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因为清朝给钱,而且清朝一点都不差钱。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在清朝初期,也就是明朝末期的时候,攻打明朝的主力部队并不是满族的八旗子弟,而是当时的汉八旗。

简单来讲就是用明朝的部队来打明朝,用明朝的方式来打败明朝。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入关的八旗子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并巩固了明朝所有的疆域。然后又将原有疆域进一步扩大,甚至控制了在此之前根本无法控制的边疆地区。

可能有人就会纳闷了,满人是如何下达命令让汉八旗的子弟来帮他们卖命打天下呢?

第1点:钱给得够

大家要明白,在明朝末期的时候,整个明帝国其实是没有钱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整个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赤字,即便是张居正转世也未必能够挽救危机,估计唯一能够挽救危机的就是朱元璋了。

而明朝之所以遭受如此大的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明朝需要养很多朱元璋的子孙后代。

因为朱元璋当初说过自己当过乞丐了,吃过苦受过罪,所以自己的子孙后代绝对不能吃苦受罪,必须由朝廷来养活。

但是没有想到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实在是太能生了,据不完全数据,在明朝末期的时候,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少说也有100万的人口。

其次,明朝末期的时候,遭遇了几次百年难遇的灾难。

包括地震、瘟疫、洪水、干旱等,反正能想到的自然灾难,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全都遭遇了。

而且明朝末期时还经历了非常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导致当时的温度骤降。

温度降低之后,粮食减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即便崇祯皇帝再勤劳,能力再强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应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整个朝廷出现了问题。

文臣不干事,武将又没有太大的权力,经常出现一群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愿意干的人在一旁耍嘴皮子,而那些能干实事的人却被别人推到了桌子底下。

久而久之,朝廷就出现了问题。

再加上中后期又出现了一个千百年未曾一遇的大太监魏忠贤,以及明朝末期东林党的相关言官们不做实事,和部分皇亲国戚贪污腐败。

当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明朝最后的寿命到了,而终结明朝寿命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没钱。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一些士兵行军打仗的时候,因为朝廷没有发钱发粮食,导致士兵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就出去逮了一只鸡。

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被一些人上纲上线,最后活脱脱地把这一支部队逼向了清朝那边儿。

这一支部队有着当时明朝最为先进的火炮以及火药技术。换句话来说这只是一个个例,而这个个例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却上演了无数次。

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官员,几乎是齐心协力地把明朝的官兵推到了清朝那边,让清朝有了数不清的兵源。

第2点:大势所趋,跟着清朝有前途

我现在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呢?那就是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天下,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权力地位通通还给汉献帝,让汉献帝来当皇帝吗?

在之前的时候我曾经分析过这件事情,而得出来的最终结果是,就算刘备愿意,当时的外在力量也绝对不允许刘备这样去做。

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刘备当了皇帝,那刘备身边的人该当丞相的当丞相,该当大将军的当大将军,甚至有一些人还能够直接封侯。

而如果刘备没有当皇帝,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汉献帝,那不好意思,刘备身边的人也未必能够尝到什么好果子。

辛辛苦苦跟着刘备打天下,最终却落了个这样的结局,刘备身边的将军和大臣们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在明朝末期的时候,有很多人积极主动地投奔清朝部队呢?

原因也很简单,大势所趋。

如果跟着清朝的士兵,就相当于自己投入了原始股票,当然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甚至整个官场仕途的一次对赌。

如果能够赢得最终胜利,那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不了的最终胜利,结果也挺惨的。

但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清朝打败明朝是大势所趋。

尤其是清朝把明朝逼到了南京区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汉朝的将军士兵们就意识到了,跟着清朝的朝廷往前走,远比跟着明朝往前走更有前途。

第3点:清朝舍得出去

在相关文献记录当中,我们能够发现清朝对于士兵的奖励和扶持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投降过来的明朝的士兵,对于他们给予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金银钱财。

那有人就问了,清朝这边哪来的金银钱财?

