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趣谈答案:早期的时候慈安能够推翻慈禧,但是等慈禧掌握大权的时候就推不动了。
咸丰的昏招我们以前讲一个人物,这个人物非常的不关键,他在清朝的历史上没有要比有好得多,但是没有办法,他终究是出来了。
咸丰皇帝这个人一开始非常的有抱负,非常的有理想,他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把整个清朝推向正轨,可是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啥也没做成,因为整个满清已经腐朽得不像样子了。
所以后期咸丰皇帝也就破罐子破摔,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就这样折腾一圈,咸丰皇帝比其他帝王死了都要早,在咸丰死之前他给自己的孩子选出来了8位顾命大臣,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这8位顾命大臣的手中。
但是临死之前的咸丰皇帝又做了一件事情,因为他害怕这八位顾命大臣,自己的孩子根本控制不住,于是又把玉玺的盖印权给了慈安和慈禧。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8位顾命大臣已经商讨出来比较好的对策之后给报给了皇帝,皇帝说好我认为这个政策可以实行,但是皇帝历说好不管用,皇帝需要到太后那边去请示,希望太后能够把玉玺给自己,然后再盖上印章,再赶紧把玉玺还回去。
也就是这个样子,慈安和慈禧慢慢的掌握实权。
慈安的小心思最开始,慈禧太后与八位顾命大臣争斗的时候,只要慈安抓紧时机给慈禧太后来一下子,天底下所有的权力都会落在她的手中。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慈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能力有魄力,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智慧,对于权力有欲望,她更多的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更喜欢过普通人的生活。
慈安太后早就发现了后宫与臣子们之间会有一场权力争夺,在这种权力争夺的时候她早已经走远了,远远的你们愿意干啥就干啥,别耽误我过好日子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慈禧太后彻底掌握实权之后没有对慈安动手,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对她动手,她对自己一点威胁都没有。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可以。
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由于存在感不强,一般认为她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而慈禧太后存在感很强,一般认为她是晚清最有权力的女人。但实际上,慈安活着时,她才是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最有权力的女人。
因为咸丰病死时,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让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
通俗的说,就是咸丰皇帝赐予八大臣对全国奏章有“草拟”权;
二是赐予慈安“御赏”印章,让她监督八大臣并监护同治。
通俗的说,就是赐予慈安“披红”加“盖印”的至上权力。
当时,虽然咸丰也同样赐予了慈禧一枚“同道堂”印章,也给了她“披红”加“盖印”,监督八大臣并监护同治的权力。
但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大小老婆,是有排名先后的。八大臣草拟的奏折,慈禧和慈安要同时签字加盖印才有效。而且慈安是正牌皇后,所以她的印章要盖在慈禧之前。
这样一来,小老婆慈禧的法统,天然就弱于了大老婆慈安。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慈安权力这么大,为什么晚清抛头露面的都是慈禧在出面,而看不到慈安的影响力呢?
是这样的。慈禧和慈安,一小一大,她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限制权臣,维护她们垂帘听政的权力。而慈安是正宫娘娘,她要维护自己的正宫形象,所以很多事情她都不方便露面表态。
举个例子说。辛酉政变之前,肃顺与两宫太后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当时两派人都在争取全国官员的支持和同情。两宫太后这边是慈禧带着小皇帝同治借祭祀巡视之机,对着地方上的臣子们哭泣,声称肃顺欺负她孤儿寡母,欺君罔上,到处装可怜。
这种丢面子的事,慈安这个正宫娘娘怎么可能拉得下脸去做?对于慈安而言,慈安去抛头露脸就好了,她要做的,就是等慈禧把事情办完了,她再签名、盖印。
另外,慈禧、慈安这么分工,也有好处。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慈禧把事办砸了,慈安还可以出来收拾残部。不至于让她们没有退路。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德海案。
1869年,慈禧的心腹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当时同治想杀安德海,恭亲王奕訢也想杀安德海,满朝文武很多人都想杀安德海。这个时候,慈禧就尴尬了,她没有退路了。最后是慈安拍板,下旨杀安德海,才平息了这场事件。
事后,慈禧丢了一点面子,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制度并未受影响。因为大家觉得有慈安做最后一道保险,让太后听政,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
所以说,慈禧和慈安是有分工的。她们二人,一个“优于才”,一个“优于德”。不能说慈禧露脸露的多,就说她的权力比慈安大。事实上的情况是正好相反。慈禧其实就是个跑腿的苦逼CEO,慈安才是坐着数钱的大清公司董事长。
关于慈安压倒慈禧,还有几个例子。
其一是同治大婚选皇后时,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就压过了慈禧看中的富察氏。慈禧当时根本不敢在这种事情上与慈安叫板。
虽然阿鲁特氏后来是被慈禧逼死的,但是阿鲁特氏之死,慈安应该也是点了头的。因为阿鲁特氏曾说过负气的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娘娘。
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是极其不友好的,因为慈安也不是原配皇后,慈安是继任皇后,他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原配皇后才有资格走的大清门。所以由此应该可以判断,慈安后期对阿鲁特氏可能也不如先前那般待见了。
慈禧后来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很有可能是点了头的。而逼死阿鲁特氏,最后的黑锅也全背在了慈禧头上,慈安的名誉不受影响。
其二是同治和光绪的抚养权,一直被慈安牢牢捏在手上。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跟他妈慈禧住在一起。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祖制,另一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一直到慈安病死才与慈禧同住。
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绪与慈安不亲的问题。
总的来说,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要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为了一些小事内斗。并且慈禧在外面抛头露脸,慈安在宫里装好人,这对慈安来说也无伤害。现在大家都骂慈禧祸国殃民,有人骂慈安了?这才是慈安的厉害之处。
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这种不干活,还能领工资的好事,去哪找?
