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一条建议,汉武帝两眼放光,办!马上就办!

没错,这就是被称为华夏史上最强阳谋之一的------推恩令。

毫不夸张地说,汉武帝几乎是兵不血刃,眨眼之间成为真正权倾天下的帝王,包括汉武帝的诸多祖先,比如刘邦、文景两位皇帝都没有实现的事情,竟然由汉武帝的一纸命令直接达成目标。

有人问我了,那如果我们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好巧不巧自己还是一方诸侯,那如何破解汉武帝的最强推恩令呢?答案是无解。

在那个年代里面,推恩令几乎就是六边形战士,360度全方位防御体系,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轻松破解,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汉武帝的为难

汉武帝最开始的时候就想打匈奴,想到什么程度?痴心了,甚至汉武帝还有自己的一支秘密部队,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在地图上开始打匈奴,为什么在地图上打呢?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没有军权。

没有权利无所谓,梦想总是要有的,终于当汉武帝拥有的权利开始准备一番报复的时候,才发现又有问题了,为什么?打仗是要花钱的,打仗是要出兵的,打仗是要吃粮食的,汉武帝虽然富裕,但是经不起这么折腾。

更重要的是汉朝的天下里面还有一部分人暗中捣鬼,谁呢?就是诸侯王。虽然经过了七国之乱,经历了一系列的征伐,诸侯们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仍然有部分诸侯土地绵延上千里,仍然有部分诸侯手中掌握重权,尤其是兵权,仍然有部分诸侯能够说一不二,他们时时刻刻不在忤逆着汉武帝,于是汉武帝左思右想,万般无奈。

等等,汉武帝不是想出推恩令来了吗?并不是。推恩令并不是汉武帝想出来的,而是另有其人,谁呢?他就是主父偃,汉武帝的宠臣重臣,同时最终也没落下什么善终。关于主父偃之后的事情咱们不多讲了,按照主父偃的想法,既然这些诸侯们个个不听话,那如果我们分散他们了,他们就是想不听话那也无关紧要了。

怎么能够让他们分散呢?很简单,分封呗,在汉武帝执政的时候,尤其是汉武帝之前的时候,这些诸侯的继承顺序都是立嫡长子,就跟皇帝传给下一任皇帝一样,比如这个诸侯生了28个儿子,那么嫡长子只有一个,这个诸侯王还是分给他的,剩下的人要么就慢慢没落下去了,要么有以自己的一技之长,领着微薄的俸禄。

而汉武帝不这样做,他打破了常规,怎样做呢?是一个儿子就给一个儿子一块封地,这个封地从哪里来呢?就是这些诸侯王的原有土地。不理解是不是?我们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

比如一个诸侯王一共有100公里的土地,那么他生了100个儿子,好,等这个诸侯王死去之后,这100个儿子每个人都能拿到1公里的土地,拜托1公里能干啥,好像啥也干不了对不对?当然,这里面的面积换算我说错了,因为公里是距离,但为了大家方便理解,我随便拿了一个单位。如果想要合理一些,我们不妨把公里换成平方单位,就可以啦。

诸侯王破解的方法------唯一必杀技,只有一个儿子

儿子是有继承权的,那么为了保证我这一片封地不被别人抢走,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子孙分散了,被朝廷摆布了,那么我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或者好的建议呢?当然是有的,为什么呢?只有一个儿子。

还是不理解对不对?那我们继续来讲,如果有一个诸侯王,他有一片超级大的土地,但是这个诸侯王只有一个儿子,按照推恩令里的说法,等这个老人去世之后,需要把土地平分给他的每一个儿子,或者对他每一个儿子都有赏赐,那这个操作起来其实就简单明了了。

赏赐呗,无所谓,反正我就一个儿子,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样的话,土地不会受到一点影响,就算是汉武帝在世,他也只能干瞪眼,这种想法对吗?答案是对的,非常非常的正确,前提是不出任何意外。

古代的人均寿命是个问题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人均寿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甚至会出现极度悲观的情况,比如某位皇帝当了皇帝之后接连生了几个孩子,稀里哗啦全都死掉了,我们称之为夭折,有没有?

