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趣谈答案:朱高炽对待自己的两个倒霉弟弟没有丝毫对策,换句话来说,朱高炽采取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对策。
一颗帝王之心整个明朝历史上,如果说谁有帝王之心,那是了不得的一件事情,因为明朝的子孙后代几乎都延续了朱元璋的那颗猜忌之心。
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这个灾难,即便你能够逃脱第1轮灾难,第2轮灾难也会接踵而至。
而整个明朝的洪武四大案,几乎是明朝初期最为黑暗的时刻,在这四大案件当中牵扯的人数数之不尽。
数不清的高等级将领,数不清的高等级军官,一轮又一轮的被涮了下去,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被冤死的。
等到朱棣当上皇帝的时候,情况似乎也更加严重,因为朱棣当上皇帝,本身这个皇位就不是正的。
而这个时候如果朱高炽的表现太过于显眼,朱高炽的表现太过于有帝王之心的话,必然会遭到朱棣的猜忌,到最后也必然会死不瞑目。
而朱高炽在明朝历史的表现当中,除了懦弱无能之外,最优秀的一点就是能够体恤大臣,能够宽容大臣。
所以我们能够这样的结论,朱高炽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不争不抢,而他的所谓不争不抢,往往就是既争又抢。
朱高炽是怎样对待他两个弟弟的?最近的这个电视剧对于朱高炽的形象非常的深刻,更要命的是他对于朱高炽的描绘相对客观。
他既没有美化朱高炽的外在形象,也没有丑化朱高炽的外在形象,只能说他演的朱高炽极为形象生动的。
而在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表现出报复之心,也没有对自己的两个弟弟怎么样,换句话来说,朱高炽的老实可能是从骨子里的老实。
菩萨心肠的朱高炽并没有难为自己的两个弟弟,只是一股脑的把两个弟弟赶到了他们的居住之地。
这也是极其英明的举措,因为自己已经当上了皇帝,再多的报复也于事无补,与其如此倒不如打一打亲情牌,感动一下自己身边的大臣。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大明风华》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只是一部反应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其历史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的碰撞,故意把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皇太子)朱高炽(1378~1425)塑造成一个窝窝囊囊的人物,目的就是反衬二弟(汉王)朱高煦和三弟(赵王)朱高燧的狡猾和冷酷无情。
朱高炽的二弟、三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二人从小跟着老爸南征北战,和老爸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人。
老二和老三类父,我认为是强大的基因所致,想当年朱棣不是冷酷无情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了吗?
老二和老三在剧中的表现接近史实,而真实历史上的朱高炽并不窝囊。
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由于朱允炆削藩逼反了朱棣。朱棣于燕王府(今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要率军进攻朱允炆的南京城,当时只有20岁的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在没有带兵经验下,朱高炽竟然率城中仅万人抵挡住了李景隆(朱允炆手下的大将)50万大军的攻城,为老爸保住了老巢。朱棣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讲真这战绩二弟三弟无法企及。难能可贵的是,在老爸南征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但朱高炽始终站在父亲这一边,抵御住了朱允炆数次的诱惑,他对朱允炆的封官旨意嗤之以鼻,始终不为所动。
我所要表达意思是:历史上的朱高炽仁慈宽厚不假,但绝不是窝囊,由于身体过于肥胖,不能随父亲南征北战,这影响了战功,但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很浓厚,和当初的大爷朱标(朱棣的大哥)很类似。
无形之中就为以后处理二弟三弟谋权篡位的问题打下了基调,即朱高炽不会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兄弟相残。
真实历史上朱高炽对两个弟弟太仁慈宽厚了。
永乐二年(1404年),26岁的朱高炽被老爸立为皇太子,当时的二弟不服气,于是在背后搞事,想像李世民一样干掉大哥幸亏朱棣还算明白人,加上大臣们都忠于太子,在第一轮交锋中汉王失败,由于太子仁慈不想痛打落水狗,在他的求情下,汉王被父亲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去了封地。
老二刚消停,老三就冒了出来,老三觉得出头的机会来了,他想乘老爸病重期间,效仿隋炀帝杨广那样杀死父亲,然后矫诏即位,结果被手下告发失败。
又是在太子求情下,老三和老二一样被从轻发落,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看到了吧?老二老三下的都是毒手,为了皇位不顾父子兄弟之情,但都被朱高炽的仁慈对待。
