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趣谈答案:朱元璋想到过,但是做出来的决策和手段实在是让人咋舌。

一次坑爹的对话

我们要讲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是朱允炆和朱元璋会谈的。

而在这段对话的会谈期间,是朱元璋病重,马上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而这一次会谈朱允炆鼓足了勇气,甚至在此之前这个问题一直苦苦的折磨着他。

朱允炆问道,那几个叔叔怎么办?请注意朱允炆的这几个叔叔指的是边疆的大臣,他们手握重权,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自由调兵。

朱元璋摸着朱允炆的头乐呵呵的说道:傻孩子,这都是你爷爷给你准备的最后一份礼物,这些叔叔们他们会无时无刻的保卫你,保卫咱们的大明天下。

朱允炆再次问道:也就是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可以出兵帮助我剿灭天下的叛贼,也可以防御外来的敌人对吗?

朱元璋说:对的。

在得到朱元璋的许可之后,朱允炆问出了最为致命的那个问题,如果天下没有大乱,而是叔叔们想要大乱怎么办?

大家知道在明朝历史上的相关文献记载中朱元璋是怎么回应的吗?朱元璋踢了一个皮球,只是问朱允炆,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朱允炆说,如果他们敢来找我的麻烦,我就动用天下的力量去剿灭他们,如果他们不敢惹我的麻烦,那我就和他们平安相处。

朱元璋微微一笑:好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和漏洞,那就是以朱允炆的能力,未必能够召集天下的精兵强将,即便召见了天下的精兵强将,朱元璋当初通过洪武四大案把那些大将军杀的都差不多了,拿什么和这些叔叔们做对抗。

微不足道的调度

可以说朱元璋最早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漏洞,而且他发现漏洞的时间要比朱允炆还要早,为了保证朱允炆能够顺利的当上皇帝,他做了很多的小手段。这些小手段,包括对于这些藩王的调度,对于这些藩王兵力的控制。

这一系列调度如果说出来的话,没有三页A4纸只是说不完的,我们简单讲:削弱了藩王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行动范围,让他们短时间之内不能够自由行动,朱元璋自认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控制天下的藩王,殊不知他犯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错误。

一旦控制藩王不能随意走动,那就意味着如果有一个藩王随意移动的话,他将会享有绝对意义的自主权,而这个随便移动的藩王就是燕王朱棣。

终究是朱元璋买的锅,自己的孙子为此扛着。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建立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分封皇子为诸侯王镇守边疆,并且节制那些参加北伐、西征和征辽的那些将军们,防止这些将军们拥兵自立,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朱元璋防住了大臣们造反,却没有防住儿子们造反,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儿子们会造反呢?个人觉得他没有想到,主要从这两个地方来看:

朱元璋遗照要求看

公元1391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重,临终前留下遗照,其中一条是说:各皇子要留在封地,不要到京师来悼念他,《明史•高祖本纪》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临终的朱元璋不让各位拥兵的王爷进京,个人觉得目的是防止其它反叛势力,趁他去世国家权力转移的空档,侵犯大明国土,并不是怕他们带兵借吊丧的机会,带兵进京争夺皇位。

如果说朱元璋要是知道,在他死后他儿子会反其孙子朱允炆,依他对待造反者的残忍劲,肯定会把他们杀了或者囚禁凤阳,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谋反,太子朱标哭了一大堆泪水,替晋王辩解,朱元璋才感悟放过晋王朱棡。《明史•朱标传》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如果是在临终前知道的,他更应该借此机会将诸王爷招入京城,让朱允炆把他们抓起来,或者说直接将他们扣在京城,这不比打仗来的快些,况且当时朱棣就在南京,听到诏书后才没有进城,如果朱允炆想抓住他当时就可以抓住。但朱元璋没有这么交代,他只是说诏令中没有说事,让大家按照诏令的精神酌情处理。《明史•高祖本纪》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为何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儿子

朱元璋培养朱标可以说是花了不不少心血,可没有等到他去世朱标登基,朱元璋就先白发人送黑发人,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主标过世,同年九月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可以说朱标去世没几个月,就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其有没有想过在他儿子中找继承人不知道,但是选择朱允炆可以从这几方面看,其一是孝顺,《明史•恭闵帝本纪》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朱允炆十四岁时父亲朱标患病,他昼夜在身边侍奉不离。可见朱允炆至诚至孝的心,

其二朱元璋与朱允炆的关系很好,《明史•恭闵帝本纪》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朱标死后朱元璋见到朱允炆说, 你真孝顺,都顾不上想念我了,从谈话中可见平常这爷孙俩的关系不错,不然怎会开这准玩笑。其三朱允炆被立为继承人后,得到了百官的认可,遗诏并让百官齐心辅佐,没有说诸王哪里做的不好要怎么惩处《明史•高祖本纪》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说明选择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对诸君的要求

朱标与弟弟们关系好

都只知道朱生性仁慈,作为大哥他还经常替弟弟们在朱元璋面前为他们求情,《明史•朱标传》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这让朱元璋举得他们兄弟和睦,没有像其它帝王家的子孙一样争权夺利,

