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趣谈答案:主要动机就是方孝孺根本不承认朱棣是明朝的第3轮皇帝,触怒了朱棣。

一次对话,数不清的命

我们需要讲一下这个致命的对话,而致命对话只有两个人在说,无数的人在听,两个人分别是朱棣和方孝孺。朱棣站在朝堂之上,看着下方的方孝孺问道,你臣服我吗?

方孝孺听了之后,抬起头望着朱棣,你为什么当皇帝?

朱棣说靖难之役打了4年,打着打着就把朱允炆给打死了,这也没有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朱允炆死了,我就得上。

方孝孺说:朱允炆死了,难道就没有孩子活着吗?为什么朱允炆的孩子不当皇帝,你要来当皇帝?

这个时候朱棣脸色难看,并且直接说道,如果你要是不臣服我,我就灭你三族。

方孝孺也气赶气的说道:灭我三族,你就是灭我十族又如何?

于是华夏历史上第1个灭十族的惨案就此诞生,而这个惨案的诞生源自于两个人:方孝孺和朱棣。

朱棣的残忍

熟读历史的我们不难发现,朱棣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残忍,仅仅是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比较残忍。无论是其他藩王还是对于自己的子民,对于朝中的官员,都有着很大的宽容性,除了两点之外。

第一点:一旦涉及到朱允炆,那么朱棣就会异常残忍并且异常血腥,比如后宫当中有一些嫔妃因此丧命。

第二点:就是涉及到自己皇权的正统性的时候,朱棣也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你要是不服他,他就会搞你。

其实说到底这一点很简单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一个皇权的争夺,而在这个皇权的争夺当中,很多人都杀红了眼,朱棣也不例外。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导语: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我家的事,我说了算;君臣的事,君说了算!

前一个动机是为自己靖难之役正名,第二个动机是维护他心目中的君臣关系。

从第一个动机看,如果方孝孺乖乖的替朱棣草继位诏,方孝孺必可活。

从第二个动机看,方孝孺投降了朱棣也活不了多久。

无论是哪个动机,两个人之间的理念相差万里,南辕北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方孝孺,必死。

方孝孺不可能替朱棣的靖难之役正名。

1、方孝孺的仁道思想是他不可能给朱棣正名的原因之一。

方孝孺名字中有一个孝字,

方孝孺也始终坚持孝道,因为他认为孝道是儒家精神仁道的根本。

所谓:“仁道之大,始于事亲”

试问,这样一个尊崇孝道的显儒怎么会给逆自己父亲遗命,趁着侄子幼弱起而反之的朱棣正名呢?

2、方孝孺辅佐君王的志向是他不可能给朱棣正名的原因之二。

方孝孺文章写得极好,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宋濂。

但他本人从来认为写文章根本就是没有用的一项技能。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方孝孺从来是自比伊尹和周公。

这区别,太大了。

巧的是,朱棣靖难之役找的借口就是自比周公,要纠正侄子“周成王”建文帝的错误行为。

方孝孺自比周公都多少年了,哪还看不清朱棣这小小的心思。

试问,这样一位自诩帝佐之才的明儒怎么会给一个以“清君侧”这种烂大街的造反理由行篡逆之实的朱棣正名呢?

方孝孺所秉持的君臣关系的理念必然会与朱棣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1、方孝孺虽然是以匡扶君主为毕生之己任,但是,他最反对的就是君王“恃其才以自用”!

啥意思呢?就是君主不能因为自己有才能,就独断专行。

看到这里,我们就不奇怪为啥朱元璋召了方孝孺两次,但都没启用他,最后一次也只不过是让他当了一个汉中府学教授,大体相当于汉中地方的省立一中的校长吧。

老朱可是因为孟子的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坚决的把孟子从孔庙里请了出去,

并且禁绝一切孟子的书流行于世。

亚圣善且如此,而况一腐儒乎?

