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趣谈答案:这也太瞧得起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了,这个时候的北元已经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真实的北元这件事情其实朱元璋做的不地道,朱元璋一方面来告诉告诉天下,我们不能责怪元帝国,元帝国是生养我们的父母。
另一方面朱元璋直接把这一套说辞扯到了地上,然后命令明朝的大将军们轮番轰炸元帝国的残余势力。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是很讨厌元帝国的,只不过为了当时的天下大局不得已说出这句话,但是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朱元璋最擅长的就是言不由衷了。
于是我们拿开明朝的地图来看明朝洪武年间,尤其是洪武初年那几年,大将军们都没了着落,都根本找不到他们在哪,因为整个天下好像都没有他们的影子了。
难不成他们都被朱元璋杀了,当然不可能,直到后期的蓝玉案以及一些大案要案才把这些大将军杀掉,这个时候的大将军们统统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明帝国的北方。
朱元璋率领部队,准确的说是朱元璋命令大将军们率领部队对北方的元帝国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洗刷。
元帝国就如同一个臭虫一样,在哪都不受待见,更倒霉的是跑来跑去连玉玺都没了。
而最终蓝玉通过自己对于战略的掌控直接掐住了元帝国的死穴,一脚把他踹了出去。
明帝国内斗时,元帝国也在内斗首先在明帝国内斗时,尤其是朱棣率领部队路过河北那片土地的时候,其实整个明帝国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元帝国,只要察觉到其中的猫腻,他哪怕什么事情都不做,只要暗中挑拨一下,保不齐就能够完成天下大势,再一次入侵华夏中原也未尝不可。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元帝国在干什么呢?他们是畏惧朱棣的实力吗?
还不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朱棣的实力小的可怜还没有成型,而元帝国最忌惮的就是他们分家了。
元帝国秉承着高良的作战传统,有敌人的时候就打敌人,死不投降,没有敌人的时候就制造敌人,实在找不到敌人就从身边人下手。
于是这个时候东部草原的鞑靼和西部草园的瓦剌部队正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拼杀,两边人水火不相容,谁也看对方不顺眼。
而等到朱棣这边大势已成,北方又有点蠢蠢欲动的意思,朱棣也不惯着,直接来了一个五连发,把北元的势力几乎清场。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靖难之役时,北元能有几十万人口还有可能,但几十万军队是不现实的。
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飘摇,偏内部又爆发军事冲突,导致精锐之师被无端消耗,以至于被一举赶出中原。
因为有名将扩廓帖木儿的凝聚力,北元朝廷没有被明王朝彻底灭亡,但北元也不具备再威胁明王朝的实力。
因此在靖难之役时,双方的形势很微妙,明朝虽强盛,内斗但诸王与诸卫所实力强劲,抗击靼虏的决心也不允许北元犯境。
朱棣拉拢朵颜三卫,除直接南下与建文帝作战,大部留守燕京,协助缓冲来自北元的威胁。
对于四分五裂的北元朝廷,如何得到生存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与强大的明王朝作战,若失败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从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与林丹汉都能看出,蒙古部在北伐的惨重打击下,主力部队仅有约五万的规模,所以不具备威胁明王朝的实力。
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靖难之役时为何北元不敢乘虚而入逐鹿中原,因为有燕云十六州的万里长城和九边总兵官大将镇守边防要塞,和诸亲王做镇,北元也不敢轻举妄动。经洪武大帝终其一生八次穷兵黩武的血性打击,自1370年始~~~止1396年底大明王朝历经八次大规模的征阀剿杀犹已第八次蓝玉的北阀令北元军队损失惨重大伤元气。以无心无力再战,加上北元内部纷争不断,黄金家族沦落到了当傀儡的地步,北元外戚大将斥夺大权,忙于排除异己消灭对手,再则蒙古骑兵善于草原战争,对中原的边关要塞城池坚磊望而生畏,因此吃酒品肉无心恋战,有九边总兵官镇守,和朱棣的留守军🐴北元也只能望城星叹望梅止渴。
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导读:镇守北地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场战役消耗时间达四年之久,这四年黄金时段,北元残余势力为什么没有卷土重来,趁火打劫呢?
