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趣谈答案:太医可以进宫,但出了事儿太医往往第1个死。

太医的悖论

我们通过朱元璋马皇后和明朝的太监做出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来看一下,太医的存活率有多少?

马皇后生病之后,朱元璋责令所有的太医给马皇后治病,而这个时候马皇后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她不吃药。

很多小伙伴都会好奇,为什么马皇后不吃药呢?吃药就有可能延缓寿命,不吃药就必死无疑不是吗?

答案是对的,可是只要马皇后吃了药,无论她最终的病情如何,所有的太医都必须死。

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的神奇脑回路以及它的神奇悖论。

如果太医把马皇后治好了,朱元璋会怎么想?在之前马皇后得病的时候你不出来给马皇后治病,现在马皇后病危了你才给马皇后治病,咋的?你这是玩我媳妇?看我剁了你。

如果太医没有把马皇后治好反而给治死了,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朱元璋肯定想无耻刁民必然会陷害我的媳妇,我要把你灭九族杀全家。

如果太医给马皇后治了半天,马皇后的病情不好不坏,整个人的状态维持之前的状态,那么朱元璋肯定会这样想这个病连治都治不好,要你还有个啥用,干脆杀了行了。

太医的风险

太医是有着很大风险的,要知道皇亲国戚他们的脾气简直就是普通人无法琢磨的,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砍头剁脚。

而太医们在皇宫里面必须战战兢兢,不能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因为整个皇宫里面不单有太医的同行在盯着这一群太医,还有上到太监下到宫女,甚至锦衣卫的人,东厂西厂的人都在盯着太医。

一旦宫里面出了点儿什么事儿,八成是活不了了。

所以当太医的风险非常的大,而这一部分风险就已经决定了一部分人打死也不当太医。

古代医生的高福利

当太医而是去民间小巷治病的话,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只要是个医生,而且医术高超,哪怕他在最贫困的部落里面,他也能够吃饱喝足。

因为古代的医生就是一个高福利的群体,他们本来就治病救人,与此同时老百姓们也会给他们很多的钱财。

既然能够在民间享受着高等福利,在民间能够赚大钱,可以放荡不羁一下,为什么要到宫里面去受罪呢?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受很多影视剧的影响,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当太医的人少,是因为严格,而并不是没人愿意去当太医。

通常在影视剧里,我们可能会看到某个妃子就快不行了,然后皇帝抱着爱妃,急得不行,大喊“传御医”,然后就立马就跑来一个太医,用丝帕覆腕,一搭脉,然后跪在地上就磕头,臣死罪。皇帝气的不行,饭桶一个,拖出去。立马又招来一堆太医进行会诊。一通各种祖传秘方、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用下去,根本没有半点疗效,都喊死罪。皇帝气的不行,一群饭桶,推出去全杀了。就在这时,某个小太监介绍个民间游医进来,“悬丝诊脉”之后,用了五毛钱特效药,病情立马好转。皇帝一高兴,赏赐黄马褂。

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但是随时可能掉脑袋,所以没人愿意当。古代的太医们要是知道影视剧这么编排自己不知道会不会跳起来。

在古代太医不单单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荣誉。因此对于太医的选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通常是数代或数十代的医学世家、某一医学流派的主要集大成者,才有资格进入太医院,进行医学的研学,然后为宫廷服务。比如明朝时太仓的娄东医派就出过9个太医,其中祖孙、父子相承的就有6人。

而且太医院的执业太医和我们现在医院的“专科医生”是类似的,每个太医必然会精于某一科,比如娄东医派出去的太医就精于疡科和儿科,通常都会有家里数代人不断验证研发的祖传秘方。所以通常给老百姓的医病的医生,大都是全科大夫,需要研究很多方子治疗不同的病症,可谓民间医生“百方治一病”。而太医则更偏向于专科研究,通常是一个祖传秘方打天下,也就是“一方治百病”。