大家要注意一点,明朝可不是没有钱,而是当时所有的钱都进了这些贪官们的口袋里。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崇祯皇帝眼瞅着大明朝顶不住了,命令朝中的那些臣子们抓紧时间给朝廷贡献点银两保家卫国,而臣子们却纷纷哭穷。

甚至有些臣子为了表明自己是真的穷,第2天上朝的时候干脆穿起了带补丁的衣服。

崇祯也没辙了,只能静观其变。

然后,李自成的部队就来了。

李自成的部队来了之后,二话不说把这些达官显贵们全都关起来一顿猛打,就这样竟然凑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

由此可见,当时明朝各个地方官员的财产还是非常多的,只不过这些官员贪腐成性,让他们赚钱没有问题,但是要让他们拿出钱来,根本连想都不用想。

而当清朝控制了明朝的部分土地之后,在一些地方的确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但与此同时对于汉朝投奔而来的士兵或者将军对于他们的恩赐,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本上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官位给官位,甚至有的人还给了爵位。

这样的赏赐让一些朝廷的官员尤其是世代受到明朝恩泽的朝廷官员分外眼红,于是也开始放弃了自己的初心,纷纷投降清朝。

换句话来说,明朝不愿意给他们的,清朝全都给了。甚至清朝自上之下宁愿自己饿肚皮,也要满足这些投降而来的明朝将军们的各种问题。

其实我们回顾整个清朝的发展来看,尤其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这的确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通过给这些将军们士兵们更好地保障更多的福利,来吸引更多的明朝人投奔清朝。

因为投奔清朝后,起码能保证吃得起饭,能吃得饱饭。

单纯地靠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当然也不是说明朝不懂得体恤士兵,也不是说崇祯皇帝特别冷血,只不过在当时来看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

毕竟明朝是真的没有钱,但是没有钱的只是明朝朝廷而已,并不是明朝的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末期的时候,南方的部分世家家里面的钱,那可是多得不能再多了,京城里面一些官员贪污腐败,那也更是富的流油。

即便如此面对朝廷危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尽可能地撇清关系,自认为只要自己和朝廷的关系断开了,等到以后改天换地了,自己还能够活下去。

殊不知这只是一种渴望而已,乱世之下又岂能有完卵。

伴随着明朝的覆灭,数不清的世家大族也自此灰飞烟灭。明朝的部分官员也因此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他们所假想的那个自己关上门过日子的美梦,也终究成为了笑谈而已。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满清入关时,本民族人口在80万左右,兵力在10万左右;明末明朝统治区人口在6000万左右;兵力则在100万以上。

两者相比一个是大象,一个是小蛇。

但是满人却最终入主中原,统治汉人将近300年。

那么,满人是如何做到以小搏大,以蛇吞象的?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大量的蒙、汉八旗为之所用

1633年(天聪七年)皇太极令八旗属下满洲各户,有汉人十丁抽一,以旧汉人额真统率,另编成汉军一旗。汉军旗与满洲八旗编制相同, 以后又陆续编旗,至1642年最后编成汉军八旗。

汉八旗在消灭南明、大顺王朝和建立大清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被朱元璋灭掉的,他们跟明廷有不共戴天之仇,服从满人情有可原;可是汉八旗都是汉人,为什么会甘心情愿跟明朝的敌人满人走下去?

换言之,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死心塌地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政治地位相对平等

626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承继皇位。

当时,后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南有强敌明朝,西有口服心不服的蒙古,东有蠢蠢欲动的朝鲜,堪称三面临敌。

而辽东地区,生活着150万左右的汉人,加上数次入关掳掠的汉人,总数不低于250万。

如何稳定汉族人的民心,让他们死心塌地为满人效力,成为后金胜败存亡的关键。面对“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极清醒地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

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特别注重消弭并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首要的是善待汉族,给他们以平等的政治地位。

1626年(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即位的当年,就屡下谕旨,强调宽待辽东汉人,对犯错的汉人既往不咎:

“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

给汉人和满人同等的“国民地位”:强调满汉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

一、保障汉人的生命和财产权:

严禁侵犯汉人的利益,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明确规定“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特别是一改努尔哈赤屠戮汉人的政策,而代之以“恩养”。

对新投降过来的汉人,也给予同样的待遇:皇太极屡次谕其臣下,对于“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

二、把善待汉民当作考核官员的标准

“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考核标准。

三、歧视汉人、侵犯利益者严惩

皇太极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

1629年10月兴师伐明,皇太极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此时的明朝名义上是汉人的政权,但是其中政治已经极度腐败,百姓绝大多数是抬轿者,生活在金字塔底层。

这些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权益得不到尊重。如果不是这样,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也不会得到那么多人响应。