但是如果两人真的闹掰,慈禧就得掂量掂量后果了。
另外,再说一下慈安对慈禧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限制的原因。
其实从慈禧揽权的整个过程来看,慈安在世的时候,慈禧并没有做什么很坏的事。唯二过分的事,可能就是纵容安德海,逼死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了。
但前面也解释了。安德海之死,是慈安在幕后拍板,阿鲁特氏之死,其幕后应该也有慈安的授意,并不全是慈禧的意思。
所以说,慈安活着时,慈禧并没有在大方针上与慈安对着干。
至于说慈禧在公元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完成大权独揽。那个时候慈安都死三年了,已经约束不了慈禧了。
PS:慈安之死应该也与慈禧无关。
首先,慈安被毒死一说,属于坊间传言,可信度不高。不能说慈禧有毒死光绪的嫌疑就反推她也有毒死慈安的嫌疑。并且,慈禧毒死光绪是在其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而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慈禧毒死?
其次,慈禧不必犯风险毒死慈安。她们两个人合作一直都很协调,连册立光绪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1881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翻脸呢?况且一旦事迹被泄露,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她又何苦呢?
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病死于承德,咸丰临终前,授予载垣等八人“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授慈安“御赏”印章,御赏表示代表皇帝本人,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同道堂表示在一旁协助,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实际上由慈禧掌管。八大臣草拟的奏折,慈安和慈禧要同时签字加盖印才有效,但“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
从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而言,慈安是咸丰帝的正牌皇后,是大清国母,慈禧只是懿贵妃,慈禧的宗法地位是处于慈安之下的!这也是为什么慈安印在前、慈禧印在后的原因所在。慈安出生官宦家庭,自幼受良好教育,性格温柔贤淑,咸丰帝视为成知己,对她知无不言,言听计从。慈安谦逊低调,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咸丰信任,没有子嗣的慈安,仅用了六个月时间就从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见慈安的出类拔萃。
1852年,慈禧入宫。彼时,列强借鸦片战争用武力敲开了大清国门,太平军占据清朝半壁河山。一时之间,风声鹤唳,风雨飘摇,慈禧经过精心策划爬上了咸丰的龙床,1856年,慈禧生下唯一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咸丰身体不好,便让她代阅奏章,有些奏章甚至只是口头谕示,由慈禧代笔。但慈禧有时以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影响皇帝的决策,令咸丰对她很反感,一直担心她会越俎代庖,干预政务。
咸丰临终前已经察觉到慈禧心术不正,可能会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咸丰特意给慈安留一密诏:如果慈禧倚仗着儿子是皇帝,骄横跋扈,做出非法之事,慈安可以按照祖宗的家法处死她。
文宗在热河,临危之际,密授朱谕一纸与慈安后,谓某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清代野记》此诏成为慈禧头上高悬的一把尚方宝剑,终日不得安宁,原本这是咸丰留给慈安的护身符,没想到最终却成了慈安的催命符!咸丰去世不久,清廷发生争权内斗,载垣等八大臣率先发难,企图架空孤儿寡妇,让两宫皇太后成为“橡皮图章”。面对共同的政敌,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祺祥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两宫垂帘听政,奕訢出任议政王并入主军机处,形成了新的三权鼎立。