从宫廷里的人患病到接诊,实际上也会进行一个“导医挂号”的过程,而且整个诊病的流程相当严格,近乎苛刻。

比如在明朝,一个太医进宫“出诊”前,宫里会派宫中的当值太监和宫中老妇来太医院(局)来请太医。太医院的院吏要初步询问病情,并翻看此前此人的病例记录。如无特别指定,会安排该病人的“保健医生”和“专科医生”进行病情的初步分析和探讨。“专科医生”在熟悉病人的身体情况之后,跟随内官监太监、守宫门太监、御药局太监各1名,连同当值太监3名、宫中老妇2名,共8个人相陪。最后出诊结果出来后,太医写下药方交由太医院,多方再商讨后确认无毒副作用之后,再交由专人到御药局拿药抓药,最后药渣也要保留。整个资料期间,专职太医要定时来查询身体状况,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病好。由太医局宣布此次治疗结束,并把此案例专门写成一个报告留在太医院留档。

大家看了这个流程之后,才发现原来古代太医院的治病流程这么严谨啊,不比现代医院的流程差在哪里。

流程的严格,实际上才是太医们人身安全的保证。

从娱乐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各种不严谨,甚至太医给皇帝带绿帽子,然后被皇帝一怒之下阉割了的都可能发生。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看下这个“出诊”流程,是几乎不可能了。

入宫诊病流程虽然严格,但是所有治病的流程和结果都是在多人的监督之下完成的,而且有相对应的档案留档。这也就可以正本清源,皇帝也不会因为太医没看好病就可以胡乱杀人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在我们的印象里,宫里除了皇帝之外,是不允许出现男人的,若是有男人也是被阉割掉的男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监。

可是,就有这么一类了,他们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太监,但是,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之内,这些人就是太医。

当然了太医进入皇宫,也都是有太监陪同的。而且太医在皇宫里的整个过程,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情,都是会被太监记录的清清楚楚的。

也就是说太医在皇宫里,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太监的监视下完成的。

那么,正如题目里所说的,太医既然不用阉割,既有官职,也有俸禄,为何还没有人愿意当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了。

我们都知道皇帝是很任性的人,他身边的人一不下心就会丢掉性命,太医就存在着这种风险。

医术高明的医生,他们即使不愿意当太医,也是因为惧怕皇帝的权利。

比如说,若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时候,没有看好。让皇帝不高兴了,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很有可能把太医给处死,严重的会被灭族。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没有人愿意当太医了。

能够当太医的人,医术本就很高明,他们在自己家里给人看看病,既能获得一些钱财,过得还很逍遥自在。

对比于那种伺候皇帝的太医,还是干个体户比较舒服。

当然了上面我们说过的仅仅是一种情况,一类暴君。

事实上大部分皇帝都是好皇帝的,他们能够体谅太医的难处,很大情况之下,他们也是不会为难太医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爱杀人得人,尤其是开国功臣,他杀了很多。

但是,对于医生他还是很好的。

在刘邦晚年的时候,他就生病卧床不起了。

在这期间他也没有让医生给他看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了,即使让医生看也没有用了。

所以,他不但没有怪罪医生,反倒是给了医生一些奖赏。

所以说大部分医生,还是愿意去皇宫里当太医的,就看你的医术怎么样了。

大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医术不怎么高明,而达不到入宫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进宫,也不可能进得去。

所以说只要医术高明者,想不想进攻,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太医?这俩字搁一般人眼里,这可是高危职业,用老话说,这不就是大晚上没事干,顶个灯笼提着裤子蹲厕所里,没死找死吗?

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俺很肯定的回答,你快拉到吧!您那大脑壳估计被那电视剧给洗了吧,让人家忽悠了。

啥高危职业?没有的事,人家不是没人愿意当,是你想当人家还不要你呢,为嘛呢?这是因为人家的制度严格,您过不了人家这制度,加上您这上岗证他有点低。

您这当官的还考科举呢?你就更别说这有关皇家人命的太医,不卡着你点,让您这一哆嗦,万一整死一个,或者一不小心整个老三啥的,给皇帝整顶魅力大草原啥的,咋整?管理这帮子太医的领导就得先挂了!