四、晋升渠道向汉人敞开

1629年(天聪三年)8月皇太极下令开科,凡“诸贝勒以下及满、汉、蒙古家都有生员,俱令 考试 ”,结果录取了二百个本来为奴的汉人生员。

经济待遇优厚

每个王朝,宗室藩王都是统治阶层,需要人民养活,明朝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姓藩王繁衍生息,宗室人口达到百万。

养活百万头“朱”耗费了大量银两,让百姓和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加上地主豪强对土地的疯狂兼并,百姓民不聊生,国库空虚。

在此情况下,军饷拖欠现象日趋严重。

据统计,明朝仅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之间,总计拖欠九边饷银数达968万两。

天启五年三月底,户部累计欠宣、大、山西、延、宁、甘、固470万两,而各省直积欠则数至二百八十四万两。

到了崇祯元年,户部累计九边欠饷总金额高达九百万余两的拖欠。

士兵靠军饷养家糊口的,朝廷拖欠军饷一拖就是几个月,这让他们忍无可忍,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恶意讨薪”。

因此,明朝末期因为拖欠军饷引起的兵变屡有发生。

对于此类哗变,崇祯不是补发军饷而是无情打击。

明崇祯元年(1628年),关宁地区的士兵因为四个月没有发军饷,十四个营,有十三个营的兵士发动了哗变,扣押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毕自肃和宁远总兵朱梅,崇祯皇帝不但将毕免职,还对参与哗变的官兵格杀勿论。

明朝边关士兵境遇都如此差,更遑论其它地区的士兵了。

对于当时的普通士兵来说,明朝统治者剥夺了官兵活下去的权利,让大家活得跟乞丐似的;而满人能让自己有饭吃、有钱花,他们自然愿意为其卖命。

那么,满人那里为什么没有拖欠军饷问题出现?

因为满人没有养活那么多头“猪”,也没有养那么多官员,更没有那么多贪官,也不允许豪强无节制兼并土地(至少在入关之前和建国之初如此)。

如此一来,就能保障军饷按时发放。

清初对阵亡八旗兵的抚恤金标准,不分满洲蒙古汉军,凡正身旗人任拔牙喇护军者阵亡给白银200两,马甲步甲150两。

假如是汉人家奴临时充甲兵战死者给银100两。这是一次性现金补偿,并不包括丧葬费和对立功人员的家属津贴等。

对于汉八旗的首领,满清的待遇更是无法想象的好。

对投降过来的汉人文官武将,他们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八贝勒轮流宴请、款待,以安其心。

对于明降将祖大寿及其子侄,皇太极令“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

1633年(天聪七年)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携红衣大炮投清,皇太极亲自以满族最隆重的抱见礼郊迎,并“赏赉甚厚,即日授都招讨印”。

1642年(清崇德七年)松山之战,明将洪承畴被俘,“上(指皇太极)亲至洪馆,解貂裘与之服”。

对于明朝降将除了给他们高官厚禄,还奖赏给他们土地,以供其生养。

允许与满人通婚

皇太极主政时期,对汉人不仅施以高官厚禄,而且鼓励满人主动与汉人联姻。皇太极即位之初,贝勒岳托就提出如下建议:“凡(汉人)一品官,以诸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国中大臣女妻之”

即使这些汉人文武官员原来已经有了妻室,仍以诸贝勒、大臣女与之。

至于那些归降的普通士兵,则核查各牛录所属的寡妇,给他们牵线搭桥,组成家庭,或由国库出钱替其从民间另行娶妻。

岳托率先与汉人佟养性联姻。

对于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联姻,皇太极立即率领诸贝勒大臣等前往祝贺,表示鼓励和重视。

岳托的示范与皇太极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满人与汉人降将的联姻,让这些汉人更加肝脑涂地为满人效力。

除此之外,明清之间的决战,那些汉八旗将领更看好满人的未来,也是让他们坚定不移为满人效力的原因之一。

明末清初就像一场赌局,也是一场必须参与的赌局。

汉人将领和官员当时面对清明顺三家之争必须要进行下注,无法置身事外。

谁的前途明朗,谁占优势,就把自己的赌注下到谁那边。

朱明王朝已经立国将近三百年,气数已尽。

它吏治腐败,党争不断,民变四起,失去人心,就像一个器官衰竭、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老人。