一、北元残余势力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就被消灭打击得差不多快灭绝了。元朝灭国之时,朱元璋就曾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他也是把这个口号践行到底的人。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残余势力,曾经八次北征,甚至亲自深入草原腹地,要彻底消灭蒙古的残余势力。
1370年(第一次北伐) 、 1372年(第二次北伐) 、 1380年(第三次北伐) 、 1381年(第四次北伐) 、 1387年(第五次北伐) 、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 、 1390年(第七次北伐) 、 1396年(第八次北伐)。
明朝疆土与北元势力的对比
从八次北伐的时间段来看,间隔时间都不是太长,从1370到1396年间,这二十多年时间内,对于北元残余势力的打击,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368年,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时,对于北元的军事讨伐就从来没有减少过。
朱元璋心狠手辣,生怕北元残余卷土重来,所以对蒙古的打击从来没有心软过,不仅仅是打击北元的武装力量,也时不时的抢劫一点物质,打得北元政权自顾不暇,哪里还敢趁虚而入,就算朱元璋不在了,还有朱棣这个猛人在,就算想偷袭一下,也要考虑一下实力如何。有史料记载: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朱元璋打击元朝势力,元顺帝北逃路线
朱元璋对北元的八次征伐,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的残余,对于减轻了边疆的危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又加强了北方长城沿线的管理,使得北方少数民族不敢觊觎中原沃土,有效的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
有了明太祖对于北元的威慑,就算是内耗,他们也没有胆量卷土重来,毕竟实力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二、北元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中原争斗
在大明因为削藩内斗之时,北元的内部消耗战也打响了,甚至更加惨烈,一个矛盾重重的政权,靠什么去打击他国势力。
事情发生在1399年,布里亚特·乌格齐杀死了北元大汗额勒伯克。此时的北元政权没有了往昔的强盛,权臣把持朝政,黄金家族的后裔反倒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亚特·乌格齐又将大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杀害,这样的宫斗戏码在北元不停的上演,使内耗加剧。
明朝的四年不好过,残元势力也正经历着重重考验,他们根本腾不出手来对付明朝。
三、明朝的军事力量仍不容小觑。
燕王朱棣的军事力量一直都在北方,在长期的战争中,对于北元的打击,令蒙古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就算远在南京的朱允炆也没有放松对于北元残余势力的监视,如果蒙古一旦发难,说不准矛头就指向了他们。
在明朝的长期打击中,北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一个可以领导他们的人出现,此时如果贸然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用自己残余势力去撞击强大的明朝,他们没有那么勇敢。
再加上北元就来自蒙古草原,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在草原上进行军事活动,因为他们熟悉草原的一切,但是当他们一旦离开那个场所,他们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而且经过无数次打击的蒙古,已经脆弱不堪了,想对付国运正浓的明朝,还是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北元蒙古残余势力没有趁虚而入,一是军事势力不允许,没有足够的信心;二是内部矛盾严重,已经到了分化的程度,已经没有精力去逐鹿中原;三是因为明朝的军事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在没有十足把握下,贸然进攻只有战败一条路。
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削藩!为此摆出了一副六亲不认的姿态,他叔叔辈的王爷们相继被废。
燕王朱棣终于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之久,这四年,大明王朝战乱不断,内耗无数,使国家的生产力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那么,被老朱赶出中原的北元政权为什么不趁中原内乱之机举兵南侵,恢复蒙元政权呢?
1.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的打击下仍没恢复元气!
在此之前,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以驱除鞑虏、复我中华为宗旨,先后对北元征伐了八次。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北元的实力!
尤其是捕鱼儿海之役,把北元打得心里留有了大面积的阴影!此役,明军主帅是永昌侯蓝玉,明朝大军开赴北元后:元太尉蛮子仓促抗战被杀。脱木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远遁而去。明军获其次子及公主等120余人、官属三千、军士七万,马牛驼羊十五万!这对北元的打击是沉重的。
自此,蒙古各部分崩离析,难以短时期聚集力量,对大明发动反攻了。
2.瓦剌牵制了北元的力量。
由于朱元璋封续不断地对北元用兵,使得蒙古瓦刺部迅速崛起,有了与鞑靼部分庭抗礼的实力。
鞑靼与瓦刺由于历史的原因素来不和,互相间经常攻伐,瓦刺部每每处于下风。原先实力相对较强的鞑靼部在朱元璋的有力打击下,实力大幅度下滑。瓦刺趁鞑靼抗击明朝的机会得以休养生息,实力不断壮大!由于瓦剌部的牵制,北元不敢全力以赴向南征伐。
综上,大明“靖难之役”发生后,国力日渐衰弱,是有机可乘的。但北元一则元气没恢复,二来内部纷争不断,所以,没精力进攻明朝!
靖难之役时,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北元为什么不进攻中原?
靖难之役的时候,北元已灭。洪武8次北征,蒙古早就分裂成了3部,彼此间内部征战不休。
袭扰明境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夺回中原,还差很多步骤,至少他们自己的内部统一还未完成。
但是实际上靖难之役,蒙古铁骑参加了,也深入腹地,最终也得到了相应很大的回报,那就是实际上占有了大宁卫。
而参加这场靖难之役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朵颜三卫”(也叫兀良哈三卫)。自从宁王被朱棣绑架去“靖难”,宁城(现在内蒙古宁城)就成了空城,大宁卫的地盘就归了兀良哈了。靖难之役以后,朱权被封到江西,大宁卫就被朱棣赐给了兀良哈。
而靖难之役以后,辽王、谷王、代王、宁王、燕王五藩进攻蒙古的格局彻底也被朱棣自己一手终结了,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大明伸到长城以北内蒙境内的实际控制权被放弃了。
而此外实际上鞑靼和瓦剌也没闲着,不断袭扰明朝北境。建文2年的时候,朱棣送了很多财宝给鞑靼可汗坤帖木儿、瓦刺王猛哥帖木儿等,才减轻了自己身后的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棣必须要迁都北京,必须天子守国门的原因所在。因为靖难之役之后,鞑靼已有崛起之势,袭扰明境已经成为了常态。
等自己喘过气,腾出手来,恨狠地打压鞑靼,最后连兀良哈这个骑墙派一起收拾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