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趣谈答案:古代并不是直接就吃金子,而是在吞金子之前还会吃某些毒药。

真正的吞金自尽

古代人在吞金自尽之前有一个小的前提,这个小前提就是喝一点毒药,这毒药什么都有,比如鹤顶红。

而根据一些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这些人往往在吃了剧毒之物之后才开始吃金子,而吃完金子之后也就死翘翘了,所以就有很多的人认为吞金自尽。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如果一个人吃金子能够把自己吃死吗?答案是能的,只不过要吃很多很多的金子。

大家都见过有一种酒叫做金水酒,这种酒就是把金子磨成粉末,磨成一定的粉粒,然后混在水中,通过摇匀再让人喝下去,能够起到一个美颜的效果。

所以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喝少量的金子并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一旦这个金子是一块一块的,一坨一坨的,就容易造成重金属中毒。

金子的功效

我们需要讲一下金子吃下去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大家都知道肠胃蠕动,人有一个胃,马有4个胃,他们在吃下东西去之后并不是说我们吃完就算了,而是胃的蠕动来进行刺激消化来消化吸收,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排出去。

这个过程不用多讲,单纯的讲一讲金子,金子一旦进了胃里面之后,胃酸是没有办法腐蚀金子的,因为金子本身就属于惰性金属。

大家学过化学的话,就会发现金子很难进行置换反应,连置换反应都进行不了,要指望着能够吃下金子,直接消化吸收也不太现实。

所以金子在肠胃当中就一直在肠胃停留了,而肠胃尽管能够装很多东西,但一般都是装下直接往下走,就这么一个玩意儿停下来了,谁也受不了。

再加上古代的金子并不是一个圆圆的小球,而是有棱有角的,在胃里面挖一个洞、戳一个小窟窿,这个人也就完犊子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吞金自杀多见于小说中,是一种奢华的死法,《红楼梦》中就有吞金自杀的片段。

其实金是没有毒性的,不然也不会有人戴金戒指、金项链等黄金饰品了,金化学性质也不活泼,不溶于酸,不溶于碱,因此金无法在胃中被胃酸溶解。吞金自杀的直接原因可能和“王八吃秤砣”致死原因有的一拼,主要原因就是吞下去的黄金密度大,将消化道堵塞,即发生肠梗阻,古代医学不发达,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而导致的死亡。

吞金自杀中的金也有可能不是现在的所提到的金(Au)单质,在我国古代金代指过多种金属,《红楼梦描述的故事大概发生在明末清初,那时的金也有可能指的是白银。白银同样不与胃酸反应,也没有毒性,致死原因和黄金差不多。

图释:王水可与黄金和白银反应

也有分析认为是吞金自杀后,可能吞下去的金属不规则而导致肠道或者食道被划破导致的死亡,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需要金块的外形极度不规则,自杀者选择这种方式的可能性小。

图释:也不排除如图中所示,古代金中含有有毒杂质而导致的中毒

无论哪种原因致死,过程都是缓慢的,并不能瞬间致死,肠梗阻的主要临床特征就是剧烈腹痛,划伤肠胃而导致溃疡也会导致剧烈腹痛,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奢华但是非常痛苦的选择。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了,更多科普欢迎关注本号!

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金子没毒,但人心有毒。一个人能够痛苦到选择这么一种方式来结束生命可见受到的委屈有多大,一下子就想到了红楼梦里面的尤二姐。关于吞金有若干种说法:

一说是吞黄金块,但吞小块的金子,而且形状比较圆滑是可能被排出来的。黄金即便密度高,但如果太小也不至于坠破肠肚,恐怕只能因为重力原因不大容易排出来罢了。而且这样也要很长的时间少说几天,多则一个月到数月才能造成病变,中间各种痛苦,恐怕是吞金者万万不愿接受的。所以吞金造成消化道破裂和肠梗阻致死的说法是不太站得住脚的。但如果吞的是合适尺寸的大金块,咔住喉咙造成无法呼吸,吐也吐不出来,吞也吞不下去,抽搐几下在数分钟内立即致死,这种说法倒是比较科学。

另一说是以金箔入酒喝下。但金箔在印度就常常被做成食物的点缀,据说还有不少人到印度的粪坑中淘金,那说明金箔是没有毒的。日本也有金箔冰淇淋公开售卖。因为黄金性质稳定,基本上不大可能参与体内的消化道的任何化学反应,所以基本上在一两天后从后面拉出来,完全不影响健康。所以“金箔酒”不大可能是自杀的手段,或许只是民间传说罢了。也有说是古代炼丹人炼的假金,实际上里面富含高浓度砷、汞等毒物,让人喝了之后中毒身亡。

再有一说,吞金实际上是指吞下尖锐的利器,因为“金”在古汉语中泛指各种兵器。所以有人称“吞下尖锐的首饰或者小刀”为吞金,从文化传统上倒还讲得通,但这样死得太痛苦,而且不一定能够痛快地死。口腔和消化道被划破,会大量流血,口吐鲜血,甚至会被自己的血呛到,不小心还会造成呕吐,不仅死相惨烈难看,而且也可能得痛不欲生,熬个两三天才能过去,这若非文学作品借此煽情恐怕不大可能是吞金者的首选。

当然这些都是揣测,但吞金并非古代人自杀的首选,毕竟要有“金”可吞才能实施,吞金的人要么非富即贵,要么好歹有点毕生的积蓄。而且这行为也非大男人好意思采用的,最后只剩下一些富贵家的纠结弱女子被逼无奈之时才舍得用。广大的普通穷人求生都还来不及,哪里有那些纠结心思去求死,能有一块能够吞死人的金块,对于穷人来说,那就是生机了吧!叹!