更叫人灰心的是,当时明朝的掌舵人朱由检心胸狭隘、性格多疑、刚愎自用、鼠目寸光,对待大臣极其刻薄。

崇祯在位十七年,撤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明朝末期朱由检手下名将如云,但是他不会驾驭之术,不能知人善任,跟他混下去没有前途。

事实证明,如果继续为明朝效力,只有死路一条。

相比之下,皇太极礼贤下士,豪爽厚道,才能卓越。

在此情况下,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越早为满人效力,资格就越高,自己的利益就能最大化。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很多汉人官兵纷纷加入汉八旗,为满人赴汤蹈火。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但是在建立政权之后由于忽视了汉人利益,政权只维持不到一百年。

满人吸取了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对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只不过满人对汉人始终是机会主义,所有的善待都是为了利用;一旦政权巩固,就跟所有统治者一样,兔死狗烹、严加防范。

在满清统治者眼里,汉人始终是工具,没有被当作自己人,连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当清朝政权稳固后,满汉之别迅速体现了出来,这种长期的民族不信任也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彼以此兴,必以此终。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钱给够,待遇给够。

明朝边军曾经俘获了一批清军的炮手,一审问才知道原来这些炮手都是之前明朝沈阳的炮手。

负责审问的文官就责骂这些投降清朝的炮手忘恩负义,忘记了明朝皇帝的大恩。

结果有炮手不忿的说,他在明朝当炮手的时候,一年只有3两银子,而且还经常拖欠,全家穷的都快活不下去了;投降清朝后,年薪上涨到30两银子,而且每次打仗还有奖金,清朝还给他们分配了土地,安排人帮他耕种,甚至还给他们每人娶了一个媳妇儿。

事实上清朝在对待军人的问题上比明朝厚道的多,当然,这也可能是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而且清朝把这种厚道一直保持到清末。

1900年后,清朝开始变法维新,其中一项就是裁撤绿营,编练新军,但是清朝裁撤绿营不是一裁了之,裁撤待遇很好,绿营士兵可以连续十年领取原本50%的薪水,作为缓冲。

再看看明朝是怎么对待军人的?

浙兵不就是想要点薪水吗?万历皇帝就调集军队把浙兵给屠了。

你说你是士兵,你愿意给谁卖命?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对于汉八旗为满人卖命的问题,明朝人也很纳闷。所以在一次战斗后,明朝官员就审问被俘的八旗汉军:你们为何背叛大明,要给奴虏卖命?

结果得到的回答是——他们给的太多了。

一般的士兵投降过去,可以得到一个老婆加八只牛羊和一头驴的待遇。

如果战死,还能得到150两银子的抚恤金。

并且这只是一次性的现金补偿,不包括丧葬费和有功人员的家属津贴。

像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级别的将领投降过去,封亲王爵位。带过去的部队,不仅保留建制,仍然归他们自己指挥。

而且,他们直接归皇太极指挥,直接对皇太极负责。

想想看,崇祯时期的明朝军户是什么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社会地位。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不仅被士绅随意欺负,就连民户也看不起军户。

福利待遇,几乎没什么福利待遇。十个军户十个穷,拖薪欠饷是常有的事。战死了,也就几两银子的抚恤金。而且就这点钱,能不能不打折扣拿到手,还得看长官的脸色。

耿、孔、尚级别的将领,待遇好很多。但也谈不上有什么前途可言。干到死,也未必能见到崇祯一面。这就更不提封王了。

这里我们不妨带入到汉军八旗的情境:

投降前,你作为一个明朝军户,想靠立军功而升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上升的渠道早就被那些所谓的将门世家垄断了。

你想摆脱军户的身份,升迁为军官。唯一可行的渠道就是去给将领当家丁。通过接触上司取得信任,让上司保举你出任军官。

但将领的家丁多了去了,怕是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上司凭什么就要提拔你呢?

因此,你单纯的给上司当家丁,这还不够。

你要想再进一步,还得求上司认你做义子。

为此,你可能还要付出把自己卖了,连自己祖宗都不要了的代价。

后来你付出巨大代价,总算当了军官。你以为你就能扬眉吐气了?