早在咸丰在位时就已幕后参与政事的慈禧,显露出了熟练的处理政务能力,慈安、慈禧和奕訢之间有矛盾、有龃龉,但表面上又都保持着友善的、合作的局面。《清宫遗闻》记载: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可见这时的很多重大决定没有慈安点头,恐怕她还不敢擅自做主的。正是慈安太后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形成了“同治中兴”的局面,让她在百姓中间也赢得了广泛好评。清末驻英大使薛福成在他所著《庸盦笔记》中记述“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两宫表面上合作愉快,但日久天长,慈安与慈禧之间总会发生冲突,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让慈禧对慈安越来越不满,最终谋害了慈安。清朝祖制禁止太监出宫,1869年,慈禧的绝对心腹安德海却在慈禧的默许下南下江南为慈禧置办礼物,奕訢在得到慈安和同治的默许下,给山东巡抚丁宝桢发密函将安逮捕,慈禧想要袒护,可慈安和同治帝却“立命诛之”,安德海在山东被就地正法。
安德海的死,背后就是慈安、奕訢与慈禧权力的较量!最后以慈禧妥协,安德海的死告终,这让慈禧感觉到了慈安太后的敌意,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以及满朝文武的立场惊人一致,这让慈禧心生警惕与后怕。1871年,同治皇帝到了适婚年龄,当然每人都想送自己的人进宫为后,慈安太后选中了蒙古唯一的状元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阿鲁特氏端庄贤淑,才貌双全,而慈禧却看中了姿性敏慧、妖娆漂亮的富察氏。慈安认为富察氏为人轻佻,最多做个然贵人,这无疑刺痛了慈禧的禁脔(慈禧最开始被咸丰封为兰贵人)。
最终同治皇帝选择了阿鲁特氏,自己的儿子却不着自己,这让让慈禧太后大为光火,同时也加深了对慈安的怨恨,但也说明了慈安的地位。
慈禧生病期间,慈安独担朝政,感受到了慈禧的不易,同时慈安生病时,慈禧在自己胳膊上割了一块肉作为药引子,慈安的病恰好痊愈,慈安感动之余,与慈禧进行一次长谈,心机很重的慈禧“声泪俱下,表示要痛改前非”,慈安被慈禧的演技所诓骗,当面烧掉了那份遗诏,也烧掉了自己的保命符!
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据说慈安死的那天下午,吃了慈禧送来糕点。
八年,(慈禧)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慈安去世后,安葬的礼仪十分潦草,根本不像一个太后去世该有的样子,二十七天后,慈禧就下令除去丧服,简直是亘古未有的事了,并且在自己菩陀峪定东陵的细节上下功夫,盖过慈安一头……
公元1884,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清宫迎来慈禧太后乾刚独断的时代,大清王朝也走向了灭亡。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在同治时期,慈安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要压过慈禧一头的。因为咸丰驾崩时,慈禧当时只是懿贵妃,而慈安是大清的皇后。
虽然同治皇帝是慈禧亲生的,但是慈安作为正宫,是同治法理上的母亲。所以即便母以子贵,按照清宫的规矩,慈禧并不能因为是同治的生母而凌驾于慈安。
这就像袁克文明明是金氏所生,但是他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沈氏说了算,这就是规矩。
而且往往养母因为没有孩子反而会爱亲生的更溺爱孩子,因此同治皇帝和慈安的关系梗近,和慈禧的关系反而很差。
就咸丰身后权力格局而言,“垂帘听政”的主体应该是慈安,因为咸丰将两枚代表最终决定权的印玺,分别给的是慈安和同治。慈安的是御赏印,同治的是同道堂印。
之所以两宫并存,最主要也是因为慈安为了对付辅政八大臣,加强自己的势力,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最不稳定因素就是同治皇帝,所以为了确保同治不受他人控制,她必须拉上慈禧一起“垂帘听政”。
但是要说慈安想随意推翻慈禧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不管慈安愿不愿意,慈禧此前时什么身份,作为同治的生母,慈禧都是圣母皇太后。所以关键的焦点是对外的情况下,两宫要精诚合作,内部又要展开对同治的争夺。
因为无论是慈禧还是慈安她们的权力都已经越界了,已经破坏了清朝的祖制。她们此刻权力的依据从根本上来说,其实都是来源于同治。所以同治大婚后,按道理两宫必须都交出权力给同治皇帝。
在同治大婚前,安德海的死,实际上是恭亲王奕訢在得到慈安和同治的默许下,给丁宝桢发的密函。而在安德海问题上之所以慈禧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实际上也在于慈禧故意对越界的试探。
而安德海的死,最终虽然打压了慈禧的蠢蠢欲动,但同时也宣告了慈禧解决慈安之后,恭亲王奕訢必然是弃子。
然而在关键时刻,同治却驾崩了。但是对于同治的死,慈安显然是没有任何预判的,她也没有任何外援可以解决这尴尬境遇。
但是慈禧此刻的优势反而相对突出了。因为她的亲妹妹嫁给了咸丰的亲弟弟,而光绪则是接班的最合适人选。
但是光绪不是接同治的班,不是兄终弟及的关系,而是和当初明朝嘉靖的情况类似,按照法理,他必须过继给咸丰,再来继承这个位置。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慈安有利,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慈安的无力挣扎而已。