那些个大领导为了自己个小命,那制度都是当饭吃的天天给你上。

咱先说您这阉不阉的问题。

话说这宫里边的大主小主的生了病,一通知太医院,那太医这就着急忙慌的提个药匣子,拽着俩大长腿就跑。到了地以后,大主小主把胳膊肘子往那号脉的小枕头上一搁,太医您那黄板牙这么一龇裂,咸猪手跟着就往上摸。

“嗯!张个嘴!”整完之后,您这太医一点头,瞪着俩大眼珠子就往人家大主小主的后槽牙上瞅。

您要敢这么弄,跟在屁股后边那提药匣子的主直接就把您那胳膊给拽回来,如果拽不回来,那太监上去就得给你俩大嘴巴,让你知道啥叫规矩。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您整这么一段,啥意思?”

啥意思?意思就是这太医进了宫,屁股后面跟一大帮人,每人一双大眼珠子盯着你瞅,您来个撩妹的把戏试试?根本就不给你这机会,所以这阉不阉的都一样。

在说这过程,就算是要给人家号脉,您也得在人家的胳膊腕上搭一块手帕,您得搁着手帕去号,一边还有人给你掐时间,您试试时间长一点,蹲一边给你提药匣子的主会不会把这事记下来给你捅到大领导跟前。而且那些个太监宫女他也不是吃素的,毕竟出了事,他们也得跟着倒霉。

如果这事整的次数多了,您自己个感觉有机会进宫吗?

再说这当不当太医的问题。

如果您认为没人愿意当太医,这是因为,宫里边出个急诊啥的,没弄到皇上的心坎上。

皇帝那俩大眼珠子就瞪出来了:“饭桶!全是饭桶!拉出去砍了!”

得,这太医进去一个,砍一个,不一会蹲在外边守着的太医全哭了,爬在地上磕头,脑门上都磕出血来,皇帝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往里边叫。

俺就呵呵了,这那是铁饭碗,根本就是催命符,一个太医要是一辈子遇不到一件急诊的事,那还叫太医?这遇到了就被砍脑壳,这也没谁了吧!

那标榜太医世家的人哪来的?所以这事不经推敲的,要是这么来,这太医世家这都传不了一代就得交代了。

那太医院干脆也别建了,天天的往大街上贴告示,招那些个脑门贴狗皮膏药的游医来,这不就完了。就像电视里演的那些,整个悬丝诊脉,五个铜板一斤的草药,灌下去立马就活蹦乱跳的。

这都是电视里演的,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能当上太医的这都是医学世家或者某个医学派系手艺超群的人物,这才有资格进入太医院,为皇帝一家老小看病治病。

所以您想当太医,那您的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格!

总结一下

而能进入太医院的太医他都是分科的,每个太医专精一科,您比方说,儿科,肛肠科,骨科等等。所以啊,您这主子生了病,因为部位的不同,见的太医还不一样。

而且每个主子,每天的生活起居,那些个大小太监和宫女都会详细的记录下来。比方说今天吃了啥?吃了多少?活动量是多少?包括上了几趟厕所?各种排泄情况?这都能到太监哪里查询的到。

再加上个人平时的病例记录这都有。

所以这病人报到太医院,人家蹲在哪里的官吏就通过太监已经把这病情给梳理一遍,然后报到里边,梳理一下,到底是哪一科的。

把这医生请出来,请大家伙记住这可不是一个人,至少两个太医汇总一下,出个诊断,这俩人没太大的出入。

这专科医生这才提着药匣子上岗,打这开始,大家伙瞅好了,这专科医生的屁股后边都跟着些啥人。内官监的小太监一个,守宫门的太监一个,这出药的那御药局再来一个,那帮忙的当值太监把这帮人夹中间左边右边后边各一个,为了方便起见这宫女还得跟两个,好,这一波人上岗这就得是八个人随行,加上太医这就是九个人。

