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古代君臣斗争的巅峰往往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对抗,而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对抗。

只不过这一群人当中有了一个领头羊,这个领头羊就是我们常说的权臣。

第1点:古代的君臣关系图

先问一下大家古代的君臣关系是什么?真的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臣不两立吗?

如果古代的君臣关系如此简单的话,那也就没有朝廷的政治斗争了。

事实上君和臣是两个利益结合体,君代表的是皇帝、皇帝的子嗣、皇帝的后宫以及与皇帝相关联的一切人物,甚至包括太监的所有利益。

而臣子的利益则代表着朝廷当中的文臣、武将、世家、大族、当时有影响力的人以及其他和臣子相关联的所有利益。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即便到现在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君臣两者的关系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朝廷中出现了权臣。

以乾隆皇帝为例,乾隆皇帝希望下江南游玩一番。那在游玩的过程当中,部分臣子是否有油水可图,另一部分臣子又是否能暗中加强自己的权利,乾隆皇帝是否能玩得开心。

当这三方面的匹配度达到了平衡的时候,我们就不由地发现皇帝开心,臣子们开心后宫开心,臣子们的家人也开心,因为大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

但是总归会有几个例外情况出现,比如明朝末期的时候,崇祯皇帝掌握权力,朝廷上有一个大太监魏忠贤,被人称之为九千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崇祯皇帝的自我发挥。

当然从后续角度来看,崇祯皇帝的发挥也没有什么闪光点,但是崇祯皇帝迷之自信地认为必须要消灭魏忠贤。

事实上明朝也必须灭掉魏忠贤,因为魏忠贤给明朝带来的危害太大了。此时魏忠贤就是权臣,而崇祯皇帝就是当时权臣的主要斗争对象。

第2点:想要成为权臣,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其实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就已经明白了,古代的权臣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上的。

那么想要当古代的权臣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你的人脉要广。

如果用手眼通天来形容的话,那你最起码得具备10个手眼通天的能力。

因为古代皇帝以及皇帝身边所谓的东厂西厂各路太监和各种各样的密探,其本身就让皇帝拥有了极高的情报组织,而这些组织能源源不断的给皇帝传递各种情报。

作为朝廷当中为数不多或者唯一的权臣,你就必须有和皇帝相媲美,甚至比皇帝还要多的情报。

皇帝知道的事情,你知道,皇帝不知道的事情,你也要知道。

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你已经提前把方案拟好了,只有这样才有那么一点点的资格成为朝廷当中的权臣。

其次,你要有足够多的利润。

这些利润能够让朝廷当中的其他臣子们臣服于你。

举个简单例子,魏忠贤有数不清的子孙后代,这里说的子孙后代并不是魏忠贤亲生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魏忠贤认养的儿子孙子。

那为什么当时很多人愿意拜一个太监为儿子为孙子,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吗?

还真的是这样,因为只有走这一条路才能让魏忠贤认识自己,甚至欣赏自己。

而魏忠贤有很多的权利,这些权利甚至能决定一些官员的生死存亡。

比如一些官差特别的肥,里面的油水特别的大,一般人根本排不上个,甚至在朝廷中兢兢业业几十年的元老都不能掌握这部分权利安排,但魏忠贤能。

谁和魏忠贤的关系好,魏忠贤就会把这部分官差直接交给谁,你认我当干爹,那这种肥差还不是咱爷俩说了算吗?

最后,你要有足够多的权力。

魏忠贤的权力大到了什么程度呢?

毫不夸张地讲,就连当时崇祯皇帝想要消灭魏忠贤的时候也会有一种无力感。

因为魏忠贤以及他的同僚们已经牢牢掌控了整个明帝国,包括军事权力以及经济权利。

换句话来说,魏忠贤与他的同僚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明帝国的命脉。而皇帝的权力地位,在部分官员的眼中连个屁都不是。

所以崇祯皇帝消灭魏忠贤的方式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套路,最开始先装孙子,装得差不多了,魏忠贤慢慢地也放松警惕了。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没有直接把魏忠贤拿下,而是先剪除了魏忠贤的羽翼,让魏忠贤失去了军事权力,之后才通过分化瓦解的方式彻底消灭了魏忠贤。

即便如此,中间所遭遇到的诸多阻力不亚于改朝换代所遇到的种种风险。

第3点:崇祯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消灭魏忠贤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为什么古代皇帝不直接消灭权臣?消灭权臣不就没有权臣了吗?