2、在方孝孺的理想的君臣关系中,帝王应该以臣为师才能成就王业。

以臣为友也就成个霸业,要是以臣子为奴仆那就必定会亡国。

可是朱棣看得清楚啊,建文帝是真的把方孝孺当老师了,但是结果如何呢?

朱棣也就是想用用方孝孺的名声为自己正名而已,

也就是个利用关系,为师?为友?你方孝孺还没睡醒吧?!

朱棣杀方孝孺,既反映了当时的必然,也反应了自古封建君臣的必然。

1、后世儒家大多数对方孝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哪怕是写明史的清臣张廷玉,也只说人家朱棣成就王业那是受命于天,凡人没法挡,但是方孝孺的气节,却仍然是“百世而下,凛凛而有生气”。

但朱棣的同行乾隆帝对方孝孺的评价,核心意思,也就是“迂阔”二字耳。

之所以把方孝孺也编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也不过是因为封建帝王要为了巩固其统治,宣传忠君思想的需要而已。

2、活在明朝的士大夫们,一定非常羡慕活在宋朝的同行们。

朱元璋在夺天下的时候,对读书人那叫一个尊敬。

多次自承为淮左布衣,请读书人出来帮助自己成就霸业。

可是登基立业之后呢,种种酷刑不一而足,士大夫们也只敢战战兢兢的活着。

朱棣一上台,立刻把朱允炆改掉的那些东西又改回来。

更是让纪纲担任锦衣卫都督佥事,“纲则日摘臣民阴事以威震天下”。

除了方孝孺是诛十族,杀了八百多人。

其他黄子澄,齐泰等“奸臣”,诛二族,诛三族者不胜枚举。

曾看到有人说,方孝孺还不如城破时和建文帝一起自杀,或能免祸及家人。

但是,大理丞邹瑾破城时自杀,朱棣仍诛其族四百四十余人。

总结: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士大夫阶族的最理想状态,却不是君王的最理想状态。

这是方孝孺们与朱棣们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朱棣杀方孝孺最根本的原始动机。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杀人有时候只是一时冲动,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这明显是朱棣被方孝孺毁了脸面,最后冲动的结局。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的记载,方孝孺被杀前,明成祖的首要心腹姚广孝就劝告明成祖要善待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姚广孝说完之后,明成祖是同意的。最后占领南京之后,方孝孺被抓下狱,明成祖此后召见方孝孺让他草写自己的登基诏书,两人闹得很不愉快。

当时明成祖召见方孝孺,方孝孺一来就哭泣,而且哭的很厉害,《明史》的记载比较生动形象:“悲恸声彻殿陛”。意思是说悲痛哭泣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很显然这使得明成祖很不开心,方孝孺这是给明成祖一个下马威。明成祖只好从座位上下来到方孝孺的身边,说“先生不要这个样子,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助周成王而已。”这里是都给大家一个台阶下,但是方孝孺不领情。接下来他和明成祖之间的对话就激烈的多。

  • 方孝孺问:“周成王现在在哪里?”这个周成王隐喻建文帝。
  • 明成祖说:“他自焚死了。”建文帝在燕京进入南京城之前自焚而死。
  • 方孝孺再问:“为什么不拥立周成王的儿子?”
  • 明成祖说:“国赖长君。”
  • 方孝孺接着问:“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弟?”
  • 明成祖理屈词穷,只好胡搅蛮缠的回话道:“此朕家事。”这时候明成祖不想再回答下去,让左右侍奉的宫人给方孝孺笔墨纸砚,直接命令方孝孺:“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孺的话十分刚烈,逼得明成祖理屈词穷,尴尬至极。本来明成祖还想搞一个和睦的场景,方孝孺配合一下演出而已。但是方孝孺扯开了明成祖的面目,把明成祖的丑态展露无遗,直接使得明成祖大怒不已,将方孝孺杀害。

不过《明史纪事本末》里面叙述的更加残酷,方孝孺的话更加激烈,在方孝孺把笔丢在地上之后,明成祖直接威胁要杀死方孝孺的九族,方孝孺更加刚猛,说“便是杀害我十族又能如何!”。