接着,您这方子一出来,这还不能直接去抓药,这方子还得先到太医院过一遍,一帮子大佬蹲一起瞅瞅,确认这方子没毛病,咱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挑刺,瞅瞅你这出诊的太医没啥坏心思在里边,给这小主弄个毒药啥的,或者副作用大啥的,把这些个猜忌都摒弃掉,得,这药方就给了御药局的太监娶抓药。

把那药熬好了一喝,您以为这就完事了?想多了,那药渣子还要存起来,一帮子太医拿来瞅瞅,这药渣和开的药方上的东西是不是一致。

而且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这每一副的药渣就算是经过了以上的检验,这还得保存,万一出现点啥状况,还能回档查看。

当这大主小主的病好了,整个医疗过程,参与的人员,这都要记录在案,形成一个医疗档案归档,收起来,直到下次这人出了毛病继续掉出来查看。

瞅见没,这过程严不严,这就叫制度,您整个过程都按照这制度来事,皇帝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砍你脑壳不是?

所以能混到太医这职务,那都是人精,如果真真的治不好那是命不是病,你得认。别以为太医是啥陪葬天团,这想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古代的医生想当太医,是要考试的,而且考试还不止一场。即便是考上了太医,隔一段时间还要复试,杜绝滥竽充数之人。

就拿宋朝来说,宋朝的太医就有一套复杂的选拔制度,就跟考进士一样。考中之后,每年都还要复试,考“方脉科”、“疡科”、“针科”。考试标准为“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优者晋升,逊者降等,不及格者辞退。

也就是说,考满分才算优,考90分都只能算及格,考80分就是不及格。

后来明清两朝的太医更进一步,宫里养了很多太医,多到要分科目,皇帝妃嫔得病,具体病症具体医治,派专科去诊治。

比如皇帝的嗓子疼,就派精通“咽喉科”的太医去诊治;

比如妃嫔伤风感冒,就派精通“伤寒科”的太医去诊治;

比如王公大臣牙疼,就派精通“口齿科”的太医去诊治;

像电视剧里面那种无论皇帝得什么病,都是同一个太医去诊治的情节,这在明清时期是不存在的情况。

所以,“没人愿意当太医”这个说法,这完全就是想当然。事实上,太医这个职业在很多古代医生的眼里,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怎么可能会不愿意当呢?

不过,太医在古代确实不是什么好差事。

因为医生这个行业在古代属于“工”,也就是“士农工商”四等职业的第三等。社会地位非常低,士大夫阶层耻于与医生为伍。

太医虽然也是官,但级别并不高。唐朝的太医最高是从七品。清代稍微强一点点,太医院的最高官职是正五品。但这只是太医院掌院的品级,院判(副院长)才正六品,比院长整整低了一级。再往下的御医级别就更低了,只是区区七品。

可能你会觉得七品不低了,堂堂县太爷也是七品官。但相比于要服侍的皇帝、妃嫔、王公大臣们来说,太医的级别确实不高。其实他们在皇帝和后宫娘娘们的眼里,比宫里的太监也强不到哪去。

并且,太医这个职务也很受气。明清两代皇帝没事就发上谕斥责太医无能,搞得太医平时很没有面子,活的小心翼翼。

不过,皇帝虽然经常斥责太医,但也不至于随随便便就下旨砍太医的脑袋。比如同治皇帝病死后,当时负责给同治帝看病的李德立就没有砍头,而是革职留任,带罪当差。后来光绪皇帝病死时,负责给光绪看病的太医也是这个处理情况。(民间传说只要皇帝死了,所有太医都要咔嚓,这只是谣传)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受电视剧影响,如《甄嬛传》之类的,认为太医都是帅哥,就以为太医能在后宫跟妃嫔有一腿,给皇帝戴绿帽子。其实这完全就是想多了。因为古代的医生跟现在一样,也是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的人才是名医。作为给皇帝治病的人,太医基本上都是老大爷。哪位娘娘会非主流的跟老大爷来一腿?