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明史》中记载宦官张敏吞金而亡,《红楼梦》中王熙凤借刀杀人,尤二姐吞金自尽。都曾提到了利用“金”自杀,但古代的金与现在的黄金,并不是同样东西。

现代的金一般指代黄金,元素符号Au,纯金本身无毒,吞入体内不会中毒而亡。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由于金的电子层d区收缩效应和6s2惰性电子对效应存在,金的6s电子能级收缩至5d。简单来说就是金原子失去电子需要吸收很大能量,不易失电子,很难与一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溶于普通的酸和碱,更不会被人体内的胃酸溶解,也从未有过因佩戴金饰品中毒的报道。

黄金虽无毒,但较大体积的黄金吞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物理伤害,因为黄金的密度大约是铁的三倍,容易使器官拉伤下垂,引发胃穿孔或肠梗阻最终大出血而死亡,也会堵塞呼吸道窒息而亡;如果食入的黄金体积较小,则会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市场上的金箔冰淇淋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噱头,商家喜欢在冰淇淋上加金箔,金箔的本质是非常薄的黄金颗粒,确实是黄金。黄金属于重金属,重金属能使人中毒,但黄金也是惰性金属,并且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一位体重60公斤的成年男子,需要一次性摄入216克黄金才有50%的致死率,冰淇淋上的金箔含量不到0.1克,摄入体内后会被排出体外,只有冰淇淋才会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用担心重金属中毒。

史书中常记载,帝王赏千金的行为,但古代没有那么多黄金,古代所谓的金是金属的代名词。不单指黄金,更多时候是指铜或汞、铅、铬等有害金属的混合物。《本草纲目》中记载:毒金即生金,赤而有大毒。

古代的炼金技术落后,炼出的黄金含金量不高,被称为生金。方法是将金沙磨碎、加热氧化、酸洗去掉杂质,再溶解到水银中。水银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水银作为溶剂,其它金属作为溶质,可以形成溶液,这类溶液被称为“汞齐”,汞齐过滤掉不溶解的金属,然后再加热蒸发水银,留下的就是金和其它能溶解的金属。这些金属中部分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此方法炼出的黄金也被称为生金,古人也有可能是吞下生金,被其中的有毒重金属致死的。

综上所述,黄金导致人体死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性刺激引发器官破损或堵塞,二是黄金中夹杂了其它有害金属致人死亡,黄金本身是无毒的。

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历史上古人吞金自杀的原理是什么?

答;古人吞金自杀的原理至今根本无法考证。

纯金;化学元素符号Au,密度19.26g/cm³,它的比重是铁的2.45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纯金并没有毒性。也就是说人体吞入金子并不会引起食物中毒现象直至死亡。

小说版的《甄嬛传》中的杨芳仪是吞金而死的。

凡是能够吞金自杀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得宠时这些人耀武扬威,专横跋扈;一旦失去宠爱后,犹如丧家之犬。但是又不甘心沉沦,用其他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世上死的方式千奇百怪),这些人随身携带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那么来个比较豪华奢侈的死法,与是搞个什么“吞金死法”。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身上佩戴黄金首饰,都是身份的象征。个人认为古人之所以吞金自杀,其实吞金自杀人自己也不知道吞金后的后果怎么样。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将吞进肚里的这样大比重的金属物取出来。如果是不带棱角的纯金,是可以通过其他食物将其吞入的纯金随着大便排除来的。这里可以用采金矿中的人偷金砂吞入胃里,也没有看到人死的情况。

至于吞入其他金钗或其他有棱角的金器具,可能会引起胃穿孔、肠穿孔等等而慢慢地死去。或者吞金自杀的人早有死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后在金上涂抹了剧毒,在大众广庭之下来一个轰轰烈烈的壮举之死。

以上为个人认为,仅供娱乐。

知足常乐2018.12.10日于上海

古人喜欢吞金自杀,难道金子有毒吗?

吞金真正的原理并非金子有毒,金子是没有毒的,要不也不敢在市场上流通,还有作为首饰长期戴在身上,有的人为了辨别黄金真假,还喜欢用嘴咬。

真正夺人命的是黄金的比重,众所周知,黄金的正常比重是19.32每立方厘米。金子吞入食道,由于比重很大,会直接往下坠,一路穿透胃肠,破坏了人体内脏。一个小小胃穿孔抢救不及时往往要人命,何况金子?但死亡的过程却很痛苦,也不是一时半会就死了的,虽是富贵死法,但却不是痛快死法,不是明智的选法,往往自杀的人在死改过程中都后悔不如投河上吊抹时脖子服毒!就象日军剖腹自杀后后悔没用举枪对脑袋扣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