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不去创业,而要到处面试找工作一样。因为不管是是大学生还是诸葛亮,都没有足够的资本,当时诸葛亮的条件没有资格自立政权。
1. 出身
诸葛亮的出身并不是皇室或者官吏,可以说是平民出身。而自立政权并不是谁都可以的。
纵观那些后来自立政权的人,曹操、刘备、孙权,其出身都并非是一介平民,就算刘备一开始是卖草鞋的,但刘备却也是汉室中人。而诸葛亮想自立政权,至少要有个可靠的背景,或者是一个不俗的势力。
2. 资金和地盘
要想自己掌握一方政权,至少得有足够的财力,而这方面,诸葛亮显然还是不行。历史上诸葛亮再怎么神,没有刘备的提拔,或许至今无人问津。
所以,诸葛亮想自立政权,至少有自己的一方土地,或者足以掌控和管理一方的财力,或者能力,而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具备的。
刘备去找诸葛亮的时候他是住在茅草屋的,就算是他自己喜欢安逸,不喜欢奢侈,但如果真的有财力,至少会找个更高档点的地方。
3. 个人想法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而且,诸葛亮自己也没有掌握权力的意思,不然在辅佐刘备时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方土地或者势力,等刘备死去就可以打下刘禅自己坐上皇位。
但他并没有,他选择依旧去扶持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直到自己逝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对权力的欲望。
不过倘若诸葛亮真的有想法,刘皇叔或许也不会选择他吧。
历史是对于权力的争斗可谓是数不胜数,但也有许多人看淡名利,看破尘世。
所以才会有像诸葛亮这样不争取名利,一心匡扶汉室的人杰。诸葛亮当时不自立政权一方面是条件不行,但更多也是诸葛亮自己没有那个想法,不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平民登基的例子,只是在少数。
而在当时的三分天下的局势中,若没有足够大的势力以及能力,就算自己能够掌握政权,也很快会成为炮灰。
而且,诸葛亮并不是选择给人打工,诸葛亮辅佐刘备也是一种缘分和契机,刘备很多方面都是诸葛亮在寻找并且想要扶持的人,而刘备也愿意低下头“三顾茅庐”,这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
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你好,我是文化星河,我来回答。
诸葛亮最开始不自立政权,我认为是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实力不允许,诸葛亮是谋臣一类的人物,本身也没有很大的背景,在汉朝,没有背景是不可能聚集太多人在你身边的。参考曹操,曹参之后。刘备,刘皇叔。
第二是,汉朝末期,很多读书人,还是以刘家天下为正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君臣观念很强。
所以,看诸葛亮,最后刘备托孤后,手握军政大权,都不反刘家天下。当时东汉末年,汉献帝还在,他会自立政权吗,明显不会。
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一方面是诸葛亮自己不想。另一方面是条件不允许。
从主观上讲,诸葛亮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思想深入骨髓。他自比管仲乐毅,都是著名的贤臣。另立门户,创立基业这种事情,他想都没想过。
而且,就算他想自立为王,也不现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大小小的军阀草寇多如牛毛。那个时候,弱小的势力还有生存的空间。就像刘备,起兵之初,常常只三五千人,也一样能够生存。而且只要谋略得当,完全可以消灭周边敌对势力,做大做强。比如孙策,最初只有两千。后来坐拥江东数千里江山。如果诸葛亮是在那个时候出山,完全有可能自立为王,成就一番大业。
可惜诸葛亮出山太迟,等他出山的时候,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刘表刘备孙权刘璋都是拥兵数万乃至数十万,地盘上千里的大军阀,天下的大势基本已经确定。根本没有小军阀小势力生存的空间。
诸葛亮此时另立山头,还够这几位一顿爆锤呢。不出一个月就会被剿灭。
所以,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诸葛亮都不能自立为王。
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我是有得观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受到人们的崇敬。但实际上他是被过分美化了,在他的身上存在很多缺点。这些缺点决定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谋士,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开国领导者。
首先,诸葛亮事必躬亲,下边人犯错,连打几下板子也要他亲自决定。由于操心的事儿太多,他吃不好睡不好,最后其实是累死的。
一个政权的领导,只需要宏观控制,具体的活有手下去干,这才是好领导。也就是说,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用好四梁八柱。从诸葛亮的实际表现看,这方面儿他是缺乏的。
举个例子,魏延刘备用得很好,诸葛亮用得就不太好。
其次,诸葛亮在招揽人才方面儿,也是很不够的。刘备在时,围绕刘备身边有大量的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身边的人才是越来越少。这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亲和力远比刘备的亲和力要差的多。
再次,在培养人才方面儿,诸葛亮做的也很一般。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没听,他用马谡守街亭,结果战败。马谡是诸葛亮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可见他在识人用人培养人上和刘备比是有差距的。
创业者最根本的问题是会用人,像刘邦那样的无赖用好三个人,也可以建立一个王朝。
应该说诸葛亮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他和萧何、韩信、张良一样,都是创业辅助人才。诸葛亮对自己的认识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选择了给人打工,而不是自己创业。
创业者有创业者的潜质,每一个想创业的人,都要想清楚自己有没有创业潜质然后再行动。否则,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稀里糊涂就去创业,那将会死的很惨。
人最主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项。诸葛亮没有自己创业,他一样名留青史,世世代代受人敬仰。
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这个问题等同于问公司总经理,你这么有能力,怎么不自己创业,还要给别人打工呢?