朱元璋是个重兄弟情谊的人,他觉的他儿子们也是,所以立朱允炆其他皇子也会帮扶,况且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和叔叔关系融洽,主动让身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给叔叔们行家礼,所有王爷今京都得如此。《明史•恭闵帝本纪》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可见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的叔叔们认可他,下了不少功夫。自然认为他的儿子们不会造他大哥儿子的反。

这些王爷为何会造反

这些王爷在朱元璋时期还好,可当他去世后,这些王爷们就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开始在封地为非作歹,目无王法,《明史•成祖本纪》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为了防止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朱允炆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引起了朱棣的不满,,并以清除奸臣为口号开始拥兵造反,中途朱允炆两次向朱棣求和不成,当攻到南京时朱允炆不想投降而纵火焚身,朱允炆的儿子都被贬为庶人最终绝后。朱棣对带建文一朝的所有人都很残酷,并没有因为他大哥朱标对他们仁慈,而对大哥后人手下留情。

综上所说,朱元璋是不知道他儿子们会造反,他要知道朱棣会这样对待朱允炆,怎么会在弥留之际,放任朱棣拥兵在燕京,他的儿子们这么不服从朝廷王法,让朱允炆难做,他又怎么会放任诸王们在封地为非作歹。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朱元璋有怀疑儿子们会造反过,但是不信心他们敢造反。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儿子们可能敢有造反的念头,但是不敢有造反的行动。

一、朱元璋对待子孙后代是很优厚的,也是比较信任自己的子孙的

打个比方说,在明朝,朱姓子孙不用担心饿死,因为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子孙像自己一样挨饿,所以给朱姓宗室定了很高的俸禄。朝廷每年都得拿几百万两白银来奉养宗室,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是一个九品官员好几百年的工资。此外,朱元璋前后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分为王,到全国各地区驻守,既是防止军权旁落,也是对子孙的信任。作为一个和刘邦一样出身草根,也实行分封子孙,不可能不知道刘邦分封后的“七国之乱”,但是朱元璋认为只要皇帝处理好宗室关系,这些封王就能“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他的行为是“颇殊古道”的。

二、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继承大统是非常恰当的

朱允炆是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而太子朱标在朝廷和民间是很有威望的,就冲已故太子朱标的面子,很多人都会支持朱允炆。朱元璋是靠武力争夺天下的,战乱之后,天下的百姓都思归安定。朱允炆和朱标一样,很早就受到专门的培养,生性仁慈,继位后是能让百姓休养生息的。

当然,朱元璋也可以在自己的儿子里选个继承人,但是都有不合适的理由。完美的继承人——太子朱标死了,而比较能干的朱棣身份不行,选他会引起兄弟的争夺,礼法上也说不过去——非嫡非长,贤也贤不到哪里去、不好判断。立其皇子,情况更糟。

三、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处理好封王问题

朱元璋第一次对分封诸王有所动摇时,是在撞见见朱棣对朱允炆很不屑时,虽然朱元璋大发雷霆,但是最后还是心软放了朱棣,没把他杀了,只是略施惩戒。直到他要死了,给朱允炆提出“让叔叔们帮忙站岗放哨”的说法,朱允炆说了一句“要是叔叔们造反怎么办?”朱元璋才意识到,朱允炆的最大威胁不再是外患蒙元,也不再是国内的骄兵悍将,而是藩王!不过,他要死了,没时间和精力再去处理了,就问朱允炆怎么办?朱允炆回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把他废了!”这是个不错的方法,朱元璋表示认同,也就是说朱元璋相信朱允炆能够处理好藩王问题。然而,他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和魄力,虽有百万大军加上云南沐王府的几十万大军(一直没动),最终天下还是易主了!

四、朱允炆的昏招

第一个昏招就是朱元璋死后让藩王都回去,不让他们奔丧。既然要削藩,趁藩王们孤身到京城,只需几个禁军就能把那些威胁大的藩王拿下。之后找几个借口搪推一下就好了,把藩王都软禁在眼皮底下。

第二个昏招,听信齐泰、黄子澄等人之言,敲山震虎变成打草惊蛇。要拿下燕王等几个大藩王,却拿小藩王开刀,结果引起别人早做准备不说,大小藩王还联合一起。客观来说,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忠诚是没问题的,但是断事谋划还是弱了点。

第三个昏招,既已派心腹去接管朱棣的兵权、行政权,就该将朱棣带往京师,远离他的势力范围。毕竟朱棣在北方经营多年,朝廷在短时间内是没法消除他的影响的,他的地盘还是他做主的。这不,朱棣玩了一把装疯,就逆势崛起。

第四个昏招是开战前的多嘴。说什么不好,非得发一个“勿使郑负杀叔之名”的旨意!结果呢,前方的将士都不敢杀了朱棣,要不然朱棣何止头七都过了,清明节都可以过了。既然是造反,反正都是要死的,在前线杀了和抓回来再杀有区别么?朱棣打进南京可不会下一道类似“不要伤害我侄子”的旨意。