虽然避免了手足相残,但也埋下了深深隐患,“对恶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犯罪”,这话没毛病。
老二老三一直就没有对大哥的感恩之情。亲们想想看朱棣活着老三都敢行谋反之事,所以当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后,大臣只好秘不发丧运回了朱棣尸体,目的就是防止老二老三蠢蠢欲动。
由于大臣们严密封锁消息,朱高炽得以平稳接过了皇权。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七日称帝,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即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就死了,满打满算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和二弟、三弟的矛盾还没有爆发就去世了,只好把这些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儿子朱瞻基来处理了。
朱瞻基即位的当年(1426年),二叔朱高煦起兵造反,随后被朱瞻基打败投降,被废庶人,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燧还算识趣没有谋反,看在老爸的面子上,朱瞻基没有为难三叔,朱高燧在48岁时死于封地。
文/秉烛读春秋
《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朱棣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仁宗皇帝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四子因为早夭的原因没有获得爵位。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同父同母,母亲皆是徐皇后,可谓真正的亲兄弟。朱高炽仁慈,对于朱高煦、朱高燧两位弟弟的夺位之举,没有下狠手诛灭,只是将他们赶出京城,限制在他们的封地内生活。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朱高煦英武霸气,十分像朱棣,因此朱棣有过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嫡长子继承制是祖训,不好更改而已。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命朱高炽留守北京,镇守大后方。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朱棣钟意自己的二儿子,他曾对朱高煦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后来因为群臣劝谏,加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因此最终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汉王朱高煦并没有放弃对皇位的争夺,他滞留京城迟迟不肯就藩,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赵王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朱高炽对自己的两位弟弟仁慈,保住了两位弟弟的性命和封地,可谓仁义之君。朱高炽当了七个月皇帝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为帝。汉王朱高煦趁机起兵叛乱,被朱瞻基击败,贬为平民,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与诸子相继被杀。朱高燧就藩后,再没有叛乱过,得到侄儿朱瞻基的优待,最终寿终正寝。
《明史》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用《大明风华》里,用朱棣评价朱高炽的话说,朱高炽开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这恰恰是朱高炽的厉害之处。老朱家造反起家,却冒出你一个圣人君子,就像阴沟里冒出个棉花球。
历史上,朱高炽是否的确如梁冠华所演的那样,不可考。但是正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却异乎寻常的高,也可见其仁义道德甚至影响了整个明朝后续的发展。
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在朱棣时代,朱高炽虽然时太子监国,但是对于两个弟弟,在朱棣的眼里,都是要优于朱高炽的。所以朱高炽并不能实质性地对两个弟弟产生任何制约。相反一度因为朱棣重信朱高煦,而怀疑朱高炽,导致太子府的很多属官、幕僚甚至被关进了诏狱。而朱高煦的仪仗礼节甚至可以与朱高炽看齐。
虽然两个弟弟巴不得朱高炽早点死掉,但是朱高炽队两个弟弟可谓仁至义尽。
不过后来朱高燧谋反泄露之后,朱棣要杀了他,确是朱高炽求情免于以死;而朱高煦在青州的封地后也暗中招募死士,纵容爪牙烧杀抢掠,残害百姓,甚至以私刑处决朝廷命官,后被朱棣得知,抓到京城问罪,也是朱高炽予以求情,最终削减亲卫,改封乐安州了事。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增加了汉王朱高煦的俸禄,另赏赐宝物数以万计;增加赵王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授予他们的几个儿子爵位。
朱高燧逐步认清形势,人也变得温和起来;饭跟可惜的是,朱高煦却连一个歉都未道,一个恩都未谢。