换句话说,你去医院看病,你是愿意找年纪大的主任医师看病,还是愿意找看着帅,但貌似没什么经验的年轻医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读书人,其它都是贱民,要低人一等。医生在古代属于工,地位比农还低,跟打铁的铁匠一个级别。太医的地位虽然比普通医生高,跻身官员之列,但也是受歧视的一类人。不过尽管如此,太医依然是很多古代医生非常向往的职业。毕竟能考上太医,就表明医术得到了承认。

比如,北京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早年就在清宫太医院当过差。他还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管出纳文书的正八品吏目。

但他在太医院当吏目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秘方以及古方,学到了很多医术知识,这才在后来辞官,在北京大栅栏创立了同仁堂。

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不是不愿意当,而是你想当却没有机会给你。

据记载,古时太医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太医,你必须要先成为本省名医或有举、贡、生、监等职衔。获得职位之后,就可以进入太医院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有考试的,主要考的是《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等。等你通过了考试之后,你才能成为一名准太医。

注意,这只是准太医,相当于我们现在医院的规培生。 考试通过后还要经历考察,考察阶段主要看的是医术,一般考察的时间是一年左右,等你过了考察期之后,那么你就成为了一名太医。

这一套流程下来,没个四五十岁,基本上成不了太医。 与此同时,太医给皇帝看病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据记载,给皇帝看病的时候,一般是多名太医一起为皇帝看病,经过诊断,然后分别开出自己的方。 这所有的方中,只有一个方会得到皇帝的认可,确定了药方之后,才开始煎药。

煎药的时候,太医要在场,并且还有太监陪同。药一共会被煎为三份,一份是给太医,一份是给皇帝随身的太监,一份是给皇帝的。

据记载,“诸合药供御者,在内诸省,省别有长官一人,并当上大将军卫别一人,与殿中监、尚药俸御等监视,药成,医佐以上先尝,然后封印,写书本,方后具注年、月、日,监药者扁署名,俱奏。饵药之日,尚药俸御先尝,次殿中监尝,然后进御。” 只有当太医和太监喝了没事之后,皇帝才会服药。 整个看病的流程是非常严格的,每一步都是有专人记录在案,以备以后的查阅。因此,对于太医来说,一个不小心都可能性命不保甚至连累家人!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古代,太医的待遇如何呢?

低的吓人!

我们拿清朝作为例子,按照规定,太医院的“院使”,正五品的官员,月薪是每个月三两银子。一般的御医,官七品,月薪是二两左右。至于医士,类似于御医的助理,工资是每个月一两五。

哪怕是最高的院使,一年也不过三十多两银子。刘姥姥一家一年的生活费是二十多两,你想想太医的俸禄有多低?

既然工资这么低,为啥还有人想干呢?

因为工资是不高,但是有外快呀!

在当时,如果有妃子或者皇室生病了,太医就会过去医治,一但把皇帝治好了,那肯定少不了赏赐之类的。皇帝随便赏赐点给你,你这一辈子就吃穿不尽了。 如当年,唐高宗中风,当时太医秦鸣鹤给高宗进行的医治,通过在头面部进行针灸放血,从而使得高宗的病得到了好转。等到高宗病痊愈之后,高宗直接赏赐了秦鸣鹤黄金百两,那是这一辈子都花不完的。

而且,医生同样是一种职业,能够成为太医,是很多医生毕生的梦想,是很光荣的。

总体而言,太医有俸禄,有官职是很多人想去的,而之所以宫中太医少,不是因为没人去,而是因为选拔严格,没有机会去。想要成为太医,要不你医术高明,像华佗那样的。要不就是你世代为医,能够得到推荐。否则,对于普通人来说,太医是遥不可及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