这种情况当然是有的,大家不妨再想一下,皇帝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普通人了,那个年代出现这样的事情真的没招,不要说谁害谁,或者说什么阴谋之类的,平均年龄就那么少,为什么,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生活条件方方面面几乎都不容易。

别的不多说,稍微来个重感冒,如果这个医生压根连这个病都没有听说过,那可能就没治了,稍微有点什么其他的情况,不好意思,这人说没就没了,哪怕是被铁片轻轻的划伤了手臂,怎么办?也极有可能会破伤风,最终也就不得而知。

没办法,医疗技术摆在那里,稍微有点磕碰,那可能一个孩子就没了,那这些诸侯们敢赌这件事情吗?根本就不敢赌,怎么赌?自己只有一个孩子,自己还没走呢,孩子就没了,自己也生育不了了,怎么办?

这个土地不就白白地给汉武帝送去了吗?所以多生孩子吧。这几乎成为了各个诸侯的共识,再者来说了,老子享福儿子遭罪,那么老子就先享福吧,管不了那么多了,自己的儿子也不至于遭罪,充其量是自己儿子的儿子的儿子来遭罪,毕竟那个时候估计也没有什么土地可以分封了。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那这个中山靖王究竟生了多少孩子?百八十来个,我的天,想想都头皮发麻,本身他的领土也不多,分来分去,估计也就有一些卖 草鞋去了,正常,太正常了。

为什么说推恩令是天下第一阳谋?

通过刚才咱们的简单叙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真理对不对,这个真理是什么?推恩令无解。为什么推恩令无解?不多解释呢?刚才咱们已经讲得差不多了,那关于推恩令,其实还是有必要给大家详细做一个介绍的。

有人说推恩令很残忍,它让一些诸侯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有人说汉武帝是暴君,他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竟然做出如此下作的事情来。

甚至有人还拿出汉武帝执政后期的种种作为,以及乌蛊之祸,祸乱朝政的种种做法,来告诉大家,推恩令极不合时宜。汉武帝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伟大,事实真的如此吗?不,绝不是。因为汉武帝做了一个他祖祖辈辈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而且汉武帝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漂亮,那就是抗击匈奴。

没有读过历史书籍或者对于历史不太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能很难理解这一事件的伟大之处,换句话来说抗击匈奴远不是表面上那种那样,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而是汉武帝举全国之力消灭了最起码是短时间之内消灭了北方最大的敌人,给予了国家安居乐业的资本。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一个帝国至高无上的尊重,而这一部分尊重是汉武帝拼了这条命拿回来的。

但是想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汉武帝需要排除所有的问题,排除所有的苦难,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资源极度短缺,种植粮食也极不现代化的年代里面,汉武帝必须倾全国之力集中所有他能够利用到的力量,给予匈奴致命一击,而汉武帝终其一生终于做到了这件事情。

有人说正是因为汉武帝把匈奴给击败了,所以我们才成为汉族人,也有人说是因为汉朝的强大我们才称之为汉族人,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但无论如何,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对得上他的这个称号。

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伟大已实属不易,但人无完人,指望着汉武帝永不犯错,根本不可能,也不切实际。

好的,话不用扯得太远,也没有必要太过抒情,熟悉历史的自然能够懂得汉武帝的伟大之处。

我们再一次回到推恩令上来,推恩令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改变了大汉王朝的最终走向,短期来看是极其有利的,长远来看,却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毕竟谁也不是预言家,而历史也从来没有假如。

如果我们一不小心穿越到了汉朝,又碰巧赶上了汉武帝的推恩令,那也只能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因为推恩令本就无解,这才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如何破解“推恩令”?

试回答。

如果回答错误,还请提问者圣女程心包涵并公布正确答案。

如何破解“推恩令”,可采照普鲁士,以及后来德国盛行的容克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可有效解决“推恩令”弊端,发挥其优点。

简要回答,盼公布对错。

谢了!