所以我们直接拿一个皇帝对号入座,那就是为什么崇祯皇帝不直接消灭魏忠贤呢?

还别说,这句话还真的可以这样理解,毕竟魏忠贤都死了哪里还来的魏忠贤。

但是要注意古代的权臣具备刚才我们所说的3点,要权利有权利,要资源有资源,要地位有地位,能和皇帝抗衡。

所以此时的魏忠贤不再是他孤身一人,而是他以及他背后的所有利益共同体。

换句话来说,魏忠贤也仅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推出来的代表而已。

消灭一个魏忠贤,之后还会有千千万万个魏忠贤,所以单纯地消灭一个魏忠贤并不能起任何作用。

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如果崇祯皇帝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把魏忠贤给消灭掉了,大家知道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吗?

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干孙子们瞬间掌握更多的权力,他们会形成一个又一个不逊于魏忠贤的小团体。

而这些小团体之间有经济斗争,也有经济合作,有官僚斗争,也有官僚合作,相互之间绑得会更紧。

这部分人一旦脱离了魏忠贤的掌控,就更不能够也绝对不会轻易地被崇祯皇帝掌控,所以大明朝将会彻底乱了套。

这一点是崇祯皇帝能看到的,所以崇祯皇帝最先做的就是剪除魏忠贤的羽翼,消灭魏忠贤的帮手。

经过接二连三的消灭与解除,整个大明朝几乎没有人能与魏忠贤绝对意义上站在同一条线上,其余的人自己大部分也能够分化瓦解,而且也有足够多的人能及时填补这个窟窿。

毕竟古代的官僚体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个萝卜没有了,可这边还有坑,如果不填上的话会有人绊倒的。

所以在崇祯皇帝精明的宏观调控之下,魏忠贤身边的可信赖的人越来越少。

而魏忠贤最信任的几个儿子或者几个孙子又有一些或明或暗的反水了。

无论如何他们提供的证据还不足以彻底扳倒魏忠贤,崇祯皇帝还是需要等。

大家发现没有,就算是消灭一个普普通通的魏忠贤,崇祯皇帝都需要隐忍如此长的时间。

而古代封建王朝数千年的时间里面又有数不清的权臣,如果皇帝只是单一的消灭权臣,极有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后果。

因为权臣他并不是一个人慢慢成长起来的,而是朝廷以及朝廷以外所有相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共同缔造出来的。面对这个巨无霸,单纯地消灭这个巨无霸的领头人,远远不够。

最后再补充一点,我们只是拿崇祯皇帝举个例子而已,事实上崇祯皇帝也没有英明到哪去。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魏忠贤去掉之后,朝廷中臣子的力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魏忠贤的位置也没有安排到另一个人及时控制,直接导致了东林党的势力爆发,以及南方的世家大族们掌握了朝廷更多的财富和经济命脉。

由此带来的朝廷财政问题,以及当时的天灾人祸等诸多问题,这些足以让明朝迈不过这个槛去。

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没有权力的皇帝一旦杀了权臣,下场是很惨的……因为权臣自己的命不重要,可怕的是权臣背后经营多年的庞大势力……

杀死权臣最经典的案例,属于皇帝北魏皇帝元子攸杀一代权臣尔朱荣了……尔朱荣借助出色的军事才能,平叛北魏暴动,击败南朝陈庆之,掌握了军权,还把女儿嫁给北魏皇帝元子攸……

只可惜元子攸想杀了尔朱荣,因为尔朱荣生性残暴,不得民心,皇帝以为自己杀了尔朱荣就能一呼百应,独揽大权,于是密谋杀尔朱荣的事情,尔朱荣事先得到密报,但傻乎乎的还不相信,于是问皇帝元子攸,有人说你要杀我,真的吗?元子攸说,没有的事,你是我岳父呀,于是单纯的尔朱荣相信了他,某天,听说外孙出生了,高兴的只带少量随从进宫,结果元子攸趁机杀了他……

但是元子攸杀了尔朱荣后,并没有换来天下归心,三个月内,尔朱荣的势力对包括皇帝元子攸在内的部分元氏族人进行报复血洗,可怜元子攸还没当几天父亲,就身首异处,而整个北魏进一步衰弱朝政落入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手里……

