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趣谈答案: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玩意儿没法整?

真的是没法说

我们公司有一个人头头是道,头头是道什么地步?他能够把黑的说成白的,能够把蓝的说成绿的,而且他在公司里面直接骂哭了好几个人。

当然由于隐私问题,我不能把人家的名字说出来,但可以明确的告诉在坐的各位,有八成的人都说不过他,他那张嘴皮一开口,那就堵不住。

可是有一次我们去他家做客的时候,就发现他被他老婆收拾的,简直就是跟孙子一样。

他老婆说一句话他一个字都倒腾不出来,当时我们就很好奇的问道:你不是挺能耐吗?在单位都能把人说哭了,都能把客户说服了,怎么在家里面是这个样子?

话题引申的有点多

这个话题如果再引申的话就没边儿了,我们会发现甭管是男同胞还是女同胞,在外面的时候可能非常能说,可能非常善用自己的魅力,非常有能力,有魄力,在职场当中打拼的非常好,一到了家里面就成了霜打的茄子。

而古代为了证明这件事情是真实可行的,研究出来了一个成语,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儿。

我甭管你是个什么官儿,也甭管你有多大能力,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家务事,你就是一头抓瞎,这没办法。

刘邦是何许人也?那简直就是出了名冒个泡顶了尖的,人拔根眉毛都是空的。

刘邦从最开始的一无所有,慢慢的能够笼络一支队伍来,而且这支队伍直接把项羽给干趴下了,自己当上了帝王,这种思维谁能够比得了。

但是刘邦对吕雉还真的就没法子,吕雉在后宫当中作威作福,这一点刘邦知道,知道归知道,就没法收拾。除了刘邦亏欠自己老婆,并且让自己的老婆平白无故在监狱里面呆了三年这件事之外,还有一点是刘邦最为忌惮的,那就是樊哙。

自己的这个大兄弟巴结上了吕雉的妹妹,于是樊哙也就成了皇亲国戚般的人物,要命的是樊哙和吕雉的关系好,不和自己亲了。

所以这个时候刘邦就需要考虑一下,如果真的跟吕雉闹掰了,保不齐自己的皇权都有危险。

再加上吕雉是第1个皇后,又有着自己的权利,能忍就忍吧,不能跟自己的媳妇过不去啊。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实际上吕后和刘邦属于同一类人,唇寒齿亡的关系,没有吕后就没有刘邦,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吕雉是刘邦创业路上的好伙伴,他下不了手的事,都假借了吕雉的手。

像诛杀彭越、韩信等功臣,仅仅凭借吕后一人之力,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有刘邦的授意,给吕后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吕后做的这些事,其实是刘邦的意思,借了吕雉的刀而已。

在刘邦前进的道路上,吕雉是左膀右臂,她和戚夫人不一样,她可不是靠跳舞与色相起家,吕后靠的是狠辣的手段,有人说,她杀权臣是给自己立威,她一介女流,需要给自己立什么威?她又不想做皇帝临朝,他诛杀淮阴侯,是趁刘邦不在之时,这个不在就有很多深意了,刘邦正好不在,吕雉和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

不久,梁王彭越被刘邦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吕雉对刘邦说不能放他,放他等于放虎归山,吕雉又一次成功的帮助刘邦诛杀了彭越,并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从而在政治上对其他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所以说吕雉和刘邦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合作伙伴,一起打江山,固根基的朋友。刘邦和吕雉更像一对合伙人,而且是互相扶持,三观无比契合的利益共同体,刘邦又不傻,他怎么会去杀一个无私合作的伙伴。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吕雉一路相随,在追随的过程中,其实吕雉已经有了很大一批拥护者,在废太子刘盈的过程中,刘邦就知道,他已经动不了吕雉的根基了,以前是不敢动,到最后是不能动了。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一半是邻居,就是熟人,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是吕雉的亲戚。

刘邦敢动吕后,等于动了大汉朝的根基,吕雉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诛杀大臣多得吕后的支持,吕雉的两个哥哥都是将军,长兄周吕侯吕泽因公殉职,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另一个儿子吕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封为建成侯。