想多了。明朝虽不似宋朝那般重文轻武,但也是以文抑武。皇帝更信任文官。

由于你是武将,所以你的命运是捏在文官手上的。你要想保住官位,只得客客气气的巴结文官。哪怕你是戚继光,你也得如此。

而且文官上头还有宦官。你除了巴结文官,还得保证不得罪宦官。

在明朝的官场,武将处于生态链底端,太难混了。

然而,你投降了清朝(皇太极年代),成功入了汉旗,你不用这么麻烦了。

清朝汉八旗是有正规编制的旗人。

正确定义是“八旗汉军”。

也就是八旗中的汉军旗人的意思。并非是在满八旗外,还有单独的八个汉军旗。

既然汉军旗人并非是单独的八个旗,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八旗汉军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一样,都直属于皇帝和旗主管理。都是皇帝的亲军,都是统治阶级。

以前有句顺口溜,叫“亲不亲,阶级分”。

在阶级面前,什么都是虚的。

对于这种清朝皇帝给的统治阶级身份,明朝的大官僚,大士绅,可能不太瞧得上。

毕竟在明朝,官僚士绅也是统治阶级。

但如果是明朝军户呢?

明朝军户和民户、匠户、灶户一样,都是被统治阶级。

军户升不了军官,世世代代都要被剥削。升了军官,混不好也会像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一样,没人撑腰,两头受气,被官场上的对手挤兑得混不下去。

但你投降清朝,入了旗,别的不说,单单社会地位就不一样了。

皇帝直接赏你统治阶级身份,你就算没什么本事,也能靠编制混日子。

你要是有本事,靠立军功,还能一刀一枪博个前程。

就算你死了,也没有哪个地主敢欺负你的老婆孩子。

因为你是统治阶级,这是你的阶级特权。

你说,两边的待遇差别如此之大。你会为哪边效力?

当然,清朝入关后,尤其是乾隆时期,汉八旗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都被压缩了。

而早在康熙时期,绿营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就被压缩了。这也是康熙削藩时,大量绿营会倒戈一击,帮助吴三桂的原因。

但有一说一,这是后来的事。至少在南明灭亡前,投降清朝的明军,社会地位、福利待遇都远强于明朝能给予的。

其实,明军和八旗军一样,都出自明朝边军体系。两者的战斗力是差不多的。因此明朝军队从来就不存在能不能打的问题。

能不能打,取决于待遇。

崇祯什么也给不了,大部分明朝官军自然毫无战斗力。

李自成能给一口汤喝,投降他的明军自然就有战斗力。

清朝皇帝除了给肉吃外,还发饷,发老婆,送编制。投降清朝的明军,自然就是战斗力爆棚了。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这个问题比较好说。就是在清朝那儿创业待遇更好,工资更高,更有发展前景,所以很多原明军将士在成为清朝的汉八旗之后,才会如此卖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便宜事,你想让人家给你干活卖命,你就得真金白银的给别人,你给不起,就别怪别人跳槽。尤其是军人,他们为国效力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都准备随时随地为国牺牲了,再没有优厚的待遇说得过去吗?

不得不说清廷在立国初期对军功是非常重视的,至少这个政权是没有重文轻武的倾向的,只要你为其实打实的效力,不管是哪个民族出身都是前途可期,这一点比当时江河日下的明朝好多了。而那些原明军将士在投奔清朝这待遇比在明朝那会的时候高了好几个档次,八旗这个创业平台对他们来说当然更香。那么下面就虚话不说,直接摆史实。

就比如说孔有德、耿精忠两位,在吴桥兵变失败走投无路后,不得已投降皇太极,皇太极表示,虽然我和这两位还没见过面(当然此前还是通过信的),但是孔爱卿和耿爱卿千里来投,我太激动了,必须高规格隆重接待,在酒足饭饱后,速速发给2000匹马给其部众使用,顺便告知了一下两人,等收拾收拾再来见我,“尔等身皆劳顿,宜暂休息,从容来见”

《清太宗实录·卷十四》:三贝勒设大宴,饗有德、仲明及其部众,遂以上所发马二千匹,给与有德、仲明等乘之。

六月,孔有德、耿仲明两人率部抵达沈阳,皇太极率诸贝勒出沈阳德盛门10里迎接,并以最高规格的熊抱之礼接见。可以说,孔、耿两人一上岸就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当然礼仪规格再怎么高这些都是虚的,还有实的,两人投靠皇太极不到一年(此前两人已经参加了攻克旅顺的战役),皇太极就决定给孔、耿二人各修豪华别墅一套,以彰显他们的VIP身份。耿仲明甚至表示,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已经很宽敞了,大汗不需要另外再建,被皇太极明确拒绝,我给你的东西,你不拿着也不行。附图。