如何破解“推恩令”?

今天,即使以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要破解“推恩令”也绝非易事,当然,也并非无解,只不过估计得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行。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朝廷为削弱诸侯势力而推行的一种政令。

从“推恩令”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是一种非常阴狠的招式,它的”阴狠“之处在于:各诸侯王明知这是削弱自己势力的行为,但又不得不遵循,而且还无计可破。

汉景帝时期,由于朝廷削藩时方法不当,导致了“七国之乱”。待到汉武帝时,各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依然存在,但汉武帝并未像汉景帝那样用武力强行削藩,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可靠的削藩方法,这就是当时名叫主父偃的人向汉武帝建议的推恩削藩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推恩令。

严格地说,推恩令并非一种命令,而是一种策略,当时称为推恩诏,说的是允许诸侯王实行推恩,将自己属地内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并将子弟封为列侯。

只不过这种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恩情”的方式,对于各诸侯来说却是暗藏杀机。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诸侯王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方法如同皇帝选太子,也就是说无论诸侯王有多少个儿子,但最终只能由一个儿子来继承侯国的王位。

但推恩诏一下,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拥有了对侯国土地的继承权,老诸侯王必须给所有的儿子都分封土地,否则诸子之间便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也就是说,诸侯王在推恩诏的实施下,别说不能只让一个儿子继承,恐怕在众多儿子中,一碗水没端平造成厚此薄彼都不行。

这就是朝廷实行推恩策略的高明之处,对于各诸侯王来说,不分封子弟,子弟们不愿意,侯国内部会出现严重的矛盾冲突。分封各子弟,则老侯国四分五裂被化整为零,实力被完全瓦解,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再与朝廷抗衡。

这就是汉武帝想要的结果,而事实证明,汉武帝的这一削藩策略是非常成功、非常有效的。直到明朝朱允炆时,也有大臣建议采取汉武帝推恩令的策略进行削藩,这个方法一开始得到了朱允炆的高度认同,但由于某些原因而未能实施,最后采取强行削藩而被朱棣反击成功。

要想破解推恩令,首先要明确这个策略的核心阴谋:恩!给谁的恩?谁给的恩?给恩的目的是什么?

很显然,表面看是朝廷给诸侯王的恩情,允许诸侯王自己作主,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实则是给诸侯子弟的恩情。

因为按照古代继承的惯例,往往只有长子或者非常出色的儿子才有机会承袭王位,但是在推恩令的实施下,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有资格获得分封,如果不封,则有充足的理由挑起事端,引发内乱。

在古代,皇帝、诸侯王的后、妃众多,自然儿子也多,想让他们实行计划生育当然不可能,因为古人讲究的是多子多福。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诸侯王,要向自己的众多儿子讲明利害关系,让他们明白朝廷实行推恩的目的就是在于削弱自己的力量,为了不中圈套,众兄弟务必加强团结,相互谦恭,王位及国土仍然由一人继承,其他子弟可封名义上的列侯,不分封土地。

也就是说,较之以前,侯国的权力仍集中在一人身上,其他子弟有列侯之名而无列侯之实。在外人看来,已经实行了推恩令,但从内部来看,与之前并无差异。

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毕竟人性都是贪婪的,没有得到土地的子弟即使表面认同,但内心肯定不服,这仍然是引发内乱的根源。

要想这一方法顺利实施,老诸侯王在世时就必须明确这一规定,并且制定相关的法规,重要的是不能给予只授予名义上列侯的儿子任何实权,让他们想闹也闹不起来。

当然,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到底如何,毕竟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并且汉武帝时期,置于推恩令下的各诸侯王都不是傻子,我能想到的方法,或许他们也想到过,但最终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推恩令,肯定还是有原因的。

但是对于推恩令,或许已没有其他更好的化解方法了,只能说明这种削藩方式实在太厉害了。

如何破解“推恩令”?

