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趣谈答案:这话说的,就跟个废话一样。明朝历史上朱元璋的子嗣无数,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大家要明白一点,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评判都是在人数上累加下来的,只要人数足够多,挑选出几个艺术家还是很容易的。
朱元璋的五子,伟大的医学家如果说医学家,大家最先能想到的是哪两个人呢?李时珍和华佗对不对?
为什么能够想到李时珍和华佗呢?因为华佗曾经救治过很多很多的人,李时珍写过本草纲目,他们两个人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一个人,他和李时珍相差不大,因为他也写了一本书叫做救荒本草。
他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5个儿子朱橚,鉴于这个字实在是太难写了,我们就一直称呼他为朱元璋的第5个儿子好了。
这个儿子非常的倒霉,倒霉就倒霉在建文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开始囚禁他了。
因为一直被囚禁,所以第5个儿子闲着没事干就开始写诗、写词,慢慢的写下了《元宫词》百章。
别的不说,单纯的就这玩意儿就足以让他流芳百世,因为这个东西记载的太过于罕见了。
再加上这个孩子不争名不夺利,疼爱百姓,对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再后来又因为大饥荒时期用来果腹的各种植物吃的太多了,慢慢的发现有一些植物,其实它们是可以吃的,有一些植物或许都能够当作药材,于是就写下了救荒本草这本书。
朱厚烷之子朱载堉同样的这个名字好像也很长很长,而且特别复杂,咱们按照之前的规矩,继续来说朱家子嗣。
这一个人非常厉害,厉害到什么地步呢?他从来不会享受安乐,也不会去想着自己的几个媳妇,他所想的只有科技。
这一点非常难得,大家要明白整个明清时期其实对于科技都是不太重视的,在康熙乾隆年间有一个人发明了机关枪,发明机关枪之后还没有多久就直接把人家给关起来了。
这也能够看得出来整个明朝的时候,其实对于这种所谓的科技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说重视也重视,说不重视也不重视。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创造出来了按照音律平分音乐的等级,这一点创造了世界的记录。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贡献,在此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做一个小总结历史讲到这里了,其实还是需要做一个小总结的,朱家子嗣没有咱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他们还是有点能耐的,当然有能耐的人只是一少部分。
这一点其实大家想想就好,毕竟作为皇亲国戚,作为能够每个月按时领俸禄的人,他们不需要为衣食担忧,也没有什么所要抒发的情感,绝大多数人在没有父亲的淳淳教导之下都很容易堕落。
但是朱家子嗣的基数那么多,在崇祯年间就将近百万人了。肯定有没堕落的,既然有没堕落的,也就有顶尖的人才。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豹眼不懂艺术,更不懂艺术家是如何修炼而成的。但感觉绝非是有钱有闲,就能成为艺术家。豹眼一向认为艺术靠得是天分,还需要勤奋。没有天分,再努力也没用,最多是个工匠,成不了艺术家。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及孩子看到做个明星,既赚钱也出名,勒紧裤腰带,也让孩子学艺。他们可能会成为明星,名利双收,但很难成为艺术家。
再如,许多退休老干部,都在写书法,有些还一字难求,标价不菲。豹眼断定,恐怕几乎没人会成为真正的书法家,无论有多少人去吹捧。
作为明朝皇族,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学习、研究艺术,但艺术人才的确没有如井喷出现。但也绝非像题主所说,没有出现一个有点名气的艺术家。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老朱家缺乏艺术家的细胞,也就是说没有那根筋。
遗传是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因素,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压抑不住的。如果有这个基因,必定会有这个爱好,纵然不能成为主业,但起码会作为提升个人素养的手段。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并不必然没有艺术细胞。许多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后代,也曾经出现过大艺术家。他们是具备艺术基因,但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一旦具备了条件,就会脱颖而出。但朱元璋的后代恐怕不是这个情况,最大的可能从祖上就缺少这根筋。
这一点,或许是豹眼瞎琢磨。
第二,作为皇室家族,最重要的工作是从政,掌握治国理政的才能。培养的目标及其爱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朱元璋第五个儿子朱橚,是个标准的皇二代,从小却对权力不感兴趣,一心喜欢研究植物。对于游山玩水,各种花草植物特别来电。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擅自离开开封跑到了凤阳去野游,被朱元璋知道后,以“弃其国”之罪,流放到了云南。