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

明成祖大怒,令人用刀把他的嘴割开,一直割到耳朵这里为止。然后收集方孝孺的亲朋好友,抓到一个人就把他送给方孝孺见一面,然后杀了他。最后把方孝孺凌迟处死。

这里要说明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清朝饱受磨难,因为文字狱的关系和私人修书,可能会采用某些传闻而记录在里面。比如这本书还记载明成祖油炸建文忠臣的尸体,这种记载来源于《奉天刑赏记》,《奉天刑赏记》这本书目前来看应该就是野史。

其实从本质上讲方孝孺是有回旋的余地。我仅从陈宫和魏征的例子来说明。

陈宫对于曹操来说那真的是叛徒和最为痛恨的的人,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待陈宫如“赤子”,但是陈宫引着吕布进攻兖州,倾覆曹操在兖州的江山,使得曹操差点全军覆没。后来跟随吕布和曹操作战到底,直到被曹操抓住。

  • 曹操也问陈宫:“现在的事情怎么办?”
  • 陈宫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只能一死了之。"
  • 曹操这时候就说了:"你可以这样,那你的老母办?"
  • 陈宫说:"我听说将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害别人的亲属,老母是否能在,只在于明公也。"
  • 曹操又说:"那你的妻儿老小怎么办呢?"
  • 陈宫说:"我听说将施仁政於天下的人不会断绝别人的祭祀,妻儿老小能否在,也在于明公也。"
  • 曹操没有回话。陈宫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最后被带出去杀害。

最后陈宫的妻儿老小一直活着,曹操也没有把他们怎么样。

再比如魏征,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前一直是铁杆太子党,魏征被抓住后,李世民把魏征找到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兄弟!"一旁的人都很害怕,但是魏征举止自若,平静的回答道:"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唐太宗听完之后就放了魏征,可以这里面固然有唐太宗的宽容大度,更重要的是魏征也没有强烈的反对。

而方孝孺的话让明成祖很难下台,台阶下不了,恼羞成怒自然要杀人。

从实际来讲,这也是方孝孺的选择,方孝孺作为儒家一代宗师,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求仁得仁,亦复何怨。”方孝孺被杀从本质来讲这很符合儒家精神,方孝孺痛恨明成祖的篡位,又忠于建文帝,对于他来说死亡才是解脱,所以方孝孺对于死亡实际就是求仁得仁,这也是他刚烈的原因所在。

方孝孺师从明初的著名儒家大师宋濂,宋濂担任过太子朱标的老师。方孝孺学习的时名声就很广,在宋濂的弟子里面属于才学上等。同时方孝孺很受朱元璋的欣赏,在方孝孺被引荐给朱元璋之后,当时朱元璋就感慨方孝孺的才华,他对太子朱标说“这是庄重的人才,你要一直用他到老。”此后方孝孺被别人的罪行连坐,朱元璋还宽恕方孝孺。方孝孺后来又被蜀王朱椿带回去成为世子的老师,他的庐舍叫做“正学”。建文帝继位之后方孝孺才被征集会朝廷,不过担任不是要职。主要是顾问和写文书,其实方孝孺都不能够算是建文帝的核心成员,真正的核心成员应该是齐泰和黄子澄。

方孝孺死后,在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就已经翻案了。明仁宗为靖难之役里被父亲明成祖所杀的人平反,明孝宗,明世宗时代为方孝孺修建祠堂,万历皇帝释放了有因为方孝孺而连坐的人,同时在万历皇帝初年,万历帝下诏褒扬并且记录建文年间的忠臣,在南京修建忠祠,第一忠臣是徐辉祖,第二忠臣是方孝孺。

方孝孺身上的这种儒家忠义观念被此后的文人一直怀念,因为同属于儒家的文人对于气节之士的死亡总是充满同情,同时这种不畏刀斧的精神成为伸张士大夫政治的象征。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数年之间,建文帝朱允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以至于最后朱棣攻进了南京城,覆灭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那么,“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如果要说明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我们必得先基本了解一下方孝孺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在靖难之役前后所处的位置。