要破解“推恩令”很难,但是并非无解,不过要达成条件,概率又几乎为零。“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项政令,要求诸侯王要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们。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为何要施行推恩令

在中国古代,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最初诸侯们的封地,爵位,甚至是财产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而推恩令颁布后,就将一个诸侯国分为若干份,诸侯的子孙们都可以享有封地,直到所有土地都被分封完毕。

推恩令表面上看,是想要天子广施恩德,让更多皇室宗亲享有封赏,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样就让原来一个疆域广阔,实力强大的王国,分裂成若干个王国,而这些王国的诸侯绝嗣后,封地由国家收回,朝廷控制的疆域也就逐渐增加了。

推恩令

施行“推恩令”主要和汉初的国情有关,刘邦两次分封天下,一次给异姓王,一次给同姓王,刘邦将异姓王铲除后,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最后爆发了“七国之乱”,叛乱平定后,虽然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削减了,但是也还有一些诸侯国疆域广阔,国力强大,对朝廷构成了一定威胁。

汉武帝上台后,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如果采取过激手段,势必会造成叛乱,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这符合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推恩令开始施行,目的就是让这些诸侯国从内部自己瓦解。

主父偃

推恩令的破解之法

对于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实际上还是有破解的可能性,首先是尽最大可能保存诸侯的实力,既然要保存实力,那么一个是要减小封国的面积,另外一个是减小诸侯国内可以参与推恩令的人数。

减少参与推恩的人数不太可行,因为子嗣多少也可以看出一个家族是否兴盛,如果诸侯王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块封地以后还是他一个人继承,而有多个子嗣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次子的封地,就比如在封国里有十郡,就只封次子一郡,甚至只封几个县,这样就能确保诸侯国最大程度的保存实力。

在七国之乱后,诸侯们已经难有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抵抗朝廷的人了,既然要和朝廷对抗,那么必然就需要诸侯们团结一致,互相之间减少猜忌,最好推举出一个领袖率领诸侯们抵抗朝廷,最关键的还是要在暗中加大军备。

要破解推恩令,必然就会和朝廷对抗,除了起兵反抗是没有其他选择的,以上两个方面只能保存实力,但是却无法破解推恩令,汉武帝时期诸侯合力恐怕也难以抵抗朝廷,但是汉武帝还有一个大敌匈奴,勾结匈奴,在汉武帝出兵远征,趁乱起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干情况就复杂多了。

汉军主力和匈奴两败俱伤,起义成功,推恩令自然就废除了;匈奴被击退,起义未成功只有死路一条;起义成功了,汉军大败,匈奴南下成为千古罪人;起义成功,但匈奴被击退,汉朝很有可能陷入混乱。总的来说,要废除推恩令,只有一条路选,但是对国家,天下百姓而言却是一次劫难。

如何破解“推恩令”?

“推恩令”是可怕的,作为千古阳谋,杀诸侯王于无影无形之中,巩固中央集权在不知不觉之间。

能否有破解“推恩令”的办法?在这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下“推恩令”是针对谁,又起到了什么效果。

从白马之盟说起

西汉建立后,刚开始存在着同姓诸侯王和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陪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刘邦其实在心里是对异姓诸侯王不放心的,他很害怕异姓诸侯王会谋反,进而威胁自己,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坐稳江山,刘邦开始着手清洗异姓诸侯王。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就这样被刘邦给诛杀了。

后来,刘邦还在其晚年和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皇族的人,是不能够封王的,如果不是皇族却称王了,那么天下人都能去攻打他!

