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趣谈答案:不能,明朝的体制就已经决定了,绝对不可以把女真部落灭掉。

一个复杂的逻辑链

我们需要讲一个复杂的逻辑链,这个逻辑链就是女真部落是怎么崛起的。

很多小伙伴一拍脑门,女真部落崛起很简单,努尔哈赤一顿锤之后就崛起了呀。

但是大家忽视了明帝国的作用,明帝国在过去的200年里面,一直处在一个台头干活低头使坏的角色。

我们可以说明帝国内部或许有某些动荡,有些皇帝不靠谱,但是明帝国的边疆大臣永远秉持了一个原则,北方绝对不能团结。

于是蒙古部落都是分散成三两块、五六块的,他们之间相互的折腾,只有这样才能够缓解明朝边境上的压力。

一旦明帝国的边疆大臣发现蒙古某个部落和某个部落关系暧昧起来,便直接出手灭了他丫的,要不然就直接让他们两个有矛盾,相互之间打架。

可是在明朝末年出了一些问题,因为明朝末年的北方士兵们的军饷少之又少。

倒不是明朝皇帝小气,实在是国家没钱了,国家没钱,边疆大臣们就得自己想办法。

而当时北方的守卫大臣就是李成梁,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走到李成梁面前,跪在地上喊他爸爸。那个喊他爸爸的人就是努尔哈赤。

这里的喊爸爸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大家没有必要较真,努尔哈赤告诉李成梁,北方我来替你守护,你只需要给我一点点权利就好。

于是李成良通过努尔哈赤来稳定北方疆域,而努尔哈赤通过李成梁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再后来李成梁又通过努尔哈赤来贪污军饷,努尔哈赤也通过李成梁来扩大自己的地盘。

就这么来回收拾,努尔哈赤不受控制了。

女真部落灭亡之后的后果

如果崇祯提前灭亡北方女真部落,会有什么后果呢?

后果会更加可怕,因为女真族一直是对其他部落起到压制性作用的,突然之间这个压制性作用的大人物不见了,那么北方必然会更加乱起来。

而这个更加乱套,直接导致北方的边防不稳定。

再加上北方又是朝廷的重镇,也就是说北方会短时间之内掀起一伙又一伙的反叛之军,这一伙反叛之军当中极有可能有明帝国的边疆将士。

其实说到底,女真部落的崛起仅仅是个巧合,今天女真部落局部崛起,或许蒙古某个部落的崛起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明帝国没钱给士兵发军饷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钱的活,朱元璋打死也没有想到自己生下来的子子孙孙将近百万人口已经吃光了大明王朝最后一点底蕴。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很多明粉大概都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亡国5年前主动消灭了女真部落,那么能不能推迟明朝的亡国时间呢?也许能,但作用不大,明朝该亡还得亡。因为明朝本质上不是亡于女真或起义军,而是亡于天灾。先有天灾,后有人祸。

那段历史,简直触目惊心。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只会哀叹上天不仁,降下这么多的灾难,而后世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那是小冰河时期,以当时的科技力量,根本无法对抗这样的极端天气。

一、小冰河时期

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小冰河时期,每一次都造成了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第一次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二次是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时期,唐末、第三次是五代、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明末清初。

其实相较于前三次来说,第四次小冰河时期过渡得还算平稳,因为当时已经有了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很多人赖以活命,人口只减了一半——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数字很恐怖,但是,前三次锐减的人口比这个比例大得多,据说达到了五分之四。

二、小冰河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各种大灾难,寒灾、旱灾、蝗灾、瘟疫。冬天奇寒无比,夏天大旱大蝗,瘟疫横行,饥荒四起。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运气是真不好,接手的大明已经漏成个筛子。

从嘉靖末年开始,北方就常有旱灾,但那时明朝政府还有救灾的力量,东拼西凑一下,还能拉扯着没酿成大祸。到了崇祯元年,北方的连年大旱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

粮食大为减产,根本养不活种地的人,由大旱引起的蝗灾更是消灭了土地里那一点点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