方孝孺在20岁的时候,就入京师谒见明朝大儒宋濂,成为宋濂的弟子,在第二年宋濂致仕返乡的时候,方孝孺追随老师到了浙江金华,侍候、陪伴老师四年有余,辞别宋濂之时,宋濂写下《送门生方孝孺还乡》千字长诗。

这一点,说明方孝孺的学历资格极具渊源。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朱元璋慕名召见了35岁的方孝孺,询问对于时政的看法,当时这二人一席对谈,不甚默契,因为方孝孺主张教化人心,而朱元璋对这一套不耐烦,所以,朱元璋就安排方孝孺到汉中做了一个府学教授。

及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飞快的就把方孝孺从汉中召回,在政策制定,甚至具体施为上,对方孝孺都极其信任、依托,乃至于有时候建文帝仓促之间接见大臣,对于一些事情没有把握的时候,方孝孺就隐在屏风之后,一字一句教授建文帝讲话。

君臣之间的信任、依赖关系可鉴一斑。

可是,打了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行文天下,以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为奸臣,开始进行政治报复,方孝孺迅速的被逮捕下狱。

关了一段时间之后,毕竟方孝孺以文名驰誉天下,资历也高,朱棣在臣僚的建议之下,放出方孝孺,以让方孝孺起草诏书的由头,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也给紧张的朝堂之上带来一些和谐的气氛。

可是,没想到,出狱之后的方孝孺听到建文帝自焚的消息之后,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一路恸哭,他就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在公然的不合作以及狂怼朱棣之后,方孝孺被残忍杀死,妻儿老小,亲戚故友,都被株连杀害。

朱棣之所以要如此残忍的杀害方孝孺,主要应该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孝孺人称正学先生,洪武年间就被朱元璋所器重,是朱元璋明确要留给后代大用的国器级人物。这样的人,公开、一贯的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甚至形成了一个附着的文人阶层,这个阶层的存在,恰好是与朱棣的粗鲁、残暴、武力夺取皇权的一个最大的对峙和明证,方孝孺这些人如果不归顺现实政治,那么,这两股势力就没办法共存于世上。

二,朱棣17岁就被朱元璋送到凤阳去体验生活,一直在贫瘠的凤阳过了3年的时间,这期间,他的性格变得粗犷,更能接触底层生活中人,懂得了权利、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当他就藩以后,很快就在北地生活的不亦乐乎,而且,数次参与征战蒙元残余势力的战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换言之,本来性格就不是温顺的朱棣变得越加嗜血、冷酷。

试想,一个就藩北地的藩王,能够悍然举兵造反,去杀死朝廷命官,攻击明朝的军队,拒绝同宗姑母、兄弟的劝阻,不停的向其父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进攻的人,会有什么慈悲心肠?

生性的残暴,已经孤注一掷的冷酷,加之遇到方孝孺这些文人对于他篡逆行为的直面怒斥,恼羞成怒的朱棣才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自己?举兵之初,这一套就扔到了九霄云外了!

所以,仅凭此两点,再有几个方孝孺,也会被残酷杀害的。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朱棣杀子的秘闻

建文三年的七月,山东德州朱棣军营,一场离间计正上演!大堂上怒目圆睁的朱棣,下面站立的是朱高煦的侍从黄俨,面对朱棣严厉的质问,他斩钉截铁的说,留守北京的朱高炽确实反了!心存疑虑又转身问朱高煦,得到答案还是如出一辙。就在脑细胞亿万次计算,如何兵不血刃囚禁朱高炽时。

——明仁宗朱高炽

千钧一发的关头,中军营帐外侍卫,进来通报朱高炽的随从到,一并还有书信一封及朝廷锦衣卫一人!打开未启封的书信,看完后的朱棣,惊呼我差点杀了自己的长子。事情究竟咋回事,请听我娓娓道来。方孝孺有一个门人,叫林嘉猷曾旅居北平,耳闻朱高炽与朱高煦不合。得知朱棣打到了山东德州,朝廷大军是败绩不断。为此他向方孝孺建议,手写一封书信给朱高炽,允诺他只要弃暗投明,剿灭朱棣后封他为燕王!