十个月后,朱高炽驾崩。朱高煦准备在路上劫杀朱瞻基。未果后,又起兵谋反,兵败被囚。最终朱瞻基不是朱高炽,在若干年后,把朱瞻基烤成了叫花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大明风华》里的老朱家,既有家长里短的热闹,又有帝王家的狠辣和勾心斗角,让无数人大呼过瘾。
但是影视剧毕竟只是演绎,很多人不禁会产生疑问,真实的历史中,朱高炽究竟如何对待两个弟弟呢?下面霄林天就为您细细解读一番。
憨厚大哥和不肖弟弟一切要从头谈起,想知道朱高炽登基后如何对待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得先了解这哥仨和他们的父亲朱棣互相关系到底如何。
《明史》记载,“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从正史来看他们是亲兄弟。即使有不少其他说法说徐皇后并无所出,三人各有生母,但朱棣在世的儿子就这三兄弟。他们从小在一起生活长大,还曾一起被建文帝扣押。可以说,在朱棣造反起事前,三人既没有利益冲突,又是知己弟兄,感情应当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朱高炽这个宽仁的大哥对两个弟弟十分照顾。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明史·诸王》
但是朱高煦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生性好动、脾气暴躁,几乎把自己作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步。朱元璋就很不喜欢这个不爱学习的孙子,他的舅舅徐辉祖也十分戒备他。相反的,朱高炽倒是曾经颇受朱元璋赏识。
所以,尽管朱高煦曾在靖难之役中随军征战,屡立战功,朱棣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依然是朱高炽。毕竟在他去大宁收编宁王朱权的时候,是朱高炽守住了北京;他自己南下苦战,也是朱高炽在家里辛辛苦苦维持,保障后方稳定和后勤补给。朱高煦毕竟只是匹夫之勇,朱高炽才是真正的治国之君。而朱高燧此时还比较低调,既没有朱高炽的治国之才、也没有朱高煦的悍勇,本身就不在储君的序列里。
“沟、东昌有功。江上之战,文皇兵却,高煦适引骑兵至,文皇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
至于广泛流传的朱棣说给朱高煦的那句“世子多病,你加把劲!”,感觉实际上是被朱高煦和后人过度解读了。这句话本来就是个囫囵话,朱高炽有病是事实,让朱高煦加把劲,却不一定就是让他努力当皇上,有可能只是让他多帮衬朱高炽而已。
朱高炽是大位既定、无欲无求,再加上生性仁厚,自然出处忍让、护持两个弟弟。反倒是朱高煦、朱高燧欲壑难填,仰仗着朱棣的恩宠不断作死。而二人的作死,最后倒是让朱棣忍无可忍。
得寸进尺,自作自受至是,立世子东宫,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燧赵王,国彰德。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万里。”文皇不悦。太子力解,得暂留京师。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又请益两护卫,曰:“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又尝作诗,有“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之语。——《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
朱高煦可以说是得寸进尺、屡屡犯上,不但不就藩,反而张扬的要“天策卫”为护卫,明目张胆地在朱棣面前自诩“唐太宗”。无论朱棣如何宠爱这个能打仗的儿子,光是朱高煦这一再自比李世民的行为,就足以招致很大反感。
- 其一,朱棣本身是“明太宗”,又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是手刃同胞亲族、篡权得位,屡屡提及唐太宗,等同于揭朱棣的老底,这让朱棣面子往哪放;
- 其二,李世民排行老二,一场“玄武门政变”杀了大哥李建成、逼宫唐高祖李渊。朱高煦也是老二,处处以李世民自比,难道是要学李世民一样杀了朱高炽再逼朱棣禅位不成。
这种狂妄无脑的行为不仅会让朱棣反感,也让他认识到这个二儿子实在是没脑子,这要是真继承了皇位,那他朱老四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快就会断送了。
“(永乐十三年)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明史·诸王》
后来朱棣忍让了他,把他封地改到了山东青州,朱高煦却依然我行我素。他私自募兵劫掠,还打死军官、僭越规制,种种恶行终于让朱棣忍无可忍。朱高炽仍旧出面力保了他,从此被削除了两护卫,打发到乐安州去就藩了。
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
至于低调的老三朱高燧,虽然不爱张扬,但是作死的劲头一点不比他二哥差。《大明风华》的演绎中有一点比较符合史实,那就是朱高煦、朱高燧为了把朱高炽挤下太子之位,确实达成了攻守同盟的关系。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帝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明史·诸王》
而且朱高燧比朱高煦胆子更大,眼瞅着二哥被治罪了,大哥的位子越来越稳固,他竟然打算直接干一票大的——毒死朱棣。这样的阴谋显然躲不过朱棣的眼睛,很快就把密谋的人一网打尽,问罪朱高燧。最后还是朱高炽极力保护,加上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朱高燧的指使,他才免遭祸端,但从此也就不再敢有任何异动。