因为同治的死被慈禧变成了打击慈安的最强武器。慈母多败儿,此前慈安一直扮演的慈母角色,因此同治的死则似乎成了慈安的责任,虽然没任何人敢这么讲,但是逻辑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慈禧将三岁的光绪接进宫内以后,便将光绪牢牢地抓在了手里。依然聘请了翁同龢做光绪的老师,要她严格的方式来培养一个“万世之君”。而此刻慈安则被彻底排除出了和光绪之间的关系。
失去对光绪的控制权,慈安的权力就逐步失去了依据,随着外援恭亲王奕訢被强烈打压,乃至失势。
最终光绪7年3月初10(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
慈安死了,直接影响大清国运的是,没人再能约束慈禧了。而朝政由醇亲王奕譞这个只知道捞钱的主代替了颇具洋务才干的恭亲王奕訢,加速了清朝的腐败堕落。
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慈安是没有权力推翻慈禧的。
因为皇帝是统揽大权的,慈禧是咸丰的女人,只有咸丰有休妻的权力。慈禧真有过错,也轮不到她管,自有皇上来处置。
而且咸丰在世的时候,慈禧也并没有干政,所以说这个问题说的是咸丰之后,跟咸丰无关。
咸丰之后,法理上来说,慈安是没有权限去拿掉慈禧的。但皇宫里的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比拳头、比实力的,法理只是个摆设;谁要是讲法理,谁就是太傻太天真了。
秦始皇死后,按法理长子扶苏该接班的,结果呢,胡亥登基了。
李渊要是卸任,按法理,长子李元吉接班的,结果李世民上位了。
如果一切都按照法理,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场政变了。
所以说不要谈法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剩下的问题就只剩一个,慈安要是不满慈禧搞的一套,可不可以搞政变?或者说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发动一场成功的政变。
先看慈安太后的能力。慈安表面上看,是个贤淑的皇后。史书上记载:“慈安素性贞娴”,可见慈安是个母仪天下、品貌双全的女人。但慈安并不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相反,她的政治智慧、她的心机、她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魄力非常优秀,并不在慈禧之下。只不过她的政治手腕更老到,更深藏不露、绵里藏针罢了。从以下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慈安的政治才干并不在慈禧之下。
一、让咸丰振作。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躲到热河避难,丢失首都,一国之君心里的郁闷可想而知。他把一肚子无名火发向太监宫女,无缘无故迁怒于大家。慈安一边用自己的柔情抚慰咸丰受伤的心灵,一边在背后对身边的奴才好言好语解释。
后来咸丰自暴自弃,亲笔书写了“且乐道人”四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挂在寝室里。周围的人看了心里难过,但谁也不敢做声。这时候唯独慈安站了出来,叫人摘下牌匾,并对皇上进行语重心长的开导,让咸丰振作起来。
二、协助权力平稳过渡。因为慈安的精明过人,能高瞻远瞩,掌控全局。才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信任,在国家大事上放心托付。清朝御史胡思敬所著的《国闻备乘》记载,咸丰身体状况不好,慈安问道:如果有什么意外,满朝大臣谁能依靠,帝引后手,书‘文祥’二字示之。后又言:‘大阿哥幼冲,当典学,安可无付托者?’帝闭目沉吟良久,徐惊寐曰:‘得之矣。’急用倭仁。
当时,倭仁被放新疆,为叶尔羌帮办大臣。咸丰驾崩后,急召回京,开始教太子读书。文祥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肩负秘密使命。
辛酉之变的时候,大家只看到了恭亲王奕䜣,却忽略了文祥在政变中的作用。可以说,文祥也是政变的功臣。两宫皇太后、奕䜣、文祥,三者缺一,政变都不会成功。政变时,文祥在京城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政变发生后,文祥带头联络大臣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对局势安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慈安的韬略在慈禧之上,完全可以把慈禧晾在一边。但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慈禧并没有让慈安不满的地方;也就是说,慈安没有推翻慈禧的初衷。
一、慈禧对慈安很尊重,并没有夺权的迹象。政变成功后,慈安有凝聚力和亲和力,负责大政方针制定,慈禧有执行力,决断力,大小事都想管,两人在权限上并不冲突。“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因此,在两宫共同垂帘时期,慈禧对慈安还是尊重的,做出的决策大多是集体智慧,政策方针还是比较英明的。
二、慈安在世,慈禧并没有太离谱。辛酉之变发生后,大政方针的决策都是慈禧、慈安两人商量着办的。下面负责执行的是谁呢?