此处可以看出,吕雉在和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已经有其拥戴者了,所以刘邦要动吕雉等于自毁根基。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动过要废除吕后权利的脑筋,他宠幸戚夫人的时候,差点废太子而立刘如意,都说刘邦是色令智昏时想的昏招,其实也不尽然,也许就是借此打击吕雉集团而已,最后为什么没有动,不是他不想动,而是真的动不了而已。

刘邦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其实就是有牵制吕后实力的意思,不过确实动不了。《吕太后本纪》载: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刘邦宠爱戚夫人,想废太子刘盈,说他仁慈懦弱不像自己,这本身就是一句谎话,他这么说是为了废太子做了铺垫。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从这段可以看出来,刘盈的太子位还是极其危险的,数次差点被废,都是大臣力保下来的,靠着留侯张良的计策在太子宴会上请来“商山四皓”才得已保住。

其实不是刘邦不想动吕雉,是确实动不了了,连废个太子都被大臣们左劝右劝,吕雉还请来了“商山四皓”,也确实没有动她的本钱了,养虎已成患,怎么能除掉她呢?连刘邦也无奈的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得“商山四皓”辅助,我已经莫之奈何了。

一开始是不敢动,到最后是动不了。

刘邦可以驾驭天才,驾驭人性,但是驾驭不了吕后,是因为他们是一类人,自己怎么驾驭自己

那么刘邦为什么可以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些天才级别的人物呢?

他其实对自己有个很清楚的认识,要比聪明,肯定他一个都比不过,那么就放权给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你把事情办漂亮了,什么事都是你说了算,此时夺取天下的时候,他还籍籍无名,需要更多的聪明人,包括吕雉。

再次是仁德,这一点他比项羽聪明很多,要得天下者,怎么能不得民心,民心所向,天下何愁不是自己的。刘邦对百姓仁爱秋毫无犯是出了名的,尽最大可能团结劳苦大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比谁都清楚。

就连他面南称帝,做了天下,他也把仁德进行到底,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观其对手项羽,就是一个脾气又急又残暴的人,每到一处都必须屠城。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一点虚的东西了,那就是刘邦的领导天赋,有些人天生适合做领导,即使他不如下属聪明能干,但是他就是适合做领导,而且有做领导的觉悟,刘邦就属于这样的人。

刘邦和吕雉是事业上的伙伴,一个和自己极其相似的人,刘邦驾驭得了群臣,驾驭得了人性,但是怎么驾驭得了自己。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人性无法被驾驭,只能被利用,就像逐利是大多数人的本性,但利益又会给我们带来灾祸,关键在于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这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的判断和选择,格局不同、境界各异,因此就有了一个个有趣相似但绝不重复的灵魂。吕雉不仅是刘邦的贤妻,也是刘邦事业上最佳的合作伙伴,没有吕氏家族的默持,刘邦想赢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乃至最后成为天子都是不太可能的。在军事上,吕氏外戚集团是刘邦可以信任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关于这一点从史记和相关史料的记载中,我们便可以一窥端倪。如彭城之败时,刘邦被项羽追的无处可逃,最后退到了吕泽的地盘,才勉强收住了阵脚,楚军的追兵也被吕泽击溃而不敢继续追击。后来吕泽更是在与楚军交战中壮烈牺牲,可见吕泽是刘邦用来对付楚军的一柄利剑,一直冲锋在前,只不过因为吕氏外戚集团后来被尽数逐灭,因此,他们的功绩便被淹没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了。在财力和宣传方面,在刘邦最初起兵时就依仗于岳父吕公的财力,和吕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期间又仰仗于岳父大人和老婆的宣传攻势,刘邦的造神运动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他的妻子吕雉。吕雉不能再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在宣传阵地上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史记》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被司马迁写入帝王本纪的女性的不凡之处。刘邦统有天下后,诛灭异姓王多得吕后力,同样吕氏外戚集团也是刘邦用来制衡沛县功臣集团和异性王的重要力量,而吕氏集团的首领就是吕雉。建立刘吕联盟是刘邦巩固刘氏天下的重要手段之一,吕雉并不是什么野心家,她一直是那个在刘盈背后、刘邦身旁默默支持他们的那个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刘邦绝对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君明主。刘邦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才华。刘邦所有才华中最出彩的当属识人之能。刘邦本人最满意的也是自己的识人之能。