所以权倾朝野的有军权的权臣不能随便杀,杀了还不如不杀……

这点汉献帝做的非常好……和曹操之间也算是君臣和睦,各取所需……

汉献帝登基时,已经没有了实权,先是被董卓绑架了,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后来王允联合吕布刺杀董卓……

然后然而杀死董卓后,并没有天下人服拜归降,恢复大权,而是汉献帝被董卓几个手下争来抢去,被人呼哧打骂,饥寒交迫,而山东那群以拥立天子的豪杰们,打个不停,谁也不理落魄的天子,眼看堂堂天子就要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发现奇货可居呀……赶紧派人,哦,不,亲自去迎接汉献帝,以天子礼仪待之……

自从遇到曹操后,惊魂未定的汉献帝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曹操还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虽然满朝都是曹操的人,自己就是个吉祥物,都心知肚明,各安其分吧,假如杀了曹操,还真不知道天下几人称孤,几人称王……自己也无法落得善终……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皇帝是杀不了权臣的,曹操这样的权臣一般侍卫很多,就连皇宫里伺候汉献帝的人都是曹操的手下,下手非常困难……

前面说的尔朱荣,毕竟是蛮人出身,性格太简单鲁莽,假如他稍微加强戒备,元子攸也杀不了他……所以后人说尔朱荣是军事天才,政治庸才……

曹髦杀司马昭就是这个道理,曹髦发现自己根本杀不了司马昭之后,忍不下这口气,叹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于是组织太监和少数忠于自己的人,去杀司马昭,以卵击石,少年意气,身败……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名言,“陛下何故谋反?”也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事情,权臣高澄发觉皇帝元善见想逃出宫去,然后召集兵马对付自己,于是问元善见:“陛下何故谋反”,幸运的是,高澄没有杀元善见,只是软禁了,软禁期间,高澄被厨师杀死,元善见很高兴,以为自己可以掌权了,结果高澄的弟弟高洋带兵十万篡位,结束了北魏,建立北齐……

从以上案例可以认定,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实权,那么杀死一个权臣,是很危险的,毕竟权臣家族已经几代经营枝繁叶茂,势力庞大,不如依赖权臣,大家各取所需,反而结局更好一点……

后来的,李渊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实际上就是个招牌,杨侑软禁起来,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李渊……更无法杀他……

当然如果权臣势单力薄,而且忠心耿耿,那么控制权臣确实对自己有好处……

比如康熙擒鳌拜,但是问题是,鳌拜根本不是权臣,他也没有控制大清军权,而且是忠心耿耿……

应该类似于康熙长大了,想亲政,鳌拜觉得康熙太小,所以不愿意放权,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差不多,所以鳌拜才会独自一人面见皇帝……

真正的权臣,就算自己愿意一个人见皇帝,他手下团队也不会允许的,到了那个地步,他所有的手下都和权臣在一条利益线上,权臣已经身不由己……

所以康熙并没有杀鳌拜,康熙,雍正两朝都优待鳌拜子孙,这就是后话了……

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因为历史上所有的权臣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当时满朝对皇帝最忠心的“忠臣”,作为皇帝的如果一剑杀了他们,那就会陷自己于不仁不义的境地,人心顿失,接着就是树倒猢狲散,王朝完蛋。

  • 1 就说西汉权臣王莽吧!

王莽是“安汉公”,字面意义就是汉朝刘家的江山因为他而安全。

早先,因为汉成帝没有儿子,刘皇家的旁系子孙们展开了皇位争夺战,汉成帝侄子刘欣与叔叔中山王刘兴展开了严酷斗争,刘欣胜利,是为汉哀帝。

再早先,王莽已经是汉成帝时期的大司马了,位高权重,在位期间有名的生活简朴,重用贤良,全国上下都认为他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好人。

但是汉哀帝重用了自己的祖母娘家人傅家和老婆娘家人丁家,王莽被迫“归隐”,算是“好人受了委屈”。这个时候,舆论方面是不约而同同情王莽的。

在王莽归隐期间,他的儿子王获因为不小心杀死了一个家奴,被王莽逼了自杀谢罪。天下人更视王莽为道德君子了,上至公卿,下至平民奴隶,人人更为王莽被罢免而不平了。

王莽获得了舆论权。

接下来,汉哀帝刘欣年少去世,也没有儿子。

王莽联合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夺得了传国玉玺,拿住了大权,王莽在满朝公卿的推举下复任大司马。

当时人谁不暗叹一声,“天道还了王莽一个公道”

随之,王莽拥立刘衎,也就是前者和汉哀帝争夺皇位失败的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衎,登基为帝,是为汉平帝。

你看看,王莽立有拥立大功,岂不是最大的“忠臣”!