答案是,我也想啊,可是一没资本,二没人脉,三没笼络人心的魅力,创业谈何容易!
不是所有的人适合当王。当王者需要有一定的气派,一定的肚量,一定的平衡下属各方关系的能力,一定的威慑力,一定的识人善用能力等等。
孔明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一定的天生领袖气质,在平衡下属方面也不佳,都说明了孔明没有自立为王的资质。
要想自立政权,首先要吸引资金,可惜诸葛亮出身不高,没有吸引资金的噱头可以宣传,所以他即便是千里马,也只能等待伯乐出现。
其次,自立政权需要地位以及合理的身份信息。比如曹操,人家怎么说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还有刘备,就算再穷也是汉室宗亲,孙权就不用说了,吃现成的,继承父兄基业,还有袁绍、袁术这些人,他们本身都是拥有资本的人,而诸葛亮什么也没有,空有一肚子学问。
其实这是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创始人之间的区别,诸葛亮是个书生,他的理想是辅佐明君,他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刘备一个卖草鞋的,但是他是中山靖王之后,胸怀大志,虽然他开始也没有创业的条件,但是他遇到了张飞和关羽,张飞又有家产,所以招兵买马干大业了。
荆州四大家族有蒯蔡庞习,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蒯良的侄子,二姐夫是庞德公的侄子,妻子黄氏的姨父就是刘表,舅舅是刘表大将蔡瑁。
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人脉一大部分和刘表是重叠的,虽然诸葛一族通过联姻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但是政治影响力是不能和刘表同日而语的。 而当地的大族为了巩固家族地位也一定会扶持政治地位更高的刘表。
我们在看看诸葛亮交际的圈子,徐庶、孟建、石韬,最后都仕于魏国,并没有追随诸葛亮投靠刘备,说明他们在政治上是有分歧的,即便诸葛亮自立,他们也未必会追随,诸葛亮自立就会面临没有人才。
起兵自立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的,起兵初期刘备有糜竺、苏双、张世平,曹操有卫兹,孙策有鲁肃这些富豪的帮助,而荆州豪族也通过联姻加入到刘表的阵营,诸葛亮此时起兵自立是很难拉到大头赞助的,并且荆州豪族已经认可了刘表。
诸葛亮好读书,喜欢和有学识之士交往,这就限制了诸葛亮的圈子只是小众范围,而当时的文人是绝对不会和广大的基层百姓来往的,也不会和孔武之人相交,一帮文人只能看看书,坐而论道,是难以振臂一呼得到群众响应的。
诸葛亮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思想深入骨髓。他自比管仲乐毅,都是著名的贤臣。另立门户,创立基业这种事情,他想都没想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大小小的军阀草寇多如牛毛。那个时候,弱小的势力还有生存的空间。就像刘备,起兵之初,常常只三五千人,也一样能够生存。而且只要谋略得当,完全可以消灭周边敌对势力,做大做强。比如孙策,最初只有两千。后来坐拥江东数千里江山。如果诸葛亮是在那个时候出山,完全有可能自立为王,成就一番大业。
可惜诸葛亮出山太迟,等他出山的时候,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刘表刘备孙权刘璋都是拥兵数万乃至数十万,地盘上千里的大军阀,天下的大势基本已经确定。根本没有小军阀小势力生存的空间。
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是认真,力求完美,这当然是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但凡事都追求完美必然会带来刻板习性,而多数人是不喜欢这样做事的风格,他们更喜欢是自由度高一些,要求低一些,所以,凡做事认真的人一定是没有多少朋友。
诸葛亮的丈人是当地的富人,但荆州当时是处在和平时期,刘表统治下的荆州以自保为主,所以当地的人民和士族过的日子相对平稳,放着富庶的生活不过,拿出全部家当去支持诸葛亮参与争霸,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恐怕当时诸葛亮的丈人还没有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诸葛亮不一开始自立政权,反而去给别人打工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诸葛亮在隆中时就自此管仲、乐毅,立志做个名臣能臣,辅佐明主成就霸业,他的自我定位准确,非常有自知之明。
就拿诸葛亮和刘备来比,他明显缺乏刘备的帝王之气。
刘备气魄大,敢想敢干。他编竹席卖草鞋时就志向高远,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就复汉兴汉的大业。随后桃源结义,结交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付诸于实际行动。对一般人而言,这就相当于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绝对是高风险的工作,想都不敢想。对于天生谨慎小心的诸葛亮而言,没有七成以上的把握的事他是绝对不做的,何况依照刘备当时的实力,连一成把握都不到。
刘备心胸开阔,求贤若渴,能屈能伸。刘备光请诸葛亮出山就跑了三趟。换位思考,这对于自视清高的诸葛亮而言,绝对不会放下架子去干这种事的。
刘备知人善任,识人用人的能力非凡。就拿对待马谡的态度来说,就可以看出高下。他临终前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往心里去,固执的认为马谡才器过人,仍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误了大事。
因此,自立为王是需要领袖气质的。诸葛亮明智的选择做个辅臣,最终出将入相,流芳千古,无疑,这是他最佳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