刘邦登基之后,有一次在洛阳举行宴会,刘邦为问诸大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等人认为刘邦因为“仁爱”而获得天下。刘邦却说: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认为自己获得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会用人”,而项羽则难以留住人才。刘邦起兵七年时间,确实展现了非常人的识人之能,也展现了驾驭人性方面的能力。刘邦在临死之前尚且能看到自己的身后之事,也能认清楚每一位大臣的长短优劣。

刘邦病重之时,认为自己大限已至而拒绝治疗,也没有苛责医生,而是赏赐给医生一定财物。吕后知道刘邦命将不久之时,曾经向刘邦询问身后的人事安排。

吕后问:“陛下您去世之后,如果萧何相国也去世了,谁可以接替丞相之位?”

刘邦说:“曹参可以。”

吕后问:“曹参去世之后,谁可以接替丞相之位?”

刘邦说:“王陵可以接替。但是王陵太过耿直缺乏变通,陈平可以辅助王陵。陈平虽然有才华,但是却难以独挡大任。周勃虽然读书不多,但非常沉稳老练,将来安定刘氏天下之人一定是周勃,所以可以让周勃担任太尉。”

吕后又问:“陈平、周勃之后,谁可以胜任?”

刘邦则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也看不到那个时候了。”

从刘邦身后的人事安排来看,识人之能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驾驭人性的能力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大汉在这些功臣的辅佐之下得以成功保全,而且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刘邦的识人之能与驾驭人性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如此境界,难道他不知道吕后的为人吗?难道刘邦也驾驭不了吕后吗?答案是否定的!

刘邦跟吕后是结发夫妻,在一起生活二十年的夫妻,他自然知道吕后的为人,也了解吕后的能力。刘邦不是不知道吕后的野心,也料定吕后会擅权。刘邦不是不敢动吕后,而是不愿意动吕后。刘邦不是驾驭不了吕后,而是不愿意驾驭吕后。

如果刘邦驾驭不了了吕后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夺嫡之争,吕后也不会被戚夫人逼得给大臣下跪。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就是刘邦手下的小绵羊,丝毫不敢忤逆刘邦的意思。当时也只有刘邦能驾驭得了吕后。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才得以大全在握,才会有后来的种种事件。

既然刘邦驾驭的了吕后,也知道吕后的为人,为什么不在临死之前摆平吕后呢,非要给子孙后代挖一个那么大的坑呢?

刘邦对戚夫人可能是爱情,对吕后则是亲情。吕后跟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一个大龄无赖青年。吕后嫁给刘邦之后,本本分分做好一个妻子应该尽到的义务。长时间的艰苦生活,见证了吕后对刘家的贡献。吕后后来在长相上满足不了刘邦的欲望,但刘邦始终把吕后当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妻子。刘邦和吕后之间的亲情已经大于爱情,刘邦也知道吕后一直会是“刘家媳妇”。刘邦死后,吕后擅权,也分封诸吕为王。吕后追求的是刘吕共治天下,临死之前依然以“刘家媳妇”自居。

吕后和戚夫人不一样。戚夫人算是“乘凉之人”,吕后则是“栽树之人”。吕后及吕氏家族为大汉朝的建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吕后的兄弟吕泽和吕释之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立过军功。如果不是当年吕泽在守住下邑一带,刘邦可能躲不过彭城一劫。吕后曾经在项羽的战俘营中呆了近三年时间。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每次东征西战,都是吕后和萧何负责大后方。吕后和萧何成功稳住了,关中大后方。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吕后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吕后亲自负责诛杀韩信,建议刘邦诛杀彭越。