汉平帝怎么好意思,用什么理由可以趁王莽不注意一剑杀了他?杀了他之后怎么办?

何况,其时的汉平帝只有九岁,也没有能力举剑杀人。

后来汉平帝生病,病很重,王莽表现的更积极,公开设坛祈祷愿意代汉平帝而死,谁不认为他对皇帝忠心呢!

用什么名义杀他?

汉平帝病死。

不能不说王莽也怕被皇帝一剑刺死,他采取了预防措施,立了两岁的刘婴做皇帝,消除了被皇帝一剑刺死的危险。

  • 再说东汉的权臣曹操。

曹操为东汉朝廷立的也是“拥立大功”啊!

东汉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权力交替之际,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十常侍”展开了生死决斗。何进糊涂,本来是交给狱卒就可以办掉宦官的事情 ,他听了袁绍的鬼主意,一定要招西凉军阀董卓进京助拳。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是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的,认为董卓依靠不上,不可信任。

董卓率兵进京,正如曹操所料,董卓不仅未能帮助何进得势,反激起了十常侍破薪沉舟杀了何进。但是董卓也进京了,杀了宦官们。

可是接下来董卓就胡搞了,他废掉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刘辩,立了刘辩的弟弟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随之又毒死了人家刘辩和刘辩的母亲。

董卓这是乱政了,比十常侍还坏,还不得人心。

董卓的举动替曹操证明了曹操的先见之明。

朝野上下这时候谁能不服气曹操的先见之明?

这之前,曹操也早已证明了他的其他能力,他在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曾经大破黄巾军,收复了颍川之地,被调到济南国担任济南相,展现了治理地方的能力。汉末之世,贪官污吏横行,豪绅恶霸把持地方,曹操到处,这些人纷纷远逃。

曹操是有民望的,不是无名之辈。

当时的汉灵帝注意到了曹操,为此,汉灵帝升曹操做了典军校尉。

典军校尉官虽然不大,但它是皇帝禁卫军中的一个军官,大概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团的营长。所谓典军校尉属于“西园八校尉”之一,而“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了分何进的兵权特意成立的武装组织,在洛阳西园募集壮丁成立的组织,受汉灵帝本人亲自领导,属于汉灵帝的私人武装。

所以 ,曹操要算是汉灵帝的亲近相信之臣。

这也是曹操在首都洛阳得以与闻何进和十常侍斗争的由来。

董卓推翻汉灵帝的遗命,擅自更换皇帝 ,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合法合理反对的。为了汉灵帝的知遇之恩,他也应该反对董卓,诛杀董卓。

然后,曹操持宝刀进入董卓卧室,意图“一刀杀掉权臣董卓”,为汉灵帝的儿子刘辩复仇。被董卓惊觉怀疑,曹操将计就计,献刀脱身。

曹操随之化妆逃出洛阳,跑回老家,拿出家财,征集了一支部队,首先举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果然被他组织起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这时候,能不说曹操是刘皇家的忠臣吗?

后来董卓虽然伏诛,东汉却四分五裂了,开始了军阀混战。汉献帝虽然还是个皇帝,却朝不保夕,首都洛阳也早被董卓的军队烧成了一片废墟,不宜居住,难堪首都地位。

汉献帝身边只有一帮子文臣,无兵无将,在董卓的残兵败将挟裹之下,命在旦夕。

什么袁术、孙坚、刘备、刘表、刘璋、马腾等军阀,虽然也奉汉献帝为皇帝 ,但是提供实质帮助一个也没有。

只有曹操奋力打进洛阳,把汉献帝“保护”了起来,杀尽了董卓的残余势力,算是为汉少帝刘辩以及刘家报了仇,同时也报了汉灵帝对他的知遇之恩。

汉献帝应不应该感谢曹操?

所以,汉献帝升曹操为丞相,封魏公,加九赐,位极人臣,是为权臣。

这个时候,不说曹操自小就是悍勇之辈,屡经战阵,见惯生死,论起舞剑弄刀来,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汉献帝也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

单说,曹操可以带着武器上殿见驾的权力在手,汉献帝贵为皇帝,不可能每天带着刀剑的,其他大臣手中也无刀剑,殿外全是曹操的士兵。

真要短兵相接,图穷匕见了,汉献帝和曹操,谁能一剑把谁杀了?