幸好朱高炽生性文弱,凡事以父为尊,这才使得方孝孺的计策落空!历经大难后的朱棣,心里记住了方孝孺这个老头!

《太祖实录》的秘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多次强行督促,房玄龄篡改《高祖实录》及太子李建成的事迹,像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前,偷偷的下毒给李世民;还有李渊原本是打算封他为太子,但是受到李建成的胁迫后,才将太子位置留给了李建成等等。

——永乐大帝朱棣

《太祖实录》、《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明史》

作为同样雄才大略的两人,朱棣在篡改实录方面,处处是学习李世民。可不幸的他遇到了方孝孺。建文元年秉笔直书的方孝孺,被朱允炆擢升为总裁,全权负责《太祖实录》、《类要》等史书!不愿与房玄龄为伍,在其为国捐躯前《太祖实录》,白字黑字的记载朱棣的母亲是胡人,而不是秀内惠中的马皇后!

探秘诏书的前世

建文四年六月最后的时刻到了,南京金川门被谷王朱穗,及李景隆联手撤掉门栓。朱棣是如愿以偿,朱允炆却是如丧家之犬。哭哭啼啼的闹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主张逃亡,少监猛然想起件事,提议道朱元璋殡天时,让他藏了一个铁盒在奉先殿,嘱咐说如遇生命攸关,可当众打开以解危难!

里面赫然放着三张度牒,应文、应能及应贤,除此之外还有袈裟、鞋帽及剃刀等物品。此情此景大家如释重负,原来朱元璋早有预感,在此准备好了化装和尚的物件,在铁盒的左下角有白金十两,压着的是书信一封。详细说明了逃亡路线,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走水道沿关御沟逃走!最后朱允炆、杨应能、叶希贤三人,顺利逃出火光四起的皇宫,到达岸边瞅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撑着船等候多时。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明史》

朱允炆逃出生天的故事,被清代谷应泰详实的记录在《明史纪事末本》上面。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大臣,其动向心里跟明镜似的。再加上方孝孺,是天下学子敬重的大儒。如果方孝孺将此事告知天下,会出现什么动乱就非朱棣可控。因此借口方孝孺不写诏书,来掩埋朱允炆是生是活的真相,也算物有所值!

——忠君爱国楷模方孝孺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杀死方孝孺原因有三:一他是朱允炆的忠实追随者,曾多次施巧计阻挠他靖难;二他是一丝不苟的史官,不愿意替朱棣篡改历史书籍;三他可能得知朱允炆的去向,为了天下安定必须杀他!

——END——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谈谈方孝孺这个人:第一方孝孺是朱元璋安排给建文帝的辅政大臣,在朝堂上说话有一定的份量,也就是说有很高的权利。第二他有气节,只屈服真理(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不畏强权和暴力(灭十族又何妨!)。第三方孝孺名满天下,尤其是在读书士子心中的地为很高。那么这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朱棣靖难之前是什么人:他是大明帝国众多藩王中的一个,建文帝要削藩,搞到他头上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命,他不得不愤起反抗,为自己造反找到了一个靖难的理由!后来他成功了,要登基了,肯定会去给天下人一个说法,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方孝孺,只要方孝孺站在他这边,就能安抚天下读书人的心。他让方孝孺给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还大骂“燕贼篡位”!那么所有的问题都清楚了,他说朱棣在造反,也就是说他骂燕王朱棣得到的皇位不合法,那么朱棣就被彻底激怒了,再灭方孝孺九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族,灭了他十足!总之一句话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在于皇位的合法化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