朱橚到了云南,不仅没有不爽,却好比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发现了以前从没有见识过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那个兴奋劲就不用说了。
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瘴气严重,百姓很容易患病,因缺少医药得不到治疗。朱橚就组织了数十位医学专家,编纂了《袖珍方》,为百姓解决救治问题。他经常进入深山老林,采集、辨别各种植物,寻找各种草药。
朱橚恢复爵位回到开封以后,又组织刘醇等学者,撰写《普济方》,共一百六十八卷,收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药方,是当时前所未有的鸿篇巨著。
这一事例说明,作为皇室宗族,主要就是从政,其他的一切都是旁门左道。即便是医药学,那也是贱业,更不必说艺术类的东西了。
这或许是明朝皇室宗族没有出现许多艺术家的根本原因。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老朱家缺乏艺术细胞,也不提倡、注重艺术才能的培养和挖掘,,但总有一些特例。
明朝开国一百多年后,明皇室出了一位王爷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王第六代世子。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世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但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攻读音律、历算,越祖规、破故习,呕心沥血,一生完成了《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算学新说》、《瑟谱》等著作。
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他与郭沫若一起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作为著名的律学家和音乐家,称得上是艺术大家。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作为朱元璋的后裔,还有个牛人朱耷。
说到朱耷,或许有些陌生,但“八大山人”就名气大许多了。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朝灭亡。此时,朱耷不到二十岁,他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在南昌青云谱道院。
朱耷擅长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毫无争议,是艺术大家。尽管他是明末清初的名家,但也是明朝皇室子孙。
朱耷一生坎坷,曾经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之后,他选择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
朱耷的一幅《竹石鸳鸯》立轴画作,曾经拍卖出1.187亿的价格,可见其艺术成就。
从朱耷的人生经历来看,老朱家也不一定就是缺乏艺术细胞,更可能教育的目的不同。
在明朝灭亡后,朱氏皇族失去了特权,没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其子孙反而是激发了卓越的艺术才能。
因此,在豹眼看来,作为大明朝二百多年历史,有几十、上百万皇族贵胄,没有出现更多艺术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目的不同。作为皇室贵族,首要的是保住老朱家的江山基业,对于艺术之类的东西,都是旁门左道的贱业、邪术,是严格禁止学习的。就是诗词歌赋等文学也是被压制的。没有出现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在于教育。这个符合封建制度下人才的一般标准和定义,并不足为怪。
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怎么没有啊?
- 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十二平均律的创始人,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十二平均律理论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子朱载堉也随之享誉欧洲。
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这是一个吧。
再来一个:
- 朱耷,即八大山人
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
这两个都是明宗室,都是顶级的艺术家。够格了吧
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开明、自由的社会风气,就很难有数量众多的艺术人才,以及艺术作品。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闻名天下,光耀古今,正是得益于当时开明、自由的社会风气。当时的诗人墨客(尤其是唐朝)什么题材都能写,随处有地方可以留题,艺术形式也是千姿百态。而明朝二百多年,受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以及程朱理学的影响,社会制度严厉拘谨,社会风气沉闷。作为皇族后裔身处其中,在艺术上没有产生一定数量的人才就不足为奇。
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这个问题不过是想抹黑明朝罢了,大明被满清抹黑得够多了,提问者是满清遗孽吗?
明朝富养皇族200多年、几十万人,为什么却没有出来一个有名点的艺术家?
