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假如你生活在明朝,遇到了海瑞这样的父母官,你就可以偷着笑了。
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明朝是官员,还和海瑞有业务往来,甚至就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那恭喜你了:
你会哭得比谁都惨,你也会知道为什么花这么灿烂,为什么太阳这么红?
海瑞怼过的朝廷官员大家不用怀疑我对海瑞的溢美之词,咱们按照大小个按顺序来看看海瑞究竟折腾折腾过哪些朝廷官员。
在明朝的某一天,胡宗宪召集自己身边的文臣武将开会,照例是怎样抵抗周边的倭寇势力,而当时胡宗宪说了一句,听说前两天的时候海瑞买了两斤肉,这可是稀罕事。
没有看错,当时整个南方地区最顶尖最具备权威性的人物,开会时说的一句话竟然是海瑞今天吃肉了。
为什么为什么胡宗宪会这样说?其实这件事情还要牵扯海瑞之前的所作所为,海瑞刚到某一个地方任职,就发现周边的这些人虽然拿着朝廷的俸禄,可是什么事都干,就是不干人事。
于是海瑞特别生气,要下令将手底下的这一伙人全都收拾一遍儿,手底下的这些人指望着法不责众或者死猪不怕开水烫,你愿意怎么收拾怎么收拾,反正我就是不配合,你要是有能耐,你一个人就把整个府衙支楞起来。
要是其他普通官员看到这种情况早就吓蔫了,而海瑞不是这个样子的,海瑞是这样做的:既然你们不配合,那全都是我一个人做,于是海瑞既抓人又审理犯人,同时还自己做饭,自己解决朝廷和家庭两个方向的所有任务,这一下子把所有的官员都吓得不轻。
知道海瑞要动真格的了,而海瑞在当官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每天都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吃过太珍贵的食物,为什么呢?
两个字:没钱!而海瑞之所以买肉吃,也绝对不是为了解嘴馋,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过生日需要买点肉给母亲祝寿。
这件事情惊动了胡宗宪,但另一件事情可彻底折腾了胡宗宪一顿,为什么呢?
因为胡宗宪的儿子也来南方了,胡宗宪的儿子仗着自己老爹有点名堂,所以在南方为非作歹胡作非为。
其实这个儿子也没做错什么事情,无非就是收一点礼,这一点大家能理解。
毕竟明朝中后期的官场基本就是这个样子,胡宗宪有那么大的名气,那自己的儿子走的地方,地方官孝敬一下,请客送礼,那几乎是常态。
慢慢的胡宗宪的儿子也就习惯了,下意识地告诉他无论去哪个地方必然会收到礼物。
就这样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堆的礼物,叮叮当当地来到了海瑞的管辖地,指望着海瑞能给自己送点礼物。
可海瑞稀里哗啦就把胡宗瑞儿子的东西全都拿了过来充当国库,顺便把这个儿子揍了一顿,揍完之后还不解气,还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
听说有人冒充你的儿子,不用担心,我已经把他收拾了一顿,现在我把他押送过来,接下来就看你怎么收拾他了。
胡宗宪还能怎么办,只能苦笑一声,这哪是装儿子?这简直就是在揍我儿子,但胡宗宪忍了。
第2个人物就是鄢懋卿,这里讲一下,淳安县就是海瑞最开始办公的地方,鄢懋卿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人的名字也特别难写,我们说他和一个人的关系,另一个人物叫严嵩。
严嵩和鄢懋卿之间的关系,那简直就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这个人也特别的贪财,而且得理不饶人,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南,几乎是走一路吃一路,吃拿卡。
可突然来到淳安县,自己的下人都不吃这些饭,鄢懋卿就要发火,发火之前别人告诉他,您先别发火,听我说淳安县的负责人是海瑞,鄢懋卿听到这三个字直接一溜烟的就跑掉了。
怎么样?
海瑞得罪上面的这两个人物,是不是听起来胆战心惊,但就这样海瑞一点事都没有,照样活蹦乱跳。
再之后凯瑞又得罪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差一点点就整死了海瑞,只是差一点点而已。
在公元1566年农历2月份,海瑞买好了一个棺材,自己就在棺材旁边坐着,等着朝廷的人来缉拿自己,只要把自己抓住该杀的杀,该砍的砍。
再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躺在自己的棺材里面了,为什么海瑞如此决绝,并且认为自己基本活不长久了呢?