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是极大的威胁,不可靠,只有自家人才值得信赖。但是,同姓诸侯王难道就不是威胁吗?这就给未来埋下了隐患。

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没有“推恩令”来得有效。

“推恩令”雏形可追溯到汉文帝时期,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汉文帝选择性的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景帝采纳了。结果造成部分诸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爆发了七国之乱。好在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只不过,直至汉武帝初年,一些诸侯国仍然势力庞大,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在这种背景下,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使得诸侯王不再是把封地只传给嫡长子,其他的儿子们也要分得一部分,一个诸侯国被分割为好几个小的诸侯国,诸侯国无形中就被削弱了。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有一百多个儿子,这么分下去,每个人分到的就只有一小块封地,后代就更不用说了,到了刘备那一代,刘备只能靠卖草鞋为生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它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原先没有办法得到封地的儿子们自然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虽然诸侯王和他的嫡长子不愿意,但又能如何?“推恩令”转化了矛盾,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王儿子之间的矛盾,中央不再需要担心诸侯国的势力,这是无解的阳谋。

诸侯王明知道这会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又不能拒绝实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削弱,无可奈何。

“推恩令”是经典的阳谋,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诸侯王明明知道这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想要破解“推恩令”,应该怎么做呢?

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有三种对策,但实际操作上都不太可行,在笔者看来,“推恩令”是无解的。

方法一:计划生育

“推恩令”明确了诸侯王要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儿子们,不能够只把封地传给嫡长子一人。诸侯王往往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儿子,这样子的话,财富和权力就会在分的过程中慢慢的被稀释。

如果诸侯王控制儿子的数量,只生一个、单代相传呢?理论上来说,推恩令就没有办法达到效果了,因为就只有一个儿子,没办法把封地分给其他人,诸侯国的势力也就能够得以保持。

理想很美好,但实际上却难以实现。诸侯王妻妾成群,想只生一个是不现实的。再者,中国古代一直有多子多福的思想,他们认为子孙后代越多越好,只生一个?不行!不行!

另外,古代人的存活率和今天是没得比的,即便是生在帝王,吃穿得到了保障,但还是有夭折、出现意外的可能。不说别的,就说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有17个儿子,但这17个儿子中有7个还未成年就夭折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的话,能保证孩子顺顺利利长大吗?一旦这唯一的孩子意外去世了,谁来继承王位呢?

方法二:诸侯王的儿子们团结一心,共同发力。

诸侯王把封地和财富分给儿子们,要想实力不被削弱,诸侯王的儿子们之间就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发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结一心。

但这个方法实际上也行不通,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可怕。古往今来,因为争权夺利而发生兄弟自相残杀的事情不在少数,况且,如果是几个人的团结倒还有可能实现,但是几十个人甚至是上百个人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小算盘。团结?难以实现。

方法三:诸侯王趁着势力还没被削弱,一起反抗中央,先下手为强。

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实力被一点点削弱,那最后一步只能起兵反抗,拼一拼了。

可这种方法同样是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可行的。自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诸侯国虽然仍然存在着,但是已经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起兵反抗只有死路一条,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综上,笔者认为“推恩令”是没有办法破解的,除非诸侯王的儿子们主动把得到的封地和财富全部给他们其中的一人,让这个人拥有强大的实力,但这只能是幻想。

如何破解“推恩令”?

你想破解千古第一阳谋,痴心妄想了!

推恩令是彻底利用了人性,别说千年前的汉代,就是现在老人分遗产不平衡,都可以打官司,打架呢!

这都还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诸侯那种同父异母的兄弟,干起来可更给力啊!

这且是皇帝圣旨,你不给,你兄弟就是告,皇帝领头带兵打你,你身为嫡长子,在强也只是一个诸侯,更何况想干你的,冲最前面你肯定是你的兄弟们,属于你们家族的内部事务,其他诸侯更不可能来帮你!

有人说,学奥斯曼,继承以后杀光你兄弟们,你以为你兄弟们傻啊,你以为皇帝傻啊,皇帝不可能让你杀你兄弟的,因为这些人也都是皇帝的血亲,皇帝要起兵讨伐你,这理由足够了,而且老百姓怎么看?你以后还怎么统治你的封地?

其实关键就是皇帝有兵权支持你的兄弟们,你要靠一己之力对抗自己的兄弟+皇权,输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