而且皇太极还让孔、耿二人统领旧部,下放部队任免官将的大权,所谓“察其功之大小,用印给札”,甚至连战功证明敕书都让孔有德、耿仲明直接发放,其手下不能跳过孔有德,单独申请,这等于将其部所属的人事权完全下放,这种信任可谓是毫无保留的。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降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所属副将以下各官奏言:“臣等来归有功之人,恳赐敕书”,汗曰:“尔等来归时,我曾谓各官升降,惟听都元帅、总兵官之意。今若给敕书,是背前言矣。”

一个给你高待遇、对你无限信任、并敢于放权给你的领导,手下的员工只要稍微有一点良心,都是一万个舍不得。有时候就怕“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想想被隔壁崇祯坑死的孙传庭、卢象升、陈新甲,给皇太极这样的老板打工是不是还挺好的

何况皇太极时期为了争取辽东汉人对他的支持,也为了瓦解关宁军,决定一改父亲努尔哈赤的屠戮政策,实行“恩养”政策。这就汉人在八旗这个集团里面的地位。

就比如说在天聪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召开会议,为了安抚长山、石城二岛两地4000余口来降汉民百姓,命诸大臣出粮养民,并让八贝勒率先出粮4000石以为百官富人表率。附图。

在大凌河战役之后,皇太极对城内汉人和祖家军核心人物均做妥善安置,对大凌河归降辽将给予优厚待遇,按官职分给仆人和牲畜。附图。

除此之外,还解决归降明军的单身问题,给以妻室,让其成家。附图。

由于皇太极的政策向汉军倾斜力度太大,以致于让部分满洲八旗贵族相当不满。就比如说多罗贝勒罗洛宏就大有怨言。当然,事后皇太极暴怒,将罗洛宏革去贝勒爵。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又向布善车尔布言: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三人,肥马华屋,而我之兵马,何读赢瘦等语。布善车尔布应云:昔太祖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大章京者矣,至于宗室,今有为官者,有为公者,时势颠倒等语。

这些政策为了争取明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增强了清政权的向心力,待遇跟上了,汉八旗自然全心全意的为新生的清廷效忠了,基本就别指望人家仅仅顶着一个汉族的身份就去帮助朱家一姓的天下了。

当然,明末明廷对军人群体的不重视,甚至矮化,也起到了衬托作用。就比如说万历二十三年发生的蓟镇兵变事件就集中体现了明廷的其军队视如草芥。

当时,明廷在征调戚家军入朝作战的时候,许诺给戚家军发放双倍饷银,即一年43两,注意这43两并不是只针对南兵,是外派军队的普遍待遇,比如说刘綎的川兵也是按此标准发放的。附图。

而戚家军投入作战后,也堪称勇猛,朝鲜史料就提到平壤战役“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又有“南兵进攻密德牡丹峰土窟,其军力战,死伤尤多,游击亦中铁丸”,不管怎么说,也是对得起这工资。

可是,明廷却干脆欠饷不发,逼得南军只能非法讨薪,最后被大明将领王保率部歼灭数百人(《李朝实录》为南兵此次被杀3300余人),强力镇压,事后还说此次是兵变,往南兵身上泼脏水。明廷欠饷出尔反尔在前,杀人污蔑在后,这无耻操作能不让军人寒心。

当然欠饷是老毛病了,宋应昌就曾经向内阁首辅王锡爵反应,平壤之战后的万历二十一年二月,那些有斩首之功的军人奖励未曾发放,希望内阁留意,尽快促进事情解决,当然王锡爵当年五月就退休了,恐怕不能为解决这事提供太大帮助。

《经略复国要编·卷六》:平壤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矣。

努尔哈赤、皇太极评:“我大明操作真是666。”

至于八旗军待遇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就比如说明代的辽东士兵工资水平就极其低微,李化龙在万历二十年前后巡抚辽东,就指出明朝辽东军士工资只有4钱银子,所谓“月食用四钱之军,皆穷疲单弱”,戴旭稍微好的家丁也只有8钱银子。附图。