所以综合来看,早在朱棣驾崩前,朱高煦、朱高燧就已经是失去了爪牙的老虎,一个被打了板子、一个被吓的战战兢兢,还都承情于朱高炽。而朱高炽一再维护两个弟弟,显然也是出于本心,这种憨厚仁慈的态度会伴随其一生。
至于《大明风华》中,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时,朱高煦、朱高燧同时领兵出征,还把朱高炽的登基弄得惊险万分,那就纯粹是为了戏剧效果进行的演绎。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清楚了朱高炽登基前,朱高煦、朱高燧的境况,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朱高炽登基后对待两个弟弟的态度——一如既往的仁慈和宽厚。朱高炽登基之后,针对自己的两个弟弟,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其一,谈心、安抚。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乙丑,召汉王高煦……九月汉王高煦至京。”——《国榷·卷十八》
朱高炽八月在北京登基后,很快就召汉王进京,九月朱高煦又一次进京。登基后频繁地和朱高煦见面,这显然不是叙家常那么简单,很显然朱高炽是在尽力安抚朱高煦。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弟一心觊觎皇位,自己虽然仁厚但是不可能谦让皇位,只能多谈谈心,问问朱高煦有没有什么要求。
通过兄弟谈心,朱高炽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朱高煦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安心做一个逍遥藩王。而朱高炽在位期间,朱高煦也的确没有任何造反的痕迹。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诸王》
从明史中,朱高煦企图截击朱瞻基的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朱高煦在朱高炽在位时,一点没有起造反的心思。朱瞻基在四月被派去南京并留守,如果朱高煦早有反意,那就不可能在朱高炽驾崩后才仓促决定截击朱瞻基,导致行动失败。
很显然,朱高煦把自己的野心暂时压下了,他知道眼下斗不过老大,但是老大的身体不好,只要他一驾崩,自己还可以夺朱瞻基的权。只不过朱高煦没有想到朱高炽的身体会垮的如此快,再加上朱瞻基早有防备,仓促截击的计划告吹。
其二,封赏,讨好。
“九月乙酉,群臣请立皇后。赠诸王岁禄,大赐诸王公主金钞币。上曰‘诸叔在者无几,诸兄弟惟赵王居京师,他皆藩外,朕旦夕念焉。’”——《国榷·卷十八》
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光是感情沟通还不够,朱高炽登基后很快提高了诸位藩王的待遇。借着群臣请立皇后,朱高炽给汉王和赵王加了岁禄两万担。
“(十月)壬子,册皇太孙瞻基为皇太子,及妃胡氏……又封瞻坦汉世子,瞻坺赵世子”——《国榷·卷十八》
很快又借着册立自己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把汉王、赵王的儿子们都一并封赏为世子和王。这无非是告诉朱高煦和朱高燧,自己会厚待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一家人融洽和睦才是最好的,何必非得为了皇位争个你死我活。
防人之心不可无憨厚不等于傻,朱高炽虽然对自己两个弟弟一直十分的包容和袒护,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对他们的防备。
“(八月)府军前卫指挥使山云为中军都督佥事……(十月)府军右卫指挥使张昶为中军左都督。指挥佥事张升为后军都督同知。”——《国榷·卷十八》
“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明史·外戚》
他登基后两个月,频繁地调动五军都督府的主管将领,甚至将皇后张妍的兄弟张昶、张升派驻到中军和后军,第一个违背了朱元璋严禁外戚干政的祖训。
而朱高炽手里还握着京军三大营的72个卫,三千营的骑兵、神机营的火器更是其他地方军无法抵御的。洪熙元年四月,朱瞻基被派去南京留守,既是朱高炽为了还都南京做准备,同时也是整备南京的49个卫。这样一来,朱高炽坐镇北京、朱瞻基镇守南京,朱高煦的封地乐安、朱高燧的封地彰德,向北有黄河阻挡、向南有长江阻隔。更何况朱高煦被削了护卫,整个山东都司才不过11个卫,朱高煦还难以全部调动。
这样的格局,即使是自大无脑的朱高煦也知道,造反是自寻死路。
结语朱高炽登基后,江山稳固、励精图治,自然不想因为兄弟阋墙造成天下祸乱。他对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宽厚和怀柔,既是处于个人情感,也是政治智慧,只可惜朱高煦太没有自知之明,为了虚无缥缈的帝位搭上了自己全家。
《大明风华》中,刚登基的朱高炽管不住两个弟弟,历史上朱高炽怎么对他们的?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中关于朱高炽和他两弟弟的事情基本脉络是清楚的,不过既然是电视剧就少不了演绎创作的成分。