明朝皇族200多年来出来多位超级艺术家,并不是没有一个。作为理工男,喜欢文学写有文学作品的数学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明代的藩王们的数量,永乐年间,也只有127人。嘉靖八年,载籍的宗室共有8214人。嘉靖四十四年李春芳《宗藩条例》记载宗室人口为男性12270人,女性16600人,共计28840人。《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23年(1595年),宗室总人口15.7万。据《南明史》作者顾诚的推测,崇祯年间的宗室人口约在20万左右。这些驻守在各自封地的皇子皇孙,应当在明代疆域上开枝散叶,充当保卫王朝的藩屏。但因实权被限,他们更像是大明王朝上的十万“装饰品”,不少藩王则寄情诗画、书法,留下了不少艺术作品。
从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的视角进行审视
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研究了这一群十万藩王,他们的生活如何?他们驻守封地时创造的艺术有何价值?这些都为我们理解明代的藩王文化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切入点。
各地的藩王们的王宫建得美轮美奂,从宫殿厅堂的名称到装饰风格,再到琉璃瓦屋顶的使用和影壁墙上龙的主题,都是由太祖开国时亲自诏定的。太祖说,诸王地位尊崇,冕服车旗仪仗仅下天子一等。帝国四海承平,只需要他们做一个象征,皇家权力的象征。
除了谋反,藩王们岂不是都无事可做了?也不尽然,柯律格在明朝的书法、绘画、音乐和书籍出版这些艺文的世界里发现了藩王们的身影。
一本出于明朝宗室画家之手的画史著作《画史会要》,记述了那些倾心丹青绘事的藩王们:湘献王画儿童,辽简王画人物,衡阳王画鹰,永宁王画牡丹,宁靖王画山水。当我们为宗室中出现这么一拨职业化的画家感到吃惊时,柯律格用他无懈可击的“物质文化证据”,再一次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明朝有里程碑意义的三部重要法书集,1416年成书的《东书堂集古法帖》,1489年的《宝贤堂集古法帖》,1615年到1621年间问世的“肃府本”《淳化阁法帖》,都是由藩王们组织编写的。这些汇编工程也吸收了文人参与,借此形成的对古物的认识,在帝国范围内更广大的文人士子群体中传播。同时,藩王府作为写作资助者和出版者,扮演了明代文化传播和复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明代新生文化的滋生地。
对类似这种帮忙不添乱的文化行为,最高当局自是大力倡导的。明朝的政治架构中,所谓“武功”,已没有各地的藩邸们什么事儿,但帝国还是需要他们在“文治”上发挥余热。随着皇子们长大后“之国”,或者大婚,皇宫中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被分发到各地王宫中。从太祖开始,皇帝也经常把他们经过美化处理的肖像画分送诸子。这些都是具象化了的文化权力,国家需要的是,藩王们把往昔的文化遗产传播到范围更大的地方,把这一文化权力在帝国全境传递并强化。
明朝的皇族后裔书画家,气质与众不同!
1.八大山人
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世孙,他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文 学、艺术的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行书。朱耷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少时的朱耷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但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在大约十五岁那年便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也正是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国破家亡的残酷事实,沉重地打击了八大山人,更为严重的是,他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看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
朱耷的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书画作品,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三百年来,许多著名画家如扬州 八怪、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画坛巨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齐白石曾说:“恨不前生三百年,愿为八大山人铺纸磨墨”。
2.石涛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图称监国失败被唐王处死,若极由桂林逃到全州,在 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一代大画师。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 “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
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朱载堉
朱载堉(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卒谥端清,河南省怀庆府(今焦作沁阳市)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朱载堉深受父亲郑恭王修德讲学、布衣蔬食、能书能文、折节下士的影响,自幼俭朴敦本,聪颖好学。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恭王非罪削爵,被禁锢高墙。年仅15岁的朱载堉 ,笃学有至性,筑土室于宫门外,开始了席蒿独处的淡泊生活。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长岁月里,朱载堉拜结贤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
经过多年研究,他先后写出《瑟谱》、《乐律全书》、《律学新说》、《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等一系列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律学新说》是一部不朽的音乐著作,影响最大。但当他在71岁时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朝廷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
朱载堉的理论是世界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
有意思的是明朝朱载堉用算盘可以算出2018年北京的高考数学题第4题,如下图。
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 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嘉量算经》、《乐律全书》和《醒世词》等20多部立说巨著。他在珠算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首创十二平均律,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他创立"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什和水银的比重。他是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他又是算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家,在美术、哲学、文学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早在明代,朱载 土育 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
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参考文献:
1.赵柏田,诸王之屏:明代的皇家艺术与权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