第五个昏招选用非人。看朱允炆的选将,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铁铉、居庸等将领还是不错的,但事实这几个人都是不受重用和信任的。连云南几十万边军一直都不动用,反而让人外出招兵。一昧重用用李景隆,结果百万大军都败光了。等到朱棣包围南京时,朱允炆信任的这个大表哥李景隆却直接开城门迎接朱棣,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太子太师,加柱国,位列群臣之首。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爱屋及乌。是基于对太子朱标的喜爱。

历史上,历代皇帝都对太子进行防范,以免太子造反,自己皇位不保。而朱元璋却对朱标给予厚望,并让李善长、徐达这两个文、武官领袖兼任太子官僚,在朱标二十二岁时候,就授予朱标批阅奏章,这个是在古代很少见的。也可以看出,太子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然而太子不幸早逝,朱元璋从理法角度及感情方面,选择了朱标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自己的皇位。

当然,朱元璋也有过担心,害怕自己的孙子和儿子们兵戎相见,临终前告诉孙子朱允炆,要恪守祖制。意思就是不要削藩,保持与各个藩王的关系。同时,朱元璋也给朱允炆留下了善于守城的大将汤和。

但朱允炆却未听从朱元璋的遗命,一意孤行进行削藩。其实削藩刚开始,朱允炆是处于主动的地位,但由于用人不善,且优柔寡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最开始,朱允炆也策反了朱棣的一个属下,内线及时向朱允炆汇报了朱棣可能谋反。同时北平都指挥使也发现朱棣的属兵调动异常,也向朱允炆汇报过。其实这个时候,朱允炆先发制人,也不会有后来的叛乱,但黄子澄和朱允炆选择最差劲的按兵不动,结果北平被朱棣掌握。

朱棣起兵之后,汤和采取守而不攻,毕竟朱棣属于叛军,朱棣不能及时取得胜利,这样时间一长,叛军看不到希望,自然会不战而散。但朱允炆却以为汤和怯战,换成了李景隆一个纸上谈兵之人,结果首战失败。

后期,明朝将领平安,多次战败朱棣。但朱允炆却不想背负杀叔的罪名,导致平安每次在与叛军战斗中畏手畏脚,一次次丧失了可以击杀朱棣的机会。

朱元璋给自己的嫡长孙留下了一手好牌,结果自己的所以却把牌打的稀巴烂,最终丢失江山,人间失踪。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朱元璋当然想过了,要不然削藩干嘛了。他最担心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功高盖主的将军。所以在他临死之前,也把有能力将军给收拾的差不多了。

谁最也可能造反,朱元璋也是心里有数的。当初国师刘伯温也暗示过朱元璋。他文化浅就没唔出来 。其实蓝玉收拾的有点早了,要是蓝玉活的辅佐朱允炆,根本没他叔叔什么事。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儿子们会造反?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说,朱元璋在确定了孙子朱允炆的储君之位后,还是有担心过自己那些儿子们会造反的。所以,在洪武末年,朱元璋也对藩王政策作出了调整。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会“倒行逆施”,重新走上大肆分封藩王这条路,也是因为他有感蒙元末年,宗室势力弱小,使得元朝廷缺乏屛藩的保卫。朱元璋认为这也是蒙元快速败亡的一个原因,所以他觉得守天下,还是得靠自己老朱家自身力量强大才行。



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才会把自己的众多儿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统率大军,守土御敌。尤其是坐镇北方边境的九位塞王,更是统率数万强悍的边军,在北方防御残元势力。朱元璋的构想是,这些坐镇一方的统兵藩王,对内可拱卫朝廷,对外可抵御外敌。

《祖训录》所述:“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要塞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当然,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们的分封,其实还是不同于汉初对刘姓宗亲的分封的。汉初的藩王都是有自己的封国,他们不仅拥有自己军队,还拥有对自己封国的行政权,可以任命封国官员。这些藩王所掌握的封国,实际上就是汉王朝体系内的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但明初的藩王还是有区别的,朱元璋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朱元璋虽然让自己就藩的儿子们拥有军事指挥权,但却不拥有行政权,无法自行任命封地内的官员,也无法治理百姓。这就是所谓的“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而到了洪武末年,朱元璋在确立了孙子朱允炆的储君之位后,他也担心自己这个儒弱的孙子无法驾驭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皇叔们,尤其是那九位军力强大的塞王。于是,他在离世之前又进一步对藩王的军事指挥权进行限制。

朱元璋严格限制了藩王带兵的数量,削弱藩王们的军事力量,避免他们用兵过多,威逼朝廷。经过一番削弱后,各地藩王不能拥有超过三个护卫,兵力只能维持在九千人至一万五千人之间。而且,这些护卫兵只能负责藩王王府的安全。至于王府以外的地方驻军,藩王则无法调遣。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又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从经济上又进一步削弱对藩王的供给。同时,还对藩王之间的联系走动作出一定限制。可以说,朱元璋在离留之际,还是对藩王势力进行了削弱。

但是即便这样,朱允炆还是在坐拥天下,手握百万官军的情况下,输给了朱棣,这主要还是怪朱允炆自己太渣了,不能把锅推给朱元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