明成祖朱棣共有三子长大成人,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相比较电视剧中朱高煦处处耀武扬,威欺负太子所不同的是,在历史上朱高炽对朱高煦除了忍让也有捧杀。朱高炽仁明贤德,聪慧大度;朱高煦则是有勇无谋,志大才疏,一介匹夫而已。像大明风华演的中那样朱棣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想传位给朱高煦的事情并未发生,因为他根本没有参加那次北伐,朱棣也早已对他失望透顶。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勇猛,甚至曾在危难时刻救过朱棣的命,可以说是战场上的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后来朱棣甚至对他说出了:世子多疾,勉之!这时候靖难还没成功呢,开这么一个空头支票无非是忽悠你拼命搏杀,当真的话那就太幼稚了。可是朱高煦小王爷还真就当真了。从此以后越来越嚣张跋扈。反观朱高炽虽然身体肥胖,腿有残疾,无法骑上战马冲锋沙场,但是保卫北京一仗可以说是立下了盖世奇功,朱棣心理自然也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但朱高炽就是继续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兢兢业业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绝不邀功自满。
永乐二年,朱棣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朱高煦百般抵赖拒绝就藩,留在京城不断的制造流言诋毁中伤太子,不仅自己胡作非为,甚至放纵手下士兵劫掠百姓,违法乱纪,惹得怨声载道,更是构陷才子解缙,彻底失去了文臣的好感。有人向太子禀报说汉王如何如何挑拨是非陷害你,朱高炽只是说:我不知道,没听到过,我就做好我该做的事,不去听信那些流言蜚语。朱高煦犯错了,他去求情,朱高煦背后陷害他,使绊子,一笑置之,这么一系列的纵容捧杀之后,朱高煦终于惹怒了朱棣。
朱高煦请求朱棣将天策卫拨给自己做为护卫,得到满足之后竟然大言不惭的跟人炫耀,李世民做过天策上将,今天我有天策护卫,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话传到了朱棣的耳中可就变了味儿了,你想当李世民,那我不就成了李渊了?于是在永乐十四年强行命他就藩山东青州。
太子府人才济济,三杨具在,此时的大明没有宰相,内阁尚未真正形成,朱棣又常年在外北伐或者巡狩,此时的太子实际身兼宰相之权!监国十几年的朱高炽早已成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朱高炽真正的担心是担心朱棣认为自己平时的仁善,是用来唬弄他的障眼法,至于没有头脑谋略的朱高煦并不真的那么令他担忧。朱高煦你可以自恃功高,可以目无法纪,甚至可以不把太子放眼里,但是不能让朱棣感受到危险,而朱高炽要做的就是让朱棣嗅到危险的气味。
可惜此时的朱高煦仍然不知收敛,离开京城前往山东的路上就纵容手下兵将劫掠百姓,一个叫徐野驴的军官出面阻止,朱高煦竟然直接将徐野驴劈成两段,到了青州更是无法无天,烧杀抢掠视百姓如草芥。朱棣将其召回京城,给他定了十来条大罪,剥了他的冠服,囚禁在西华门里,声称要把他废为庶人。朱高炽又跑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为他求情,朱棣顺势削了他的护卫,杀了他身边的几个心腹,改封到山东乐安州。朱高煦在永乐朝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了,但是他并不感激朱高炽,反而怨恨更深。
朱高炽登基之后朱高煦又开始派心腹到北京秘密联络想要搞点事情,但是早被朱高炽察觉,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将他叫到北京赏赐大量金银珠宝并且给他的儿子封爵,使文武百官天下百姓都知道自己以德报怨以及对弟弟爱护有加。朱高煦眼见事情败露就只好乖乖回到山东。
对待三弟朱高燧也像对待朱高煦一样,犯错了就替他向父皇求情,一直求到他胆子越来越大那一刻。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的护卫指挥孟贤勾结高以正等人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朱棣,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高以正告诉了自己的亲家王瑜,王瑜立刻禀告了朱棣。然后抓了孟贤搜到了伪造的遗照,朱棣问朱高燧:这是你干的吗?吓得朱老三说不出话。朱高炽极力为他辩解:这是下人的所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之后朱高燧就收敛多了。等到朱高炽登基之后也给他封赏,增加俸禄。
朱高炽是一个能力很强也十分聪明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仁义善良的人,这个评价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是十分恰当的,但是这不代表面对他这两个弟弟的各种阴谋挑衅,他会一味忍让坐以待毙,这不是简单的用仁善就能解释的,政治斗争讲究的是策略,办法。只能说他采取的办法是仁,善,捧,最后把事情都逼到朱棣面前,由朱棣来决定如何处理,因为他心里还是希望得到一个善的结果,当爹的哪会真杀自己儿子呢?只要把问题处理解决了就行,所以只捧不杀。朱棣肯定对这个瘸腿儿子的谋略,手段,品性都非常满意,所以才能大胆的让他监国,自己长期离京巡狩,北伐。
表面上看是朱高炽与两个弟弟的较量,实际上是朱棣与朱高炽之间的高手过招,朱棣做了反贼,手上占满了朱家自己人的血,他一定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也会如此,所以朱高炽要应付的是朱棣对他的权利过大和是否会善待兄弟的怀疑,担忧与不信任,而朱高炽要做的就是打消朱棣的这些怀疑,担忧与不信任。朱高煦,朱高燧很不幸的做了证明与考验的工具人,幸运的是朱高炽真的还能算是一个善良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