因为海瑞给当时的皇帝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叫做治安疏。
治安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给大家讲一下叫:嘉靖,家家净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明面上告诉当朝皇帝,你当了皇帝之后,老百姓家里面可干净了,干净的一点钱都没有了,你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
当时皇帝看到这封信之后,气得直拍大腿,把治安疏摔在一边告诉周边的人,马上就把海瑞抓住,马上抓住,千万不要让他跑了。
嘉靖皇帝说完这句话之后,旁边的太监就说了没跑,人家买了个棺材在自家院子里等着你呢。
这个人可以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嘉靖皇帝听了之后愣神了,天底下竟然有这么直楞的臣子?
又拿起治安疏看了好几遍,据说嘉靖皇帝还曾经让一些臣子们读过治安书,当然臣子怎么读,估计心里面也得五味陈杂。
嘉靖皇帝往旁边一坐说,唉这个人估计把自己当成比干了,但是我就算再忽悠我又不是商纣王,饶他一命吧。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海瑞都被关到了监狱里,直到嘉靖皇帝去世。
海瑞去世接下来我会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明朝历史当中明确记载。
在公元1587年,也就是万历15年的时候,海瑞因病去世,在海瑞去世之后,部分朝中大臣主持海瑞的丧事,但发现海瑞的家里面除了一些破烂的家伙事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搬得上台面。
而这些东西完全不足以支付海瑞的丧葬费用,部分臣子和一些贫寒的文人看到这件事情之后都哭了起来,而且海瑞去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南京城的百姓因为这件事情直接罢市。
说得再直白一些,地里的农活不做了,商铺里面的买卖不干了,咱们歇几天。
歇这几天是干什么的?为海瑞送行,而当时民间自发组织的祭奠海瑞的人达到了百里有余。
很多人自发地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站在江河的两岸,目的就是为了送海瑞最后一程,而海瑞也成为了华夏文明当中最后一位被封为门神的人。自此开始华夏文明当中的门神全部其为排在第1位的是关羽,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海瑞。
海瑞在执政期间要说他有多么大的贡献,抱歉还真没有。
相比于张居正的变法,让整个明朝顺利在延续几十年甚至百余年而言,海瑞对于这方面的贡献几乎为0。
但海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廉洁之官也是父母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海瑞执政时疾恶如仇,民间百姓有求必应。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海瑞,哪里有弱小哪里就有海瑞,海瑞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自己管辖范围之内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吃穿用,所以把海瑞称之为海门神丝毫不为过。
而海瑞去世之后,民间百姓自发的给海瑞以海瑞的形象装扮成门神,也足以见得海瑞在民间的影响力。
但同时海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策执行者,非常优秀的实干家,但却是非常蹩脚的政治家。
对于海瑞而言,这个世界上除了黑就是白,除了1就是2,从来没有利益互换,也从来没有退缩曲折。
海瑞他能明白政治,也能了解政事,一些事情该做,一些事情不该做,一些事情怎么做,海瑞都明白。
甚至他都能理解官府当中的种种利益链条,但是海瑞从来没有参与其中,他要做的只是廉洁奉公的朝廷官员而已。
就比如嘉靖皇帝把海瑞关在监狱当中,谁都知道海瑞只要低头认错,这件事情就算完了,大概率会被放出来,嘉靖皇帝也能博一个美名。
但海瑞没有这样做,按理来说嘉靖皇帝以一己之私欲给海瑞带来了如此大的痛苦,可是当海瑞知道嘉靖皇帝去世之后,整个人竟然不受控制地哭了起来,甚至好几次都哭到吐。
纵观海瑞的整个历史,不难发现,海瑞忠心的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从来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朝廷和百姓。
对于海瑞而言,做好自己比任何事情都关键,如果真的去讲海瑞的政绩贡献,可能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都写不完。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海瑞或许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绝对是一个好的官员。
当然最后再说一点,整个明朝也都意识到了海瑞的不可控以及海瑞的某些作为可能会损失当朝者的利益,所以海瑞大多情况下是被安排在一个闲散官职上。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瑞是个好官,是个清官,怒骂嘉靖更是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仅此而已。他要是做你的父母官,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么说吧,也许他的境界太高,操心的都是高屋建瓴的大事,反而做不了具体的实事。通俗的说,他适合战略层面,不适合战术层面。
他曾经也当过地方官多年,但政绩平平。他治理一个县,那个县就成了最穷的县。他治理一个府,那个府就成了最穷的府。说明他的执政能力确实有限。
他确实节俭清廉,不拿不占,但走得太极端,反而很多时候误了大事。
曾经拨给他三百万修堤坝,他只用三十万就修好了,结果就是堤坝成了豆腐渣,不到一年就垮了,然后继续修,继续垮,每次都把节约做到极致,直到三百万用完,堤坝还是豆腐渣工程。然后,他就站在垮掉的堤坝中满含热泪,仰天长叹,誓与堤坝共存亡,誓与百姓共患难。请问,这样的官员你喜欢吗?
