一番,只有沿用募兵制的朝代,当兵的人才有可能拿到真金白银的军饷,其余的时候只能得到发放的粮食。这一些还是以国家强盛为前提,若是国家衰微,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到还要你去卖命!

古代人总说好男不当兵,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而言,也不无道理!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中国王朝们都败在掌权的权贵富豪上,越到王朝末期土地、银钱、军饷高度集中到掌权的极少数官僚和富豪手中,整个社会所有行业和阶层形成了从上往下一层层残酷扒皮的社会统治规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统治规则下生存,越底层的草根生存空间越窒息,一遇到点变故草根基本是死路一条。所以中国王朝们的后期社会变化剧烈,各行业底层小人物丧失了最基本生存资源,一遇到点社会变故大革命就暴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