刘邦在过日子、打天下、巩固天下的过程中见识到了吕后的能力。吕后的政治能力绝对不亚于刘邦,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刘邦还要强。由于刘邦出身草根,而且结婚非常晚。所以刘邦和孩子们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刘邦去世之时,皇太子刘盈只有十七岁,刘如意的年龄则更小。功臣集团则都是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之人,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阅历绝非刘盈可以驾驭。刘如意聪明有才华,但是年龄太小,还不足以驾驭群臣。刘邦无论是选择刘如意,还是选择刘盈,都会有各种弊端。这两位年少的皇子都要面对庞大的功臣集团,以及国家初建的烂摊子,要保证大汉活下去。但是刘盈和刘如意都很难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刘邦只能依靠有能力、有阅历的吕后。刘邦权衡吕后擅权和大汉倾覆的利弊之后,决定容忍吕后,希望吕后能够让大汉政权延续下去。

由于吕后是“栽树人”,又占据嫡妻的位置,所以身边聚拢了一批文武大臣。当戚夫人发起夺嫡之争的时候,发现自己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大臣。所有大臣几乎都倒向了吕后和刘盈。吕后和刘盈的影响力甚至比刘邦还要大,刘邦请不出商山四皓,吕后和刘盈却可以请出。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边的时候,刘邦感慨地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刘邦说这话的时候,一方面感叹自己无法立刘如意为太子,另一方面也确信吕后和刘盈能够守住自己留下的基业。所以此后刘邦再也没有提过改立太子之事。刘邦没有看错,当时确实只有吕后才能镇住功臣集团,也只有吕后才能团结功臣集团。所以刘邦说吕后是真主。

刘邦知道吕后的权利欲望非常大,刘邦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吕后专权,也防止吕后迫害戚夫人母子。

刘邦为了保住戚夫人母子,充实了赵国的实力,同时派强势的周昌为赵国丞相。周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刘如意,但是无奈吕后过于”聪明“,最终戚夫人母子还是未能幸免于难。

刘邦防止过度擅权的人事安排,最终也没能阻止吕后。刘邦刚死,吕后就掌握了权力。但是不得不说刘邦驾驭人性的能力。按照刘邦生前的人事安排,大汉初年的政局得以稳定。萧何去世之后,曹参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也成为西汉初年五十年的基本治国理念。刘邦的人事安排,也防止了诸吕祸患刘氏政权。刘邦没有看错王陵,王陵过于耿直结果得罪了吕后而被架空。刘邦也没有看错陈平和周勃,后来陈平和周勃联合铲除诸吕,安刘氏的果然是周勃。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诚如这个问题中所言,“刘邦可以驾驭人性”,鉴古君深表赞同。

刘邦之所以只用短短8年时间荡平天下,他最大的本事就在于“驭人”。而“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刘邦背后的这个女人正是吕雉。

那么以刘邦的高明,他真的“不能驾驭吕雉”吗?很明显,为了汉朝江山的稳固,他必须把身后之事托付给吕后。

一、吕后的政治手腕非同寻常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吕稚被封为皇后,她终于有了施展政治手腕的舞台。

众所周知,在刘邦和项羽的终极PK中,韩信当居首功,攻占齐地,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宣告结束,刘邦才得以一统天下。

可是刘邦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夺其兵权、降封淮阴侯后仍不放心。到底该怎么办呢?只有效法春秋时期的勾践,来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方能永绝后患。

但是刚上位就诛杀功臣,刘邦也担心天下人不服,这时候,早已洞穿一切的吕后出手了。

公元前196年,吕后利用刘邦在前线平叛之际(陈豨造反),采纳萧何的意见,把韩信骗进长乐宫,诬陷韩信和陈豨联手造反,二话不说,直接处死,并夷其三族。

是谁给了吕后这么大的胆子?毫不知情的刘邦回来后又会怎样处置吕后呢?

吕后的胆量源于对刘邦的深刻了解。我们从刘邦得知韩信死讯后的反应就能看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且喜且怜之”。

这下明白了吧?杀伐决断的吕后干了刘邦想干却不能干的事,在替刘邦背锅的同时,又除掉了自己男人的心腹大患。如此善解人意,刘邦怎么可能会责罚她?

接着,吕后又用计诱杀了开国功臣彭越,使大汉江山牢牢掌控在刘氏家族手中。这样的贤内助,刘邦必须得好好利用才对。

二、吕后赢得了朝臣的支持

刘邦称帝后,一直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宠妃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而且态度很坚决。聪明的吕后隐忍不发,朝中大臣一致反对。

为什么反对呢?