除了我们知道的恭亲王奕䜣,还有上面提到的文祥。而在这段时间,大清有点像集体领导。文祥又引用李棠阶而结欢恭亲王奕,故同治初年之政罔有缺失。有人说,倭仁、奕䜣、文祥是同治初年在慈安和慈禧驾驭下,大清安内的三驾马车,而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是大清攘外的三驾马车。(这个“外”是朝堂外。)
当时大家都很团结,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总的来说,如果两宫皇太后闹翻,慈安是占优势的。因为文祥是慈安一手提拔的,奕䜣真要选边站,也会偏向慈安。因为慈禧太咄咄逼人了,从奕䜣跟慈安联手干掉安德海这件事上,足可以看出奕䜣对慈禧的不满。
“慈安崩后数年始更变大臣,又二年始兴园工。”慈禧开始的时候还是收敛的,胆大妄为是从慈安去世之后才开始的。
所以说,慈安和慈禧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也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且两个人合作愉快;慈安并不是没有那个实力,而是没有推翻她的想法。
清末两宫垂帘听政,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能不能推翻她?
从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而言,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的继妻、慈禧太后只是小妾!即便在同治元年成为皇太后之后,慈禧的身份勉强也只能算作类似“平妻”一样的存在。而且,这种类似“平妻”的地位与真正的“平妻”还有所不同,因为它并不“平”。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的宗法地位一直是处于慈安之下的!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年长慈安两岁,却一直称呼慈安为姐姐的原因所在。
休妻、出妾——丈夫的专属权力在中国古代,丈夫纳妾必须征得妻的同意,否则就是“非法纳妾”,但这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经济上严重依附男子,在地位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丈夫要纳妾,恐怕妻就算反对也不见得能起什么作用。帝王之家就更加是如此了,皇帝一言九鼎、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纳妾,皇后就算有意见恐怕也不敢公开表露,不是吗?
但是,请诸君注意,前面说到的是纳妾必须征得妻的同意,但休妻、出妾是丈夫的专属权力,无须征得妻的同意!只要符合中国古代的所谓“七出”或者其他一些条件,丈夫就有权提出休妻、出妾。这是男权社会下的产物,女性只能被动接受,别无选择。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慈安太后的宗法地位虽然在慈禧太后之上,但是出妾的权力是咸丰帝的专属!咸丰帝生前没有废黜慈禧太后的懿贵妃身份,慈安太后是没有权力废掉慈禧的。尤其是在同治元年慈禧成为皇太后之后,理论上她与慈安的身份都是妻,慈安更加没有废掉慈禧的权力了……
两宫皇太后的蜜月期——祺祥政变咸丰帝去世之后,辅政八大臣率先发难,企图架空孤儿寡妇,让两宫皇太后成为他们的“橡皮图章”。慈安太后虽然性格温和,但也不是一个没有权力欲望的人,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很快便与慈禧结成了同盟,两宫皇太后的关系正式进入蜜月期!