关键是这个工资一直没有往上涨,熊廷弼在万历三十七年的按辽的时候就提到,辽东军士普通士兵的月饷只有4钱,部分士兵只有2钱5分。附图。

而八旗军的待遇比明军可高多了,八旗的精锐骁骑每月工资就有3两,比明军内部的精锐之士选锋家丁的每月8钱工资还高3倍多,至于亲军更有每月4两银子的工资,待遇最差的步军也是1两5钱,比普通明军工资3倍多一点。附图。

至于士兵战死抚恤,明朝一不小心又被清廷甩开了,根据《经略复国要编》上的说法,万历援朝之战指挥(武官正四品)发的抚恤为10两银子,千总(武官正六品)的抚恤为8两银子,把总(武官正七品)为5两银子,普通士兵为3两银子。附图。

而八旗军在国初的待遇,光是旗人任护军的抚恤银就有200两,未披甲炮手130两,甲兵150两,汉人家奴临时充当甲兵战死的为100两。至于高级将官战死,抚恤金更高,一等副将抚恤金就有820两之多,次等副将各减10两,二等、三等副将分别为810两和800两。这个待遇也是明廷不能比的。

更何况明廷在崇祯年间内忧外患,财政修建枯竭,即便是普通士兵饷银也是拖欠数月或十几个月,更不要说给死去的士兵发抚恤了。

其实清廷的套路似乎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似乎不大有变化,只要能给自己效力的个人或组织,在没有尾大不掉的情况下,一般都勇于给效力者分更大的蛋糕,不仅是汉军八旗,还有像回族那些伯克一样的,像额敏和卓帮助清廷打击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几年之内从贝子到多罗贝勒再到郡王,简直就是坐着火箭上升的。清廷的厚待让额敏和卓非常感动,表示“我受圣恩厚,必舍身力战”(这句话说完之后,乾隆直接发银千两赏赐),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每每亲冒矢石,身先士卒,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汉八旗为何为清廷效力,首先就是他们受到了皇太极的厚待,其次工资水平也比明军高,当然皇太极也确实是个英主,至少不会像崇祯就喜欢甩锅对吧!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明经世文编》、《国榷》、《经略复国要编》、《圣武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大清会典》、《熊廷弼集》、《回疆通志》

满人是如何令汉八旗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

满人是如何让汉人为他们卖命打天下的?其实简简单单两个很小的历史事件,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汉人为他们卖命了。

第一件事情,就是皇太极为了劝降洪承畴,甚至把自己的妃子都给搭上了。大家想必应该都听说过洪承畴,他是明朝时在锦州地区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大将。洪承畴在和皇太极作战的时候,杀过皇太极不少手下。

但是在锦州之战,洪承畴被俘以后,皇太极第一选择并不是将他杀了为手下出气,反倒是亲自去劝降。甚至了解到,洪承畴这个人既不贪财也不爱权,就是对美女没有抵抗力以后,还派出了自己的庄妃,使用了美人计才成功的劝降洪承畴。

反观崇祯皇帝,对于太监是十分信任,但是对于手下的大将那却是非常心狠手辣,一言不合就是杀。兵部尚书王洽、蓟辽督师袁崇焕、举人出身的尚书陈新甲,一言不合就是开斩,而且都是凌迟等重刑。

所以嘛,反正古代的天下都是皇帝的家,天下替谁卖命不是卖命呢?一方面是随时对你抱有怀疑,稍有不慎就身首异处的崇祯皇帝,一方面是自己爱妃都舍得的皇太极,你是大将,你会选择替谁卖命?

第二个细节就是,明朝末年,有差不多三十万宗室子弟,这些宗室子弟一生下来就有锦衣玉食。相对应的,很多寒门子弟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比如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

说白了就是, 通往上层阶级的渠道已经被封死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荣华富贵,有些人生下来就是穷困潦倒,两者之间的矛盾太过尖锐。

清朝时候,由于皇太极的怀柔政策,很多在皇太极统治下,很多汉族人都得到了重用,比如说像后面的吴三桂、尚可喜等人更是被封为王!而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因为没有庞大的宗室子弟以及敲骨吸髓的王爷需要供养,老百姓们勉强有一口饭吃,因此,也就愿意支持清朝的统治。

但是,说实话,战争情况下,苦的永远是咱们的老百姓。有一句话不是说了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一定要珍爱和平,坚决反对一切的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