一方面太子无大过,废长立幼有失国本,容易造成天下不安、局势动荡;另一方面戚夫人无根无派,仅仅“以色事君”,空有美丽外貌,毫无政治智慧。而吕氏外戚有权有势,吕后本人和朝中元老交情甚厚,对大臣们而言,究竟谁继承大统于自己更加有利?

毫无疑问,朝臣一边倒的支持吕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刘邦几乎拼上老命才打下来的江山,当然想的是千秋万代。在这样的情形下,刘邦不可能“不爱江山爱美人”。所以,吕后绝不能动。

公元前195年,太子刘盈即位,强势的吕后迅速成为西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先是秋后算帐,残忍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随后又尽己所能地迫害刘邦的其他皇子,这当然是刘邦始料未及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吕后执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使饱受战乱之苦的汉初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士农工商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事实证明,刘邦没有废太子、废吕后,于王朝的稳固是利大于弊的。

为什么刘邦,可以驾驭人性,却不能驾驭吕雉,导致后面的结局?

关于刘邦与吕雉之间,没有存在驾驭与驾驭不了的这个问题,说刘邦可以驾驭人性这一点我不否认,但说他不能驾驭吕雉这一点我并不赞同。刘邦与吕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吕雉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成就了刘邦的人。就像后人们所说的那样,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众多开国之君,其实跟皇后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一种关系。刘秀与阴丽华,杨坚与独孤伽罗,李世民(他不是开国君主,但唐朝的天下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与长孙皇后,朱元璋与马皇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扶持的一种关系,因为他们在群臣之间的地位本身就很高。

而吕雉又是这些皇后里面比较另类的一个,吕雉本身的个性就是强势的,有自己的野心。只不过刘邦活着的时候,吕雉还隐藏着一些,而刘邦死了以后他的这个本性就彻底爆发出来了。而这并非是所说的刘邦能否驾驭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那就是“嫡”与“庶”的问题。咱们先不说吕雉的个人能力,先说这个关系的重要性。

吕雉是刘邦的皇后,这一点刘邦无法改变,刘邦也无力改变。即便他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也只能考虑废太子刘盈,即便后来他再不喜欢吕雉了,他也没有考虑过废掉吕后。第一个原因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是废太子还是废皇后,即便你是皇帝,即便这是你的家事,可是他也是国事的一方面,想废一个皇后,臣工们这一关你就过不去,刘邦不是那种残暴的君主,臣工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他就杀了,这就不是刘邦了,为了朝政的正常运转,刘邦也没法废。第二个原因吕雉和刘邦共患难,刘邦从起家到称帝,到最后坐稳天下吕雉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哪怕心理的感情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了,他也不会忍心废吕雉。说这些,我想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刘邦在自己的内心中或许就从来没有想过驾驭吕雉的想法。

而刘邦死后吕雉的做法更是刘邦所无法预料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吕雉就与萧何合谋杀了韩信,这个可见吕雉的手腕,不仅是韩信,彭越的死吕雉也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恐怕在这个时候吕雉就已经为自己之后的行为埋下伏笔了,能战善战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忠于刘邦,反正未来或许能对吕雉造成威胁的人先除掉再说。而刘邦死后,吕雉则原形毕露,先是报复自己的情敌还有情敌的孩子,这一点其实倒也属于一个正常操作,但接下来他对诸吕封王和对宗室的杀戮确实做的过分了。可即便这样,手下的臣工却没有一个人直面站出来说反对的,即便有反对的也不过是口头上反对,没有付诸武力。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原因就是因为的太后的身份名正言顺,虽说诸吕封王违背了刘邦与众大臣的盟约,但毕竟没有涉及到众臣工的利益,而且吕雉也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杀忠于李唐的臣工,但这一点仅限于吕雉活着的时候,吕雉死了,吕氏家族就立马遭到清算。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吕雉在世的时候她所执行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重视农业放宽商业的经济政策,还有继续刘邦执政期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都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换一句话来说,吕雉的行为只是触动了宗室的利益,而并没有触及天下的利益。

所以我想说的是,刘邦对于吕雉不存在是否能够驾驭的问题,因为刘邦根本就没有想到后来会发生那么多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