不久之后,慈安、慈禧利用责罚宦官安德海为由,将安德海由避暑山庄遣返北京,充当二人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掮客。随后,恭奕訢又拉上了手握蒙古铁骑的僧格林沁,趁着八大臣护送咸丰帝梓宫返京的机会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八大臣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
此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出任议政王并入主军机处。在祺祥政变期间,慈安与慈禧是“最佳拍档”,她们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因此,慈安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搞掉慈禧、自毁长城的。
三驾马车格局——争斗与合作并存祺祥政变之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出任议政王并入主军机处,新的权力格局形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三驾马车格局。出于三方之间的权力平衡需要,彼时的慈安必须留下慈禧,一旦与奕訢联手搞掉慈禧,自己势必独木难支。慈禧亦然,彼时刚刚经历过祺祥政变,奕訢权力鼎盛,离开慈安的支持,慈禧也未见得一定可以斗得过奕訢。反观奕訢,他同样担心慈禧会借机做大,需要慈安来牵制慈禧。
于是,三驾马车之间争斗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三人之间有矛盾、有龃龉,但表面上又都保持着友善的、合作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对另外两方都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慈安不可能、也绝对不会去搞掉慈禧!然而,在这种友善的面具下,其实早已暗潮汹涌……
慈禧率先发难,慈安、奕訢合流三驾马车格局虽然暂时维持了权力平衡,但也给了慈禧发展壮大的机会。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慈禧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最终慈禧首先跳了出来,利用御史言官的弹劾(慈禧授意安德海私下串联御史言官弹劾奕訢)发难,削去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这是慈禧与奕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彼时的奕訢权势熏天,慈禧还无力撼动其地位,这次交锋更多地还是一种试探,既试探了群臣的站队、也试探了奕訢的底线。因为奕訢的权势同样影响到了慈安,慈安在这次交锋中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态度,这或许也是慈禧能够获胜的原因之一吧。
在成功削去奕訢的议政王头衔之后,慈禧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随之而来对奕訢的打击、排挤也接踵而来。伴随着慈禧的崛起,慈安似乎也感觉到了危机,在权衡利弊之后,慈安私下里与奕訢达成了默契!奕訢掌管着军机处、虽然失去了决策权,手里依然还拥有执行权。而慈安拥有凌驾于慈禧之上的宗法地位,二人的迅速合流给慈禧的进一步弄权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彼时的慈禧虽然权力日盛,却始终无法走得更远。
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背后实际上就是这一权力格局下政治斗争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了安德海,可背后却是慈安、奕訢与慈禧权力的较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慈禧也不得不妥协,最终只能是牺牲安德海了事。换言之,彼时的慈安联手奕訢也只能和慈禧打个平手,已经没有能力废掉慈禧了……所以说,并不是慈安不想推翻慈禧,而是实力不容许,在彼时的实力对比之下,慈安能做的也只有联手奕訢制衡慈禧,仅此而已。
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只手遮天虽然慈安与奕訢的势力在不断萎缩、慈禧的势力在不断增长,但总体上双方依然维持着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慈安和奕訢搞不掉慈禧,慈禧也同样拿不下他们任意一方。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驾崩,长期维持微妙平衡的权力天平也在迅速发生倾斜。不久之后,慈禧将光绪帝的亲生父亲、自己的妹夫兼小叔子醇亲王奕譞推向了前台!他是皇帝的亲生父亲,用他取代奕訢名正言顺,加之慈禧的全力支持,无人敢于提出质疑。光绪十年,慈禧利用“甲申易枢”用奕譞换下了奕訢,对军机处进行了权力重新洗牌,彻底将奕訢踢出了局。奕譞性格懦弱,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完全起不到牵制慈禧的作用!可奕譞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奕訢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认了,没有任何还击的理由。就这样,慈禧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开启了“无冕皇帝”的生涯……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慈安与慈禧之间并不是针尖对麦芒的敌对关系,她们之间有矛盾、也有合作,尤其是最初几年,合作更是多于矛盾,慈安没有任何理由搞掉慈禧。等慈禧慢慢做大,慈安联手恭亲王奕訢想要搞掉慈禧时,他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只能联手奕訢与慈禧形成微妙的权力平衡。所以说,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成立!
光绪七年慈安去世之后,一切也到此结束。失去了慈安的支持,势力日益萎缩的奕訢也只能接受被踢出局的事实。不过,平心而论慈禧对奕訢还是不错的,并没有“痛打落水狗”、赶尽杀绝。在奕訢被踢出军机处之后,慈禧依然保留了他恭亲王的爵位,后来还给予了世袭罔替的许可,让恭亲王成为了清王朝第二顶恩封铁帽子。
对于已故的慈安,慈禧更加不敢怠慢。毕竟地位摆在那里,慈安是咸丰帝的继后、清王朝的皇太后之一。慈禧心中就算再不愿意,也不敢在慈安普祥峪定东陵的形制上做文章!最终也只能是在自己菩陀峪定东陵的细节上下功夫,以期盖过慈安一头。但是,在台面上,慈禧依然不敢僭越,她的宗法地位永远排在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与慈安(孝贞显皇后)之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