关键是,老百姓还认为遇到了好官,海青天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按理说,他是严党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流的大英雄。可事实是,不管是徐阶,还是高拱,还是后来的张居正,都对他礼遇有加,但就是不委以重任,放到南京吃闲饭。因为他们太了解海瑞了,他就不适合干实事,他也干不了实事。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瑞做官清廉而缺乏谋略。
因为他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被尊为“海青天”,对民众是福的祥兆。
因为缺乏谋略,为百姓争得实际利益不利,自身也深受其害。
他是封建时代的官员,自然受到局限性的桎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海瑞的悲剧是时代和他个人因素综合造成的。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青天不是白叫的。
万历十五年(1587年)10月14日,海瑞病故南京任上,南京百姓为了给海瑞奔丧,因而罢市,追悼会当天,到现场的百姓超过2万人。
当他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安葬的时候,为他披麻戴孝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从江苏到浙江一直站了几百里,挤的到处都是人。
这些百姓不是专门组织去吊唁的,而都是自发前往的。百姓有自己的朴素情感,发自于内心,谁对他好,他们会加倍感恩。
试问几百年间,做官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殊有几人?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曾汇集了明王朝的顶级智商流量,海钢锋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一身践行“立诚”,从福建南平的一个普通公办教师的行列被选拔为浙江淳安知县。
到了淳安,豪强大户占有大量田地,却不用交税,而没有地的平民百姓却要人均承担百十亩的税负。海刚峰到了淳安是怎么做的?他秉持公平,从根本入手,那就重新丈量土地,均平赋役。此外还明断案件,坚决不能让官司变成宋押司那种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产业化模式;还重视教育,提高整体文化程度。
这样的事情大明一百余年以来,无人敢这么干,也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干,可是他就这么干了。这势必会得罪一大堆既得利益者,对他个人而言,也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好处。有人骂他是书呆子,官怎么能这么当呢?他自己清贫到吃顿肉都被当作新闻。可是他却在百姓心中种下了希望、公平与公正。
在农耕文明时代,无论哪个县的百姓能摊到一个这样的知县大人,绝对是福报,是他们面对各种不公,面对各种潜规则时,唯一的公权力依靠。这样的官,百姓百余年之后也无法忘记这样的知县。
很多人拿隆庆三年(1569年)夏,海瑞巡抚应天的时候,管理整个大明帝国最为富庶的十一个州府时,却弄得鸡飞狗跳,说他不适合当官,不适合去做具体的事情。
他究竟在那里做了什么?本质上和他刚上任时的初心是一样的,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夺回来交还原主。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也是他“海青天”名号的来处。
海瑞因为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黯然下台,后被赋闲职。这不是海瑞的错,海瑞之法是恢复大明默认出厂设置,这个成本实在太高,高层完全没有信心如此这般。
在海瑞心中有一个明初洪武时期的乌托邦。那个时代的官员人人以民生为重,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刻苦奉公,不怕艰难,勇于奉献自我。可是到了嘉靖至万历年间,放眼大明,这样的人所剩无几,仅有的也被视作怀胎。
因此海钢峰没有错,他的存在再任何时期,对百姓而言都是福祉。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海瑞的为人处世,不论是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不可取的。
不是他的人品不好,他的人品很好,非常好,都快好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了。
不是他的做法不好,他的做法在理论上无可挑剔。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但是凡事不可过,过了即是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连其为了给因为父亲早逝,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的母亲过六十大寿,买了两斤肉,这点小事,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闻,并传到一省之督胡宗宪的耳朵里,使其在大会上发感慨道:听说海瑞最近也买二斤肉了。再就是南京的富户,听说海瑞要来执政,都赶快把自己家的红色大门,漆成普通民房的黑色,有的甚至逃到外地。可见其清廉正直到了何种程度。
他最后混得妻妾相继死去,无儿无女,家徒四壁,虽死在任上,却既无钱也无亲人发丧。只落得“海青天”名声远扬,以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流传于世,以清廉正直楷模的形象供后人瞻仰。即使在现代,这种只是思想道德的高尚,却没有领导能力与艺术,又不能与上下左右处好关系的人,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罢了。
遇到海瑞那样的官员,对老百姓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问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问题,海瑞是好官,是清官,是忠臣良相,是忠于朝廷,为民服务的好官员。
可是在今天的法制社会,我们不再需要这样的大权在握的海瑞式清官了,因为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民主专政,有最民主的法制制度,任何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受到人民大众的监督,都是必须是依法行政,为党的事业工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