一定是曹操杀汉献帝。

这里还没有考虑说汉献帝的身边人全是曹操的人。

历史上的权臣大多数都是曹操这种手法,皇帝身边人都是权臣的人,皇帝几乎没有机会一剑杀人的。

所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皇帝需要诛杀权臣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也是罗织罪名,公布于众,名正言顺的杀之。

政治层面的斗争不是流氓团伙的斗争,黑刀子进白刀子出,挑明了就是恶对恶,凶对凶,黑白分明,阵线清楚。

有时候,权臣实在功大劳苦势力深厚又深负民望,皇帝找不到杀的理由,就要先往上捧这个权臣,给他办事的权柄,再故意交代他难办的事宜,支持他欺压群僚百官,默许他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等他作恶做的够了,得罪的人多了。

皇帝才出手,一击而中。

康熙杀鳌拜之前,明知鳌拜给正白旗旗主苏克萨哈罗织的所谓“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蔑幼主、不愿归政”等罪名子虚乌有,还是默许了鳌拜以辅政大臣之名把苏克萨哈凌迟灭族。

自此,其他八旗旗主就开始惊惧鳌拜的大权独揽,使得鳌拜陷入了失道必然寡助的境地。

后来,鳌拜又以擅骑御马之罪名杀了康熙身边的侍卫正黄旗的倭赫,并把倭赫全家杀尽,夺了人家的家产给了弟弟,康熙也忍了。

再后来,鳌拜又强行搞了一出换地运动,占了人家正白旗和镶红旗很多旗地归了他担任旗主的镶黄旗之下,康熙也忍了。

鳌拜本人呢,还以为康熙年少好欺。

其实呢,鳌拜自己把人都赶到了康熙身边,无形中增加了康熙的实力。

康熙也就将计就计,找了一帮子少年,每日练习摔跤戏乐,其实是为一剑击杀鳌拜做准备。毕竟,鳌拜是一名武将,舞刀弄剑康熙还真不是对手。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啥是权臣?权臣不是一个人,他是以一个人为首的集团势力,你杀了权臣一个人,但是他的势力还在,对方很快会重新扶起来一个首领。自古以来,皇帝收拾权臣,都是先从剪除他的党羽开始的,除非皇帝能确定杀了权臣,他的党羽会一哄而散,否则皇帝绝对不会先对权臣动手。北魏时期有个权臣叫做尔朱荣,皇帝直接把他杀了,结果他的势力还在。

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因为皇帝不会用菜刀,权臣怎么会挨刀。开个玩笑。

既为权臣,必定党羽权倾朝野,例如曹魏武王操同志,死后被其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汉献帝为了除掉他弄出了有名的衣带诏,结果事情败露,自己身边的忠、近臣被杀了个干干净净。

权臣能权,是有威望,并有不少实力人物死心塌地支持的,皇帝即使杀了他,这个利益集团也会迅速选出新的话事人。所以对待这种情况须连根拔。

魏文帝曹丕逼宫时,全是世受汉室国恩的臣子打的先锋。

年羹尧堂堂征西大将军,节制西北五省军务,世宗要杀他也要釜底抽薪,再将其调任毫无实权的杭州将军,当他一身刺被拔得差不多时便是死期。

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帝王学。当皇帝也不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不讲究杀戮艺术的不是好的地黄丸。充其量算个光绪皇帝一样的悲剧人物。

为什么皇帝不找机会,一剑刺死权臣?

既然是权臣,他当然有护卫,刺杀难度当然大。

同时权臣,他也掌握了朝廷包括皇宫内部等很多人力资源,比如皇帝身边的侍卫和太监,很多都是权臣的眼线。

如果皇帝要刺杀权臣,一般情况下,皇帝要物色刺客,他当然通过手下的太监或者官员去寻找,很有可能这些人就是权臣的人,甚至本来不是权臣的人也会倒向权臣,向权臣告密。

那些本来不是权臣的人看到皇帝要刺杀权臣,他们害怕权臣与皇帝的斗争会波及自己,而皇帝实力不如权臣,为了自保,他们会倒向权臣,向权臣告密。

当然,也不排除,非常个别的情况,有皇帝刺杀权臣成功的,然后收回权力,这种情况很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