《汉南续郡志》中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为什么明末农民大起义是从陕西发起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陕西人。就是因为陕西旱蝗严重,实在活不下去了。

但并不是说其他省份就没问题,问题也很大。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称:“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意思是乡间快无人烟了,要么饿死,要么成为盗匪。

除旱蝗之外,明朝还爆发了罕见的大瘟疫。

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开始直到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每年都有瘟疫爆发,尤其是北方,十室九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官员上书称“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京师都如此,地方更不用说了。

《明史》中的记载是“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一个“荒”字,描述了当时的恐怖场景,这已经不是“灾”,而是“荒”。

总之,崇祯及他的朝廷,应对不了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这不是灭了女真部落就能解决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关键是明王朝已经烂透了,不说有5年,就是提前10年都没这个能力,努尔哈赤掘起后,明王朝由于几次调集大部队征剿,都失败了,国家财政也陷入极度困难,军队的军费都难予筹集,以后基本上都是处于守势,而且越守越后退。当然就是明王朝能提前5年把清灭掉,根据国家已极度腐朽、腐烂,以陷入严重危机,而崇桢虽有整兴国家之志,但沒有挽救国家危亡的能力和条件,就是换个皇帝也不行,就像大厦将倾时,是无法撑住的,改朝换代的条件已成熟,明王朝的倒台已无法延缓了。

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明之亡非亡于清(女真),实亡于天灾、人祸。就算将女真灭了,也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可能加速明朝的灭亡。再者当年攻破北京城的又不是女真人(即满人),而是同为汉人的李自成,如果不是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满人的八旗更不可能入主中原。

所以这两者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甚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劳师动众的去消灭女真部落,可能还会加速明朝的覆灭。
  • 明末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关于明之所以亡,有的说明实亡万历、有的说明亡于明末时期的小冰河期气候,所导致大面积饥荒,并引发农民军起义,最终被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崇祯自溢明朝覆灭。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明朝末年之时,国家已如危卵,旱灾、蝗灾、瘟疫肆虐。这是崇祯的不幸、大明的不幸、更是天下百姓的不幸。

“南北俱大荒……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户丁尽绝,无人收敛。”

据史料记载,自崇祯十三年起至崇祯十七年(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明朝灭亡的前五年时间),连年爆发瘟疫,尤其是北方地区,可以说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京师尚且如此,何况地方。

  • 危卵之下,再动兵戈外伐,或加速覆灭

总结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明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朝廷无法面对天灾人祸,这与是否灭了女真部落不存在任何关联。

再者,彼时的大明王朝,已如危卵,朝廷甚至连救“荒”之资都无,又如何在大动兵戈呢?

若彼时真的发动对女真部落的全面绞杀,无疑劳民伤财,加剧朝廷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国家机器出现超负荷状态。恐激发更大的民变,如此一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很大可能会提前。甚至说就算不是李自成也会有别的农民起义军,前仆后继的战斗。

所以,如果明朝灭亡的前五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给灭了,也无法改变明朝覆灭的结果,甚至还会加速明朝的灭亡,

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明朝1644年灭亡,亡国前5年也就是1639年,假设1639年能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呢。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1640年至1642年之间发生的松锦大战导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

假如清朝1639年灭亡,松锦大战没有发生,以松锦大战明军打击李自成是可以推迟明朝灭亡的。松锦大战明军是很有战斗力的,只是指挥有失误地方才导致失败那么惨。

明朝是被李自成攻灭的,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军队人数得到迅速增加。

李自成起义军是打败孙传庭军队以后在军事方面占有了优势,假如用松锦大战的明军来对付农民军,农民军攻入北京是有一定困难的。

明朝灭亡是多种矛盾交织一起的,是历史进程,通常不可避免,但是,假如清朝灭亡,明朝专心对付李自成等农民军是可能推迟延缓灭亡的。

如果明朝亡国前5年主动去把女真部落灭了,能不能推迟亡国时间?

这是个伪问题。

明朝的确是被清朝取代,但并不是亡于清军,李自成在清军入关之前已经攻克了京城,此时明朝已经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